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搭起對話的橋樑
2001年5月月底,臺灣《壹週刊》推出,創刊號以中華民國總統之女及準女婿私生活為焦點;2003年第三季,《蘋果日報》以大幅照片與社會新聞崛起,狗仔新聞入侵,影響臺灣的媒體風格。
在跨國速食連鎖店的桌上,青少年學生拾起以羶色腥為特色的《蘋果日報》,瀏覽相關八卦與大幅羶色腥照片,引起婦幼團體的關注。
「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結合國內婦女、兒童、教育、環保與媒體研究等各界團體,直接呼籲廣告主,別對剝削婦幼隱私的媒體投廣告。
教育部2004年成立媒體素養委員會,陸續推出《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閱聽人密碼》教案,公共電視與臺視先後播出有關媒體識讀的兒少節目。電視台一度還製播兒少新聞,提供普級、兒少合宜的新聞呈現報導。而後推動各新聞頻道在闔家觀賞時段,應透過普級的節目畫面與內容敘述製播電視新聞。
臺灣電子媒體執照核發換照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監理,2006年民間團體與電視新聞頻道在衛星公會支持下,組成新聞自律委員會,由媒體與民間團體定期針對有疑慮的新聞報導案例,討論落實媒體自律與社會責任。
除了電子媒體,2011年內政部長江宜樺將媒體自律委員會的精神,納入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當時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促成報業自律。
一度當媒體報導失蹤兒童或兒少受虐的事件,報導方式是否涉及揭露兒少隱私或肖像等,電視畫面充斥馬賽克的模糊鏡面,引發爭議。近年電視新聞已經避免報導兒少事件,以免被檢討或處罰。
一位兒少團體代表指出,如果是需要為民發聲,監督公共政策的事件,媒體因為寒蟬效應而不報導,反而失去媒體為民喉舌、揭弊改善社會的理想。
有鑑於此,本書匯集兒少、婦女、媒體學者專家,以及媒體從業主管,長年各從維護兒少、婦幼權益,新聞自由與守門自律等角度,書寫網路、電視、報紙新聞的相關案例,希冀在保障人權與媒體專業自主權的基礎下,進行對話探討。
近期民間團體相關申訴聚焦網路媒體,電子媒體相關申訴逐漸減少,臺灣媒體品質與閱聽人品味,在疫情階段尤其面臨考驗。期盼透過本書的出版,可提供傳播教育、媒體識讀、資訊素養領域參考。
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公布〈世界人權宣言〉,揭示「人人有權享受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9),強調意見言論表達、透過媒體傳遞溝通的自由價值。
我國「憲法」明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11),宣告看重言論與出版自由,代表我們是一自由民主開放的華人社會,成為國內相關法案的重要基石。
2003年起,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與白絲帶關懷協會定期舉辦春季、秋季媒體論壇,邀集民間團體代表與媒體主管交流各式案例,目的是在尊重雙方主體性的前提下,經由討論交流,尋找兼顧品質與品味的平衡點。
媒體肩負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與觀眾知的權益、為民先鋒的使命,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係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民間團體扮演社會前進的動力,倚天屠龍攜手並進,方能展現繽紛創意的質感內容,媒體品質提升需要有品味的閱聽人欣賞,民主多元更倚重媒體自律與自主權的落實。
黃葳威 謹識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
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