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言
致台灣讀者
我是以上班族、媽媽、妻子的身分過活,非常平凡的韓國女性。這本書談的是我像時鐘齒輪般忙碌地生活,直到四十歲,被門檻稍微絆了一跤,才「哦?」的一聲回頭張望的故事。
就像是,喚起在不停奔忙的過去裡凝結的後悔與遺憾、幹得好的事和做不好的事、喜悅、悲傷、小小的絕望、希望……收支平衡一下。絞盡腦汁寫下一行行文字的時候沒發現,等到書籍出版後,才明白寫作是為了好好度過未來人生的「門檻跨越」──我自己的獨門儀式。
平常我總覺得自己是「想法太多的雞」(我屬十二生肖中的雞)。不,正確來說,應該是雜念。若說「雜念」是對生活沒有幫助的低等無用想法,那我就是雜念過多,自尋傷害,陷入憂鬱及自卑感的小心眼人。寫這本書的期間,我整理了過去折磨(?)我的雜念,讓我能完全接受自我和生命。然後安心地想:「是啊,這樣就算不錯了」激勵自己,期待往後的生活,並產生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信心。
人生似乎需要一段整理自我想法的時期,認真思索自己的生命。地球住著六十億人口,六十億人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全都不同。但肯定的是,只要不失去自我,勤於檢視自己以什麼樣的想法過活,便極可能擁有比現在更棒的專屬人生。
這本書的書名《三十歲前你還不知道的事》,關鍵字是「三十」。在韓國,「三十」給人一種微妙的感覺。該是自立的時期,卻依然不穩定,懷疑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確。身體是大人,內心卻藏著不安又多慮的小孩。希望這本書能給這樣的大人帶來溫暖的慰藉及掌聲。以平安通過三十關卡,朝氣蓬勃的四十大嬸的身分。
台灣讀者的三十歲是怎樣的情況,我非常好奇。希望這本書能為台灣讀者帶來「溫暖回顧」的機會。謝謝。
《30歲前你還不知道的事》作者金鮮景
前言
重新準備履歷表
真的冷不防地就到了四十歲。作為抵達四十歲的紀念,我送自己一面鏡子當禮物。過去我經常以「無論何時都別忘了自我」的含意,送鏡子給離職或轉調的後輩,我想現在也該是我需要的時候了。
年紀變大,跟爬樓梯很類似。如同每當往更高一階走去,眼前就會展開不同的風景,隨著年紀一歲、兩歲的增加,也會用不同以往的視線看著自己和世界。過了四十階的我,吐著遺憾與安心的氣息,就像是走在烈日底下,進入蔭涼處的感覺。一方面對沒能實現的事感到遺憾,另一方面也覺得可以放下辦不到的事、無謂的期待而感到安心。
從二十到三十,真不懂當時為什麼那麼黯淡、痛苦、寂寞,又愛發脾氣。明明有許多想獲得認同、想做的事,卻總是覺得自己被忽略,不被世界接受。現在回想起來很羞恥,那時候的我好蠢。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沒有非得嘗試不可的夢想。年輕茫茫什麼都有可能,但會不會是因為不曉得該做什麼?做跟書籍有關的事好像很不錯的期待,將我引向出版界,不過小雜誌社給的待遇只讓我更茫然。薪資微薄,工作量卻很重,經常加班熬夜到天亮。當時我不滿自己的處境,動不動就生氣。這不僅是因為身體上的疲倦,也是對自己必須做著這種(?)事感到憤怒。原本想受人認同、獲得矚目,展翅高飛,卻只覺得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又狼狽。
不過,那個時期的青春總是不夠成熟,尚未發展完全,難免有很多空隙。世上沒有任何地方會對人生的初學者釋出善意,所以年輕人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很累、很不滿,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能明確區分自己想做的事和擅長的事是什麼的人,不到百分之十。因此,若對現在做的事不確定的話,就更需要猛力地衝撞。會順利嗎?我有本事嗎?請收起這些顧慮,不要猶豫。
路的盡頭總會連接其他的路。
不做的話,就什麼也不會發生。
等候足以改變人生的完美瞬間出現,責怪環境、埋怨社會、感嘆才能不足……即使那是正當理由,但如果現在無法靠自己力量扭轉的話,是不是該挑戰看看?或許會懷疑這條路對不對,不過那條路是否正確,得走過才知道。假設走了以後發現不對呢?只要另尋一條路即可。不,應該說是路的盡頭總會連接其他的路。
「生存或毀滅,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句話出自《哈姆雷特》,是年輕人必須牢記在心的獨白。得先用「生存或毀滅」的決心穿越青春,等過了四十,來到五十、六十的時候,才能過著不會後悔的人生。說不定人生最簡單的生存方式,就在那段猛烈裡面。
這種故事太常聽到,或許你會覺得很膩,可是明明知道,卻很少人照著那樣生活。當雜誌記者時,我所遇到的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確實的地位。他們的共通點是,無論年輕時期多麼徬徨無助,絕不寬待自己。只有高中學歷,在韓國標本界備受尊崇的劉英南(Yu Yeong-nam)標本師;本來想當詩人,卻考上第二志願的動物學系,從此踏上動物行為學者之路的崔在天(Choe Jae-cheon)教授;待過造紙公司、家具公司、K書中心、攤販、汽車維修中心,四十六歲開始唱歌的傳統曲藝家張士益(Jang Sa-ik)……他們在接受現實的同時,逐步發展人生。
我在三十歲左右認識的馬拉松選手李鳳柱(當時他也三十歲),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慢跑二~三個小時,從不懈怠,下雨天也會到跑道報到。如果因為下雨就不出去,他怕那天會從此變成習慣。連世界級的馬拉松選手都在跟日常的小誘惑奮戰,壓抑想再睡一會兒、想去玩的心情,對自己的能力抱持懷疑與不安,踏出了一步又一步。我在訪問他們的時候,不斷地檢視自己。他們的掙扎和煩惱,其實跟我沒太大的差異。他們並非天生擁有不同凡響的意志力,反而有著比別人脆弱、柔軟的一面。若要說哪裡不同,大概只是多一點勇敢而已。他們具有世上最強的力量—從內心迸發的自主能力。
法國文豪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曾說:「人類的不幸在於,無法充分擁有生存法則的人生。」我透過他們提前掌握到「生存法則」,運氣算不錯。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不做的話,就什麼也不會發生」。
在不斷地跌倒中,
看著自己比過去稍微進步……
當《好想法》成長為國民雜誌之際,我決定替自己好好想一想,結束了職場生涯。後來我想製作一本具有舒適感的雜誌,讓人卸除心中所有的想法,包括好的想法。雜誌雖然創刊了,卻以失敗收場。大概是個性膽小又容易受傷的我,不適合經營公司吧。赤字的存摺和二十五本雜誌,是三年來我傾注了所有,最後剩下的東西。而且,我四十歲了。應該要有所成就的時期,我卻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我細數著失去的東西,陷入迷惘的某一天,年幼的女兒對我說:「媽媽,即使如此,妳還是做得很好。因為那是妳想做的事嘛!」那瞬間,我腦中的開關彷彿被開啟,頓時豁然開朗。我領悟到「失去反而是一種獲得」,並開始重新計數,四十一歲、四十二歲……過去被稱為最優秀的編輯,到現在變成失敗的雜誌社老闆,我一無所有,卻好像什麼都能辦到。當我在胡說八道也好,總之我正在苦惱要不要投履歷。
四十,雖然許多時間已流逝,但還要走下去的日子也不少。我以失敗為契機回首過去,覺得自己能在人生還剩下很多的時候反省,相當值得慶幸,甚至認為我失敗得恰到時機。
因此,這本書對想要成功,獲得熱烈掌聲的人來說,完全沒有幫助。若是為了預防失敗於未然而看這本書,肯定會失望。它只能讓人在不斷地跌倒中,對自己的愚蠢感到羞恥中,慢慢地變好。看著自己比過去稍微進步,並相信有機會成功的話,這本書就算發揮了一點功用。
不懂為何要如此生活,責怪自己的人;經常陷入絕望,懷疑這條路是否正確的人;想好好表現,卻不敢做出果斷決定的三十歲靈魂......期望這本書能為這些人帶來生活上的小啟發。等到某天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會像突然迎接不速之客那樣感到恐慌。
不久前,我沿途問路,終於找到了美食報導介紹的中國料理店。用各種海鮮熬煮的湯汁看起來很美味,實際吃了辣海鮮湯麵以後,卻大失所望。整碗麵辣到我吃不完。原本看到精美的圖片和寫得很可口的文字,令我垂涎欲滴,沒想到卻不合胃口。我擔心這本書會像那碗中看不中吃的辣海鮮湯麵。
當然,如果是聰明靈敏的讀者,就會知道人生最重要的經驗不在書中,而在於自己的雙腳,親身的體驗、觀察和煩惱皆能讓人生變更好。我相信讀者的智慧,希望能減少我對自己文筆不熟練的羞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