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霍爾巴赫的圖書 |
![]() |
$ 260 ~ 380 | 健全的思想
作者:霍爾巴赫(Paul-Henri Thiry,baron d’Holbach) / 譯者:王蔭庭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9-09-28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 |
|
巴哈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哈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往後巴哈的職涯歷任威瑪與柯騰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
巴哈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多產,其作品以質量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調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但由於音樂風尚轉而追求簡明、輕巧的風格,巴哈的複調音樂在其死後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在數十年內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與教師而聞名。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哈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哈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哈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巴哈的作品編號也隨近代的不斷發掘而持續擴充、更新。
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在20世紀以前的人物中僅次於馬丁·路德與馬克思。
維基百科
本書駁斥了教會人士宣揚的超自然的迷信,打擊了宗教,也對利用宗教以統治人民的封建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神學基本問題,即上帝的存在和屬性、靈魂不死和來世說、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天意、神蹟、啟示、信仰等。第二部分則探討宗教的社會作用,包括宗教與道德、政治和政府的關係、教會和政府的關係、教會和僧侶言行的後果等。
作者簡介:
霍爾巴赫(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 1723-1789)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者,法國百科全書派主要成員之一。1723年生於德國普法爾茨地區埃德森姆城,後移居法國並學會法語、英語、希臘文和拉丁文。1744年依舅父建議進入荷蘭萊頓大學就讀,學習化學、物理學、地質學、礦物學等自然科學課程並繼續研讀古希臘羅馬著作家的作品。1749年回到法國,1753年繼承舅父的遺產和伯爵稱號,畢生除了參與《百科全書》編撰工作之外,著有《自然的體系》、《揭穿了基督教》、《自然的政治》、《社會的體系》、《道德政治》等書。
譯者簡介:
王蔭庭
原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賀麟先生弟子,中國大陸學界西方哲學,尤其是俄蘇哲學的重要研究者和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史賓諾莎《笛卡兒哲學原理》、普列漢諾夫的多部主要著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