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宗教家説:要敬天地。什麼是天地?就是大自然。
地球是一個活的星球。人類是生存在其水圈與氣圈交界處的生物。水與大氣熱鬧地流動著,其間的陸地板塊也在不停飄移之中。只是由於時間尺度的不同,從一個人的有生之年看來,大地似是靜止的。板塊的擠壓使我們的中央山脈不斷升高,重力與水的作用也同時使其不停地崩±丹。地震、山崩、土石流都和風、雨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人的科技不論多麼發達,也無法勝過大自然,只能把其意向揣摩得更清楚,以期獲得最多的利益或最少的傷害。現在正值颱風季節,進步的科技也只能把其動向預測得更為準確而已。
進步的科技使科學家對大地了解得更清楚了。研究大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防災,其次是探索儲存在其中的能源、水源與其他資源。天然氣也是一種化石能源,並非再生能源,但與煤或石油相較,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因此近年來成為一個較佳的能源選項。天然氣水合物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為可觀,含碳量約為其他化石能源總和的2倍,這使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其開採的技術。
因為天然氣水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甲烷,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效應遠比二氧化碳更強,所以有人將其視為一個鎖在瓶中威力強大的魔鬼,如果放了出來而無法掌控的話,後患無窮。但以全球暖化的狀況看來,鎖在北海地區海下的天然氣水合物自然而然地釋出,恐怕是難免的事。與其如此,也許不如早些利用其中的化學能源,把它燃燒成為溫室效應較弱的二氧化碳。
在我們居住的大地上,有的在斷層附近,有的有土壤液化的風險……在這些地區,把地質條件了解清楚以後,以適當的工程技術仍是可以興建建築物的。所採取的策略可以是把結構體設計得很強,足以抗拒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小而有彈性,例如以前的木造曰式房舍,或是更古老的竹籬茅舍。
台灣的地形難以留住天降的雨水,向來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地區。自原住民時代開始的歷史上每一階段,都曾為解決這個問題付出心力,也都有可觀的成果,也不乏神來之筆。水的趨下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地表之下有可進入的通道自會流下去,因此地下水的流量大於地表之上的逕流,不但是值得開發的資源,也是地層構造中的一個重要成員,維繫著大地的穩定。
但坡地中含水量過高時又易崩塌,卻是我們所不樂見的。一旦發生了,由於其威力極為強大,不可能有任何足以抗拒的工程技術,因應之道恐怕只能躲與讓。以現代的科技已經可以分辨得出可能發生山崩、土石流的地點。我們本來就不該居住在它們早已選定的必經之路上。事先躲開、讓開了,所付出的代價比事後的救災會少得多,但這又涉及了一個不好處理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