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第一部分記載阿公蔡再修的生平:嘉義鄉下貧窮的佃農之子,感受到饑餓與階級差異,對於土地分配及勞動所得深感不公;努力讀書上高中後,受到老師及同學影響,接觸左翼讀書會並得到思想上的啟蒙;白色恐怖時期大逮捕,被送往軍法處、綠島、軍人監獄,歷劫十年後才返回家鄉;「小牢到大牢」的命運是工作處處受阻,靠著獄中老同學的幫忙,相互扶持勤勉生活;婚後經濟困頓,夫妻關係分崩離析;晚年領到政府補償金,卻意外掀起家庭風暴──儘管「紅色思想」使其一路跌跌撞撞蔡再修仍堅持:「我一生信仰社會主義。」
第二部分是孫女范容瑛的「告白」,她從小被母親叮囑當個不惹是生非的平凡人,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參加社會運動、剃光頭、從醫學院休學,皆被視為特立獨行,挑起母親內心的「小警總」──恐懼女兒重蹈左派阿公的覆轍。范容瑛兒時依稀感受到家人不願明說的白色恐怖歷史,高中時開啟這趟為期十年的追尋之旅,透過不停地追問、書寫、爬梳歷史檔案,讓她對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有更深刻認識。
生於「天然獨世代」的她,如何和「信仰社會主義」的阿公彼此理解、惺惺相惜,並且與母親維持關係平衡──複雜難解卻仍持續靠近的心意,是這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最動人之處。
【專文推薦】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許恩恩(《變成的人》作者)
【特別收錄】白色恐怖研究者林傳凱撰〈案情紀要〉
【真誠推薦】
陳列/作家
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吳易叡/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玉玲/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百合花/創作樂團
作者簡介:
范容瑛
一九九七年生,嘉義人,揣著一只三虎貓久居南國。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畢業。前高醫阿米巴詩社員,寫過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報導,曾獲桃城文學獎。
大學時讀到一半休學去尼泊爾,不斷來回折返於巨塔與人社學科間的流離者。白天在巨塔裡工作,深夜讀理論與書寫,願一直成為如此的邊境之人。聽老老的歌,看深深的電影,或很舊很舊的文字。叮囑自己要倔強而敏銳。
章節試閱
未完之路:在這十年間,這些書寫怎麼長成的?{節選}
阿公當時沒有接到上頭指示要逃,但阿公的幾位朋友們逃亡了,那個世代的他們,逃離的對象是國家威權,那媽媽呢?
父母離婚,爸爸跑路,媽媽帶我們倉皇逃離父系家族的老家。彷彿黑色幽默般,某種程度也算種逃亡吧。
「幫我看著後面有沒有什麼車跟著我們……」
「我們要躲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不可以讓新同學知道我們家電話、我們家地址。」
我們住到外婆娘家的老祖厝。那個幾乎只剩老人跟小孩的沒落小村落,晚上七點後街上便沒什麼人,只剩家家戶戶半掩的紗門裡頭,那音量轉到最大的《意難忘》配樂,過晚上八點,便只剩漫漫寂夜跟路邊土狗。大大的院埕,夏天有結實累累的芒果跟龍眼,卻有抓不完的跳蚤,彷彿埋藏在屋裡最深處的痂,怎麼掃、怎麼清,也無法剝除,蔓延成一整季的過敏。
紅磚屋瓦的一條龍格局,正廳是神明廳兼作客廳、飯廳及我們的書房,吃完晚餐後的飯桌便是書桌,我和二姊寫完作業,同個位置再換哥哥、大姊繼續寫。外曾祖父才剛過世不到百日,左邊大房是他生前的房間,裡頭的衣櫃、擺設都還不能移動,右邊二房才是我們五人的通鋪臥室。一條龍後面另有增建的三間房間跟廚房、浴廁,但那三間房間因年久失修,屋頂、牆壁早已破了幾個大洞,雨季時,滿滿的臉盆、水桶容器擺滿水泥地上,淹成一整個暑假的記憶。那三個房間,彷彿耽溺了幾十年的灰塵,黑洞一般吸納進所有光源,是我們小孩平時怎麼也不會想接近的地方。
好像是從那時開始,媽媽的心裡也長出好多新的櫃子、新的恐懼。
我曾經在一篇投稿裡寫道,「對外公而言,自由的日子同時也意味著不斷流離與移動,當然回不去原本穩定的鄉公所的工作了,於是只能在一份份的臨時工作、一間間的工廠之間輪轉,從北到南,曾經是當時鄉下的名校嘉農出身的外公只能到處打著零工,輾轉從基隆暖暖、瑞芳一帶的煤炭公司、土城的瀝青工廠、枝仔冰攤販、民雄的頭橋工業區到屏東的鴨蛋行,流離,像自此之後注定要嵌進他的身體。」
兩個世代,兩場逃離,那麼到了我這第三代,我在逃嗎?我在逃什麼?從巨塔逃離?從深淵逃離?從母親身邊逃離?抑或是從這家族中逃離?
流離,像自此之後注定要嵌進這家族的身體。
斷裂
二○一九年,辦休學的那一陣子,我去剃了個大光頭,作為自己休學的儀式。
剪刀比想像中的重與銳利,長長一刀劃下,我感覺到剪刀的刀片貼著自己肌膚遊走的些許冰冷、些許刺扎感,閉上眼睛,零和零點一永遠都不會一樣。零是種回歸,行了一圈回歸最原初的地方。
當然這件事情又再次令媽媽憤怒,她不能理解什麼叫最原初的地方?什麼叫重生?她不能理解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女生一樣,留個大長髮,也許偶爾染個奇異的泡泡染也沒關係──總之至少跟大部分人一樣。
那次回家,也是休學後、出國離家前最後一次回家。媽媽的憤怒凝結成一頓沉重的晚餐,以及無聲的餐桌。那晚,我們沒有交談,各自在各自地就寢時間,躺在同一張床上,然而夜半時分,她卻突然摸了一下我的大光頭、然後握握我的手,像撫慰初生的嬰孩般,像想透過這樣的觸摸,對我說些什麼。
那瞬間,我彷彿仍是那個她初生的孩子。
二○一九年年底,還在休學期間,從國外繞了一圈回來後,我做了另一個震驚朋友們的決定──我決定趁休學的空檔回家兩個月,這大概也是我離開家後第一次回家那麼長的時間。
這決定也的確嚇傻了大家,其實當初休學,「回家」本來就在選項當中,即便回家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講也許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甚至對許多人來講,休學後「回家」是件「浪費」的事,是件會被覺得難以置信、甚至鄙視的米蟲決定,會覺得休學就該嘗試點具有挑戰性一點的事啊。
但是天曉得回家這件事對我來講多麼具有挑戰性。
不管其他人怎麼講,當時我很清楚知道,那兩個月回家,不是漫無目的地為找個地方窩著而回家,而是仍舊試圖想釐清些斷裂、甚至試圖想重新連結些什麼。
回家的那段時間,時間流得太慢,彷彿凝結,沒有在高雄就學的日子那樣慌張忙碌,也因為一切停擺,與母親之間暫時沒什麼差異與衝突被彰顯。像極了離家以前的國高中生活,每日和諧地吃早餐、一起出門,傍晚一起回家、吃晚餐,夜裡共睡一張床,然後她很自然地摸摸我的頭、握握我的手,像逗弄初生的嬰孩般,又像在彌補些什麼,我們之間,在這靜止的時空,彼此小心翼翼,彷彿想挽回這四年多的撕裂與冰冷。
但這和諧有時不禁又讓自己懷疑,像是個危險平衡,我嚷嚷的什麼自由再多一點、她高漲的什麼控制欲再多一些,彼此又會瞬間破碎。
回家的那兩個月,關於阿公的訪談其實已經到一個段落,也是在那時,我開始漸漸意識到媽媽是我無法繞過的議題。兩個月的回家生活結束後,我依舊不確定是否重新再創造、連結了什麼,但好像又多了一些些理解,好像又看見多一些些母親曾經有過的樣貌。看見母親童年時的勞動,少女時期在異地當女工,以及後來離婚一人養大我們四個小孩時經濟的困窘。甚至看見母親的母親,母親的父親,像是一趟母系家族的尋根之旅,我想追尋的是,母親如何成為這樣一個母親。
也是在那一陣子才得知,在阿公開始衰老、不太能出遠門找朋友,開始對很多事情提不起勁時,媽媽為了提振阿公的心情,會定期幫他撥電話給「老同學」們,再把聽筒給阿公,讓阿公跟他們講講話、聊聊天。她曾問過我好幾次,為什麼要不斷讓阿公想起傷心的過往?我知道媽媽會幫阿公打電話這件事情後,才意識到,也許創傷並不是只有一種處理方式。其實她對阿公並不是絕口不提白色恐怖,也並不是試圖否認那段過去──那一次又一次撥通、遞過去的聽筒,正是她幫他處理創傷的一種方式。
那不是漫無目的地回家。之於上一個世代的差異,我想做的,從來就不是如此單一面向的反抗,而是再更進一步,去理解,去創造,去連結。
還記得,當時正值二○二○年總統大選及公投期間。我在日記寫下,什麼世代溝通,不是選前一兩天來個溫情喊話就有用。當時回家一個多月,累積了足夠的「信任指數」後,才敢稍稍開口、欲擒故縱地和媽媽聊起這個話題,不帶著讚揚或批評,只是在那過程中帶她抽絲剝繭,釐清事情。
我想做的,從來不只是簡單歸因,而是我真的想問,「斷裂」究竟何以形成?真的可以如此籠統、同質化、一網打盡所有的「世代差異」嗎?我想看清這些斷裂與差異究竟是什麼。不,遠遠不只這些,也更遠遠不只我們對於那次投票的差異,遠遠不只──斷裂總是裂進壁瓦最深處,你無從層層剝離,也無從用單一事件、時期、因素去解釋。
也許這正是我想寫下前面那些關於我與母親的愛恨糾葛,理性上看起來好像跟阿公的白色恐怖沒有相關的事情。
也許斷裂之所以難解,正是因為它不單單只是世代差異,不單只是受難經驗,不只是經濟因素,它位移過、它變形過,它隨著時間增減過。
有時你根本認不出它的原形與樣貌,它就這麼裂至記憶的最深處,它無所不在。
(未完)
未完之路:在這十年間,這些書寫怎麼長成的?{節選}
阿公當時沒有接到上頭指示要逃,但阿公的幾位朋友們逃亡了,那個世代的他們,逃離的對象是國家威權,那媽媽呢?
父母離婚,爸爸跑路,媽媽帶我們倉皇逃離父系家族的老家。彷彿黑色幽默般,某種程度也算種逃亡吧。
「幫我看著後面有沒有什麼車跟著我們……」
「我們要躲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不可以讓新同學知道我們家電話、我們家地址。」
我們住到外婆娘家的老祖厝。那個幾乎只剩老人跟小孩的沒落小村落,晚上七點後街上便沒什麼人,只剩家...
作者序
作者序
二○一四年第一次執筆寫下阿公的故事,中間斷斷續續寫了幾次。其實一路到二○一九年左右,才開始認真有出版的念頭。想像著寫自序的這一刻好久了,卻在此時此刻突然詞窮。
謝謝淑君,我大二時,你在研究室前撿起了外系的我,一路撿到九年後的如今。謝謝你在這份書寫前期的陪伴,也謝謝你博論謝誌裡那句話點醒了我,這二十幾年來,和母親我們誰也沒理解過誰。理解,於是成為漫漫長路。
謝謝傳凱,二○一九年透過朋友的消息,知道你在尋找白恐三代,因而和你認識,感謝你提供二○○九年訪談阿公的逐字稿,這些寶貴的資料帶我看見更久以前他的模樣。謝謝在書寫期間給過回饋的胡淑雯,去年也出書的旖容帶給我不一樣的三代視角,也謝謝答應幫我寫推薦序的榆鈞、恩恩。謝謝印刻部用心設計的封面。謝謝春山的小瑞跟舒晴,沒有強大的你們,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另外,也要感謝我高中的輔導老師及歷史老師,她們是早在我還對歷史重量不太有自覺時,便鼓勵我訴說阿公故事的人。
第一部分〈未竟之夢〉寫的是阿公鑲嵌於時代裡的生命刻痕,同時也獻給已經過世的綠島老同學們,希望每一位還在世的這些前輩,看到這份書寫,可以知道這世界有人很努力、很努力地想要瞭解你們。
在這書寫的過程,彷彿有道任意門,我穿過時間的長廊,不斷在阿公的少年裡,照見自己現在的某些模樣,而看見這些模樣的同時,也彷彿安定了某部分的內心。二十幾歲末班車的我打開任意門,對著每一個迷惘時刻的少年阿公,隔著時空,在心底對他說不要害怕,未來你還是一步步撐過來了;而那些一個個的少年阿公,也彷彿在用他的方式,拍拍我的頭,告訴我不要害怕,這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壞,你終究可以像阿公一樣,活成某些時刻還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我的出生,正好是阿公六十五歲那年的農曆生日。二十八年前,他說我是他珍貴的生日禮物;二十八年後,這一封猶如寫了十年的長信,是我們給彼此的禮物。
第二部分〈未完之路〉是關於我這十年的追尋與書寫,有些事情,我也從未對朋友說過,那些有口難言的、那些難以清晰描摹的絮語,像是對摯友的呢喃,都在這一部的書寫中找回了可以訴說的語言。
關於這本書,大部分想說的話,其實都在〈未完之路〉說完了。〈未完之路〉的起心動念是我的困惑,明明白色恐怖受難者那麼多,怎麼現實中我沒有認識半個其他的三代?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怎麼看待一代的理想?怎麼看待噤聲或其他樣貌的二代?他們各自的家庭又經歷過什麼樣的說/不說?
這故事沒有一個Happy ending、沒有大和解,現實生活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那些理解,都還在非線性的時間裡慢慢混沌或清晰。寫著寫著,我發現,我看似在寫阿公,但其實阿公更像是個介質,折射出我與母親的張力;寫著寫著,我發現,我想訴說的對象,已經不只是跟我同樣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三代的人,而是每個在這個時代,同樣與上一代又愛又恨的人們,同樣像兩片玻璃想彼此靠近、卻又必須小心翼翼的你們。也願你們與所愛之人得以彼此理解。
作者序
二○一四年第一次執筆寫下阿公的故事,中間斷斷續續寫了幾次。其實一路到二○一九年左右,才開始認真有出版的念頭。想像著寫自序的這一刻好久了,卻在此時此刻突然詞窮。
謝謝淑君,我大二時,你在研究室前撿起了外系的我,一路撿到九年後的如今。謝謝你在這份書寫前期的陪伴,也謝謝你博論謝誌裡那句話點醒了我,這二十幾年來,和母親我們誰也沒理解過誰。理解,於是成為漫漫長路。
謝謝傳凱,二○一九年透過朋友的消息,知道你在尋找白恐三代,因而和你認識,感謝你提供二○○九年訪談阿公的逐字稿,這些寶貴的資...
目錄
推薦序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推薦序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推薦序 好好理解,而不是快快變成:讀《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許恩恩(《變成的人》作者)
作者序
第一部 未竟之夢:左派阿公蔡再修
第一章 嘉南一隅的佃農童年
第二章 變動時代的年少紀事
第三章 自土地萌芽的左眼
第四章 漫漫十年的桎梏歲月
第五章 嵌進身體的流離
第六章 霧散後的春天
圖輯
蔡再修生命年表
案情紀要/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第二部 未完之路:孫女的十年書寫
不再是少年之後
代替父職的阿公
潘朵拉的盒子
「櫃子」
既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母親
內心的小警總
玻璃,小心易碎
輪迴
沒有線性終點的回家
逃離
斷裂
家族史上的回家
理念上的回家:「出櫃」之後
衰老
第二人稱的長信
推薦序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推薦序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推薦序 好好理解,而不是快快變成:讀《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許恩恩(《變成的人》作者)
作者序
第一部 未竟之夢:左派阿公蔡再修
第一章 嘉南一隅的佃農童年
第二章 變動時代的年少紀事
第三章 自土地萌芽的左眼
第四章 漫漫十年的桎梏歲月
第五章 嵌進身體的流離
第六章 霧散後的春天
圖輯
蔡再修生命年表
案情紀要/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第二部 未完之路:孫女的十年書寫
不再是少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