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自由主義剛剛產生時的故事。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20年代的半個多世紀,在歐洲大陸的經濟生活中,熱情與恐懼並存。人們對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經營項目興奮不已,而對限制交易進行的規則心懷不滿,同時也對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所期待的“平等、自由和公正的自由主義方案”(liberal plan of equality, liberty and justice)充滿信心。此外,人們對1816年在聖赫勒拿島研究《國富論》的拿破崙所描述的“面向全民的自由貿易”的新體系心懷疑慮,這一新體系將在近代社會的數次“劇變”中激發人們所有的想像力。
在如此激蕩的年代裡,經濟生活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聯結,經濟思想同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相互交織,冷靜、理性的生活與感性、富有想像力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人們認為,從政治、法律制度和人類的思想歷程中,可以發現經濟富足的根源。同時,這些原因更多地從個人性格或思維方式、討論、爭辯,以及對未知的一切無所畏懼的探索中得以體現。
我認為,將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經濟思想放在所處時代的政治、法律以及哲學爭論的背景中來考察,將有助於加深對那個時代各種事態的瞭解。我們將會看到一部更加清晰的歷史,並多少可以窺見為現代經濟和政治生活所不熟悉的一幕。
但本書同樣也和現實相關。本書所關注的爭論議題在當今依然存在,且令人感到奇怪和不安。這些爭論議題從亞當·斯密的時代持續到今天,例如,自由放任還是國家干預,遵從還是變革現有制度,理性抑或信仰,等等;在21世紀初的新背景下,它們更凸顯出現實意義。與法國大革命發生前後的自由貿易主張相類似,當今世界仍然處在完全商業化和不確定中,而這正是本書關注的論題。
18世紀末探究貿易改革的小冊子,在當時很快就被認為是局限且技術性的。1803年,讓-巴蒂斯特·薩伊就曾寫道,《國富論》“僅僅是混亂的各種觀點摻雜著一些有用的知識”,充滿著歷史的細枝末節以及各種“具體事實”。在簡·馬塞特1817年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對話》中,那位元天真的對話者卡洛琳曾抱怨經濟學與“關稅、貿易、稅收、紅利、走私、紙幣和黃金委員會等”有關,而亞當·斯密的著作不過是一部“並不明智的術語集合”。
在下文中,我將超越對19世紀初期的關注,回顧更早期、更開放的政治經濟學。我將重點談及18世紀兩位象徵冷靜和理性啟蒙運動的學者:孔多塞和斯密。他們在許多方面都持相互對立的觀點。以法國大革命為例,孔多塞強調的是其理性、普世的啟蒙意義,(關於人類社會前景的)“烏托邦式”啟蒙觀;而斯密只強調簡化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啟蒙意義——“保守”式啟蒙觀。但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兩位哲學家都專注于商業規制方面的相似細節,都注意到了孔多塞在1790年所描述的那種貿易政策中“恢復徹底自由(貿易)”的思想,他們都對經濟規律的存在以及普遍不確定的政治政策感興趣,都對作為討論過程和解放過程的經濟生活充滿興趣。因此,我認為,重新解讀一種不同的政治經濟學,也相當於發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