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當前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教育政策必須要有所創新及調適;目前教育發展目標在於追求優質、卓越、精緻、創新、公義、永續,若教育發展能重視內省與反思,從內變革,將可有利優質卓越教育目標之達成。本書分為政策創新與十二年國教、行政發展與領導、教育研究與師培三個面向,共收錄十七篇文章,針對當前具代表性及重要性的各項教育行政及政策議題進行闡述,各位作者皆具有扎實學術背景及豐富實務經驗,相信定能讓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後,瞭解我國教育政策發展現況、掌握最新教育政策創新措施、充實前瞻教育專業知識及實踐有利教育永續發展相關作為。
本書分為政策創新與十二年國教、行政發展與領導、教育研究與師培三個面向,共收錄十七篇文章,針對當前具代表性及重要性的各項教育行政及政策議題進行闡述,相信定能讓讀者瞭解我國教育政策發展現況、掌握最新教育政策創新措施、充實前瞻教育專業知識及實踐有利教育永續發展相關作為。
作者簡介:
吳清基(CH1)
經歷:前教育部長
現職: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張國保(CH2)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
吳靖國(CH3)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黃美賢(CH4)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明文(CH5)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博士
現職: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
洪詠善(CH5)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振昇(CH6)
學歷: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博士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林孟潔(CH6)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林立生(CH7)
學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職:客家委員會主委室專門委員
宋雯倩(CH8)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專員
陳盈宏(CH8)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案助理
顏國樑(CH9)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者
蔡進雄(CH10)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楊淑妃(CH11)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室主任
范熾文(CH12)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教授
謝念慈(CH13)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博士
現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舒緒緯(CH14)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蕭芳華(CH15)
學歷: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法學博士
現職: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許泰益(CH16、17)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
現職:聖約翰科技大學人事室主任
章節試閱
CH1從內變革─當前教育政策創新的內省與反思
壹、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發展需要不斷的內省與反思。臺灣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要在國際上與人競爭,只有依靠「人力資源」的開發。教育的功能,在培育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自然而然,深受大家所重視。
臺灣自民國83年4月10日,上萬人民走上街頭後,要求教育改革的聲音即不斷湧現,政府因應人民對教育改革的期待,也發現民氣可用,行政院成立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集合各界菁英代表意見,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對臺灣當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確實有不少之貢獻。
當然,教育工作人人關心,家家都有小孩在唸書求學,人人也都有接受過教育,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可表達關心。在臺灣多元社會中,這是一件很可喜的事,當然,回歸專業的教育政策主導,不斷創新思維,由內變革成長發展,提出卓越優質的教育政策創新和作為,這是在今日知識經濟社會中應有的堅持和共識。
貳、教育本質的內省-哲學思維
一、教育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一切都是為孩子好
教育在古代「說文解字」上,即明確指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有智慧,身心成熟的人,代表教導者,去教授知識、技能和情意,給身心未臻成熟的人,使他由不知變知,由好變得更好的歷程。
教育工作是一種成就別人的志業,「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拒絕任何一個學習的對象,可因其個別資質和需要,作最好的差異性引導教學,其目的就是要教好對方。「學好是學,學壞也是學」,在學習心理學上,個體行為改變的歷程,都是學習的範疇,但是,只有學好的學習,才是教育;學壞的學習不符教育的本質。因為,教育只要教人正向發展,只有有價值性的學習成長,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學壞變壞的行為改變,並不算是教育活動的真義。
二、教育在教人成為人,不只是在教人增長知識而已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者布魯姆(B. Bloom)指出,教育有三個層面:1.認知層面(cognitive domain);2.技能層面(psychomotor domain);3.情意層面(affective domain)。這個看法,指出教育活動的完整架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領域不可太偏狹在知識增長領域而已。
今日教育有一個迷失,太重視升學主義,相信考試可引導教學,相信一個人唸了明星高中、明星大學,未來一定就有比別人更好的出路發展。因此,從小學開始,到大學,一路上只重視智育教學,對智育以外,學習活動參與,則通常興趣缺缺,培養一個會唸書的書呆子,並不是我們社會所期待的。教改過程中,社會希望多元入學方式,但仍然阻力不小,父母的升學主義觀念,教師因考試引導教學,而失去活化教學之挑戰,都是今日教育發展變革中要去省思之盲點。
三、教育在追求全人格發展,而非只在追求文憑證書
民國元年教育總長蔡元培即提倡美育,指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全人格教育思維,但是迄今,此一理念仍然有待大家再努力推動,才有實現可能。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心理學者迦德納(H.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認為人類的智慧是多元的,有語文智能、數理邏輯、空間、視覺、肢體動作、人際的、自然觀察的和自我省思的八大智能。每一種智能,都可加培訓成就各領域的人才,對社會也均有其重要貢獻性。可是過去我們只重視語文和數理智能,因為此二者是升學上的優勝者,最有機會取得亮麗文憑的人。
其實,教育在追求的,是全人格的教育發展,是身心健全、五育兼重、文武合一的全人教育發展。學術上成就,固然社會有期待,體育、音樂、美術、舞蹈上的成就,社會上也會給高度的肯定。在職技領域,創業有成,發明有專利貢獻者,更是人人稱羨。士農工商,行行出狀元,教育全人發展的價值觀,正在深受歡迎和推動。
四、教師、家長和行政人員,都要為孩子成長而共同付出
教育發展過程中,為了孩子的健全發展,國家和社會、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教育行政人員,都要共同負擔起其應負擔的責任。
一個孩子的成長,從小到大,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都會面臨各種學習情境改變之挑戰。常言「孩子的偏差行為,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可見,為了孩子的健全成長,任何一個人都要負起其相對性的責任而付出。
基本上,在少子女化的社會中,父母更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之殷殷教導期望有加,此乃正常;但是,任何一位教師,也都有「名師出高徒」之期待,永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是當今教師的共同心念;而政府教育行政人員也都希望傾全力,集中教育資源,幫助學校辦好教學工作,教育傑出的下一代。因此,我們可說,教育工作是一種全民的工作,人人都關心,人人有期望,人人願付出。
參、教育發展的反思─教育社會學思維
一、教育發展應適應社會變遷,教育發展亦可導引社會變遷
從教育的本質的內省,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和希望;但若從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去反思,我們將會發現,教育工作在當前,充滿了不少挑戰和衝擊,正有待我們齊心共力去加以克服。
教育發展和社會變遷,是表現相互輝映和呼應的。當社會有了變遷發生,教育就要去培養人才,以適應社會變遷之需要。例如:國家經濟由農轉工商發展時,教育人才之培育也要由農業人才培育,轉而加強培育工商人才之需求;當地球環境不斷發生溫室效應或氣候異常時,學校教育就要加強環境永續保護教育的實施,當然,政府也要有應變救災的緊急作為。
同樣地,教育發展也可完全被動在因應社會變遷;它亦可主動去引導社會變遷。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這是近年來臺灣有識之士之共同心聲,希望我們的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水準提昇後,相對地,禮儀文化、文明生活也能同步建立。成功透過教育,教導學生及社會人士,上車排隊、禮讓老弱、公共場所不抽菸、不丟紙屑、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等等良好生活規範之養成,在在說明了教育確可主動引導社會變遷。
二、當前社會變遷對教育發展的衝擊
臺灣社會變遷急劇快速,當前對教育的衝擊,不外下列七大方面:1.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趨勢;2.教育M型化的影響;3.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的關注;4.全球化時代的競爭;5.本土化意識的興起;6.網路時代的學習衝擊;7.校園生態環境的轉變。
(一)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趨勢
1.臺灣少子女化之情形,日趨嚴重,將對教育之長期規劃發展,造成影響。1981年,新生兒每年有41萬人,1998年新生兒只有27萬人,2010年更降至最低點,只有17萬新生兒,2011年有19萬人,2012年因龍年新生兒回升到23萬人。因新生兒之減少,已造成國小教育空間及教師不敢新聘,有減班調校或辦理代課代理教師之情形。
2.臺灣高齡化之情形,也正日漸明顯。1993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佔7%;2012年,65歲以上人口佔10.72%;若人口老化情形依此發展,到2025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佔20.3%。亦即到民國114年,臺灣每四個人就要扶養一位銀髮族老人家,經濟負擔加重,社會長照問題要重視,老人終身學習和安養問題,將是必須要嚴肅面對的挑戰。
(二)教育M型化的影響
教育M型化的發展,已漸趨明顯。這種兩極化、雙峰化的現象,出現在城鄉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各校教學品質不一,各班學生學習亦存在好壞兩端集中之情形。
家長社經背景高的小孩教育,備受關注;但家長社經背景較低的學生,家庭在教育及學校教育之互補加強,仍留有很大可努力之空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教育理想,在面對教育M型化情形下,確實值得再加關注和努力落實。
(三)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的關注
地球村的觀念,在今日臺灣,普遍被接受;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的教育,也如火如荼被提出。事實上,臺灣沒有天然資源,但天然災害卻不少。2005年世界銀行「天然災害熱點:全球危機分析」指出,臺灣是世界上天然災害頻繁出現的地區之ㄧ,每年都有地震、颱風或土石流之災害會出現。因此,加強環境教育,保護地球,重視生態保育,便成為臺灣當前教育發展不得不重視的課題。
(四)全球化時代的競爭
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天涯若比鄰,交通工具之發達,許多國際間之交流活動,都可成為一日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頻仍,競爭也更激烈。由於全球性人口流動之頻繁,教育交流之活動機會增加了;全球性市場競爭愈演愈激烈,全球環境和金融災難的連鎖反應,也更直接相關;冰島火山爆發,歐陸飛機停飛;美國雷曼兄弟連動債,造成全球經濟大恐慌。知識經濟的全球化,也刺激教育人才培育的國際移動化被重視。教育發展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下,已不可能閉關自守,加強國際化教育發展之政策乃因應產生。
(五)本土化意識的興起
臺灣本土化意識,這些年來大大被提倡。基本上,課程設計發展是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認識國際觀固然重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周遭環境也很有必要。因此,臺灣主體意識的論述─在地國際化及國際在地化,也逐漸受到學術探討的關注。因此,如何弘揚本地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體系,如何保護在地文化資產及風俗習慣,都是教育上應加重視的課題。
(六)網路時代的學習衝擊
網際網路的興起,對教育發展是一個大大的教材教法革命性挑戰。傳統上,師生面對面的教育活動,將逐漸被網路遠距教學和虛擬情境教學所取代。網路上教材教法,大大有別於傳統面授教材教法,師生之角色扮演和師生之關係疏離,均造成教育理念之重新建構。學生因網路學習,新的網路倫理和隱私法律觀念,都要更新建立,不少挑戰都正等待面對眼前,增加了教育輔導管教的難度。
(七)校園生態環境的轉變
臺灣教育校園生態環境,近年來有大大的轉變。早在1987年政府政治解嚴後,社會開放多元,校園民主意識高漲。學校教師會成立,教師工會也先後加入,大中小學校長實施定期遴選制度,師資培育多元化,家長參與校務,整個校園生態大大改變。少子女化後,學校代理代課教師增加,家長對教育的積極要求參與,教師大部份已無昔日公費師資培育的熱忱,教育的師生對立,家長教師對立事件,偶會出現,教育之挑戰,壓力愈來愈大。
CH1從內變革─當前教育政策創新的內省與反思
壹、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發展需要不斷的內省與反思。臺灣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要在國際上與人競爭,只有依靠「人力資源」的開發。教育的功能,在培育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自然而然,深受大家所重視。
臺灣自民國83年4月10日,上萬人民走上街頭後,要求教育改革的聲音即不斷湧現,政府因應人民對教育改革的期待,也發現民氣可用,行政院成立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集合各界菁英代表意見,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對臺灣當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確實有不少...
目錄
CH1從內變革─當前教育政策創新的內省與反思
CH2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發展條件
CH3臺灣中小學海洋教育政策評析
CH4大學經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探討
CH5我國美感教育政策的擘劃與實踐:邁向協力共美
CH6社會變遷中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之挑戰與策略
CH7臺灣高等教育輸出政策探析─以東協國家為例
CH8從治理觀點析論我國推動大學自主治理之政策可行性
CH9我國教育部組織再造分析與展望
CH10國民小學校長毀壞型領導之研究
CH11美國高等教育之遊說
CH12多元與差異─學校多元化管理的內涵與策略方向
CH13國際化融入學校革新之願景和經營管理
CH14政策合法化之研究─以師資培育法制定為例
CH15價值與教育政策規劃關係之初探
CH16程序正義的堅持─不續聘教師案例之適法性分析
CH17教師升等違反學術倫理案例辯正
CH1從內變革─當前教育政策創新的內省與反思
CH2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發展條件
CH3臺灣中小學海洋教育政策評析
CH4大學經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探討
CH5我國美感教育政策的擘劃與實踐:邁向協力共美
CH6社會變遷中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之挑戰與策略
CH7臺灣高等教育輸出政策探析─以東協國家為例
CH8從治理觀點析論我國推動大學自主治理之政策可行性
CH9我國教育部組織再造分析與展望
CH10國民小學校長毀壞型領導之研究
CH11美國高等教育之遊說
CH12多元與差異─學校多元化管理的內涵與策略方向
CH13國際化融入學校革新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