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3 項符合

詹姆斯.查佩爾

的圖書
詹姆斯
詹姆斯,法譯雅姆,西譯海梅,葡譯雅伊梅,義大利語賈科莫,愛爾蘭及蘇格蘭語謝馬斯或謝穆斯,是一個西方社會常見的人名。英、西、葡等語文中「James、Jaime、Giacomo、Séamas」的名稱則來自於古法語,最終源於粗俗拉丁語中Iacobus至Iacomus的一個演變,前者演變為雅各布及其變體,均為希伯來語的雅各之意。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黃金年華:面對銀髮族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

內容簡介

*以銀髮族作為人生新階段的參考書
*內容集合社會運動、政治評論、國際趨勢的銀髮族
*美國《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譽為「人生必讀」之書

「銀色海嘯」即將襲捲全世界!
你,做好準備了嗎?

  在全球邁向高齡之際
  未來所有的銀髮族,將何去何從?

  ***美國《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譽為「人生必讀」之書***

  銀髮族作為人生新階段的誕生
  早期農工社會,美國人曾別無選擇,只能工作到死。後來隨著國家日益繁榮,人民享有尊嚴有保險的老年生活權利新觀念誕生,政府因應推出社會保險,惠及了數百萬人。但是,這個保險系統仍不完善,在高齡人口占比持續增加的今天,實際上正面臨著許多挑戰。不只美國,在全球邁向集體高齡之際,未來所有的銀髮族們,將何去何從?

  本書分為三大部:「年長者」(1900~1940)、「資深公民」(1940~1975)、「老人」(1975~2000),以此三大部分,來看美國各階段的銀髮族稱謂、政策發展與限制、民間團體的訴求,以及實際退休生活的改變。

  未來,是銀髮族多數的世界
  我們如何保有「有尊嚴的老年」?

  本書架構了美國社會對老年定義的歷史:什麼時候銀髮族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以及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政治決策、社會運動、醫療進展及流行文化,對其詮釋、形塑出老年的概念。如今,我們來到了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大流行病、氣候變遷、壽命越來越長,醫療成本螺旋式上升,前所未有的機會和災難性的動盪,並肩而行。在全球少子化、高齡人口趨增的情勢下,未來將是銀髮族多數的世界。

  而台灣也正迅速邁向超高齡社會,本書提供的歷史脈絡與國際比較,能幫助我們思考:
  如何避免過度依賴家庭照護? 
  政府與企業該如何承擔責任? 
  我們要如何打造兼顧安全與尊嚴的老後生活?

  本書不僅是老年歷史回顧,更是一封寫給未來銀髮族的警示信。它提醒我們,今天的高齡化挑戰並非突如其來,而是百年來政治與文化選擇的結果。作者帶領讀者們再次完整回顧美國老年歷史的發展脈絡,以更好地理解當今老年生活的優劣,讓未來世代有依規可循,不再被高齡化社會所把持。

各界一致強推

  王美珍(《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夏苹(《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作者)
  呂建德(衛福部政務次長)
  林宗憲(巧克力)(搖滾爺奶創辦人)
  林萬億(臺灣老人學會創會理事長/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
  涂心寧(社團法人臺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
  陳乃菁(老年醫學專家、醫師)
  楊月娥(資深媒體人、資深照顧者)
  劉秀枝(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鐘彥彬(伊甸社福基金會執行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黃金年華》不只聚焦於制度興起與崩解的歷史脈絡,也細緻描繪文化與性別如何共同編織我們對老後生活的想像。它既非冷峻的政策書,也不流於憂傷的記錄,卻清楚指出:老年議題的演化,映照著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變遷。身為一名資深社工與非營利實務工作者,我尤其感動於書中對家庭照顧者角色的刻劃。他們是支撐整個高齡社會的無名英雄,卻長期被社會、媒體與政策邊緣化。這樣的觀點,與我們在NPO現場的體會,幾乎毫無違和。這本書溫柔而堅定地發問:一個讓人老得安心、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不必犧牲自身的社會,該是什麼模樣?我們都值得,也需要一起走向那樣的未來。」——鍾彥彬(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越了解歷史,越能活出有準備的晚年。」——李夏苹(《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作者)

  「本書被譽為『必讀』之作,深入探討了美國現代老年史,揭示了部分人享有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卻面臨痛苦與不安的原因。」——《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查佩爾以清晰、易於理解的筆觸,回顧了美國一個世紀以來對老年觀念和經驗的演變……他對黑人在這些問題上的行動主義以及數十年來推動系統更公平的各種努力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黃金年華》不僅是對美國老年支持系統脆弱性的改革呼籲,更是對擴展該系統以涵蓋美國迫切需要的長期照護的號召⋯⋯這是一本關於美國老齡化歷史的寶貴入門書,適合任何有父母或計劃好好老去的人閱讀。是的,這意味著你也是其中一位。」——《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這是一部清晰、毫不妥協地探討人生終點的作品⋯⋯《黃金年華》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在學術距離與社會正義之間找到了平衡,更提出了目標:為家庭護理人員提供更高的薪資;建立安全、受監管的非營利養老機構;提供體面的老年住房;改善整體退休金制度。」——《美國學者》(The American Scholar)

  「你已經或即將屆齡退休嗎?那麼請好好享受這本書,它知性又生動,講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人以各種方式詮釋(並改變了)老年的意義,這是個充滿驚奇的故事。」——南西.麥克林(Nancy MacLean),《以自由之名》(Democracy in Chains)作者

  「當美國邁向高齡社會,需要特殊照顧的人口會增加,過勞的家庭成員與嚴重低薪的照顧工作者,肩負著這重大的責任,卻幾乎得不到公共的支持。在這本書中,詹姆斯‧查佩爾以其專業,揭露了這種照顧危機的歷史根源,也對於我們更有保障、更有尊嚴的晚年,提出了強而有力的願景。」——蒲艾真(Ai‑jen Poo),全國勞工聯盟主席(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Alliance)

  「如今美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已經超過十八歲以下的人,他們會面對怎樣的未來?查佩爾公允地探討了我們已經事先做好的準備,以及還沒做好的部分,本書對所有年紀的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史蒂芬妮.昆茲(Stephanie Coontz)《我們沒有的往日》(The Way We Never Were)

  「老年化在美國一直都是迫在眉睫的災難,像是『銀色海嘯』這樣的術語,或是官方可怕的預警,說我們必須延長工作年限,要更努力才能達成預算目標。本書要我們回顧歷史,並且看清老年不一定非得如此。老年是集體的、社會性的經驗,我們老年的各項需求需要社會的解決方案:非營利、安全與受監管的安養所;薪酬良好的居家看護;體面的退休金與住房。這些目標都是我們的國家能夠做的。」——特瑞莎.吉拉杜奇(Teresa Ghilarducci),《工作、退休、重複》(Work, Retire, Repeat)

  「查佩爾對我們取得的老年進展以及未能實現的目標進行了平衡的討論,這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加布里埃爾.懷南特(Gabriel Winant),《下一個轉變》(The Next Shift)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詹姆斯‧查佩爾(James Chappel)


  杜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杜克健康老化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著有Catholic Modern。其文章曾刊登於《紐約時報》、《國家》及《新共和》雜誌。現居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

譯者簡介

何玉美


  臺北大學社會系畢業,英國史特林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媒體與出版社多年。譯有:《如何移動你的公車?》、《姿勢決定你是誰》、《與鯊魚游泳》 與《創造力》等書。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進步旋轉臺

第一部 老人(一九○○年~一九四○年)
第一章 誰可以變老?
第二章 社會保障制度及其局限

第二部 資深公民(一九四○年~一九七五年)
第三章 醫療保險與獨立的資深公民
第四章 退休的誕生
第五章 黑人權力與黑人長者
第六章 未來的終結

第三部 長者(一九七五年~二○○○年)
第七章 AARP樂齡之國
第八章 衰老的身體與黃金女郎
第九章 從保障到風險
第十章 輔助式生活

結語 讓美國再次年老
致謝
參考資料

 
 

前言

進步旋轉臺


  我小的時候,經常徜徉於迪士尼的神奇王國中,這是在佛羅里達州中部長大的麻煩之一。不知何故,我總是堅持要去明日世界的「進步旋轉臺」(Carousel of Progress)。我跟家人排隊進入一個幽暗的廳院坐定,舞臺上有個電動家庭場景,接著電動家庭開始動了起來。第一幕場景約莫是一九○○年,臺上的機械爸爸滔滔不絕講著那個年代的各種科技奇蹟。接著展示的舞臺旋轉換場,同樣的家庭再次出現,看來時間已經是數十年後,爸爸又熱切地說著一連串創新事物。就這樣四~五次,最後一幕來到一個未來科技烏托邦。

  回想起來,真不知為何我會對這項「遊樂設施」如此入迷,你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它其實十分乏味。和迪士尼樂園中的許多事物一樣,它帶來的滿足不在有形層面,而是情緒感受上的。它向我們保證,一如既往,未來這個美滿的家庭還是會圍坐在屋裡,繼續嘻笑、歡唱、慶祝耶誕節。這個旋轉臺正如名稱暗示的,它是環狀循環的,它真正的含義是,基本的東西都不會改變。這對一個生活在一九九○年左右的孩子來說是很撫慰的,因為當時對未來的想像許多都是令人感到驚擾而不安的。我一定也不想因臭氧層有破洞而被炙傷,不想被酸雨溶蝕。我也會憧憬未來是生活在跟自己的家很相像的地方,只是配備了更先進的技術。

  雖然旋轉臺上那個想像中的未來有孩子,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其中的老年人。畢竟,未來我會變老。我想,這說明了旋轉臺的設計者,讓每個階段都出現老年人是個精明的決定。那讓觀眾看到自己將會體驗到怎樣的未來。祖父母始終都在場,始終參與其中,並且始終都享受著進步的成果(在最後一幕,祖母戴著虛擬實境的眼鏡)。那是這段撫慰人心的旅程中,最令人深感欣慰的部分了。觀眾從中得知的是,在美國的未來之中,無論你多老,都會有一席之地。你不會因為年老而退出偉大的美國實驗 。

  雖然我當時不知道,但這個設施本身就是個歷史文物。它在一九六四年啟用,就在醫療保險(Medicare) 法案通過的幾個月之前。它隸屬老年人剛被稱為「資深公民」(senior citizens)的時代,當時他們首度在國家制度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二十世紀中葉創造出這樣的「老年」景象,而這個遊樂設施只是無數一致彰顯這幅動人情境的地方之一。從一九三五年《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 通過後開始,美國人被推銷了一個老年的概念,這概念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核心思想很簡單,老年人雖然能力與目標都跟年輕人不同,但他們在這世上有其意義。他們應該受到重視與尊敬,也值得獲得安全感與尊嚴,即使他們不再從事有薪資的勞動工作也一樣。簡言之,老年人會一直在旋轉臺上。

  這樣的概念成功無比。美國長者聯合盟友集結起來,在二十世紀的美國,組成了可能是當時最強大的利益團體。自從一九四○年代以來,老年支出占據聯邦龐大的預算比重。總的來說,有三分之一的聯邦補助金都是用在老年人的收入保障與醫療保健上。那些方案雖不盡完善,然而成效卓著。當今美國長者經濟上的安穩程度,遠比一個世紀前好得太多。老年貧窮率大幅下降,健康情況也改善了。雖然有些族群的預期壽命確實下降了,不過那是由於年輕與中年人死亡率上升使然。美國人一旦過了六十五歲,還有十五~二十年時間頤養天年。畢竟,老年人是目前唯一享有政府負擔醫療保健的族群。這些最終都將轉換為最重要的貨幣:幸福感。調查統計發現,美國長者的主觀幸福感高於年輕人。

  這本書主要探討「黃金熟年」(golden years) 的夢想,如何在重重困難下成為無數美國人的現實。探索進步旋轉臺意識形態的由來,以及它要如何付諸實行。不過,本書同時也會描寫這個旋轉臺以及它背後的那個世界的局限性。對很多人來說,安全感的保證仍然像是主題樂園一樣不真實。這項遊樂設施所述說的美國歷史故事,是從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觀點出發,家庭之中有孩子,以及健康的祖父母。許多老年人,而且說不定是多數老年人都並不符合這個模範。獨居的老年女性,特別容易落入貧窮與孤立狀態(這項設施問世時,四分之一的老年女性獨居,而且與日俱增)。有色人種的權益處處受限,難以取得社會安全福利、私人退休金,也無法像白人中產階級能獲得各項機制來支撐有尊嚴退休生活。此外,社會安全福利與醫療保險是為健康的人短期醫療需求提供協助,而無法照顧長期的身心障礙者,他們之中有許多需要的是昂貴的長期照顧。目前有無數家庭試圖運用現有的長期照顧「系統」(如果稱得上是個系統的話),但在財務上跟情緒面都破產了。美國人口老年化,特別是八十歲以上人口暴增,需要龐大的照顧人力,這樣的勞動工十分不受重視,主要由女性肩負,她們要不是無償的家庭成員,就是低薪的居家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或療養院(nursing home)員工。社會學家潔西卡.卡拉爾科(Jessica Calarco)諷稱,「其他國家有社會安全福利網絡,而美國有女人。」

  這本書探討進步旋轉臺的夢想以及其局限,也描述這個夢想的命運。諷刺的是,進步旋轉臺這項明日世界的遊樂設施,在我造訪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那是園區裡最古早的設施之一,跟樂園中其他奇觀相比,家庭角色人物生硬的動作很不科技,二十世紀中葉那種資深公民的意識形態,到了二十世紀末逐漸失色,美國長者的前途看來沒那麼光明。老年不太像是進步的象徵,更像是個人與國家的重擔。社會安全福利面臨削減威脅,退休年齡也延後了。關於醫療保險的新聞多半指其為騙局與吃緊,而非改善健康的成效。

  隨著個人退休帳戶(IRA)與401(k)員工退休帳戶的誕生,退休保障變成個人的責任,而不是跟僱主及國家共同分擔。我們至今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當進步旋轉臺的樂觀,被退休儲蓄不足與負擔不起住房的普遍性焦慮取代,黃金熟年的夢想似乎也逐漸凋零。

  或許有人以為一九六四年之後,美國關於老年的討論更多元、更廣泛,事實不盡然如此,相反的這議題開始逐漸遭到忽略。從一九二○到一九七○年代,老年議題一直都在國家常態政策中,在那之後,除了對現存體制寥寥做些改良之外,再也沒有通過任何重要的相關立法。長期照顧的危機,醫療成本的攀升,以及照顧工作者勞動權益保護(這是整體經濟中成長最快的行業之一),這些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政治體系面臨的最緊迫問題。然而歷經一次又一次的選舉週期,這些問題卻都未獲忽視。社會安全的處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眾所皆知這個制度需要改革,而且要儘快。如果什麼都不做,約莫二○三三年社會安全儲備金就會用光。這並不意味這項計畫會終止,但福利必定會大幅削減(約二十五%),這對數百萬依賴社會安全福利以免陷入貧窮的人來說是個慘劇。這問題一定有辦法解決,甚至做起來也不見得非常困難,相關法案也都擬妥。事情越晚處理,就會越棘手。然而卻是年復一年,沒什麼都沒做。

  強大的老年遊說力量的迷思,模糊了人口老年化在我們政治之中討論不足的事實,降臨在二十一世紀美國的兩個重大災難卡崔娜(Katrina)颶風與新冠肺炎(COVID‑19),這兩者都讓各界開啟氣候變遷、基礎建設、種族平權等諸多議題重要而有意義的對話。比較少討論到的是,每個議題主要都涉及老人。卡崔娜颶風罹難者中,七十%超過七十歲。同樣的,老人在新冠疫情期間死亡率比平時高得多,以至於有人甚至視之為老人的種族滅絕。疫情前三年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之中,有一半超過七十五歲;超過六十五歲的則占四分之三。關於人口老年化、自然災害及防範疫情之間的關係,有許多重要的議題值得深入討論,這兩大事件已宣告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問題,並幾乎可以肯定也將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議題。然而,相關的討論卻都沒有發生。

  這本書試圖了解我們如何一路來到這裡,又會走向何處?我們會試著理解二十世紀的那種老年願景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而又為何崩解,以及可能會被什麼取而代之。這本書涉足的領域並不熱門,跟童年有關的歷史,有數百本專書,二○○八年之後甚至有專門的期刊在深耕該領域,相對來說,老年化的歷史一直十分小眾。儘管在美國老年(六十五歲以上)跟年少(十八歲以下)的人口,其實一樣多。老年相關主題的書,用一個書架陳列就綽綽有餘了,甚至在這些書當中,很少有像本書一樣,追溯美國老年化的發展,從社會安全制度的誕生,一路到現在的歷程。

  雖然我會把人口與社會現實的變遷都涵蓋進來,但我感興趣的主要在老年概念的演變,這些概念由老年學家、政策制定者與影視編劇所塑造。我想要探討,我們所被灌輸關於老年的故事,這些故事形塑了我們對於自己的老去、摯愛之人的老去,以及社會老年化的認知。老年議題很適合用這樣的方法探討,老年化本身就是個時間性的過程,而老年則是我們一直以來奔赴的方向,無論是個人或者國家皆然。討論老年,就像進步旋轉臺一樣,焦點很容易會放在未來——軸線盡頭那個想像的世界,我們何時會變老,或者想像中美國人口曲線何時會轉成高齡化然後讓政府破產。而那樣的討論,無論充斥多少事實與數據,都不可避免充滿恐懼、迷思與幻夢。

  為了簡便,這本書會把這個研究主題稱作「老年運動」(old-age movement)。這運動不是某個統一的行動,這詞也不是指涉任何單一組織。我的這個用詞指的一群藝術家、知識分子、政策制定者,照顧者與活動倡議者,他們在努力定義老年,或者換句話說,他們試圖為美國長者口的各種問題提出解答。現代美國的老年生活不是由這數百萬老年人獨自去開創的,這是個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大工程,由特定機構與政治背景下的人共同創造與改造的。

  那個工程中的許多參與者都是眾所皆知的人,包含美國總統、知名科學家這類人士。他們的故事很重要,但那還不夠。多數人要釐清自己對老年的期望,不會去讀厚厚的書,也不會去聽政治人物的演講。他們或許會聽廣播中的佈道,或者邊吃晚餐邊看《黃金女郎》(The Golden Girls),那是一九八○年代一部關於老年女性的熱門電視影集。或許他們會漫不經心翻看《現代熟年》(Modern Maturity),這是「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出版的雜誌(現已改名為《AARP雜誌》[AARP: The Magazine],它是數十年來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在這本書中,我對這類文化性產物,也會跟較為嚴謹的政策與醫學期刊一樣嚴肅看待。因為事實上它們都互有關聯,政策制定者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也受周遭文化期待的影響。甚至那些創造大眾文化的人,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響應著他們那個時代的政策與醫療環境。

  由於至關重要,那些資料甚至都還不夠。一本集結大量政策制定者與大眾文化的書,仍然會流於遺漏無數人的經驗與勞務。那樣的書會充斥好萊塢、梅約診所(Mayo Clinic) 與華盛頓特區,涵蓋的也多半會是白種男性(就連《黃金女郎》的編劇主要都是男性)。而我們這本書很重要的就是把女性納入討論,因為長者族群多半由女性組成。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之中,每一百名男性,就有約莫一百二十五名女性,而且越年長的年齡層這種差異越大(八十五歲以上的人中,超過三分之二是女性)。而且不管在何種年齡層,擔任長者照顧工作的多數為女性,包含護理師、居家健康助理,或者無償的家庭成員。根據二○一八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老年照顧產業中有高達八十%的工作者是女性;而且在無償、非正規的照顧者中也有四分之三是女性。在這本書中,我們會花些時間了解這些幕後辛勤工作的女性,也會有些篇幅關注開辦第一家老人中心(senior center)、創立居家健康照顧計畫(home health care)、發起「送餐上門」服務(Meals on Wheels),以及讓無數人在安寧療護下莊嚴臨終的那些女性。

  述說美國老年化的故事,必須涵蓋那些被二十世紀主流老年化討論邊緣化的有色人種(雖然本書無法涵蓋)。確實,在那時期許多老年人口都是白種人,因為一來美國黑人壽命較短,再者一九六五年《移民與國籍法》迎來的西語裔與亞裔移民,都還年輕。不過這些因素隨後都有了變化,因為黑人壽命攀升,而非白人移民開始邁入高齡。到了二○二○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少數族裔,而且比重只會持續再升高。在這本書中,我們特別探索年長且受過奴役的人的激進行動,以及一九七○年代的老年學家及活動人士,如何努力把黑人權力運動(Black Power)的活力與見解也帶進這個領域。

  有色人種女性,正好是這些類別的交會,在美國的老年議題中舉足輕重。她們在本書會一次次現身,猶如美國老年制度的尖銳批判者,也是更美好未來的預言家。她們能精準扮演這樣的角色,因為這個為其他族群服務的體系運作如此良好,剝奪了她們的權利。黑人女性陷入貧窮的可能性是白人女性的兩倍以上。她們也比白人女性更容易遇到階層晉升困難、溫飽匱乏、因入監而讓家庭生變等困境。此外,她們在照顧產業也深受不成比例的勞動問題影響,黑人女性占美國整體勞動力七%,而在居家健康照顧領域卻占了三十%。

  美國老年生活是個集體共創的工程,正如所有集體專案一樣,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權力,還有人完全被排除在外。然而若未盡可能深入研究其中的每個角色,我們無法完全了解這案子怎麼運作,誰被排除了,為何會如此,以及這工程在我們的時代會如何延續下去。

  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順著大家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描述的轉變來分(大約是這年齡,我們也將看見做為分界的年齡會隨著不同時期改變)。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涵蓋一九○○~一九四○年,這時期六十五歲以上的人被稱為「老人」(the aged)。在那段時間,美國長者首度開始組織起來,爭取以國家退休金(pension)為形式的援助。只是哪些人可領取,要怎麼支付的問題懸而未決。有些人認為先前受奴役的人應該優先受惠,這退休金應該是種賠償的形式。也有人認為,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都能領取那退休金,應該做到人人平等,不分種族、性別與先前職業。這兩種模式都有大型社會運動在推動,而且都是希望運用老年政策來大幅改造美國經濟。而最終獲勝的是社會安全福利制度的模式,它採取了不一樣的做法。這模式把退休年金提供給在美國經濟某些特定受薪階層的勞工:這受惠勞工主要是男性,且主要為白人。這福利並非所有人都相同,而會根據該勞工在這系統的繳納額度而定。因而使得這樣的老人退休金並未能解決沉痾,反而只是複製了本來就控制著勞動市場的種族與性別階層不平等。社會安全制度是美國奇蹟之一,它是我們降低貧窮的最佳計畫。如果沒有它,無數美國的老年人恐將陷入貧窮。但同樣的,它的勝出是壓制了一個可能更進步、更平等的美國老年化願景。

  第二部分(第三~六章)探討二十世紀中期,這段時間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不喜歡被稱為「老人」,比較喜歡「資深公民」(senior citizens),第三章介紹這些資深公民,跟過去相較,他們更多是獨居,與子女分開,並且已經從工作崗位退休。他們與工會運動的盟友及兩大政黨一起合力推動新的方案,讓這種獨立的退休生涯成為可行之道。這個時期最大的成就是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但這絕非唯一的成果。到了一九七○年代,如我們在第四章中會談到的,「退休」已經正式成為一個人生階段,有一套特定的基礎架構,在很多方面都跟漸進式培育年少者的學校與托兒中心很相像。幾乎所有我們能想到當代老年機構都源自這個時期,最明顯的像是:退休社區,老人中心與療養院等。

  與此同時,老年運動退居角落。當美國政治生態變得更為眾聲喧嘩,老年運動還是著重在健康的白人夫妻。身心障礙的老人只能自求多福,因為醫療保險對他們幾乎沒提供任何幫助。也曾有具特定需要的有色人種老人,努力投入增添更多元的老年運動,卻未能成功。第五章會聚焦在黑人老年學家與運動家,聯合療養院管理者及貧窮老人團體所組織的網絡,試圖為反種族歧視老年化理想打前鋒,他們尋求的不僅是醫療保險與社會安全制度的「去種族化」;這些制度到一九七○年代都已經相對良好,他們更用心追求新型態的政策與機構,能照顧到有某些特定需求或困境的黑人老人,這些人終其一生都受到歧視並被剝奪公權。這項運動的一名領導人是為黑人社會學家賈桂琳·傑克森(Jacquelyne Jackson),她與「全國黑人老年會議」(National Caucus on the Black Aged)組織聯手,發起示威抗議、拍紀錄片、遊說國會並發表大量學術研究,他們拚盡全力卻未受重視,到了一九七○年代末,他們的運動欲振乏力,至少當時是如此。

  這樣的失敗代表著老年運動極度不願去適應一九七○年代政治氛圍的變遷,這我們會在第六章說明。這項運動不夠多元化,而且它過度依賴機構組織,像是工會、民主黨等,而那些單位本身就面臨危機。一九七○年代,當經濟與政治發生困境,老年運動也連帶受創。美國人對社會安全體系變得更不信任,療養院與醫療保險,這本來是老年全新未來的先鋒,卻似乎演變成騙局、浪費甚至弊病叢生之處。左右兩派的政治人物與活動人士都沒能發展出新方案,在去工業化、政治立場兩極對立的國家中,能協調一致、可制定通行的辦法。

  當創造出「資深公民」的政策環境面臨壓力,這用詞也被棄而不用了。它自一九七○年代直線滑落,被「長者」(older people)以及類似說法如「年長的人」(older adults),「美國長者」(older Americans)(本書我會使用這些詞彙,這些用詞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這樣的稱呼很曖昧,適合新的時代,那時的老年人一直試圖證明他們本質上和年輕人一樣。數十年來,核心的想法是「老人」或者「資深公民」,都一個身分特殊的族群,他們具有特定的需求,而應該由國家來滿足那些需求。「長者」這個用詞做不了那些事,它很難為老年人的權利與需求提出倡議;那甚至很難表達清楚他們到底是哪些人,那肯定無法表明出那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在實務上當時那是指任何五十五歲以上,甚至是五十歲以上的人。

  在第三部分(第七~十章),內容將不再記錄某個有組織、想改變國家政策的老年運動,而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利益團體,它透過私營企業的協助,努力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以及負面的刻板印象。第七章是探討長者的政治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AARP。這個組織成立於一九五八年,在它創立的前二十年就只是眾多老年團體之一。一九七○年代以後,影響性與力量竄升,如果說先前的老年運動投身尋求更積極的政策,AARP則聚焦在對年齡歧視(ageism)發動更大規模的戰役,這是一個全新的詞彙與概念,刻畫文化與經濟上對老年人的歧視。AARP讓自己與任何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是有特定需求的特定族群這樣的想法保持距離,它持續調降年齡限制,最終讓任何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能取得會員資格,最後甚至把「退休」的概念從組織名稱去除,AARP一直以來代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現在直接簡稱為AARP——一個不代表任何意思的縮寫。

  AARP更致力於以私營企業之姿銷售老年商品,而非施壓政府採取行動。一九八○年代的長者被要求要具備創業精神,對於政府不會也無法提供的一切要自給自足。第八~十章運用《黃金女郎》,這齣紅翻天的喜劇影集,探索這種嶄新的、自給自足的現實。第八章聚焦於女性、性與健康。這齣電視劇著迷於這些主題:主角們都性趣活躍並具備健康意識(她們會控制飲食、上有氧課程等),雖然醫療保險在一九八○年代當然還是存在的,但這齣劇所強調的,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都在於健康是個人責任而不是公共利益。第九章會順著同樣的意識探索退休財務的世界,如同劇中主角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她們一樣也對自己的財務負責。社會安全理應提供退休保障,不過在一九八○年代,許多人都不相信那會實現。個人退休帳戶(IRA)與401(k)員工退休帳戶,以及財務規劃師紛紛加入我們所熟知的「退休儲蓄」這一全新的口號之中。

  這個時期的重點在於,增加更多自由與機會給有能力獲取與享用它們的老人。公共政策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它的局限與排他性也未獲得解決,特別是關於長期性的身心障礙者,有一群人開始被稱為「體弱者」(frail)。受惠於一九六○到一九七○年代的公共衛生干預與反菸運動,我們看到在一九八○年代,八十歲以上的人數竄升,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也因而攀高。如同我們會在第十章看見的,這釀成了真正的照顧危機,一個讓無數美國家庭陷入破產威脅的危機。許多活動人士對於如何解決這種危機有想法,他們希望透過長者與照顧者的聯盟,創造出對長者與照顧人員都可行的穩定強固的長照體系。然而,這樣的事並未實現。實務上來說,照顧問題的處理方式很分散,對某些人來說,可以自費尋求輔助生活機構(assisted-living facility)與居家健康助理服務。但對多數人來說,是由聯邦醫療援助補助的照護服務,再加上家庭成員的無償勞務——通常由女性親屬擔任。

  過去幾十年來,長者獲得許多新自由,這點無庸置疑,不過這之中也有負面的面向。說到醫療開銷、退休財務、住房成本,以及特別是長期照顧,許多美國長者都面臨困境,而如果現況持續下去,下個世代的長者處境將更艱難。一部分是因為近期美國經濟的轉變,政府越來越拖延履行基本社會福利的事項。而另一部分也可說是因為老年運動長遠的歷史,儘管這運動嘉惠了各膚色、性別與性向的無數老年人,但它一開始是為了滿足某個階層的人的需求:中產階級的已婚夫婦。這運動成功為那個特定族群創造出一個防護圈,而在防護圈之外的,或許因為他們身心障礙、離婚、鰥寡或者是酷兒,儘管也受惠於運動的成果,但卻沒有取得真實的保障。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這個防護圈在過去五十年間理應持續擴大,許多人都努力讓它這樣發展。雖然也有過一些成果,不過趨勢卻是縮小。隨著薪資持續停滯,社會安全福利岌岌可危,美國長者經濟不穩定的狀況日益加劇,甚至連進步旋轉臺上那種樣板家庭都受到牽連。

  不過這本書不會在這裡畫下句點,因為整體而言,這並不是個悲劇故事。二十一世紀初的情況,對許多長者來說,比起前一個世紀好上很多。對男性與女性,白人或有色人種,健康的或身心障礙的人來說都是如此。本書每一章之中,所出現的人都拚盡全力去改善美國長者的生活,他們都算是成功了。而這個故事絕非悲劇,因為它根本還沒完結。如同我們會本書結語中看見的,活動人士與政治人物正紛紛起身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努力描繪適合二十一世紀的新型態老年樣貌:一個能更能包容多元人種及身心障礙者,又更減碳的老年模式。

  這些議題非常重要——無法計量的重要。老年人口將持續增加下去直到未來;而超過六十五歲的人很快就會超過十八歲以下的人。美國,這曾經是奮鬥青年典範的國家,現在已經是長者的國度。那樣的新國度應該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我們這個社會完全有可能會繼續像過去數十年一樣跌跌撞撞前行,依賴著無償或低薪的人,仰賴急需改革的老舊政府體制。這些情況對某些長者來說勉強可以接受,甚至或許對多數人來說是如此,不過對許多其他人來說(像是身心障礙者、鄉野的貧民等),會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我認為,一切都還不夠好。無論是作為美國人或僅僅是作為一個人,我們都值得享有一個有尊嚴的晚年。我個人的年老,無論再怎麼舒適美好,都不算真的有尊嚴,如果這種美好不是普遍性的。回到我們的起點:進步旋轉臺其中有個致命的元素是,它只呈現出一個家庭。老去,意味著我們會在家裡自理的事,緊閉門窗隱密進行,衰老無庸置疑有其私人性,有什麼比這更私密的?不過與此同時,老年化的每個歷程(我們還有幾年可活,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我們有什麼能耐去做),在在都是歷史形塑出來的。這也是另一個方式說明了,那是我們共有的世界塑造出來的。無論是身為個人,或是身在這個國家,我們都在逐漸變老,我們要一起決定如何塑造銀髮未來。要這樣做的同時,更加了解銀髮議題的歷史,或許會很有助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330022
  • 叢書系列:金A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綾羅歌.卷一
作者:鄭丰
出版社:奇幻基地出版事業部
出版日期:2022-06-02
66折: $ 25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15個實現願望的口頭禪,符合宇宙法則、越說越好運
作者:小池浩
出版社:李茲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1-01
$ 25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
作者:林靜芸
出版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出版日期:2025-06-19
$ 37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雷雷雷 (首刷限定版) 02
作者:ヨシアキ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7-14
$ 20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我的英雄學院 (首刷限定版) 42(完)
作者:堀越耕平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6-30
$ 13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金錢財富都豐收
作者:薩希‧布魯姆 (Sahil Bloom)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5-07-03
$ 355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叛逆玩家 02
作者:花於景
出版社:魔豆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23
$ 22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汙穢不堪的妳最惹人憐愛 (1)
出版日期:2025-07-24
$ 11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圖解精密切削加工:先備知識✕量測技術✕工程設計✕實作演練,鍛鍊技法、成本、品質兼具全方位即戰力
作者:大坪正人
出版社:易博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6-21
$ 80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