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了解韓國,找出未來台灣的經濟活路
二○一一年中,本人曾接受委託進行一項「南韓對大陸投資布局與台灣因應」的研究。當時由於國內相關研究成果並不多,加上韓國新的資料多以韓文發表,僅較舊的統計數據方以英文公開,使得相關研究進行困難重重。其後,在這項研究成果發表的研討會上,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都提出相同的建議,希望國內能加強對韓國的經貿研究,讓政府能據以研擬相關的產業政策,企業也能進一步了解韓商動態,以便進行相關的競爭布局。不過可惜的是,這些需求與建議似乎並未引起重視,目前國內各界對於韓國的了解,仍多止於浮光掠影的新聞報導,或是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點,對於韓國經濟深入且全面的研究,迄今仍然相當欠缺。
所幸由大是文化所出版的《圖解韓國四大財閥》一書,彌補了國內各界對於韓國經貿戰略及相關企業競爭態勢了解的不足。本書在韓國企業研究專家、日本多摩大學金美德教授,透過對三星、現代、SK及樂金等四大財閥的深入分析,詳盡地比較了韓國企業「行銷路線」與日本企業「製造導向」的對決策略,以及韓商透過流行文化帶動消費性電子及汽車等商品出口,進而爭取海外營建工程的承包服務,這種跨越文化創意、製造及服務業的整合行銷模式,不僅對日本企業形成了強力的競爭,也拉開了和台灣之間的差距。以台韓兩國出口比較為例,二○○六年韓國出口金額為三二五五億美元,較台灣同年出口金額二二四○億多出一○一五億美元;二○一二年韓國出口額高達五四八一億美元,較台灣同年出口金額三○一一億多出了二四七○億美元。我們不禁擔心,不過短短六年,雙方差距便已倍增,台灣未來要如何與韓國企業進行更為長遠的競爭?
事實上,在兩國經濟發展歷史上,台灣曾經是韓國效法的對象,韓國前任總統朴正熙,也就是新任總統朴槿惠的父親於一九六六年來台訪問時,曾對台灣當時發展經濟的重要策略,例如加工出口區等留下深刻印象,並多次派遣官員來台取經,學習台灣的發展經驗。不過,韓國卻創出了另一條發展道路,不僅具有國際知名的大企業,更與全球各國積極拓展經貿外交,截至二○一二年底為止,韓國已和前十大貿易夥伴中的七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含了全球重要經濟體如歐盟、美國、東協及印度等,目前僅剩中國大陸、日本及澳洲尚在進行研究或協商中,一旦韓國與中、日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韓國企業勢將如虎添翼,進一步擴大其進取全球市場的能量,對於台灣企業將造成更加嚴峻的挑戰。
當然,任何經濟發展策略都有其不足,金美德教授在本書中特別點出了韓國企業經營面臨的挑戰,例如世襲經營造成公司治理不透明、勞資糾紛及全球化管理尚不成熟等問題。在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統計,韓國前六十大財閥掌握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七五%、上市公司近九成,但這些企業雇用韓國就業人口卻僅只五%,這也使得近年來韓國大型企業的崛起,讓總體經濟面臨貧富差距擴大及物價高漲的挑戰。
不過,「成長」與「分配」的選擇向來是經濟政策的難題,對於台灣而言,在走過經濟疲弱的二○一二年後,各界目前都將焦點重新放在經濟發展上,本書的詳實見解,不只能提供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參考,台灣朝野更能獲取相關的韓國經貿資訊,對於今後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相信必能發揮更為正面的效益。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孫明德
推薦序2
不應一味比照,而是先客觀理解
這幾年台灣各界在討論產業發展時,不約而同都會談及韓國企業傲人的成績,也因而常有「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的感嘆!甚至有人建議政府應比照韓國,扶植少數企業,以提升台灣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姑且不論整個國家資源投注在少數幾個企業在台灣是否可行,一旦資源過度集中,不僅產業風險提高,也可能引發諸多後遺症,包括社會貧富差距嚴重、中小企業無法獲得發展,以及可能徒生官商勾結之嫌。
持平而論,韓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確選擇與聚焦於幾大財閥,事實上也挹注了豐厚的資源於這些企業。然而,縱使有國家的資源支持,也不必然就會壯大。韓國這些財閥的成功,其努力的精神與過程,也有值得我們反思之處。
例如在行銷方面,從軟實力出發,透過在地化策略拓展全球新興市場;不只產品在地化,人才、廣告及服務也在地;產品研發方面,重視且大力投資於設計;人力資源方面,鎖定菁英,以績效為導向,不勝任就淘汰;領導力方面,企業主兼經理人決策迅速果決、冒險進取,且常懷危機感;政府與企業聯手,透過FTA(自由貿易協定)策略,協助企業去除全球市場的貿易壁壘與障礙等,都值得台灣進一步思考與學習。
誠如本書作者日本多摩大學教授金美德所言:「日本固然沒有必要給其過高的評價,但也不能輕忽其實力。最重要的是應該採取『冷靜而客觀的理解韓國企業的態度』」。
這本書就是為此目的所寫,透過這本書,讀者除了可以對韓國企業現況以及成功關鍵因素有初步的掌握之外,對於韓國財閥的全球布局、經營及行銷戰略、產品及技術研發思考、人才的運用及策略、政府及企業如何合作開拓海外市場以及這些財閥未來面臨的挑戰,都有完整的介紹,如果你是想要快速瞭解韓國企業的讀者,絕對不可錯過!
──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前言
全方位理解韓國企業的第一本書
近十年來,韓國企業的躍進,讓人不得不投以注目眼光。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韓國經濟面臨幾乎破產的窘境,但看看今日的韓國,其發展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如果說讓韓國經濟得以快速復活的功臣首推「韓國財閥」,我想一點也不為過。尤其三星、現代汽車、SK、樂金等四大財閥的貢獻度,可說相當可觀。
當我在撰寫本書的同時(二○一一年),三星當中的核心企業:三星電子,以及現代汽車,剛好發表了遠勝過知名日本企業的業績數字。
三星電子在二○一一年的營收為十一兆九○○二億圓,淨利成長到九八八○億圓,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營收。在全球的薄型電視市場(二○一一年十到十二月)中,韓國製造商(光是三星電子與樂金電子兩家)就占有三四%的市場,已經高過日本製造商(松下與索尼等十多家加起來)所占的三一%。
在全球手機市場中(二○一二年一至三月的全球出貨量),三星電子超越芬蘭的諾基亞,首度成為市占率第一的手機製造商。由於智慧型手機獲得好評,出貨量與前年同期相比成長了三六%,到達九三五○萬支。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如松下(二○一一年淨虧損七八○○億圓)、索尼(二○一一年虧損五二○○億圓)、夏普(二○一一年虧損三八○○億圓)三家公司的虧損金額,總計高達一兆六八○○億圓。而且,二○一二年二月宣布破產的日本大型半導體製造商(全球第三大DRAM製造商)爾必達(申請《公司更生法》保護;負債總額四五○○億圓),如果說是輸給了韓國企業,也不為過。
現代汽車在二○一一年的營收也來到五兆六一一○億圓,淨利為五八四五億圓(共銷售六六○萬輛),這兩項數字都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其淨利更是同期日本豐田汽車的兩倍(淨利二八三五億圓、共銷售七三五萬輛)。
也因為這樣的情勢演變,最近坊間開始出現「應該向韓國企業學習」的呼聲。這在十年前可說是無法想像的。
不過,韓國企業當然不是只有優點,其中也有不為人知的弱點與陰暗面。因此我們固然沒必要給韓國企業過高的評價,但也不能輕忽其實力。最重要的是,應該採取「冷靜而客觀地理解韓國企業」的態度。
其實這也是我撰寫這本書的用意之一。假如能有更多人因為看了這本書,開始從客觀的角度認識韓國企業,身為作者的我也會感到無比欣慰。
本書的宗旨是「就算對韓國企業並不熟悉的人,也能透過圖解,獲得一個整體的認識」。因此,只要你是以下幾種類型的人,我有自信這會是最適合你看的一本書:
「我想快速理解韓國企業。」
「最近韓國企業表現非常搶眼,我想知道為什麼。」
「在工作上需要與韓國企業往來,我想吸收一些基本知識。」
我期盼這本書能成為幫助各位理解韓國與韓國企業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