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語
《臺南文獻》第25 輯的專題為「信仰、祭儀與課誦」,專題收錄〈柳營王醮及其七大儀程初探〉、〈祀典興濟宮「春秋二祭」之祭典紀錄與解讀〉、〈六甲「赤山龍湖巖」朝暮課誦傳統儀軌與文化意涵〉三篇論文。
王醮祭儀長期以來一直是大臺南地區民俗信仰活動的重要議題,而三年一科的柳營王醮最遲於1915 年已有文字記載,是臺南非沿海地區的重要醮典,特色鮮明,自成一格。尤其是1971 年代天院興建完成後,逐漸確立了13 庄、20 聚落的常態性參與,王醮範圍除柳營本區以外,更跨越新營、鹽水、六甲等區。〈柳營王醮及其七大儀程初探〉一文,作者除整理自1915 年乙卯科起,2023 年癸卯科止,柳營王醮歷科概況與史略外,並以柳營王醮田野場觀察與紀錄,試圖將繁複的祭典儀程加以梳理,以簡馭繁,提綱契領,深入淺出,讓一般民眾能從廟會的「看熱鬧」中直入民俗文化的核心意涵。本文將柳營王醮分成七大儀程:落壇大典、安營儀式(青竹符與天羅地網)、豎立燈篙、建造王船、三朝王醮、接王大典、送王大典等祭儀流程,說明有條不紊,透過儀程紋理的詮釋,讓民俗文化核心意涵能夠脈絡化。
祀典興濟宮「春秋二祭」中斷多年之後,2011 年廟方決議依循《欽定大清會典》祭祀儀軌,並結合臺灣道教傳統三獻禮祭儀活動,恢復舉辦。〈祀典興濟宮「春秋二祭」之祭典紀錄與解讀〉一文,首先針對祭儀之由來、祝聖團組織沿革及復辦現況做一說明,再則對該祭儀活動內容進行分析、解讀,文末則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之兩項「群祀」祭儀內容與興濟宮春秋二季的祭儀內容進行比較,以釐清其間之異同。作者認為現今儀式內容雖大抵符合《欽定大清會典》的儀式,臺南興濟宮曾納入祀典之說也早已成為府城民眾的集體記憶,然而興濟宮雖曾經被道臺提報納入官方祀典之列,但卻遭朝廷禮部的否決,因此臺南興濟宮是否納入祀典,本文認為不無疑義之處。
佛教寺院的朝課暮誦,是現代佛門弟子每日必要的修持儀式,即定時誦經、持咒、禮佛、梵唄歌讚等,大抵是有一定的時間與形式。一般認為,課誦源起於東晉時期首將課誦儀制納入《僧尼軌範》的道安法師。明清以降,朝暮課誦逐漸定型化,朝,指五更寅時(清晨三至五時),朝課以期思維清淨;暮,指日晡申時(午後三至五時),暮誦以期昏昧斷除。〈六甲「赤山龍湖巖」朝暮課誦傳統儀軌與文化意涵〉一文,旨在析說明該巖晨鐘暮鼓之儀軌內容,論析早晚課綸貫之流程內容、唱曲形式與「繞佛」儀軌之梵唄音樂。作者認為,赤山龍湖巖屬於早課的梵唄有念誦式、快速念誦式和歌唱式;晚課的梵唄有數唱式、重複念誦式、快速念誦式與多段體歌唱式等,具多元而富變化性之特色。
一般論述有〈永康二王廟歷史沿革及舊轄轄境略探〉、〈大員市鎮考古試掘〉二篇。位於永康區二王里的二王廟,曾是永康上中里境主大廟,而永康上中里轄境包括崙仔腳、頂崙、下崙、小橋、牛磮、四角仔、石頭坑、瓦厝坑、網寮、甲內、土虱堀、埔仔、篦麻園、角宿、石車、檨仔林等16 庄社,〈永康二王廟歷史沿革及舊轄轄境略探〉一文對於這16 庄社有粗略介紹。而該廟所祀主神來歷眾說紛紜:一說祀騎馬馳甲內(即今二王)墜地而亡的鄭經;二說於二王崙落馬而死的鄭成功三弟;三說二王係指鄭成功第四子鄭睿、第十子鄭發;四說是武王鄭成功與文王鄭經「二王」的合稱。本文似乎較為贊同「二王」係指「武、文二王」鄭成功及鄭經二位延平王之說。
2024 年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熱蘭遮城堡(含前期之奧倫治城)400 周年,成大考古所在安平區舊聚落、大員市鎮街廓及熱蘭遮城堡遺留地點進行試掘以及探勘,希望透過考古發掘,了解地下文物的狀態,藉出土遺構、遺物來解讀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的建築生活空間與物質文化,以增加對於17 世紀荷蘭在安平的物質文化層面的了解。〈大員市鎮考古試掘〉一文,證實安平地區地下保存狀態仍相當完好,將來可持續針對出土文物做更細膩的分析外,也可蒐集彙整相關展示的圖像、器物、文獻、說明,拓展對過去與未知歷史的理解與想像。
佳里昭清宮育善堂創建於1965 年,佳里地方人士到埔里昭平宮育化堂參拜之後,於1969 年購地建堂,1973 年竣工安座認育化堂為母堂。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及三聖恩主,即地方所謂「文武聖廟」。佳里昭清宮育善堂是一座崇奉孔孟聖道、以飛鸞闡教為宗旨的鸞堂。在請神之後,神明透過鸞生降筆於ㄚ字形的鸞筆(乩筆)而在沙盤上書寫神明所示的文字稱為「扶鸞」,目的不外乎宣講、勸化與著述善書等儒教理念。〈聖神的勸世與濟人-佳里昭清宮育善堂扶鸞儀程〉一文,即觀察該堂扶鸞闡教的一篇調查報告。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