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儘管有不少傳記是透過嚴謹的研究,以及訪問她周遭的人所得出的成果結晶,但我們對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治領和屬土的女王,大英國協之首,信仰的守護者的瞭解仍有限,有如謎團一般。但也因為這樣的神祕色彩,鞏固了她作為主權者的地位。在談論英國君王的各種著名觀點當中,維多利亞時期的憲法專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曾說過:「其奧祕之處就在於他的生活,我們絕不能任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奪走他神祕的面紗。」這句話經常被拿來引用,雖然以隱喻的方式表述,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在女王著名的1992年「流年」裡展露無遺。諸事不順的1992年,隨著溫莎堡(Windsor Castle)因為聚光燈燒到簾幕而招來祝融之災,女王的衰運也達到了最高點。對女王陛下而言,這樣一個諷刺的處境,她不大可能不懂。
女王從不答應接受訪問。關於她的人格特徵,她的子民們所瞭解的點點滴滴,肯定都是來自曾與她有過一面之緣或共事過的人所提供的二手資訊。一直以來,不乏有人想要揭露她的生活,而這位全世界最有名氣的女人,在2012年2月6日慶祝了登基60年的鑽禧之年(Diamond Jubilee),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的君主,後者的統治長達63年又216天。
據傳女王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到底能從日記瞭解她多少?至少在她生前,我們都不會有答案。不過,女王每年12月都會向全國民眾發表耶誕談話,從中或許能夠得出一些訊息。
也許「女王耶誕談話」(The Queen's Christmas Message)有時顯得生硬且枯燥乏味,但若全面檢視這些談話內容(包括1969年唯一一次採用書面方式發布,因為當時紀錄片《王室》(Royal Family)正好上映,因而沒有另外再發表談話的必要)會發現,其實它透露許多女王個人的一面,而不是只有表面的東西。而且,這些談話多次證明了女王擁有過人的先見之明。
作為一名君王、妻子與國家元首,女王的各種角色與面貌,全在這些談話獲得呈現。從她在1952年耶誕節當天下午3點7分,在諾福克(Norfolk)的山均漢姆堡(Sandringham)家中所做的第一次談話當中,我們也能更貼近真實地瞭解女王當下的感受。
女王統領由大不列顛與其他「治領和屬土」所共同組成的「大英國協」(能維持著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大英帝國面貌),已經有長達60年的光陰(譯注:目前已63年),鮮少有人會否定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感。
1997年8月,威爾斯王妃黛安娜不幸罹難,當時身為王室大家長的女王,仍與孫子繼續逗留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一家小報在頭版大剌剌地寫道:「告訴我們妳是在乎的,女士」,這反映出當時的輿論認為,女王應該跟廣大的民眾一起待在倫敦。對於一位把成年生活完全奉獻於關心英國本土及大英國協共2億子民的女人而言,這些文字肯定讓她十分受傷。當時女王認為,此時最需要關心的,莫過於兩名年幼的孫子,避免他們被世界各地的媒體騷擾及窺探。這提醒了我們,就算女王身披王室華服、住在氣氛肅穆的宮殿當中,但她終究是一名凡人──一名妻子、母親與祖母,同樣有著人類的脆弱與情感。表面上,女王「至高無上」,而且極少發表個人意見,但我們不能因此就錯以為女王是沒有想法或自以為社會地位高於眾人的人。恰恰相反,女王曾談論過某個特別貴族家庭,「對我們而言,他們太過崇高了」,她說。
為了慶祝登基40年,女王在倫敦市政廳發表的演說(也就是提及「流年不利」的那次演說)中提到:
「過度耽溺於美好事物可能會害到自己。曾有一位好心腸的主教,極盡本分地告訴維多利亞女王:『女士,我們不該過度頻繁、過分熱切地為王室而禱告。』女王回答如下:『太熱切,不會的;太頻繁,是的。』我跟維多利亞女王一樣,都深信『凡事務求中庸』這句古老的箴言。」
女王話雖如此,但她對子民的愛,似乎是個例外。
你或許會好奇,一名園藝家、小說家、廣播員、因為園藝及音樂的電視及廣播節目而走紅的人,何以有本事能夠替自己的君王撰寫一部統治一甲子的歷史紀錄。原因不只是我大部分的時間(有三年例外)都活在她統領之下這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正如同她的每位臣民,錢包裡的硬幣都刻有她的肖像、把印有女王圖像的郵票黏貼在信封上;也不單只是出於我對她的貢獻懷有無比敬意,或是對女王過去60年奉獻於子民的方式讓我感到由衷欽佩。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出於好運及殊榮,使得我有機會在許多正式或社交的場合與女王陛下碰面。我跟她一起種樹、向她展示我打造的花園、一起共用午餐,儘管我連她的社交圈都沾不上邊,但至少在那次特別的機緣下,女王自在放鬆地與我談論各式各樣的話題,讓我感到十分驚喜。就跟她忠心耿耿的女侍臣一樣,我不會把那次談話的所有內容公諸於眾,生命當中最不被重視的價值之一就是維持信任關係。但與女王幾次碰面下來,加上跟其他王室成員會面及訪問的結果,至少讓我對女王的種種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我是一個貪婪的讀者,許多年來,我的書櫃裡收藏了幾乎所有跟女王有關的傳記作品,其他還有不少書籍是跟她的先祖之輩有關,範圍橫跨亨利八世(Hernry VIII)、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查理一世(Charles I)、喬治三世(George III)與不幸的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我喜愛書籍,比起在網路世界到處搜索而來的資料,書本傳達的資訊內容,基本上還是比較可信,因為一旦書寫下來,就能免於被人介入竄改。
我希望,接下來的內容,不是毫無節制的歌頌與讚揚,這些內容不單只是以一連串訪談為基礎,這些訪談對象有的認識她,有的曾與她共事,雖然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訪問了幾乎每一名王室成員、朋友及工作人員,雖然這些部分都會有所呈現,但更重要的,這是一部關於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期間的紀錄,以及針對這段時期我們所親身經歷的變革而做的一些反思,並藉著女王自己在耶誕談話中向全國人民說過的話,來作為認識她的一個跳板。比起無謂的閒談與驚聲尖叫的報紙頭條,透過女王陛下60年來發表過的所有耶誕談話,我們更能清楚掌握她的觀點與情感。
如果我太過急切想去讚頌女王及她的至親,那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曾近距離觀察過他們是如何努力、無私地奉獻及效忠於這個國家及人民。在我看來,以這個前提出發,更重要的是評斷王室家族的價值貢獻,而不是王室婚姻的種種不幸與起伏。女王1992年在倫敦市政廳的演說中曾提到:
「無庸置疑,批判當然對人民是好的,況且這些建制本身,就是公共生活的一環,不論是城市或王室,種種建制都不該預期自己可以免於被付出忠誠與支持的民眾所監督,更不用說是不支持的民眾了。不過,我們都是同屬於一個國家社會裡的一員,而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監督如果可以溫和一些、保持良好的幽默與體諒,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能夠同時兼顧這三者。
天佑女王
艾倫.狄契馬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