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諮商
諮商是一門助人專業,是藝術也是科學(Nystul, 2006),需要經過系統訓練、實習、完成論文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國家認證考試、取得諮商師執業資格,接下來可能在學校或是社區心理衛生機構工作,也可能是不受雇於機構的「行動諮商師」(free-lance counselor),然而不管是受僱或是自由行動的諮商師,最後還是會經過市場機制的檢驗,也就是當事人或是社福機構會從經驗或是聽聞的名聲來決定諮商師的「效率」程度。
有人將諮商當作是職業,可能因為名聲好、社會聲望較高、或是收入不差,也有人將諮商當作是畢生的志業,希望可以結合自己的個性與生活,成為貢獻社會的一種途徑。因此,在正式進入諮商師訓練課程之前,得先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要做諮商師?」了解自己的動機,才會更清楚這個專業助人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此外,也要了解將要面對的課程與訓練。許多想從事助人工作者,第一個念頭可能就是想要協助他人,認為在助人過程中有很棒的酬賞,還有一些是希望可以藉此做自我療癒動作的,想進入諮商這一行的人,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的情況是如何?藉此也可以更明瞭自己。
諮商師的養成與訓練
我國諮商師證照制度
我國自九十年「心理諮商師法」通過之後,翌年起就將諮商師證照考試列為基本資格考,也就是準諮商師必須要在諮商或輔導相關研究所畢業(其中包含第三年的「全職實習」)之後,才取得報考資格。目前每年舉辦諮商師高等考試兩次(二月與七月),平均「六十分」為及格分數。
國家考試的項目,最初是直接沿襲美國諮商師學會的作法,規定準諮商師要有八大領域的基本知識,考試科目原本為六項(人類行為與發展、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包括諮商倫理】、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心理測驗與評量、以及心理衛生【包括變態心理學】),但是自一百零二年起,修改為以下六項:(一)諮商的心理學基礎(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三)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與專業倫理;(四)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五)個案評估與衡鑑;(六)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兩者的差別只在於分類的部份,內容還是一樣,考試類型為申論與選擇題兩類。一般報考諮商師認為較難的科目是「人類行為與發展」與「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兩項,前者需要注意許多的理論與細節,後者重實務經驗與體悟。
諮商師到哪裡去?
諮商師證照的考試只是「入門磚」,通過國家考試只是諮商師執業的第一步,表示有執業資格,接下來需要經過市場機制的篩選,也就是靠實力來決定諮商師的專業聲望。目前國內諮商師主要是在大學院校與公私立社會福利或醫療機構任職,此外就是「行動諮商師」,沒有受雇身分,只是接案子、做臨床工作。
大部分的諮商師在大學或專科以上的校園裡工作,有些在高中職執業,這些諮商師除了臨床實務的工作外,還需要有策畫活動、擬定與執行計畫,甚至撰寫研究計畫與評估結果的能力,研究生因為都經過論文的薰陶與實作,有過研究法、統計等的訓練,基本上沒有問題。
專業諮商師不僅要會做研究(或執行方案計畫)、會寫報告,在專業生涯裡很重要的是持續進修,閱讀相關論文與報告就是最便捷之道,倘若諮商師自視其短、拒絕新資訊的吸收,不給自己學會閱讀數據或報告的能力,也可能斷了許多自我與專業成長及發展的機會。諮商師最重要的老師就是當事人,理論需要許多的實務經驗來印證與修正,諮商師會隨著臨床實務經驗與進修的增加而磨銳自己的專業,然而影響其業務的衰盛還是以市場來做決定。
諮商專業訓練課程
美國一般的諮商師養成課程科目包含:人類成長與發展、社會與文化基礎、助人關係與團體工作技巧、生涯與生活型態發展、評鑑、研究與專業取向(professional orientation),而體驗內容主要是放在課堂上的角色扮演以及後來的校內與校外實習(Hazler & Kottler, 1994)。目前我國有二十八個諮商相關研究所在做諮商師培育的訓練,但是課程、教師與學生素質還是有差異。
專業課程是一般諮商相關研究所會提供的內涵,研究生在學校學習的第一、二年,基本上就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如果非本科系大學畢業,可能會要求學生往下(大學部)修習一些預備課程(如輔導原理、心理測驗與統計)來補足。而在研究所第一年下學期,許多學校都會開始安排研究生進入實務現場去見習與實習,碩二就要開始兼職的實習,碩三就要做「全職實習」,通常在碩四那一年,研究生會將心力放在論文的執行與完成上,碩四畢業後參加每年一次的諮商師高考,通過之後就取得諮商師執業資格。目前正式課程的學習還是不夠周全,因為其目標是提供學習者入門的知能而已,無法提供準諮商師足夠的能力去因應職場的需求,也因此準諮商師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汲取其他相關資訊與經驗(Kottler & Hazl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