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序
守護左營海軍眷村的文化記憶
左營,不僅呈現高雄的歷史脈絡與軍事發展的縮影,也是海軍的指揮中樞,更是眷村文化的代表地區。漫步在左營海軍眷村,那些沉默矗立的紅磚老屋、低矮的房舍,彷彿凝固了時光,將昔日的記憶和人情往事緩緩呈現在眼前。這片土地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故事,也見證了臺灣從戰後歲月一路走向現代的多元融合。
眷村不僅是一種生活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象徵。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左營成為海軍軍眷安置的重要地區。這裡的眷村建築,從簡樸的格局到村內的社群互動,無不反映出戰後移民的韌性與團結。它們在歷史巨輪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樣貌,深刻影響了高雄,甚至整個臺灣的城市發展與文化記憶。
保存眷村文化的重要性
作為臺灣的軍事重地,高雄不僅擁有陸、海、空三軍官校,也保存了眷村這一特殊歷史產物。左營眷村,如明德、建業與合群等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老建築群和豐富的文化景觀。2010年,這些地區更被指定為文化景觀保存範圍,凸顯了眷村文化在歷史與文化傳承上的價值。
眷村是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場域。來自不同省籍、背景的家庭,在左營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孕育出包容與多樣的社會文化特質。保存這些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為當代與未來留下一座學習與啟發的橋樑。這些記憶不僅是個體的回憶,更是臺灣集體歷史的一部分。
保存眷村記憶的挑戰
保存記憶的過程充滿挑戰;眷舍建築是具體的文化載體,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社群互動的點滴,才是眷村文化的核心。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眷村生活的親歷者逐漸凋零,這些珍貴的記憶也逐漸遠去。為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多年來透過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努力記錄並傳承眷村文化。例如,《轟鳴未曾遠去:從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到岡山醒村》一書便是將眷村故事與地方歷史結合,將珍貴的文化素材轉化為文字保存。
保存眷舍建築的意義
眷舍建築的存在,是高雄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這些外觀簡樸的房舍,承載了無數家庭的悲歡喜樂,見證了從戰後到現代的歷史變遷;一磚一瓦承載著當時居民的生活記憶。保存眷舍,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為此時的市民提供一個回顧歷史、思考未來的空間。
透過保存與活化,這些老建築不再只是靜止的遺跡,而能成為教育與文化創意的場域。例如,左營眷村內的老眷舍改造為再利用的商業空間,更有如「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吸引年輕世代走入眷村,也讓這些建築延續其生命力,成為城市文化的驕傲。
展望未來
這本書的誕生,旨在喚起更多人對左營眷村的關注,並重新思考眷村文化在當代的意義。在全球化與都市化的浪潮中,眷村文化為高雄乃至臺灣提供了一種根植於土地的文化認同。
感謝並期待更多人的攜手努力,共同守護左營眷村的故事與風貌,讓這段珍貴的文化記憶不被時光湮沒,並持續在高雄的城市生活中發光發熱,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