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這本書的理由
從我的孩子六歲時,我就開始教他們莎士比亞。我是個莎士比亞的狂熱者,這讓我想起女兒一年級時,我想找一個學習及教養的領域,趁我們都還健康且快樂,又能彼此分享的時候,用一種平靜的、專注的前青春期的方式來傳授給她,而那就是莎士比亞。
透過教她我最愛的莎士比亞喜劇的台詞,我開始了這項計畫,並且把這個方法延續到我兒子身上,我開始確信讓初學者對於莎士比亞不害怕,又能保持原意完整的方法,就是把它背起來。先從幾行句子開始,再來是整段台詞。
對於莎士比亞,背起來是一切的關鍵。
在這本書裡,我會大量談到將莎士比亞的劇本背起來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討論到其他重要的部分──故事、詩、意象和角色──為了理解莎士比亞如何改變世界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說到這裡,兩個好問題油然而生:為何是莎士比亞?且,為何要背起來?
為何是莎士比亞?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莎士比亞不只是英語世界裡一位好的作家,毋庸置疑地,更是西方文明在英文上的兩大基石之一(另一是國王詹姆士一世欽定翻譯的《聖經》)。莎士比亞的劇本不但包含了過去450年來最好的寫作,自從莎士比亞在1616年逝世之後,更是英語中最好的小說、劇本、詩和電影的來源──從珍.奧絲汀(Jane Austen)到查爾斯.狄更生(Charles Dickens),從《尤里西斯》(Ulysses)到《教父》(The Godfather)──無一不深受莎士比亞的故事、角色、語言和題材的影響。如法斯塔夫(Falstaff)在《亨利四世第二部》(Henry VI, Part 2)所說:
I am not only witty in myself, but the cause that wit is in other men.
我不僅本身機智,更是別人得以機智的根源。
莎士比亞不僅本身具有創造力,他也是所有作家創作的原因。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莎士比亞如同現代世界的《聖經》,如同傳統宗教般在理智層面將我們牽引在一起。超過五千年的時間,摩西、耶穌及其他在《新舊約》中的人物已經成為我們意識中的原型;在現今社會,哈姆雷特(Hamlet)與馬克白(Macbeth),茱麗葉(Juliet)和奧菲莉亞(Ophelia),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認識莎士比亞,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領先的優勢。
而且,做為一個作家,莎士比亞在英語世界的力量遠超過歷史上的其他作家。這裡有段摘錄,來自於卓越的英文小說家及散文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日記,為每個我認識的作家說出心聲:
我會在完成寫作後直接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當時,我的心正處於一種沸騰的狀態。接著,讓人目瞪口呆了。我從不知道他的彈性、速度及造字的力量有多驚人。我們的實力看似相當,直到我發現他完全地勝過自己,他能做到在我最狂野的騷動中,心靈最大的催促下,都無法想像的事。他的文字落得太快,以至於一個人來不及揀選……這是為什麼其他人應該要嘗試寫作。這又完全不是「寫作」。的確,我認為莎士比亞已經完全凌駕了文學,如果我知道我在說什麼的話。
為什麼要背起來?
至於熟記,我確信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揭開莎士比亞的世界。為了將事情記牢,你必須非常精準且誠實地面對你自己。你必須放慢腳步,理解每一個你所要記住的字。不久之前,熟記被視為學術教育的基本工具。學生們被要求學習數百行來自希臘羅馬的經典中的台詞,之後,以自己的母語背詩。這項傳統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褪去,更有力量的事物也跟著消失。
有人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很難閱讀,更不用說在毫無方法的情況下要將它背起來了。多數人會挑一個莎士比亞的劇本,試著為了開心去閱讀,然後沒讀幾頁就放下,因為發現看不懂。對於成人是如此,更不用說孩子了。
這個現象來自於幾個原因。
第一,莎士比亞大部分所使用的文字對我們來說並不熟悉。當哈姆雷特以英文說出最經典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時,他談到一個稱為bodkin的東西,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個字就搔搔頭想放棄了。(Bodkin是指匕首的意思。)
第二,莎士比亞的句型結構常常聽起來很怪。由於莎士比亞是在四百多年前寫下他的劇作,且是以詩的形式寫成,比如他時常把話說成「適合於我意圖的偽裝」(Conceal me what I am)而不是 「偽裝我」(Disguise me)。
第三,莎士比亞喜歡用比喻的手法來寫作。他的心靈是如此的活潑和靈巧,如此的深刻和富有想像力,所以他常告訴我們這件事像是另一件事,而我們得花點力氣才能明白。
譬如,在《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最有名的一段台詞中,他要羅密歐比喻茱麗葉的眼睛像是夜空中的星星。他讓羅密歐說出,真正的星星必須趕快離開,它們(星星們)要求茱麗葉的眼睛來代替它們的位置。接著,羅密歐說,如果茱麗葉的眼睛代替了夜空的星星,那麼,夜空就會明亮到讓鳥兒誤以為是白晝而開始歌唱。他(羅密歐)的台詞如下:
Two of the fairest stars in all the heaven,
天上兩顆最燦亮的星星,
Having some business, do entreat her eyes
因公外出,遂央求她的眼睛
To twinkle in their spheres till they return.…
在它們歸位之前代替它們在星座中閃爍。……
Her eye in heaven
她的眼睛放在星座裡
Would through the airy regions stream so bright
會在空中閃出一片亮光
That birds would sing and think it were not night.
鳥兒會以為夜色已闌而開始歌唱。
這很明顯地是一段複雜的寫作形式,但我兒子在十一歲時以這段演說贏得了朗讀比賽。
關鍵是,莎士比亞對我們(以英語為母語者)而言就像外國語言。為了要學好,我們必須理解每一個字,並且不斷練習,直到我們覺得自在為止。如果你一次熟記一行,接著是一段短的台詞,再來是更長的台詞,你會變得有自信且越說越流暢。要點是,莎士比亞會成為我們使用文學詞彙的一部分。
認識莎士比亞的價值
深度認識莎士比亞,對我們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意即我們將會開始以莎士比亞的眼光來理解世界,在形成自己的意見及想法時,會依莎士比亞在劇本中提出的問題做為參考依據。記得《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告訴我們關於兄弟姊妹間的手足情誼?記得《哈姆雷特》(Hamlet)告訴我們關於喪失一位至親時的痛苦?
除此之外,莎士比亞更明白地說出情感是如何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當我們聽見茱麗葉說:
Give me my Romeo; and when I shall die
把我的羅密歐給我;當我死的時候
Take him and cut him out in little stars,
把他拿去切碎成小小的繁星,
And he will make the face of heaven so fine
使得天空如此的美麗
That all the world will be in love with night
所有的世人都將愛上黑夜
或者,我們聽見馬克白的發言: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 It is a tale
人生不過是個走動的陰影,……這個故事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由一個傻子來說,說得慷慨激昂,
Signifying nothing.
卻毫無意義。
我們彷彿感受到孤獨、死亡和絕望的想法,而這些想法不再與我們格格不入。
打從一開始,在教我的孩子莎士比亞時,我心裡就有許多額外的目標。一是提供他們終生在心智上擁有閱讀莎士比亞的能力。更基本的,則是透過莎士比亞豐富他們的人生,帶給他們喜悅。
另一目標則是,讓他們接觸到具有普世深度與價值的文學,這會激勵他們去成就大事,並邁向成熟之路。我已經賭上我的人生當個作家,正因為藝術在看待世界與經營人生上,可以有所不同:我們如何和藹地對待鄰居,為社區帶來公平正義。而莎士比亞,這個文明史上最好的藝術家,呈現許多不同的世界,教導著我們。只要我們有方法,我們就必須認識他。
基於非常個人的立場,書內關於研究莎士比亞的歷程,也提供了我和我的孩子大量一對一相處的時間,否則我們無法能夠這樣分享。這段共處的時光,也讓我們的家庭更強大,對彼此更寬容。
實際層面來說,我心裡有另一個更明確的目標:教會我的孩子至少二十五段莎士比亞劇中的段落,如此一來,他們就能精通一些台詞,在適當的場合將它們吐出。這個場合也許是在英文寫作時引用一句話,或者只是在談話中舉證一個聰明的論點。坦白說,這些用途都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嘗試為孩子開一扇門罷了。
在年紀尚輕的時候能熟悉莎士比亞,透露了另一個最終但意義十足的優點:對自己的自信。如同法斯塔夫說的,這給予他們機智和風趣的工具,並為自己感到驕傲。身為一位父親,這是整件事情中最棒的部分。
後言
我少年的靈感,我中年的絕望,我晚年的慰藉
我的希望是,你現在已擁有工具持續將莎士比亞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莎士比亞不應是偶然的訪客,他應該是永久留宿的客人,住在大廳彼端的空房裡,隨時準備要加入你的晚餐或是任何你渴望他陪伴的夜晚。更棒的是,他感覺起來就像是你家的一分子,一位睿智的叔伯,永遠願意帶給你他的淵博知識與藝術才能,總是明辨是非對錯,想到就能立刻拜訪。但別誤會,他不自鳴得意,脾氣也不隨和。相反地,他對信念非常堅持,並誓死捍衛。他不能被戲弄,也不會輕易尊敬你。但他永遠睿智、寬容,而且他深沉、灼熱地探入我們所有人的靈魂中。
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喬奇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在他之前所有的偉大音樂家中最推崇莫札特。他認為莫札特是他無法效仿的天才,儘管羅西尼自己也充滿天分。對羅西尼來說,莫札特的才賦是來自上天的,人的才賦是截然無法比擬的。
在他人生將盡之時,他提及莫札特:「他是我少年的靈感,我中年的絕望,我晚年的慰藉。」我希望莎士比亞對你亦復如是。
首先,我希望你在今後多年裡仍為莎士比亞所啟發,相信自己可以達成任何事,只要你充分努力。
再來,我希望你在成熟的某個時刻,可以認識到莎士比亞天賦的真實深度,然而我不希望你因此絕望,我們都知道,隨著成熟,我們會理解到自己在這宇宙中的位置。如果我們不能完全變成莎士比亞,這並不會讓我們在這世界上變得更渺小;理解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最後,我希望莎士比亞變成你晚年時的慰藉。我希望你繼續讀他的作品,對他感到驚訝,持續成長,因為所有他教導我們的,正是關於藝術與人性。或許,最終,他會再次成為純粹的啟發回到我們身上,正如他在我們仍是孩子時所做的一樣。
他序
一開口,就翻越了高牆
要開口!
你懷著對莎士比亞的好奇,想瞭解這位英國人的名字為何在全世界都這麼響亮,然後,你或許聽了一些演講,甚至讀了些相關著作,裡面不斷強調莎劇作品中的「哲學宗旨」、「主題大義」,或是關於人性的洞見,讚美他的天才與文采……
或許,你有點不滿意這些講法中空洞浮泛的修辭,還有將預先判斷的價值強迫推銷(「莎士比亞是偉大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經典」……),繼續帶著疑惑,你開始真的找他的劇本來讀,或是觀賞演出,但都是中文的介面。你心裡面可能也隱隱約約知道一件事:詩是不能翻譯的,莎士比亞劇本中的無韻詩與五步抑揚格,其實在中文譯本與演出中是缺席的。儘管有譯者的巧思與導演的創意,但那是他們的創作,為了同樣使用中文的人服務。這些譯作與演出跟莎士比亞的關係或者切合,或者勉強,但,有沒有可能不透過別人二手的仲介,來回答自己原來的疑惑?
然後,或許你發了狠,找到了莎劇的英文本或中英對照本,希望透過閱讀原文來領悟莎士比亞的高明。但不停地查字典,可能讓你有些沮喪,有些字還不一定在字典裡。當你失去耐心的那刻,很可能,也失去了對這位聞名遐邇的文豪的敬意──多少有些賭氣的,你認為這一切不過是附庸風雅的騙局而已。
隔著一道語言與文化構成的高牆,莎士比亞成了很多人擠破頭都難以跨越的障礙。擠破頭,那是因為我們太習慣用智力上的理解去征服陌生的事物,以為「解釋」可以移除橫亙在前的障礙──知識在此湧出。它當然有幫助,但如果我們相信金錢買不到愛情,那蘊含在另一種語言與文化中的情感,當體現在詩歌與戲劇中時,用知識一樣也得不到。
看似最遠的路,有時候最近。想越過橫亙在莎士比亞前方的那道高牆,開口唸原來的英文,可能是對這位英國劇作家最有情感、最輕鬆的方式。一開口,其實你就翻越了那道高牆。
不是用眼睛閱讀,而是張開口唸。在台灣,學習英文一直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精於文法與背誦單字,卻不被鼓勵開口說。但語言是有聲音的,除了傳達意義,有很大一部分,情感的幽微與變化是表現在語音裡的。這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一直嚴重忽略、甚至因此懼怕的部分。在眾多接近莎士比亞的管道中,開口說、也用耳朵聽,這樣身體上的經驗就因為對英文的障礙,一直被排除在外。
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文字,本來就不是給人閱讀的,而是給演員說,給觀眾聽的。只有唸出聲音來,才會是接近劇中人物或文字情感最直接的不二法門。
儘管有美式發音或英式發音的區別,儘管今天的發音跟四百年前的英文發音並不完全一樣,我們雖然不能還原(把發音原貌這種事留給歷史語言學家吧!),但可以接近。口說英文仍然是最直接的起步,去接近語言中包含的豐富情感。
還是很困難吧?你心中不無疑惑。
肯.路德維格(Ken Ludwig)所寫的這本書,當然不是為中文讀者,不過,它也不是為了專業的莎劇演員或明星。他娓娓道來的,是分享如何讓莎士比亞成為自己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人生中不時會想起的指南或依靠,而他讓孩子入門的方式無它:開口唸,反覆誦讀,然後背起來。
2015年暑假,當本書的譯者之一楊佳陵小姐向我介紹這本書時,我就起心動念,想讓這本書與中文讀者見面。書中以「開口」為主,背景介紹與劇本分析為輔的策略,很能成為中文讀者翻越高牆的工具。它可以是一本親子書,也可以是英語學習的進階教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我們重新嘗到莎士比亞的滋味。於是,我邀請另外兩位譯者,蔡亞臻小姐與謝方瑜小姐,合力將這本書翻譯完成,並擔任最後的審稿。
書中莎士比亞的譯文,皆根據梁實秋先生的譯本,再根據英文重新修訂、調整,希望能與英文的表達次序一致,並更平易近人。疏漏之處,仍望各界方家指正。不過,中文的譯文只是輔助,當你拿起這本書時,請循著作者的循循善誘,並做好準備:
要開口!
文◎何一梵
專文推薦
以輕鬆愉悅的方式,領略莎士比亞的戲劇美學
想要找一本淺顯易懂又未簡化台詞的莎士比亞相關書籍十分困難,所以《青春,就是要讀莎士比亞》這本書的問世就格外令人興奮。這是一本特別的書,它是認識莎士比亞劇作的親子分享書,也是青少年的初階表演書,更是可以大聲朗誦、享受音韻與意象之美的英語學習書。
這本書最理想的使用方式,是由成人引領,或由學子自讀,來學習、背誦精選的二十五段台詞。本書還提供了深入淺出的背景知識介紹(包括:莎士比亞的生平、當時劇團的運作方式、劇本的情節、某些字詞在當時的用法等等),再加上精選的二十五段台詞頗具代表性,大小讀者得以藉由閱讀此書,掌握莎士比亞劇作的精髓。
莎士比亞的作品對後世四百年的英美文學與文化影響甚鉅,熟稔沙翁的作品無異於大幅提升英美文化的素養,而異文化的涵養可以形塑國際視野。眾所周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是一位莎士比亞的愛好者,信手拈來就是沙翁金句。
本書做為莎士比亞劇作的入門書,最特別之處在於互動的設計,可以藉由戲劇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建立親子或同儕間的共同語彙,在知識、情意與創造力上共同成長。
本書在歐美原以「成人引領孩童閱讀」的方式設計,而作者所提供的背景知識、學者論點與精選片段,也能讓台灣的更多單一讀者窺見莎士比亞劇作的奧妙。這類讀者涵蓋能夠閱讀英文完整句子的兒童或青少年、熱愛文學的大小讀者,或者因為課程需求而正在學習莎士比亞劇作的讀者。衷心地建議這些讀者:慢慢讀!大聲讀!如果可以,揪團一起讀!
賴維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文字優美,啟發想像,西方文學的寶藏
莎士比亞是西方文學中的寶藏,喜歡聽故事的大朋友一定多少都聽過,可能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生死相許的浪漫愛情、《仲夏夜之夢》中活潑的精靈們,或是《哈姆雷特》的命運糾葛……
莎士比亞劇本的成功,來自對人性的洞悉和刻劃,故事中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些特性,就像你我身邊見過的;再加上他所使用的文字非常優美,也就是《青春,就是要讀莎士比亞》這本書所特意原詩呈現的。直到現在,每年都還有上千齣莎士比亞的戲在世界各地上演,不管是舞台劇,或是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卡通動畫,都證明了莎士比亞無疑是西方重要的文化遺產。
強哥很喜歡說故事,也喜歡聽故事,莎士比亞的故事啟發我很多想像,希望年輕的讀者們透過莎士比亞的故事,激發對生活的觀察、創意,寫出屬於自己幸福的故事。
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