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工廠管理輔導法於108年7月24日修正公布,於 108 年 7 月 24 日修正公布,針對農地上既有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採取「申請納管、改善取得特定工廠資格、辦理用地變更」三階段輔導合法化政策,以杜絕環境污染、維持地方經濟、保障居民就業機會,同時解決工業用地供需失衡的問題,致力於打造工農並存的田園新風貌。
該法施行迄今近六年,截至 114 年 2 月底統計,全國已申請納管之既有未登記工廠約3.3萬餘家,經各地方政府審查符合納管資格者,計27,105家, 申請納管者並提送工廠改善計畫2.9萬餘家,經地方政府審查核定者達 16,944 家,工廠改善計畫審查完成率 65.99%。此外,經納管並核定改善計畫,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者計 3,068 家;另有 6,997 家原臨時登記工廠轉為特定工廠,使得全國特定工廠登記總數達 10,065 家。其中,又有 500 餘家提出用地變更計畫,申請轉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可見此項政策獲得業界肯定,取得相當的成效。
工廠合法化並非單純的行政程序,而是確保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自民國 52 年起,臺灣工業生產淨額超越農業,政府推動「客廳即工廠」運動,使農業與工業發展並行,導致農地與工廠交錯並存的局勢日益明顯。這一現象源自於臺灣產業結構的變遷,也反映出土地資源配置的挑戰。對此,政府可以選擇徵收農地,開闢新的產業園區,以集中管理工廠,但此舉將犧牲更多農地,影響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並加劇土地資源的競爭。
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我們應該以創新、包容與尊重的態度面對這一議題。因此,除了對未登記工廠聚集區採取整體開發方式外,對於位於非都市土地上的零星未登記工廠,應允許其個別辦理用地變更,以因應實際需求,並促使產業與環境共存共榮。然而,工廠的合法化並不意味著無條件放寬管制。相對地,企業亦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例如設置隔離綠帶或環保設施,以降低對周邊農地的影響。同時,政府在制度設計上亦採取多元變通措施,如「緩拆機制」、「分期繳納回饋金」等,以協助業者在合法化過程中兼顧經營穩定與環境保護。
用地變更是特定工廠合法化的最後一哩路,卻也是最具挑戰的一環。由於此項制度涉及產業政策、土地管理與環境保護等多重考量,許多業者及社會大眾對其理解有限,進而產生過度期待,或因資訊不足而遲疑觀望,甚至出現批評與質疑等負面情緒。為釐清視聽、建立正確認知,筆者們撰寫本書,系統性整理特定工廠用地變更制度的演變歷程、政策形成背景、法規架構及執行現況,期望能幫助業者做出正確決策。
同時本書為「臺灣工業新風貌 田園工廠系列叢書」第二本書,第一本書為「臺灣工業新風貌 田園工廠 特定工廠政策推動、法規及實務」》。筆者們的初衷與志業,便是希望為臺灣工業發展留下火種,推動產業與環境共存共榮,打造永續發展的田園工廠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