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朱耀沂
推薦序
養蟲樂趣多 朱耀沂
這是小天下「科學館」要我譯的第三本新開孝先生的書。第一本是《昆蟲不簡單》,第二本是《昆蟲大變身》,介紹昆蟲奇特的習性和發育過程,是了解昆蟲的熱身書。而《昆蟲的飼養》講的是如何自己動手採集昆蟲,並帶回家飼養,是從純欣賞走向養蟲DIY。本書的兩位作者新開先生和藤丸先生根據親身經驗,提綱挈領介紹飼養昆蟲的方法,讓讀者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養蟲祕訣,進而享受看蟲長大的樂趣。但要注意的是,成蟲出現在什麼時候,或從孵化到羽化需要幾天,都是就棲息於日本的昆蟲而言。正如我在《昆蟲大變身》中強調的,台灣的地理和氣候與日本不同,昆蟲出現和發育的時程自然與日本產昆蟲有所出入。台灣素有「昆蟲王國」的美譽,在這面積只有36000平方公里的島上,棲息著各種昆蟲。到底有多少種?目前沒人能講出確切的數字,但正式記載的昆蟲已達二、三萬種,保守估計至少有五、六萬種,上看到十萬種以上。日本的面積約台灣的十倍,昆蟲的種類數則是五、六萬種。兩相對照,台灣的確稱得上是昆蟲天堂。像第19頁提到日本有74種鍬形蟲,台灣目前已知近60種。第70頁提到日本有九種螳螂,而台灣至少就有18種。又,第54頁講到,飛蝗是日本最大型的蝗蟲,雌蟲體長約五到六公分,但台灣有比飛蝗更粗壯、體長達八到九公分的台灣大蝗(Chondracris rosea)。蟋蟀也一樣,體長2.5公分的閻魔蟋蟀已是日本最大型的蟋蟀(見第60頁),但台灣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體長可達4.5公分。上面提這些台灣產昆蟲都是常見又容易飼養的,身處於昆蟲王國的我們,不趁著地利之便,自己養養看,觀察牠們的發育過程和習性,不是太可惜了嗎?在索引部分,除了標出昆蟲學名,我也加註了此蟲是否分布於台灣(記號◎表示見於台灣),好讓讀者一眼就掌握哪些是台灣看得到、採集得到的昆蟲。從這些記號的數目來看,日本與台灣昆蟲種類可謂相當接近,但也有人認為兩者相差不小,這見仁見智,難有定論。附帶說明一下,在台灣出版的一些書上提到閻魔蟋蟀、負子蟲、扁鍬形蟲在台灣有分布記錄,不過本書記述的是不同的種類。台灣閻魔蟋蟀的學名是Teleogryllus taiwanemma,牠的身體特徵和日本產的閻魔蟋蟀略有不同,誘惑雌蟲時的鳴聲則完全不同。分布在台灣的台灣負子蟲(Diplonychus rusticus)與本書介紹的負子蟲(D. japonicus)也是不同種。扁鍬形蟲在日本指的是Serrognathus platymelus,台灣所講的是完全不同種的Dorcus titanus。最後我要以自己幾十年的養蟲經驗補充三點。第一,餵飼用的食物要多一些,給牠們至少會吃剩一半的食物,雖然這看來很浪費,但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牠們才能得到適合發育需求的營養。第二,要勤於餵飼、清除食渣和排泄物等工作。許多種昆蟲不用幾個月就從卵發育到成蟲,而我們人單從出生算起,也要近二十年的時間才發育成熟,昆蟲的一天相當於我們的好幾個月,當我們偷懶,一天沒餵牠或怠於清掃時,牠等於和我們挨餓或髒汙了好幾個月那般慘,怎能期望牠們正常發育呢? 第三,要注意防蟻工作。使用密閉性較差的容器或忘了加蓋,常會引來螞蟻,導致昆蟲被螞蟻吃掉,改用密閉的塑膠容器較不會有螞蟻入侵,尤其台灣高溫潮溼,螞蟻對昆蟲的威脅遠比日本大,不能忽略。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