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摘要)
大多數書籍終止於自然死亡,也就是一本書約莫十年之間就會絕版,然而,本書持續存活。有時,我戲稱本書是「不死之書」。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衷心感謝本書繼續存活,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我很高興當自己三十六、三十七歲時,在那個地下室寫了這本書。如今,年過半百,我很榮幸有機會重溫舊作,並提供更新的觀點。
我一度想要修改原來的書稿,重寫每一個章節。然而,在與丁道爾出版社的編輯同工討論之後,取得共識:我們都肯定多年前寫下的那些文字所具有的恆久價值。人們依然認為那些文字有所裨益,所以我把它們保留下來。儘管如此,十五年過去了,物換星移,所以我們還是依序安排了某種資料更新。我們決定在每一章的結尾附上更新的部分,把這個段落稱為:「進深的反思」。
在這些章節更新的部分,我期盼促成三件事。首先,我嘗試強調神學對於基督徒輔導員的重要性。其次,我想為讀者引進心理學文獻的最新資料。第三,我想成為協助基督徒輔導員的職場導師。
神學的重要性
當年,剛開始寫作本書時,我正沉浸於一個嘗試整合心理學和神學的運動。作為新手教授,剛受聘於惠頓學院,並在新開設的博士班課程中教導臨床心理學,我全心關注的是:我們要談甚麼內容才算是「整合」?然而,令我深感困擾的是:整合,似乎是如此認知性的一回事。不管是論說文或多重選擇題的考試,皆能夠適切地呈現出心理學和神學,卻無法呈現出我在那個地下室所經歷的一切。回想當時,在整合的諮商晤談中,我們錯失了一個關鍵要素,亦即:少了更多強調靈命的塑造。倘若輔導員是諮商室裡促成改變的主要角色,輔導員的性格就至關重要,所以靈命的塑造也一樣重要。在本書中,我將強調靈命塑造是整合諮商晤談的第三個要素。
我滿心感謝,比起前一個世代,如今我們看見有更多人強調「靈命」。靈命塑造的書籍和講座大爆發,即使在「美國心理學會」亦然;「靈命」儼然是一個熱門主題。不論本書是否在這個改變過程中有影響力,重要的是改變本身。看見基督徒輔導員愈來愈多思考靈命塑造的議題,我實在由衷感謝。
然而,改變也會帶來失落,我深怕這個邁向「經驗性靈命」的運動,在許多人的神學訓練中留下一個鴻溝,對大部分基督徒輔導員而言,這個神學訓練的鴻溝確實存在。今天,我們看見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信心的故事,以及恩典的全新體驗,卻不關心基督教信仰的紮實教義。倘若在曠野的時期預備了我甚麼,那就是提供了一個先知性的聲音,告訴我:在基督教諮商中,根基穩固的神學極其重要。倘若忽略了基督教的神學傳統,在基督教諮商的路上,我們會迷失方向,而誤入歧途。
心理學的更新
心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如同所有的科學,改變得非常快速。1966年興起的新研究,如今已經變成舊知識,或許甚至成了古老的知識。舉例來說,從本書初版發行以來,有關饒恕這個主題的科學研究,迄今已出現了超過上千篇的新研究報告;然而,寫作本書有關饒恕那一章的時候,卻完全沒有用上那些新資料。在每一章的更新部分,我會向讀者介紹一些心理學研究的最新趨勢。更新部分篇幅不多,所以無法鉅細靡遺,但我會努力為讀者指出正確的方向,並提出延伸閱讀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