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頭語
何義麟
新的一年,《臺灣風物》發行進入第74卷。本期共有三篇論文,以及「史料介紹」、「通訊」等,內容相當豐富。不論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或是珍貴的史料介紹,以及精心整理的通訊等,都有其參考價值。如此多元欄目的刊載是本刊的特色之一,希望讀者閱讀後都能有收穫。
本期首篇論文是姚紹基的〈清末南臺灣民族學標本前往德國之路——以Georg Kleinwächter捐贈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藏品為例〉,介紹這批藏品入藏的經過及其重要性。作者相關研究已發表於本刊第72卷第3期,可以一併參考。由於語言的、地理的隔閡,有關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如何成為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藏品一事,很少受到關注。藉由本文可知,19世紀下半葉德國就已開始展開民族學採集的行動,幾位受委託或自身喜愛收集文物的德國人,採集到不少臺灣原住民族的文物標本運往歐洲。其中,Kleinwächter不僅捐出蒐集的文物,還曾以英文發表過兩篇與臺灣有關的論文。然而,眾多早期來自臺灣的藏品實際上並未被確實考訂,未來還有待學術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或許臺灣學界可以藉此展開與歐洲學界的交流。
第二篇是羅詩雲的〈歸返者的私語敘事——以鍾理和、楊基振日記之戰後初期記述為中心〉,探討兩位具有中國經驗的知識分子,戰後返臺面對社會亂象的複雜心境。作者原本就對日治時期臺灣人的中國經驗有獨到的研究,因此得以深刻地分析他們在戰後內心產生的徬徨與苦悶。作者認為,他們在日記中的書寫,都受到兩條矛盾的軸線所影響:其一為曖昧的身分認同,其二為強烈的歷史變革。從兩位跨境青年記述的心路歷程,可以讓我們了解兩人的生命經驗,也可以重新反思這一段巨變的臺灣史。
第三篇是洪郁芬的〈臺灣民俗節日探微——從《臺灣歲時記》到《台湾俳句歳時記》〉,比較日治時期的小林里平與戰後特異日文作家黃靈芝,在兩個不同時代撰寫的歲時記專書內容之異同。作者發現,雖然兩本書都是俳人創作俳句時不可或缺的季語之參考用書,但其內容有許多差異。兩本書各自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觀點,以及兩個不同時代的特色。由於戰後臺灣成為一個多族群社會,黃靈芝的歲時記不僅更周延,同時也反映出跨文化的特色,或許這也可以視為戰後「俳句歲時記」遺留臺灣的進化史。藉由這篇文章,希望黃靈芝的著作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除了三篇論文之外,本期還有一篇王孟亮、李孟勳撰寫之「史料介紹」:〈臺灣史學者王世慶《家計簿》(一):1968-1980年〉,全文摘要分析早期幾年度家計簿的精彩內容,並加上註解與相關圖片,相當容易閱讀。從史料價值的角度來看,王世慶《家計簿》是庶民生活史的珍貴史料。其中時間與金額的紀錄詳實,首先可以補足目前許多戰後日記史料之不足。此外,由於其中也記錄全年度親族往來與民俗儀典,以及國內外學術界的人際網絡與來往細節等,對於戰後臺灣民俗活動與學術發展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於這是一部龐雜的資料,目前還在持續整理中,因此本期先刊登到1980年的部分,而後將陸續刊登,同時期待這套《家計簿》能夠盡快以史料專書的方式出版。
最後還有這期的「通訊」,這一直是本刊服務讀者的重要欄目。面對網路豐富出版資訊,為避免臺灣文史相關資訊被淹沒,還可參考杜曉梅的「出版消息」,其中針對各種最新專書、期刊等出版訊息,整理地條理分明,資訊相當完整。另外還有「臺灣風物73卷總目錄」、前期論文勘誤的「作者來函」,以及本刊「稿約」針對各類文章字數、著作權及出版授權等有新的增修,這些內容也請大家一併參考。
目錄
卷頭語
卷頭語 何義麟 新的一年,《臺灣風物》發行進入第74卷。本期共有三篇論文,以及「史料介紹」、「通訊」等,內容相當豐富。不論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或是珍貴的史料介紹,以及精心整理的通訊等,都有其參考價值。如此多元欄目的刊載......more
論文
姚紹基 清末南臺灣民族學標本前往德國之路——以Georg Kleinwächter捐贈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藏品為例
羅詩雲 歸返者的私語敘事──以鍾理和、楊基振日記之戰後初期記述為中心
洪郁芬 臺灣民俗節日探微──從《臺灣歲時記》到《台湾俳句歲時記》
史料介紹
王孟亮、李孟勳 臺灣史學者王世慶《家計簿》(一):1968-1980年
通訊
杜曉梅 出版消息
臺灣風物73卷總目錄
作者來函
卷頭語
卷頭語 何義麟 新的一年,《臺灣風物》發行進入第74卷。本期共有三篇論文,以及「史料介紹」、「通訊」等,內容相當豐富。不論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或是珍貴的史料介紹,以及精心整理的通訊等,都有其參考價值。如此多元欄目的刊載......more
論文
姚紹基 清末南臺灣民族學標本前往德國之路——以Georg Kleinwächter捐贈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藏品為例
羅詩雲 歸返者的私語敘事──以鍾理和、楊基振日記之戰後初期記述為中心
洪郁芬 臺灣民俗節日探微──從《臺灣歲時記》到《台湾俳句歲時記》
史料介紹
王孟亮、李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