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這個快速變化且不斷翻新的世界,
來自臺大的教學傑出教師以互動創新的教學方式,
帶領學生以創新性的思維面對未來的新挑戰。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9》集結25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看他們如何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一起迎向新世界。
傑出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
◎康韻梅 教與學之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一位好老師能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的啟發,還有品格的薰陶。
◎林奇秀 成為一名好老師的首要條件是「做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樣態、人格、價值觀,不需要各方面都表現得無懈可擊。
◎李文良 大學的歷史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判斷,這套思考的訓練讓學生一輩子忘不掉。
◎藍佩嘉 「課堂是知識的健身房。」老師在課堂上提供系統性的知識骨架,內容由學生主動充填,透過參與思辨與討論,讓自己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斷茁壯。
◎李吉仁 他在管理學院推動實習媒合平臺,協助推動臺大車庫計畫,幫助學生和業界接軌。
◎陳聖賢 要給自己時間思考跟摸索,人生短短幾十年,同學越早確定人生方向,就可以越早投資自己,未來越有可能有突出的表現。
◎王金龍 將教學比喻成運動,好的教練知道選手的程度在哪裡,訓練過程雖然辛苦,但有挑戰性才能讓選手超越預設的目標,最後突破極限。
◎邱勝賢 教課愛講故事、愛說笑,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靈感來自補習班與當兵時的啟發。
◎趙儀珊 期待她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並「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自身的框架來思考議題;因此上課時堅持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表達意見。
◎陳明新 教學鎖定程度中等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了解他教授的基礎概念,資優生或對研究有興趣的同學,也能透過發問或參考講義中的延伸書籍自行鑽研。
◎黃尹男 只有全心投入自己所愛的事物,建立連結,才知道是否真正適合那件事,「我自己是這樣走過來的,知道這件事非常重要。」
◎徐振哲 年輕不要害怕做錯,勇敢地try error,找到自己的興趣最重要,因為年輕沒有什麼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有能重來的本錢。
◎葉丙成 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到,未來的幾十年內都會是嚴峻的挑戰,如果現在教育不走向創新思維,將來的學生恐怕難以應付新世界。
◎李國譚 園藝既國際化又區域化。園藝系的學生既需掌握世界趨勢,又要能因地制宜,將國外的知識應用於臺灣。因此他希望學生將眼光放遠,多吸收來自世界各國的資訊。
◎張芳嘉 辯論賽跟獸醫系課程看似毫無關聯,然而,他卻將兩者結合,在「神經電氣生理學」的課堂上擦出新的火花。
◎岳修平 從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傳播科技,跨足到工程與農業,他不論學習或教學研究,都不願侷限,而是一直走在嘗試創新的路上。
◎董桂書 希望學生不是只會念書、只會做實驗;而是,在運動或興趣培養,甚至言行舉止、人生規劃上,各個方面都能有所長進。
◎賴逸儒 設計他的大體解剖課時,相當留意將他的外科醫師經驗帶入課堂,讓同學更容易了解基礎解剖課程和臨床診療的連結。
◎倪衍玄 讓臺大醫學系的學生,不論在國內或國際,成為領導人才或代表性的人物,「這是我作為臺大醫學系老師最重要的目的。」
◎李明濱 在小組討論中,李明濱把主導權交給學生。他表示,醫學院的訓練是「快、狠、準」,但小組討論時,老師一定要懂得「戒急用忍」。
◎沈麗娟 一生中遇到很多好老師,他們以身作則教導她。她也希望學生將來比她更好,青出於藍,對她就是最大的回饋。
◎薛漪平 使每個學生扮演好他的角色,做好他的本分,過好他的生活,對社會有貢獻,就是她教學最大的目標。
◎杜裕康 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終身學習不是口號而是必然,想靠大學或甚至研究所所學的吃一輩子的時代已經過了。
◎余育蘋 希望透過體育教育,讓學生體認人生不會永遠都贏,要學著忍受挫折,從中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學會領導、服從和服務的價值。
◎洪瑟君 她經歷一次次「發現」與「改變」構成的循環。用心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的需要,進而不斷努力調整教學方式。
作者簡介:
主編
王泰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採訪撰稿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吳佳穎、吳淑鈴、李竹君、柯佳寧、陳巧婷、陳如翎、陳浩寧、陳燕珩、陳鷖人、楊孟軒、廖昱涵、劉瑞敏、謝宗穎、顏崇益、蘇思云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校長序
楊泮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灣大學設置教學傑出教師獎至今已進入第十七年,在第九輯「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順利付梓前夕,有幸先睹為快,每一篇讀來都令人心緒澎湃,深受感動;每一位老師都有各自的故事,無可取代。在此要恭喜傑出教師們獲獎,個人更要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對於能和各位共事引以為榮。臺大之所以為臺大,經過八十多年歲月的淬煉仍然歷久彌新,就是因為有眾多傑出教師作為臺大支撐的砥柱,堅固的核心。
個人也很熱愛教學,曾經幾次當選為教學傑出教師,和每位當選老師的心情一樣,感覺無比光榮,在醫學院擔任院長期間,即使行政工作繁忙,仍從中抽出時間,與其他老師共同開設了多門課程。其實學生是我們教學的主體,所以教師的責任在於精進教學的內涵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
臺大每年投入甚多人力及資源在教學發展工作上,自接任校長一職後,一直努力營造更好的教學環境,也鼓勵同仁在教學上力求創新。大家的群策群力已產生顯著的效果,課程品質大幅躍進,例如臺大囊括Coursera最受歡迎華語課程前四名,成為華語世界MOOCs課程的第一品牌。在今年的新生開學典禮上,我推薦葉丙成老師的「翻轉教室」、孫維新教授的「認識星空」、歐麗娟老師的「紅樓夢」及呂世浩老師的「史記」等等線上開放式課程給新生。他們所開授的課程大受學生歡迎,可說是教學傑出的代表老師,即使選修不到課,也可以上網去認識這些跨領域課程的內容為何。藉此特別要強調一個重要的觀念:學習不必侷限在單一領域,應該敞開心胸,多方探索無限可能;臺大的老師們以新穎的科技媒體搭載豐富的教學內容,大大充實了學習資源,而學習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完善。
現在是全球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必須培育學生更有宏觀格局,更具國際視野,但具不具備國際觀不在於有沒有出國留學,而在於我們的態度。跨國線上學習、出國交換學生,都是很好的選擇。學生看見了廣闊的世界,想要不國際化也難。也因此,我們推動減少傳統的上課模式,鼓勵學生多修習全球頂尖的課程,老師則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所謂教學相長,相信老師也會因此有所收穫。
臺大享有眾多的資源,固然以作育人才為先,也應適時回應社會的需要,相信社會對臺大師生都抱有極高的期待,所以,殷切期望臺大人能不負所託,一代比一代青出於藍,進來時是最優秀的學生,認真學習以培養自己的實力,學成後進入社會工作要是最出色的人才,在增進人類福祉上有所為。任重而道遠,過去,這個擔子一直是由臺大人共同承擔,未來亦然。
再次向教學傑出教師致敬、致謝。
教務長序
莊榮輝(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在臺大任教的老師,我相信沒有不優秀的。在眾多優秀教師中,尤其出類拔萃者,獲選為教學傑出教師,這本《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第九輯即是本屆膺此殊榮教師的心靈告白。一如在講壇上向學子傳道、授業、解惑時的無私無我,傑出教師們以坦誠自然的態度,仔細剖析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其對教育的熱情與奉獻精神,穿透樸實的敘述深深感動每一位讀者;而其成果,亦從受教學生的孺慕之情真實印證。
教學傑出教師獎設立十多年來,遴選辦法不斷修正,意謂條件越來越嚴格。從一○二學年度開始,遴選過程分為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學系/所/學位學程依規定向所屬學院推薦教師人選
第二階段:學院進行教學優良教師初選作業
第三階段:由校方就第二階段所提出之教學優良獎得獎名單,決選出教學傑出獎得獎人
臺大約有兩千位專任教師。十一個學院以及共同教育中心合計初選了兩百四十位教學優良教師,經階段遴選最後脫穎而出的二十五位教師,他們的故事才得以在這本書裡呈現。臺大希望藉以表達對當選老師的推崇心意,也盼望默默奉獻的師長不僅被傳頌,也能被傳承;因為,教材、教法可以日新月異,精神卻是不變的價值。
臺大一直主張,「教學」與「研究」是一所最高學府的專任教師應該兼顧也可以兼顧的雙重任務,歷來的教學傑出教師也幾乎都擁有傑出的研究成績,可為佐證。教學優秀但學術研究相對較弱的同仁,雖屬極少數案例,畢竟仍感遺憾。因此,學校考慮另行開闢「教學專案教師」管道,讓純教學型老師在研究型大學的臺大有另一開展空間。校長並且要求新增「服務型」教師。這些變革都在集思廣益慎重討論中。
臺大學風自由,教師享有極高的獨立自主性。譬如教務處推廣在世界競賽獲取第一的「翻轉教室」教法,許多老師實施後給予好評;但也有不少老師說,早在這個名詞出現之前,他們已經在課室裡實踐翻轉的概念了;也有老師認為,課程教法取決於課程性質,有些課程並不適合「翻轉教室」。在這輯「故事」裡,讀者可看見種種類型的臺大老師,而他們全都是教學備受肯定的傑出教師。
感謝所有參與本書出版計畫的教師、同仁和學生,特別是每年負責採訪的臺大新聞所師生們。也推薦這本好看的故事書給所有教授者與學習者。
名人推薦:校長序
楊泮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灣大學設置教學傑出教師獎至今已進入第十七年,在第九輯「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順利付梓前夕,有幸先睹為快,每一篇讀來都令人心緒澎湃,深受感動;每一位老師都有各自的故事,無可取代。在此要恭喜傑出教師們獲獎,個人更要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對於能和各位共事引以為榮。臺大之所以為臺大,經過八十多年歲月的淬煉仍然歷久彌新,就是因為有眾多傑出教師作為臺大支撐的砥柱,堅固的核心。
個人也很熱愛教學,曾經幾次當選為教學傑出教師,和每位當選老師的心情一樣,感覺無比光榮,...
章節試閱
女神平易近人,學生變粉絲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採訪‧撰稿/陳浩寧
二○○一年時,學成畢業的藍佩嘉面臨人生的選擇──要留在美國或回臺灣?要當全職的研究人員或是教書?最後她決定帶著改革社會的使命和熱情,回到臺灣,重回臺大社會學系,化名為現在的小藍老師。
老師應該扮演知識媒介
藍佩嘉說,留在美國雖然有比較多的資源和機會,但只能當一個單純的學者,回臺灣則有比較多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空間。而且,「研究是一個很特定東西,你必須在某一個領域做得很深入」,因為需要在特定領域鑽研,容易有窄化的風險;當老師的話,教學範圍廣泛,需要涉獵的領域與知識往往更加多元,這是藍佩嘉選擇走入校園的原因之一。不過,實際教書後,她常發現教學與研究的時間互相衝突,但是人的時間有限,她笑說:「只能自我剝削。」
點開藍佩嘉的個人網站,從教書第一年的課程大綱到課堂的學生作業,都詳盡地展示在上面。她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公共財」,她只是做了資料整理;因為老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翻譯」,要把專業學術成果轉化為學生、公共讀者可以理解的知識。
藍佩嘉說,在以前,老師是學生的知識來源,但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只要「Google」就可以了。因此,現今老師應該是扮演「知識媒介」的角色,老師的工作不是單向的傳遞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有能力鑑別、評價、整合知識、體察社會現象、解決在地問題。
課堂是知識的健身房
不同於以往老師對於學生的期待,藍佩嘉不認為學生要像「海綿」一樣被動地吸收知識,她說:「課堂是知識的健身房。」她將學習能力比喻為大腦的「肌肉」,老師在課堂上提供系統性的知識骨架,內容由學生主動充填;學生要在課堂裡「鍛鍊肌肉」,透過參與思辨與討論,讓自己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斷茁壯。
藍佩嘉說,她希望她的課堂氣氛是「學生feel comfortable,共同參與討論、表達意見」。曾經是藍佩嘉的學生,現在擔任她社會心理學助教的蘇致亨也說,上藍老師的課,「就是舒服。」蘇致亨表示,在藍佩嘉的課堂中,看不見老師跟學生間有上對下的關係,師生間的互動良好、關係也十分平等。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藍佩嘉非常鼓勵學生問問題,她強調,不需要裝懂,更不需要問出「聰明的問題」。
問到藍佩嘉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與她相處過的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女神!」請他們具體描述為什麼是女神的原因,他們相視而笑說:「就是女神啊,沒有為什麼。」
另一位從臺下學生變成課堂助教的葉馥瑢解釋,老師的口條很好、思路清晰,總是可以很精確地總結學生們的意見和問題,歸納出結論。同樣是助教的柯昀青補充說:「老師完全hold住全場。」上課的時候藍佩嘉不需要管秩序,也不需要點名;因為她上課的節奏掌握得非常流暢,讓學生專心聆聽、意猶未盡,柯昀青說,藍佩嘉就是「魅力型」的老師,學生們都是她的「小粉絲」。
課程因材施教,年年出新招
今年是藍佩嘉第三年開「社會心理學」,也是眾所皆知的熱門課。問藍佩嘉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她立刻笑說:「我的分數沒有給很甜啦。」她透露,在開課前,她一直想著要如何跟心理學系的課程做區別:「如果跟心理系的內容差不多,那學生去心理系修課就好。」最後她決定結合自己專長,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可以藉由這堂課了解「社會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的運作」。
「每一年聽社會心理學都有新的東西,老師總是不斷超越自己。」擔任藍佩嘉社會心理學助教三年的葉馥瑢說。即使已經擔任三次社會心理學的助教,葉馥瑢說:「我也很驚訝,每次聽老師上課還是有不一樣的感覺。」同樣也是社會心理學助教的柯昀青也說,老師每年會配合時事放入新的教材,並且調查學生的課堂意見,據以調整下一次的授課方向。
而在「研究方法」的課堂上,藍佩嘉會依照學生的需求而調整課程內容。她形容,教研究方法就像教學生爬山,若只教他們怎麼看地圖,就是紙上談兵;應該帶學生去爬小山,利用田野觀察等方式,累積學生的實戰經驗,或是找別人的研究文本當教材,讓學生看見「別人登山的錯誤」,而不只是教科書裡死板的理論。
老師問好問題,刺激學生思考
「老師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能刺激學生思考」,藍佩嘉說。她舉例,上性別課程的時候會讓學生看廣告,她拋出問題,像是「為什麼廣告中的女人眼神是飄的?肢體是不平衡的?為什麼男人的手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從性別意識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以前認為很正常的事情,檢視廣告內容,看見不一樣的問題。
當談到種族議題時,藍佩嘉會請學生讀她以前訪談各個移民族群的訪談稿,師生一起討論他們言語背後的脈絡,從中找到問題核心。她認為,教學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應該鍛鍊學生的腦部肌肉,藉由問出好的問題幫助學生反思、消化並且發現問題所在。
「老師真的很會問問題」,葉馥瑢強調。她描述老師會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堆疊出她最後要的答案,像是社會心理學教到「情緒勞動」時,老師會從護士點到媽媽,最後點到女性,讓學生反省為什麼一想到護士就聯想到女性,刺激他們思考性別氣質的比較,用問題引導學生。
藍佩嘉活用各種教材,希望配合不同課程內容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像是「社會心理學」期末作品的呈現,拍片或是運用新媒體都可以。而另一堂「跨國遷移與多元文化」通識課,有很多理工科的學生,藍佩嘉便運用三個不同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接觸移民,三個作業分別為訪問移民、參訪移民社群空間,以及探討其他國家的多元文化爭議。她說,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移民,一開始很害怕,不太敢走進臺北車站、緬甸街等移民的生活空間,更遑論與他們說話、做訪談。但後來學生發現移民其實很友善,大大改變了最初的刻板印象,藍佩嘉說,這是她希望這堂課帶給學生的衝擊,讓他們重新反思社會現狀。
希望臺大生反省自身的優勢
「分析力、同理心、比較觀」是藍佩嘉所強調的教學重點。她表示,她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培養具有分析現象、統整知識和思辨能力的學生,除了這些能力,她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同理心」。她語重心長地說:「希望臺大學生反省自身的優勢。」她認為臺大學生擁有的菁英資源和優勢,雖是社會流動的入場券,卻也可能構成視野的阻礙,因為這樣的位置容易讓他們看不到或是忽略不一樣的人群與經驗。
因此,不論是「跨國遷移與多元文化」的課程設計,或是「社會心理學」的作業安排,藍佩嘉都注重在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公民能力。她說,與其說培養「國際觀」,不如說培養「比較觀」,希望學生不僅能看到臺灣以外的世界,更能從理解、比較不同國家的經驗中,幫助我們定位在地處境。她也鼓勵學生修習跨領域的課程,從多元的觀點去認識歐美日以外的世界。
「踩進文明上國,其實如墜落語言泥沼,我變成一隻失聲人魚,驕傲的頸項吞嚥不下流離的挫折。」這是藍佩嘉在網路上廣受歡迎的〈寫給正在考GRE的你〉的內容。
另一篇〈泅游異鄉的失聲人魚〉,也是她以自身經驗寫出在美國求學時期的辛苦過程,縱然是十幾年前的文章了,但「到現在還有留學生寄信給我,分享這篇文章如何與他們的經驗共鳴。」
藍佩嘉笑說:「這些只是日常生活經驗的社會學式觀察,沒有要安慰人心。」她認為,這些文章之所以引起迴響,是因為她跟那些人之間有「生命共通點」,她只是寫出共通的經驗,讓對方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如同那個從同理心角度出發,寫下海外學子心聲的藍佩嘉,當同輩朋友問她現在學生是不是很難教,她在臺大社會學系友會通訊裡,寫下教書五年的感想:「我們當年不也是這樣嗎?書沒念完、偶爾翹課,躲在被窩裡自以為身世悲壯。」
也如同她的助教們所說,在學生眼裡她就是個「平易近人的女神」。她謙虛地說,不敢說自己多了解學生,她只告訴自己盡量不要用老師的角度,而是用學生的角度,去想像他們的世界。
女神平易近人,學生變粉絲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採訪‧撰稿/陳浩寧
二○○一年時,學成畢業的藍佩嘉面臨人生的選擇──要留在美國或回臺灣?要當全職的研究人員或是教書?最後她決定帶著改革社會的使命和熱情,回到臺灣,重回臺大社會學系,化名為現在的小藍老師。
老師應該扮演知識媒介
藍佩嘉說,留在美國雖然有比較多的資源和機會,但只能當一個單純的學者,回臺灣則有比較多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空間。而且,「研究是一個很特定東西,你必須在某一個領域做得很深入」,因為需要在特定領域鑽研,容易有窄化的風險;當...
目錄
校長序
教務長序
康韻梅╱以小說引領學子認識自我和世界
林奇秀╱不斷挑戰學生潛力的嚴師
李文良╱聆聽之後才能感受到無味的純粹
藍佩嘉╱女神平易近人,學生變粉絲
李吉仁╱把熱情放在有價值的地方
陳聖賢╱Aim high! 找到自己要的方向
王金龍╱教學像運動,引導學生突破極限
邱勝賢╱科學的精神是「真實不偽」
趙儀珊╱用專業協助司法,再帶實務回課堂
陳明新╱生時奉獻教育,去後遺愛學生
黃尹男╱保有熱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徐振哲╱找到最愛,重返初衷
葉丙成╱用熱血感染學子的教育先鋒
李國譚╱用心栽培,每位學生都是專家
張芳嘉╱修課如入寶山,學生收穫滿滿
岳修平╱跨領域教育實踐家
董桂書╱離開教室後,不用記得我
賴逸儒╱回來教書,就是要有貢獻
倪衍玄╱培養學生成為醫界領導人才
李明濱╱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者
沈麗娟╱以生活中的藥學應用作為教材
薛漪平╱以年輕的心,依同學個性調整教學
杜裕康╱老師要教學生google不到的東西
余育蘋╱樂做園丁,傳承運動精神的種子
洪瑟君╱用心築起通往日文世界的橋梁
校長序
教務長序
康韻梅╱以小說引領學子認識自我和世界
林奇秀╱不斷挑戰學生潛力的嚴師
李文良╱聆聽之後才能感受到無味的純粹
藍佩嘉╱女神平易近人,學生變粉絲
李吉仁╱把熱情放在有價值的地方
陳聖賢╱Aim high! 找到自己要的方向
王金龍╱教學像運動,引導學生突破極限
邱勝賢╱科學的精神是「真實不偽」
趙儀珊╱用專業協助司法,再帶實務回課堂
陳明新╱生時奉獻教育,去後遺愛學生
黃尹男╱保有熱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徐振哲╱找到最愛,重返初衷
葉丙成╱用熱血感染學子的教育先鋒
李國譚╱用心栽培,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