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歲的被害人,11歲的殺人兇手 ◢◤◢◤
一樁令人措手不及的校園悲劇發生之後,所有倉皇困惑的大人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二○○四年六月一日,日本長崎佐世保市的郊區,
全校只有一百八十七名學生的大久保小學,
六年級的御手洗怜美在午休過後一直沒有回到教室……
「我用美工刀割的。」還留有稚氣的女孩,冷淡對著心煩意亂的大人們說。
。。。。。。。。。。。。。。。
「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為日本司法史上加害者年齡最小的殺人案件,死者和兇手都是只有十一、二歲的女童,震驚當時的社會。
一時之間,全國記者從四面八方湧入這個鄉下小鎮。而被害女童怜美的父親卻正是每日新聞社當地支部的主編,突然從新聞人成為了報導對象。當時還只是新手記者的本書作者川名壯志,在這編制只有四人、報社也兼宿舍的小支部裡,他與主管御手洗一家情同家人。兩人與報社面對新聞倫理掙扎做出的選擇,高貴而令人動容。
書中記錄圍繞案件不同位置的大人──學校班導、其他家長、警察、兒少律師、記者等──的各方視角,呈現調查辦案和司法審訊過程的難處。對當時的日本法律來說,如此年幼的加害人,被視為「社會安全網下未被接住的被害人」。換言之,這是一個沒有加害人的案子,因而在審理程序上,也失去了真正深入理解加害少女內心的機會。外界只能從少女的部落格文字和日記,看出是一個早熟的孩子。雖然書裡沒有(也無法透露)精神分析的細節,事件動機至今沒有答案,但這也是此書想表達的,也許我們都不如我們想像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像這樣的憾事發生,大人終將只能承擔帶著困惑與心碎繼續的人生。
作者選擇在十年後輿論平息,才用沉澱過的心情寫下本書,記錄這些年來因為他與此家人特殊情誼才能採訪到的,被害人和加害人雙方家庭的創傷與復原之路,不足為外人道的心情雖讀來鼻酸,卻流露出一種因出於痛苦而更顯珍貴的溫柔。
「我想放下迄今為止發生的事情。這不是放棄,而是為了我可以因此前進,我希望你道歉一次。
如果你想道歉,隨時都可以來。」──被害女童二哥
曹馥年 《報導者》資深記者
李茂生 台大法學院名譽教授
陳怡成 律師、善意溝通修復協會創會理事長
蔡宜家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柯萱如 律師、諮商心理師
林育聖 橄欖枝中心計畫主持人、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徐 瑜 社工、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動容推薦◢◤
「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踏出,卻仍然得往前走。這種矛盾,幾乎是所有圍繞青少年行為議題的工作者與相關人士每日的寫照。本書以多重視角切入,透過他們的經歷,我們得以看見事件背後更廣大的生態系統,每個因素都在這場悲劇中扮演了角色。這提醒我們,『脈絡』從來不是次要的,而是理解事件的關鍵。」
──徐瑜
「本書透過被害者的父親與哥哥的視角,呈現創傷、失落與自我拉扯的心路歷程。提醒我們,當傷害已發生,我們該如何讓受害者真正前行,如何確保加害人真正改變,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傾聽彼此,並為修復創造可能性。」
──陳怡成
「這本書雖然聚焦於兒少犯罪,卻也反映當犯罪發生時,刑罰實有極限。在極限之外,如何看待逝去與贖罪,社會怎麼協助傷口癒合,都是這本書努力探問的課題。」
──蔡宜家
○ ○ ○ ○ ○ ○ ○ ○ ○ ○
●怜美的父親●
看到的當下,我心裡想的竟然是「必須要保存現場」。人類的大腦面對無法相信的事,是否就會失去正常的開關……
●同校家長●
當天放學時,孩子們竟都露出了笑容,我不記得有任何人哭……但回到家,有孩子大哭大笑,還有孩子半夜突然激動彈起鋼琴……
●前任班導●
不會的,不會的,我不相信……
●御手洗家的八尋律師●
我在電視上看到女兒遇害仍親自面對媒體的御手洗先生,心想這個人已經崩潰了,一定要有人阻止他!!!
●兒童諮商所的山元所長●
她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孩,能與我們正常對話,來自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這樣的反差讓我們感到震驚……
●少女A的父親●
她成長的這十一年來,也是我中風之後回歸社會的過程,是重疊的時間。或許是我連累了孩子……
●怜美的二哥●
案發後,沒有人跟我談過這件事。我知道妹妹班上的同學有臨床心理師照顧,但不知為何我卻沒有……
○ ○ ○ ○ ○ ○ ○ ○ ○ ○
◥目次◣
● 第一部 ●
沒有抱起妳/加害女孩是/連少年法都不適用
暴風雨的開始/殺人意圖/在死者家屬與媒體的狹縫中
漫漫長夜/V手勢/中間的孩子/小怜,對不起。
審判開始/前班導的淚水/部落格的心聲/無聊腐蝕心靈
為了停止倒數/實名報導/摸索的大人們
十二歲的遺骸/動機/誤譯/有空嗎?
不哭的同學/把怜美還給我/抓住記者的工作不放
淡忘與漣漪/膚淺表面的彼端/偏差/更生與贖罪
輔佐人的記者會/寂寞籠罩/片刻的休息
●第二部●
●御手洗家/身為被害者的父親 ●
被稱為死者家屬/在那之後/記憶的開關
父母的心情/孩子的心/那個孩子
什麼是賠償?什麼是救贖?/在人前「可以笑」嗎?
●身為加害者的父親 ●
緊閉的窗簾/躊躇的會面/徒勞的問答
細繩/遺屬和鄰人/那天,我的女兒
●身為被害者的哥哥●
我與妹妹/我反而哭不出來/只有我知道
沒有尖叫的地方/無處發洩的憤怒
遲來的失落感/平凡地生活
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