【寫在書前】
鑑古盼今,翻轉三重印象
企劃統籌 花上雅
致親愛的讀者們:
我是《我們三重人》社群的總編花上雅,從小就住在三重的我,對於三重的人事物景有著深刻的印象。
小學唸「二重國小」(三重最老的國小,百年老校,設立在光緒二十八年,西元一九零二年,今年116 歲),印象中學校的對面一片菜園及空地,路上有很多樹、田地,牆邊有牽牛花,還有一種紅紅的花,中間的蕊有花蜜,很甜,大家會隨身摘來吸,路邊也有一大片的野芒草。
有天因為要交作業,和三個同學約去捉蝌蚪,記得那天我們走到好遠好遠的一個地方,有很多菜園,還有一個大池塘,池上還看得到青蛙,但是大家不敢捉。那一幕印象留在我的腦海30 多個年頭。現在想想,那裏應該就是現在的菜寮。
學校附近有桑樹,小學的課程會有養蠶,校門口有人在賣桑葉,後來發現路邊可以摘,就沒有買了。記得還有賣寄居蟹的大叔,用臉盆裝著,大家下課時都會圍著看,印象中我還有用零用錢買了二隻回家養,但不知要餵什麼,好像就被我餓死了!養蠶似乎比較順利,還有養到蠶寶寶變成繭,白白的一個個,那時覺得好有成就感,也超興奮的。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想起來還真是蠻多難忘的畫面。
學校後門有一家賣甜不辣、雞絲麵、還有紅燒牛肉泡麵,這家是同學們的最愛,下課時還有一台賣小籠包的車,印象中一顆3 元,大部份會買個5 顆當作飯前的點心吃,這家已經30 多年了,到現在還有在賣,它的紅紅醬是超級經典,沾著小籠包吃,真是滿足!
二重國小的校門外,對面方向有個三合院,現在還在,以前上學經過時會很好奇,因為這間房子特別不一樣,後來在課本裏面才知道這叫做三合院,冬暖夏涼,全家人住在一起,很方便,感情也好。不過後來看電視上演的內容,三合院的家族故事往往也很精彩離奇,如果有婆媳問題、妯娌問題,也就特別頭痛,倒是小孩子們的童年會特別豐富。
後來透過「戀戀三重埔」,才知道原來三重的古厝蠻多在溪尾街的!可能是位居在三重的東邊,是開發的比較晚的區域。據書上的記事,古厝大約有10 多間,現在三重有這種古代建築的三合院已經不多了,大概不到5 個,其中以林氏家族的崇德居,保存的甚是完整,至今已300 多年了,最為代表。
歷史總是讓人鑑古知今
原來在康熙31 年(西元1694 年)時,現在的三重地區是一片低溼平原,直到康熙48 年(西元1709 年)時,由陳賴章墾戶向清廷申請開墾現今的八里、關渡、士林、艋舺、新莊等地,後來因為一些因素,只開發到現今的台北市區,而淡水河西岸的三重、新莊、蘆洲還沒被開發,直到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福建貢生楊道宏向清廷提出開闢淡水河西岸平原案,三重地區才正式被開發。
乾隆十年(西元1754年),福建泉洲府同安縣林、葉、王、蔡、李姓等墾
戶,開墾大有、頂崁、陡門頭、五穀王、中莊、後埔、竹圍子等地,在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同安縣林姓墾戶開墾過圳、田心子、大竹圍、菜寮等地。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同安縣蔡姓、林姓、葉姓等墾戶開墾六張子、三張子、後竹圍、下竹圍等地。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三重埔」這個名字誕生。所以我們「三重埔」
今年是147 歲!同時由上面查到的資料,也不難了解到三重的大姓林、葉、王、蔡、李,這些家族布及各區的發展,至今的後代風華。
離台北很近的三重,素有小台北之稱
而台北橋更是連結二地的重大樞鈕,經查資料了解,原來台北橋之前的前身是座木橋,在光緒十五年時由劉銘傳建設,原本是有火車到三重的,但因雨水、河水多次沖壞橋墩,火車改至板橋、新莊,從此火車與三重再也無緣,這也影響到我們三重雖然交通方便,是九橋之都,但卻沒有車站,影響後面的經濟發展。
在民國二十年時,台北橋完成了(是座七孔鐵橋),漂亮的外形景觀,早期還被稱為是北部八景之一。台北七孔鐵橋在民國58 年改成水泥材質,沿至今日,是我們熟悉的台北橋,連結了三重與台北之間,是我們三重通往繁榮的臍帶,運輸著經濟發展。
早期的三重人,常每天走路或騎著腳踏車,到台北賣秀英花、或做工等,換取每日生活的費用。由於做工的人大量耗費體力,所以滷肉飯、肉羹湯、油飯等,可以吃粗飽的食物是三餐所需,甚至在早餐就吃飯了,這也演變成三重的代表美食就是滷肉飯、羹湯等等。
三重,有自己的時代意義及故事
在清光緒年間至民初,曾有貿易之最的秀英花之城雅稱
在民國4、50 年代,曾是農業繁榮的城市
在民國5、60 年代,曾是東方好萊塢之城
在民國6、70 年代,曾是家庭即工廠,工業繁榮之城
在民國7、80 年代,曾是許多大型工廠發展的搖籃
在民國8、90 年代,曾是交通發展最快速的城市
三重地靈人傑,出了不少名人
這些人、這些事,影響三重至深至遠⋯⋯
曹容先生是台灣本土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對台灣書壇的貢獻很大,造就不少傑出書法家遍佈在三重、新莊、基隆、台北等區。曾在太璞宮設班傳授國文及書法,對於三重地方書學倡導,門生桃李滿天下。我們三重從早期的農業時代,到工商時代,一向給人的印象是農夫、粗工、黑手等印象,有這樣一位書法名家在地方傳學教育,讓三重多了許多文人及習得教育,造福三重,足以讓後代三重人追思及尊崇。
至今,在三重很多廟宇及學校,推行書法不遺餘力,很多人也樂於習學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南聖宮也是每年都有舉辦書法比賽。其實三重文人雅士也是頗多,相較於後來因為天台一帶繁榮發展,也受電影劇情影響,很多人認為三重很亂、治安不好,甚於台北等各縣市,好像三重就是黑道盛行,走在路上都要小心謹慎,免得出事的印象深入人心,到現在每每有媒體報導三重意外事件時,就會落上「三重之日常」、「三重又砍人⋯⋯」等負面印象,所以我們很想積極用「餓勢力」翻轉惡勢力的形象,因此出版這本三重美食書《三重心食代》,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三重。
我也了解書的內容多,讀者們不見得會逐一消化了解各店家的故事,所以隨書也會附上一份「特約店家美食地圖」,裏面是這次受採訪的50 間店家資訊及集點卡,讓大家易於攜帶及集點完食,這是送給鄉親們的一個禮物,希望大家帶著它,來認識我們三重百業及觀光景點。
很多外縣市的遊客到了三重,通常只在三和夜市或是著名的滷肉飯、鴨肉羹、花枝羹、腿庫飯,吃了一下就走,平均停留時間不到1 小時,完全不了解三重的風華,非常可惜。這裡有多元的巷弄美食,還有異國文化的新料理餐廳,遊覽百年古蹟先嗇宮、碧華布街、供奉呂洞賓的玉璞宮、素有貓廟之稱的義天宮等歷史文化地點,或是戶外休閒趣的大台北都會公園、忠孝碼頭等等,如果讓遊客在三重這裡玩上半天,肯定可以更了解我們三重的特色。
最後,致每一個買這本書的讀者與這次參與採訪的店家們,再次謝謝您們支持三重,也和我們一起看見三重的轉變。
期待本書能翻轉你對三重的印象,吃喝玩樂三重hen 可以!
吃在三重,放眼全台 「食」在很可以
本書採訪編輯 老爺爺與小老婆
台灣被世人譽為美食島,把亞洲各國所有玉饌胃納其中,拆解消化、加油添薪,創造出宇宙間僅有一處、百鳥齊鳴的珍饈聚寶盆。金庸武俠《天龍八部》中有位少林神僧,在藏經閣讀經四、五十年,博採眾長、匯聚天下武學,撫袖中奧妙若空而實;神僧化去鳩摩智的無相劫指,散得無形無蹤;滅形蕭峰十成力的降龍十八掌「見龍在田」,生滅虛妄、境界解脫⋯⋯抱歉,扯遠了。我是說,在歷史、地理、公民、英文、健康教育⋯⋯抱歉,又扯遠了;台灣在各種機緣之下,已練就美食界的絕世武功,孤獨東方,為求一敗。
老爺爺與小老婆為吃遍台灣美食,已經環島二次,從米其林一星吃到米血糕一斤,從幾千人同時開吃的宴會廳,吃到店面只有兩張桌子麵攤。每每品嘗匯聚中國八大菜系、各國創意風味的料理,除了嘴角不爭氣的口水,腦中還有檔不住的食欲「萬一以後吃不到怎麼辦呀?」雖然台灣早已是一日生活圈,從任何一個熟悉的台北巷口出發,總能在半天內抵達最陌生的台東街尾。
「目標是遠大的,而手腳是軟弱的」,思想是一回事,再瘋癲也不可能下班衝去台東狂吃,早上衝回來上班。但在神奇的二○一八年,一件可歌可泣的事發生了(除了韓國瑜覆地翻天之外),老爺爺與小老婆收到了一項堪比食尚玩家的挑戰,在「我們三重人」版主花上雅的邀約下,計畫在三個月內吃遍三重美食並選粹五十間到本書之中,相信這件任務將為二○一八年青史更添一筆。
只要往三重跑,吃到全省美食非奢望!要去繁華的台北東區?還是要去人馬雜沓的西區?搭高鐵去美食匯聚的台南?都不用,真相是「吃在三重hen 可以」。三重大小食點,都包含著濃濃的鄉情,以祖先篳路藍縷在台北討生活做開端,把一切都濃縮在每勺子的鹽、每匙的醬油中。
追溯自明清,而民國未止,台灣四處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來到三重一圓人生黃金夢,他們帶來了家鄉美食,溫飽自己的胃也溫飽同鄉的情怯。在老爺爺與小老婆「唧唧復唧唧」孜孜不倦、無分日夜的拍攝與寫稿之中,數萬張的照片,挑選最精彩的六百餘張;數十萬字的訪問稿,濃縮近九萬字的內容,希望能把三重的庶民生活,以「吃」呈現出來。
料理界何其有幸,世界美食竟在新北三重區,重現台灣在這個世代如何成為美食之都的縮影。而老爺爺與小老婆又何其有幸躬逢其盛?花了一百八十天努力的耕耘,損失了六個月的生命,仍無法臻於完美,只好野人獻曝,敬請收看,並預祝謝謝觀賞,看完請點追蹤,萌萌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