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基金會 序言
自1995 年《殘障福利法》(現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慢性精神病患者列入法定服務對象後,伊甸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開始思考如何回應社區中精神障礙者的需要並提供自立生活的支持,故透過文獻的探討及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於2004 年4月9 日成立「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臺北市私立活泉之家」,嘗試發展來自美國紐約的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
2012 年,因著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黃清高副局長、政治大學王增勇教授及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等民間社群夥伴的積極推動,促成台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公私協力推動「精神障礙者會所─真福之家試辦案」(以下簡稱精障會所,稱呼台灣的實踐),由本會參與經營迄今。此模式源自於國外的經驗,本會在實踐此模式的過程中,除了參與國際會所的培訓課程及接受國際會所認證外,也會持續翻譯會所相關研究文獻及召集讀書會來共學。
本會從實踐經驗中發現持續閱讀會所相關文獻,並與會所夥伴們共學討論的重要性,故於2017 年起號召會員們一起翻譯此書,同時獲得具備翻譯能力且對此領域有意願投入的志工─葉湧恩醫師的協助。初步翻譯完成後,於2018 年開始內部共學討論,但因為僅限內部封閉式的分享,翻譯的品質停留在看得懂但不太流暢的程度。
台灣自2021 年起,中央政府參考會所模式之精神,積極推動全台布建具夥伴關係的協作模式據點;與此同時會所模式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會也積極參與中央計畫的推動中,陸續在金門、嘉義、新北、台中、宜蘭、高雄、屏東、基隆、台南等縣市承接協作據點發展精障會所。隨著眾多民間團體投入其中,對會所模式也產生了更多在地化實踐的疑問及思辨,本會期許能藉由本書的出版來推廣會所模式及提供有需要的團體在實踐上的參考。
故本會於2023 年起,邀請郝天行女士進行專業潤稿,楊志賢醫師協助專家審稿,王增勇教授、徐淑婷醫師及張朝翔秘書長應邀撰序。能順利產出這本富含歷史發展、實踐經驗與生命厚度的會所指南,要感謝各界人士的支持,期待本書的出版能為現階段台灣精神社區服務注入更多的養分,並因著會所模式的實踐能協助、陪伴精神障礙者「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社會上,並且不孤單」。
前言
這本關於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的起源與立場的書,很可能成為經典。它闡明了心理健康照護和倡議中一個主要行動背後的驅動理念。雖然主要聚焦於紐約市的始祖活泉之家,但它描繪了現在已經成為全球運動的起源。我預計這本書將會被廣泛地閱讀及討論,它能夠(也應該)對心理健康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作者們能夠用清晰且引人入勝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思想。他們的寫作提供給廣大讀者容易理解及豐富知識的內容。這本書同時具有學術價值,對於那些對消費者及倡議運動和心理健康照護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將是必讀之作。這本書的素材很新穎,因為活泉之家的故事以前從未與其背後思想的演變一起被講述過。它起源於紐約在20 世紀初為了貧窮者與移民者所建立的睦鄰之家,這一點將讓許多人感到驚訝。
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發現特別引人入勝的一點是,即便是早期活泉之家建立的基本原則,也能被如此清晰地提煉出來。這種清晰性由「被需要的需要」這一原則體現出來。正如書中解釋的,活泉之家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我們所有人都有「被需要的需要」,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原則。這句話的簡單性不應讓人誤以為這個概念是顯而易見或容易應用的。這絕對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通常遇到的心理健康服務,也並未使用這些前提來指導其實踐。事實上,當活泉之家的創始人採用這一個前提,作為建立促進精神病人復元環境的基礎時,代表了一種深刻的洞見。書中詳細闡述了有效應用這項原則所需的毅力,而這一點是透過建立「工作社群」來實現的。
強調這點的一個原因是,若要促成社區心理健康照護的持續改革,需要立基於簡單易懂的前提來制定策略。這些前提不僅需要被倡議者或實務工作者的理解,同時要能夠被使用者、非正式的照顧者(informal caregivers)、服務提供者、社群團體、政府機關和其他不是主要關注心理健康的相關利益方(constituencies)理解。從全球觀點來看,必須假設某些群體只有基本的或完全沒有讀寫能力,至少能持續性地需要這些群體不會破壞改革運動,而最好是能夠成為積極的支持者。社區心理健康的歷史充滿了最初發展良好但尚未被廣泛採用或持續的做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些做法的基本理論往往沒有得到廣泛理解,也並未以所有人類需要和理解的東西來闡述。另一個原因是,是這些做法沒有充分在截然不同的背景中使用與適應過。可持續性和有意義的具體做法調整,都取決於容易傳播的基本思想作為起點。
我相信這本書對任何國家在心理健康議題上感興趣的人,都會很有幫助。事實上,活泉之家的基本原則,在現今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國家特別具有意義。這本書在這些國家的實際接受程度,將取決於是否能認識到活泉之家的基本前提可以適應於多種截然不同的背景。然而,本書將這些前提提煉成普遍可以理解的原則,創造了能夠被接受與適應的可能性。
EZRA S. SU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