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
民族性╳抒情性╳悲劇性的色彩充斥作品
《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鉗》
並稱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他,放棄法律,選擇音樂;
他,經歷了一場悲劇性的婚姻;
他,享受了一段如暖流般的資助;
他,最終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他是──柴可夫斯基!
▎出身貴族,背負期待而生
──法律系資優生,卻對音樂情有獨鍾
5歲學琴,師從名師。他對音樂極為敏銳,樂聲終日盤桓在腦中揮之不去,家人深知他的音樂天分卻仍要他走法律這條路。從聖彼得堡的「皇家法律學院」到司法部的部長祕書……他最終選擇辭職,投向音樂學院的懷抱!
▎結識「俄國五人組」,開啟創作生涯
──管弦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
26歲的他任職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經五人組之一的巴拉基列夫建議,他在29歲時創作了這首家喻戶曉的悲劇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標題音樂,採用奏鳴曲式作成。以「勞倫斯神父」、「宿仇」、「愛情」為象徵性主題,由序奏部,以單簧管與低音管奏出勞倫斯神父莊重且有讚美詩風格的旋律。第一主題描述兩家族互相仇恨,在街頭爭鬥的情景,以弦樂器與管樂器表現出兩家族短兵相接的情景。第二主題以英國管與中提琴代表男女主角美麗又哀怨的愛情。
▎一個如不斷折磨他的噩夢;一個像溫暖安全的避風港
──生命中的兩個女人:米露可娃與梅克夫人
一個橫衝莽撞的女學生,突然地闖進了他的世界。她來勢洶洶,瘋狂地示愛,因不忍心傷害一顆年輕、單純的心,他答應與她結婚,但他內心始終不情願,結果他果然後悔不已,甚至企圖自殺……而梅克夫人帶給他無限的支持與依靠,她是他的恩人與資助者,也是他一生的知己,長達13年的書信往來,信件多達一千兩百封,她慷慨地提供了他一年六千盧布的贊助!她成就了他的音樂創作事業,也成為他人生中一道溫暖的光!
▎《天鵝湖》、《睡美人》 和 《胡桃鉗》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
於1876年完成,隔年在莫斯科首次公演,但首演反響平平,經過皮提帕等人的修改,於1895年大獲成功,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芭蕾舞劇。全劇對場景的抒寫、對故事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角色性格與內心的刻劃入微,具有浪漫與強烈的抒情性。作者將故事與音樂緊密融合,對芭蕾舞劇進行重大改革,成為歷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睡美人》
在1889年完成,隔年首演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全劇改編自法國童話《林中睡美人》,充滿歡快綺麗、繽紛的色彩和明快優雅的旋律,這是一部結合了音樂、舞蹈與劇情的芭蕾舞劇。
•《胡桃鉗》
於1892年作成,改編自《胡桃鉗與老鼠王》,首演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全劇組曲共有八首。一開始是輕快靈動的「小序曲」;接著是六首「個性音樂」,包括了第一幕中活潑明快的進行曲,以及第二幕中優美溫婉的糖梅仙子舞曲、節奏快而激烈的俄羅斯舞曲、咖啡(神祕幽靜的阿拉伯舞曲)、茶(溫文優雅的中國舞曲)和明亮愉快的蘆笛舞曲;最後是熱鬧綺麗的花之圓舞曲。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了柴可夫斯基的故事與重要作品。透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緩緩道出他的一生,編者在文中貼心地為讀者說明關於歌劇、奏鳴曲等一些大眾較不甚熟悉的樂曲名稱,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也藉由本書使讀者認識這位留下許多經典作品的音樂家。
作者簡介:
李響,作家、音樂教育工作者,自幼接觸古典音樂,身為資深古典樂迷,曾編寫多部音樂家傳記。
章節試閱
天才的誕生
西元1840年初,這是寧靜的一天,伊利亞看著妻子逐漸隆起的腹部,心中充滿了甜蜜。伊利亞‧彼得羅維奇‧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是沃特金斯克礦區一個官辦冶金廠的廠長,而妻子懷著的這個孩子是他的第三個孩子。這個中等貴族家庭的支柱想:「這要是個男孩就好了,我可以送他到學校讀書,將來讓他成為一個比我還要厲害的商人或者政客,光宗耀祖。」但是他絕對不會想到,妻子的肚子裡孕育著怎樣一個神奇的生命,他將為俄國的音樂發展提供多大的推進作用。現在伊利奇要做的就是好好照顧妻子,等待著新生命的降臨。
俄國人的名字通常由三節組成,如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彼得為本人名字,伊利奇為父名,柴可夫斯基為姓。婦女姓名多以娃、婭結尾。婦女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後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變。
5月的一天,伊利亞在一天的操勞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家中妻子亞歷山德拉挺著大肚子正在陽臺上休憩,而他的另外兩個孩子則在母親身邊嬉戲,一切都是那麼和諧。伊利亞坐到沙發上點了一根菸,靜靜地抽著,想像著新的孩子,新的生活。
5月7日,隨著一聲啼哭,伊利亞終於迎來了一個男嬰──我們的小彼得,未來的大作曲家!他將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現在伊利亞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他得到了一個男孩。無疑,有著父親喜愛的童年是幸福的,小彼得有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而且家裡的經濟能力也足夠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接受教育。
父親伊利亞早年畢業於礦山學校,此後擔任過礦山學校的教師,當過工程師和礦場總管。住在礦區附近的人都稱讚他是一位善良、謙遜、和藹可親而正直的人。這樣的人在礦區自然是很受歡迎,而且身為領導者,他沒有當時俄國官員的官僚習氣,十分親民,這也讓他和幾乎所有認識的人都有著很好的關係。
小彼得的母親叫亞歷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是一位法國移民的女兒,祖輩移居於此是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迫害。她是一位大家閨秀,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在文學和音樂方面很有修養,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和德語。這樣一個母親也讓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受到了薰陶,擁有良好的教養。亞歷山德拉還很喜歡彈琴唱歌,性格非常開朗活潑。她喜歡將小彼得喚作「彼埃爾」,來表達自己對他的喜愛之情。
彼得的家庭是個大家庭,他有兩個哥哥尼古拉和伊利波特,一個可愛的妹妹亞歷山德拉,以及一對孿生弟弟阿納托利和莫傑斯特。由於彼得的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因此小彼得還有一個早早就出嫁離開家的同父異母姐姐。
因為母親的緣故,小彼得家裡面經常會舉辦一些家庭活動或者是邀請一些客人來家裡舉行宴會,這時大家往往會彈琴唱歌,非常熱鬧。母親的歌聲十分甜美,所有的賓客都很喜歡。彼得‧柴可夫斯基幼年時經常聽母親哼唱一首名叫《夜鶯》(Nightingale)的歌,那低迴婉轉的歌聲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一生中每當聽到這個旋律,便會想起他摯愛的母親,不禁熱淚盈眶。無論之後走向何處,這首歌曲的旋律總是會在他腦海中縈繞不止。可以說母親彈琴唱歌的興趣愛好為我們的大作曲家走上音樂道路發揮了啟蒙作用,她獨有的受教育經歷和修養也讓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受到了系統的訓練。但是最大的功勞還不是母親的,慢慢發掘小彼得的敏感神經和對於音樂喜愛的第一個人應該是他幼年時的家庭教師芬妮。
西元1844年,母親幫尼古拉和她的姪女麗迪亞請來了一位法國家庭教師芬妮‧裘爾巴赫來教導他們閱讀和學習。彼得堅持要和他們一起上課。柴可夫斯基家的孩子們從小就被培養成按照規定的作息時間學習、玩耍的習慣。小彼得非常勤奮好學也很聰明,每當芬妮讓大家閱讀文學作品時,他總是聽得特別認真,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什麼;然而一到了玩耍時間,他的鬼點子又最多,總是可以玩得很盡興。每次大家輪流講故事的時候,天資聰穎的小彼得經常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彼得六歲時就能流暢地閱讀法文和德文書籍;七歲時便能用法文寫詩。但是細心的芬妮卻發現這個聰明可人的小孩卻有一顆非常敏感、極為脆弱的「玻璃心」。「彼得實在敏感得過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對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刺傷他。他是一個『脆弱的』孩子。談不上懲罰他的問題,哪怕稍加批評,比如別的孩子毫不在意的一個責備字眼,他都會記在心中,並使他感到驚恐不安……」因此芬妮一直對小彼得呵護有加,生怕傷害了他。
有一次過節,家裡來了許多客人,整個晚上所有人都在彈琴、唱歌、欣賞音樂,大人和孩子都玩得很高興。可是晚會快結束時,芬妮發現小彼得不見蹤影,趕快跑去兒童間尋找。她發現小彼得正躺在床上,眼裡閃著淚花。
芬妮趕快去撫慰他,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哭著說:「啊,這音樂,這音樂……」其實當時音樂聲早已停止了。
「快把這音樂趕走吧!它總是在我這裡,它就在這裡!」小彼得指著自己的頭抽泣著說:「它讓我靜不下來!」芬妮此時有種預感──這孩子將來可能會與音樂有很大的緣分。
小彼得經常會一個人坐在陽臺上,靜靜地聽著遠處漁舟上不時傳來的漁民淒婉、低沉的歌聲,他一動不動,無論誰叫他都聽不到,誰也沒辦法把他從陽臺帶進臥室,好像那歌聲把他的魂都勾走了。小彼得小時候最喜歡的東西是父親房間裡的那個大大的八音盒。他常常從裡面聽到許多美妙動人的歌曲,每當聽到這些歌曲,他整個人就會非常愉快。他第一次聽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中的詠嘆調就是從這個八音盒中聽到的,他非常喜歡這首曲子,大概他一生對於莫札特的崇拜與喜愛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小彼得5歲時,家裡為他請來了一位鋼琴教師──瑪利亞‧瑪爾柯夫娜‧帕里契柯娃。小彼得學得很認真,每天一連幾個小時坐在鋼琴前,再加上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可以和老師一樣能看譜了。
其實在上這些鋼琴課之前,小彼得已經非常喜愛手風琴演奏的曲調《唐‧喬凡尼》、貝里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和葛塔諾‧董尼采第(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的歌劇中的曲調,並設法把這些曲調都在鋼琴上彈奏出來。之後,有一位波蘭客人向小彼得介紹了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的瑪祖卡,這孩子竟然就自學彈出了兩首瑪祖卡。
西元1848年,伊利亞‧彼得洛維奇‧柴可夫斯基以少將的軍銜離開了政府職位,他退休後全家人先遷居莫斯科,後又移居聖彼得堡。他們忠心的家庭教師芬妮被辭退了,尼古拉和彼得被送進了學校。彼得還跟著一位很不錯的教師上些音樂課並且會被帶去聽些歌劇。可是之後的疾病和父親的新調任導致小彼得與家人分離,加上音樂學習的被迫中斷,為小彼得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打擊。這一切直到父親在西元1852年再次退休才得以緩解。
天才的誕生
西元1840年初,這是寧靜的一天,伊利亞看著妻子逐漸隆起的腹部,心中充滿了甜蜜。伊利亞‧彼得羅維奇‧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是沃特金斯克礦區一個官辦冶金廠的廠長,而妻子懷著的這個孩子是他的第三個孩子。這個中等貴族家庭的支柱想:「這要是個男孩就好了,我可以送他到學校讀書,將來讓他成為一個比我還要厲害的商人或者政客,光宗耀祖。」但是他絕對不會想到,妻子的肚子裡孕育著怎樣一個神奇的生命,他將為俄國的音樂發展提供多大的推進作用。現在伊利奇要做的就是好好照顧妻子,等待著新生命的降臨。...
推薦序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即音樂家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巴哈(Johann Bach)一生與兩位妻子結婚,生有20個子女,但只有10個存活;天才的莫札特(Wolfgang Mozart)只有短短35年的人生,而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更短,只有31年;華格納(Wilhelm Wagner)娶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學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年失聰;舒曼飽受精神病的折磨……每一首曲子,都不再是唱片上的音符,而是與鮮活的生命相連繫。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樂曲是由怎樣的雙手來譜寫和演奏的。
當這許多位音樂家彙集在一起,便串起了一部音樂史,他們是音樂史的鏈條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傳記中的主人翁,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翁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來到了19世紀維也納的鼎盛時期,教堂的管風琴、酒館的樂隊、音樂廳的歌劇、貴族城堡的沙龍,處處有音樂繚繞。你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正在去宮廷演奏的路上,正在教堂指揮著唱詩班,正在學院與其他派別爭論。
你的音樂素養不再停留在幾段旋律、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繫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音樂會上等待最精彩的樂章,你會在子女接受音樂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練習曲,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音樂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美好,享受精神的盛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那雷霆萬鈞的激昂力量;舒伯特的《小夜曲》,那如銀河繁星般浪漫的夢境;華格納的《婚禮進行曲》,那如天宮聖殿般的純潔神聖;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一交響曲》,那如海上旭日般的華美絢爛……
林錡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
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初識音樂,為之獻身
天才的誕生
求學法律學校
緣結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生命中的貴人
第2章 用青春譜寫樂章
千年的戀歌《羅密歐與茱麗葉》
泥瓦匠的歌唱《如歌的行板》
《第二交響曲》
《第三交響曲》
在天鵝湖上翩翩起舞
四季的音樂
第3章 在壓抑的烏雲中奏響「我們的交響曲」
噩夢般的婚姻
藍色的友誼
「我們的交響曲」
《葉甫蓋尼‧奧涅金》
第4章 浪跡天涯的作曲家
別了,莫斯科
為鈴蘭寫詩
隨想義大利與《1812序曲》
第一部三重奏
第5章 音樂人生的巔峰
尤里婭‧彼得洛夫娜
走出指揮的陰霾
《第五交響曲》
百年的睡夢
人性的窺探《黑桃皇后》
善與惡的鬥爭《胡桃鉗》
第6章 晚年時光
可愛的卡緬卡
快樂的尼茲莊園
遊歷劍橋
悲愴交響曲
一杯水的謎團
附錄 柴可夫斯基年譜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初識音樂,為之獻身
天才的誕生
求學法律學校
緣結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生命中的貴人
第2章 用青春譜寫樂章
千年的戀歌《羅密歐與茱麗葉》
泥瓦匠的歌唱《如歌的行板》
《第二交響曲》
《第三交響曲》
在天鵝湖上翩翩起舞
四季的音樂
第3章 在壓抑的烏雲中奏響「我們的交響曲」
噩夢般的婚姻
藍色的友誼
「我們的交響曲」
《葉甫蓋尼‧奧涅金》
第4章 浪跡天涯的作曲家
別了,莫斯科
為鈴蘭寫詩
隨想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