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冒昧,先提個問題。
【問題】
兩位少年正在打掃煙囪。不久,兩人終於打掃完內部爬下來。
其中一個臉上髒兮兮的,另一個臉上卻十分乾淨。
現在,這裡有條『溼毛巾』。
你會將這條『溼毛巾』賣給哪位少年呢?
A:臉上髒兮兮的少年
B:臉上十分乾淨的少年
決定好了嗎?請想一下你會選哪一個,還有選擇的理由。
關於剛才的問題,有沒有人很有自信地選擇「B:臉上十分乾淨的少年」呢?
如果選擇B的人,表示已充分理解對本書將敘述的「心理行銷技巧」。不過,究竟是從經驗中得知?或是把它當作一個道理來理解?
若是因為瞭解這道理而選擇B,看了這本書也許會說「我早就知道這道理了」也不一定。
相反的,有沒有人選擇「A:臉上髒兮兮的少年」呢?
如果選擇A的話,可能只著眼於表面,並沒有看透心理層面,欠缺以人心為主的行銷概念,因此推薦您不妨讀讀這本書。
基本上,從事行銷工作、或是經營買賣為主的人比起不是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選擇「B:臉上十分乾淨的少年」的比例偏高。
所以與這些人討論行銷一事時,常常會聽到他們說,「總而言之,人都是經過選擇才買會下東西,因此必須努力揣摩這些人的想法,深入瞭解他們內心。」
說這些話的人往往都在工作上表現優秀,在各領域獲得極高評價。
就像行銷、營業和販售一樣,提出企劃或買賣等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瞭解對方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可以幫助你由心理層面更加理解何謂行銷。
每一種方法其實都潛藏所謂的「心理反應」。若是瞭解此原理就可以將之活用於各種場合
第○週 某個國家的一個男人
某個國家有座「燒炭山」。
在那裡有許多燒炭窯,生產品質優良的煤炭。
負責管理「燒炭山」的是個經驗老道,以做出「即使烈火燃燒卻不會冒煙的良炭」而聞名的老師傅。
在老師傅身邊聚集了許多專業工匠。
另外,各座窯還有幾名來實習的少年。
這些少年都是因為仰慕老師傅的手藝而來「燒炭山」見習。
少年們合宿於村子附近的一所教堂,每天在教堂和「燒炭山」之間往返。
白天,少年們幾個人分成一組跟在老師傅身邊學習,傍晚便收工下山。
從少年們住的教堂到「燒炭山」只有一條路,每天可見到少年們三五成群,一路聊天嘻鬧地走在這條叫作「燒炭小路」的路上。
下山回家的少年中,有些人臉上沾著煤灰,連衣服也髒兮兮的;有些人可能還在負責準備燒炭材料的關係,一臉乾淨。
總之,少年們髒污的情況不一。
* * *
村子裡有個男人。
男人在村子裡開了間小店,以販售雜貨和麵包等生活用品營生。
男人有個心愛的女人,她是家俱師傅的女兒,素有村子頭號美女之稱。
雖然男人和心愛的女人已定下婚約,但小店的業績始終無法提升,只能勉強維持個人生計,根本無法負擔婚後倆人的開支。如果不想辦法增加店裡營收,婚禮可能遙遙無期。
男人的店就開在燒炭小路旁。
他想賣水給下山的少年們,但是這事似乎行不通,因為少年們為了預防脫水,工作中都會攝取足夠的水份;賣麵包也不見得會有什麼成效,因為少年們回到教堂就可以享用到好吃的麵包,所以會想買麵包的少年可說少之又少。
本篇 第一週 要賣什麼呢?
一個男子站在燒炭小路旁的某間店前。
臉上沾著煤灰和臉上乾乾淨淨的少年們,三三兩兩地並肩從他眼前走過,男人盯著這些少年們想著:
「明明有這麼多少年從店前走過……」
「竟然沒有做些美味的點心來賣……」
這時男人靈機一動。
「對了,讓臉變乾淨的東西……那就賣『溼毛巾』吧!這點子一定會成功的。」
解說篇第一週 你決定賣什麼東西與賣給誰了嗎?
本篇摘錄
男人邊盯著這些少年們邊思考著。
「明明有這麼多少年從店前走過……竟沒有作些美味的點心來賣……」
這時男人靈機一動。
「對了,讓臉變乾淨的東西……那就賣『溼毛巾』吧!這點子一定會成功的。」
◆解說
男人看著少年們,腦子裡想著「要賣什麼呢?」,於是他想到可以賣給少年們『溼毛巾』擦臉。
他其實還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能不能賣成功,只是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態。
找出顧客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needs」是很重要的事,但也不簡單。
因此你必須常常像這個男人一樣,盡你所能,也就是以自己所擁有的才能為基礎,致力於開發各種商品。實際上,因為受限於每個人的自身能力,事前調查的範圍會有一定限度,常不得不遷就現實情況。本書所介紹各種由心理層面考量的方法,便是讓你在應付這類情況時,更能得心應手。
◆實踐要點
開發商品時,該如何抓住顧客的心呢?
一定要將他們視為「生活者」,而非「消費者」。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所謂消費者就是買東西的人;商品的存在就是要讓人產生消費行為。然而,現在必須將這觀念扭轉成:要將有可能成為顧客的人想成是要靠這東西生活的生活者。
若能將顧客視為生活者,就能開發更多讓生活變得更便利、更有趣、給予消費者感動與喜悅、極具賣點的商品。還要重視顧客間口耳相傳,互相交換訊息的效果,藉由正確的詞語,改變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