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人類心理和行為】
心理健康×自我實現×心理病態的全新觀點
跟著馬斯洛搞懂內心世界,成功不靠他人也能自我實現!
「許多人固執地相信,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是天生的。因此,他們的這種觀點嚴重束縛了自身的選擇,不知失去了多少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馬斯洛談選擇人生】
這一章探討了個體在生活中的選擇。馬斯洛強調了選擇自身優勢和尋找終極價值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脫離低階欲望的觀點,鼓勵個體超越基本需求,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書中還探討了人性的本能和進攻行為,以及自律和尋求滿足之間的平衡。馬斯洛將事實和價值整合在一起,並引用了從韋特墨到蘇格拉底的思想,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化的需求滿足。這一章還揭示了療法的固有價值,並討論了「正常」和「反常」的概念,以及個體表達願望並自行選擇的能力。最後,馬斯洛提出了心理學烏托邦的理念,強調個體可以超越環境,實現自我實現。
【馬斯洛談心理健康】
這一章重新解釋了「心理健康」的概念。馬斯洛強調了良好的人倫關係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探討了潛在的無意識治療者,強調恐懼不是來自他人,而是來自個體的內心。這一章討論了必要的頓悟療法,以及自我療法的潛力和局限性。馬斯洛提出了十人理想社會的概念,強調病態不僅是溝通的普遍切斷,還包括個體內部和外部之間的溝通。
【馬斯洛談心理病態】
這一章探討了心理病態的性質和來源。馬斯洛討論了實現理想式教育,並強調個體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他引入了「約拿情結」和「需求懲罰」的概念,並探討了如何使工具價值轉化為目的價值。馬斯洛主張不干預的「任其自然」方法,並討論了二難推理問題。他強調存在愛有更透澈的感知力,並探討真、善、美三位一體的概念。最後,這一章鼓勵個體成為心理健康的覺察者,處理矛盾以達到同一性,並強調理解而非「歸類」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馬斯洛追求自我實現理論大多以筆記、談話、演講的方式闡述,整個思想較分散、時間跨度大、缺少歸納總結,且引用了許多較隱澀的人物及內容。因此,本書在其著作《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條分縷析和歸納總結,採取通俗表達的方式,既突出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思想理論,又便於讀者閱讀和運用。
作者簡介:
謝蘭舟,諮商師,不敢自稱專家,但喜歡觀察、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群。著有《自卑情結》、《追隨馬斯洛超越人性需求的頂端》等。
馬成功,專職作者。
章節試閱
尋找終極價值的階梯
作為內在結構的要素,人不僅具有生理需求,而且也具有心理需求。但這些需求必須由環境給予最適宜的滿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觀上的不幸。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一種缺失。
它們可以稱之為基本的需求、生物性的需求,可以把它們比做像對鹽、鈣、維生素D的需求一樣的需求。
因為,被剝奪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續的渴望它們的滿足;剝奪它們造成人的疾病和枯萎;在「缺失疾病」期間,它們的滿足能起治療作用;穩定的供應可防止這些疾病;健康的(滿足了的)人不再表現這些缺失。
但是,這些需求是以一種層次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次序彼此關聯起來的。例如,安全需求是比愛的需求更占優勢、更強烈、更迫切、更生死攸關的需求,而且食物的需求通常比任何的需求都強烈。
此外,所有這些基本需求都可以認為是通向一般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所有基本需求都可以納入這個階梯之中。
我們如果把這些資料系統的排列起來,那麼,我們就能解決哲學家為之奮鬥了若干世紀但仍無作用的許多價值的問題。例如,只有一個人類的終極價值,一個所有人都追求的遙遠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被不同的著作者分別稱之為自我實現、自我現實化、整合、心理健康、個別化、自主性、創造力、生產力的東西。但是,所有這些著作者都一致認為,這個目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
也就是說,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狀態。但實際上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有時這個人自己並不了解這一點。
就某個人本身來說,所有他所知道的只是:他是極度渴望愛的,而且他認為,如果他獲得了愛,他就會永遠快樂和滿足。他並不清楚,在這個滿足到來之後,他還有追求的目標;他也不清楚,一個基本需求的滿足,就會出現另一「更高階」需求占統治地位的意識。
這個與生活本身同義的、絕對的、最終的價值就是在特定時期內支配他的一種需求,而且也是需求階梯上的其中一種。因此,這些基本需求或基本價值既可以看作目的,又可以看作是達到一個終極目的的方法。
的確,有一個單獨的、終極的價值,或者說人生的目的。然而,我們也有一個有層次的、發展著的、綜合的相互連結起來的價值體系,這也是確實的客觀情況。
這個需求層次的概念,也對於解決存在和形成之間明顯的對立矛盾是很有用的。確實,人在永恆的追求著終極的人的狀態,但無論如何,這種狀態本身可能是一種不同的形狀和成長。我們彷彿要永遠力求達到終極人的狀態,但這卻是一種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狀態。但有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並不是真理性的,或者說至少這並不是唯一的真理,還有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個真理。
由於良好的形成過程,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了絕對存在的暫時狀態即高峰經驗的獎賞。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我們經歷了許多高峰經驗,而每一次高峰經驗本身就是絕對的樂事和完美,足以證實人生不需要比它們自身更多的東西了。
這可以說是對這種思想──認為天堂存在於人生道路終點之外的某個地方的反駁。可以這樣說,天堂似乎就在我們日常奮鬥生活的前面等候著我們,時刻準備讓我們跨進並享受它。一旦我們跨進天堂,我們就能永遠記得它,並且用這種記憶作為我們的能源,在我們自身遭受壓力的時候支撐我們戰勝困難。
還不僅限於此點。從絕對的意義上講,一時一刻的成長本身也意味著有內在獎賞和內在樂趣。如果說它們不是高山式的高峰經驗,至少它們也是丘陵式的體驗,是自我證實的樂趣,是存在的微小瞬間。存在和形成之間並不彼此牴觸和相互排斥。
脫離「低階」欲望
我們是被迫發展健康成長的概念以及自我實現傾向的概念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個概念是演繹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假設這樣的概念,人的許多行為就會喪失意義。在科學的原理上,這和我們發現必然有一個早已存在但迄今沒有見過的行星是一樣的,因為只有它的存在才能解釋其他許多觀察資料的意義。
在這裡,我們可以肯定的斷言,還有一些直接臨床的和人格的證據,以及日益增多的測驗資料支持這個信念。至少可以舉出一種合情合理的、推理的、經驗的實例,證明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求,這個方向普遍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
或者可以具體的概述為,向自我實現的各個方面和一切次方面成長。也就是說,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發的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等等。
人是如此構造的,他堅持向著越來越完美的存在前進,而這也意味著,他堅持向著大多數人願意叫做美好的價值前進,向著安詳、仁慈、英勇、正直、熱愛、無私、善行前進。
但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提出要求什麼和不要求什麼的界限。就我自己進行的研究來說,它們大多是在被認為已經獲得「成功的」成人身上進行的。我只有很少關於不成功的、落後的人的資料。
從奧林匹克運動會獲獎者那裡做出的推論是完全可以承認的,從原則上說,完全能推論出人究竟能跑多快、跳多高、舉多重。我們也可以推論出任何新生兒的能力。但是,這些實際的可能性,並沒有告訴我們關於統計資料、機率、可能性的任何東西。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向著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長的傾向並不是人身上唯一的傾向。正如我們在同樣的人身上,也可以發現死的願望、畏懼、防禦和退化的傾向等等。
儘管這些人在數量上很少,然而我們從直接研究這些高度發展的、最成熟的、心理最健康的個體中,能夠學到關於價值的大量知識,我們也可以透過研究普通人的高峰經驗,學到關於價值的知識,這時他們暫時的自我實現了。這是因為他們是最完美的人。例如,他們是保留和發展了人類智慧的人,特別是保留和發展了規定人的並把人與猿猴分開的那些智慧。這符合哈特曼(Hartmann)關於同樣問題所持的價值論觀點,他把好人看作是具備更多的規定「人」的概念特性的人。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這些個體是發展更完善的人,他們沒有固著在不成熟、不完善的成長水準上。我的這種做法,並不比分類學家選擇蝴蝶的類型樣本,或醫生選擇身體最健康的年輕人,更多的乞求於神祕、先驗或機會。他們也跟我一樣,尋找「完善、成熟、健美的樣品」作為標本。從原則上講,一種程序、一種傳統的做法是可以重複的。
完善人性,不僅可以根據已經確定的「人」的概念下定義,也可以根據人類常模下定義,而且它也可以有一個描述性的、分類的、能夠測量的、心理學的定義。
現在,從幾個開端性的研究和不計其數的診療經驗中,我們已經具有了關於充分發展、成長良好的人的特點的某種概念。這些特點不僅是可以進行客觀描述的,而且它們在主觀上也是獎賞性的、令人愉快的和起強化作用的。
在健康人的樣本上,客觀上可以描述並測量的特點有:更清晰、更有效的感知現實;更能接受經驗;增進了人的整合、完整和統一;增長了自發性、表現性,充分運行,生氣勃勃;真正的自我,牢固的同一性,自主,獨特性;增長了客觀性,超然,超越自我;創造性的重新獲得;融合具體和抽象的能力;民主的性格結構;愛的能力,等等。
所有這些特性都需要經過研究進一步證實和闡明。但是,這種研究是可行的,這一點則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對自我實現和良好成長也有主觀上的肯定和強化。這就是生活中的興趣感、幸福和欣快感、安詳感、快樂感、鎮靜感、責任感、對自己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的信任感等。背棄自我、固著、倒退,依靠畏懼而不是依靠成長過生活等的主觀象徵,就是焦慮、絕望、厭煩、不能享受、固有內疚、內在羞愧、無目的、無聊、缺乏同一性等這樣的感覺。
這些主觀上的反應也是可以進行研究和闡明的,而且我們具有適於研究這些問題的診斷技術。
在那些能夠從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中進行真正選擇的情境中,自我實現的人的自由選擇,恰恰是我斷言能夠作為自然的價值體系進行描述性研究的東西。這和觀察者的希望絕對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它是「科學的」。我不是說「他應該選擇這個或者那個」,而只是說「被允許自由選擇的健康人選擇了這個或者那個」。這就好像是問:「最好的人的價值觀是什麼?」,而不是問:「他們的價值觀應該是什麼?」或者,「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顯然,這種看法與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的信念──正是對好人來說有價值的和適意的那些東西,才是真正寶貴的和令人愉快的東西。
而且,我覺得,這些發現可以推廣到大多數人身上去,因為在我以及其他人看來,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自我實現。這一點在治療、特別是在揭露性的治療經驗中看得特別明顯,而且,至少從原則上說,大多數人都是有能力自我實現的。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這種斷言的證實,即所有人都傾向於自我實現,除非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宗教都不能被理解為人類渴望的表現。因為我們描述的自我實現者的特性,在許多方面與宗教強烈主張的理想是類似的。
例如,超越自我,真、善、美的融合,助人、智慧,正直和自然,超越自私和個人的動機,脫離「低階」欲望而趨向「高階」願望,增進友誼和慈愛,善於區別目的(寧靜、安詳、平和)和手法(金錢、權力、地位),減少敵意、殘忍和破壞(儘管果斷、正當義憤、自我肯定等很可能因之而上升)。
從所有自由選擇實驗中,從動力動機理論的發展中,從心理治療的調查中,得出一個具有革命性的結論──我們最深蘊的需求本身不是危險的、邪惡的或不好的。如此一來,就打開了解決人的內部這些分裂的前景,也就是說,有了解決光明的和黑暗的、傳統的和浪漫的、科學的和詩意之間的東西,以及理性和衝動、工作和娛樂、言語和前言語、成熟和幼稚、男性和女性、成長和倒退之間的分裂的前景。
跟我們人性哲學上這種變化並行的主要社會情況,是一種迅速增長的傾向:把文化看作是滿足、阻撓或控制需求的工具。現在,我們可以拋棄這樣一些幾乎是普遍性的錯誤了,也就是認為個人的和社會的興趣是相互排斥和對立的,或者認為文明是控制、警戒人的本能衝動的主要機制。所有這些陳腐的原理都被這種新的可能性消除了,即健康的文化將促進普遍的自我實現的肅清。
在體驗時的主觀快樂以及趨向這種體驗的衝動,或希望和對這種體驗「基本需求」之間密切的相關關係(這種體驗對於他從長遠來說是好的)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會發現,只有這種人才既嚮往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又嚮往對其他人有益的東西,而且能全心全意的享受它,並且感到滿意。
從享受的角度看,這樣的人的德行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報償,他們自發的傾向做公正的事,因為這些事是他們願意做的、他們需要做的、他們贊成的,以及做這些事是他們的享受,並且願意繼續享受下去。
人得了心理疾病,正是由於這個統一體或整個相關的網絡,就瓦解成分離和衝突的了。這時,他願意做的事,可能是對他自身不好的事;彷彿他做的這件事,他能不享有它;彷彿他享受它,而同時又可以不贊成它。
於是,享受本身可能是有毒的,或可能迅速消失的。他開始享受的東西,可能後來就不再享受它。他的衝動、欲望以及享受,這時就變得對生活幾乎沒有指導意義了。隨後,他必定要懷疑和擔心衝動和享受會把他引入歧途。這樣,他就陷入了衝突、分裂、猶豫不決的狀況。簡而言之,他就陷入了內部衝突狀態。
從哲學理論的歷史上來分析,許多二難推理和矛盾都被這個發現解決了。享樂主義的理論,對健康人起作用,但對病人卻沒有起作用。真、善、美扮演某種相關的角色,不過,只有在健康人身上,它們的關聯才是強固的。
只有在為數很少的人那裡,自我實現才是相對完成的「事態」。但在大多數人那裡,自我實現只是希望、嚮往和追求。然而,還沒有達到的「某物」,在診斷上顯示為指向健康、整合、成長的驅力。投射測驗也能探測到作為潛能的這種傾向,但不是作為外顯行為,正如X光能夠探測到有外部表現之前的早期病變的情形一樣。
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意味著某人是什麼和他能成為什麼,對心理學家也是同時存在的。因而,就解決了存在和形成之間的二難推理。潛能不僅僅是「將要是」或者「可能是」;而且它們現在就存在著。儘管自我實現的價值還沒有現實化,但它們作為目標卻是真實存在的。人既具有他正在是的那種人的特質,同時又潛伏著他嚮往成為的那樣的人的特質。
尋找終極價值的階梯
作為內在結構的要素,人不僅具有生理需求,而且也具有心理需求。但這些需求必須由環境給予最適宜的滿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觀上的不幸。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一種缺失。
它們可以稱之為基本的需求、生物性的需求,可以把它們比做像對鹽、鈣、維生素D的需求一樣的需求。
因為,被剝奪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續的渴望它們的滿足;剝奪它們造成人的疾病和枯萎;在「缺失疾病」期間,它們的滿足能起治療作用;穩定的供應可防止這些疾病;健康的(滿足了的)人不再表現這些缺失。
但是,這些需求是以一種層次...
推薦序
前言
馬斯洛認為:「很多人固執的相信,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天生就是這塊料,一生下來就注定將來要吃這碗飯的。因此,他們的這種觀點嚴重束縛了自己的選擇,不知失去了多少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馬斯洛認為:「大多數的成功人士儘管在各自的領域裡表現卓越,看起來輕鬆自如,但他們絕對不是天生就做得到的。」
他認為成功並非完全靠天賦,而是必須靠追求與奮鬥,這就展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摒棄了天賦成功的上帝決定論,為人的成功追求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為實現成功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和更多的機會、信心,能使更多的人追求成功,實現成功。上帝的寵兒畢竟是少數,成功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
他告誡人們:如果你很想做某件事,卻有人告訴你缺乏這方面的天賦,你不一定要信以為真。你不妨放開手腳去拚一把。你不去親自試一試,怎麼能知道你具備哪方面的天賦呢?
你過去對自己天賦及能力的看法,你過去發揮或缺乏天賦及能力的經驗,別人對你的天賦及能力的意見等等過去的一切,都可能影響你的前途,你不應該任由這一切主宰你,你應該自己掌握、決定你的未來。
同時,馬斯洛並沒有否定天賦在決定成功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他說:「世上真有一些人,他們生來就漂亮,注定成為照相機的寵兒,因而當了成功的模特兒或男女演員。」有人顯然生來就要吃演藝圈的飯。有人生來具有運動天賦,比如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及艾密特.史密斯(Emmit Smith)。
但他依然認為天賦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他還是認為:「我們心目中的『天生贏家』其實也不全是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他們數量太少、太罕見、太不合常理了。第二,他們也要勤奮工作,並努力運用天賦,把天賦變為優勢。」
既然馬斯洛認為成功並非靠天賦,那麼成功主要靠的是什麼呢?他認為靠的是潛力和創造,只要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只要勤奮工作的創造,那麼就會成功。
馬斯洛認為「人類只有一個終極價值,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使這個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
成功是一個追求的過程,可以說既有明確的目標,也可以說沒有明確的目標,成功的最高境界只是一種狀態的體驗,即達到人生健康,達到心靈優美和達到競技狀態等,這個成功既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這就決定了真正的成功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因而成功也是龐大的,具有很高價值的。
成功是一種體驗,追求是一種過程,我追求,我成功,我感覺,我享受,這就是馬斯洛成功追求的真正意義所在。
將成功的理念建立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這就避免了失敗之說,也避免了失敗而帶來的痛苦與消極,使成功成為了一種永遠追求的狀態,只要是追求,也就是成功,也就能夠感受到成功,隨時都是成功,因而隨時都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追求就更加具有能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精神狀態的推動下,成功當然就更具有可能性!
如今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人人都在追求成功,都希望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和權利。那麼,我們從馬斯洛的成功追求的自我實現理論中可以獲得實現人生價值的新途徑。
從馬斯洛成功追求的自我實現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的勤奮工作,即進入自我實現的狀態,使我們的潛力和創造力發揮達到最佳狀態,調動自身的一切積極因素,就能使我們向成功追求的自我實現方向不斷發展。
馬斯洛成功追求自我實現理論大多以筆記、談話、演講的方式闡述的,整個思想顯得比較分散,時間跨度較大,缺少集中歸納總結,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較隱澀的人物和內容,致使我們一般讀者難以全面掌握馬斯洛的深刻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為了全面系統的介紹馬斯洛的成功追求體驗,本人在馬斯洛著作《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的基礎上,根據一般閱讀習慣,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條分縷析和歸納總結,採取通俗表達的方式,既突出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思想的成功體驗理論,又便於讀者閱讀掌握和運用。當然,馬斯洛的整個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書在此也是拋磚引玉,如有不正之處,還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信本書能給予讀者啟迪,並能很好的指導自己進行成功的追求,能夠充分的發揮潛力,能夠創造性的勤奮工作工作,真正享受到成功盛餐的美味。
前言
馬斯洛認為:「很多人固執的相信,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天生就是這塊料,一生下來就注定將來要吃這碗飯的。因此,他們的這種觀點嚴重束縛了自己的選擇,不知失去了多少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馬斯洛認為:「大多數的成功人士儘管在各自的領域裡表現卓越,看起來輕鬆自如,但他們絕對不是天生就做得到的。」
他認為成功並非完全靠天賦,而是必須靠追求與奮鬥,這就展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摒棄了天賦成功的上帝決定論,為人的成功追求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為實現成功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和更多的機會、信心,能使更多的人追...
目錄
導論
前言
第一章 關於選擇人生
選擇自身優勢
尋找終極價值的階梯
脫離「低階」欲望
人性本能與進攻行為
自律與尋求滿足
整合事實與價值
從韋特墨到蘇格拉底
人性的複雜性
多樣化的需求滿足
揭露療法的固有價值
「正常」與「反常」
表達願望並自行選擇
心理學烏托邦
超越環境的自我實現
第二章 關於心理健康
重新解讀「心理健康」
良好人倫關係
潛在的無意識治療者
恐怖不是來自於他人
必要的頓悟療法
自我療法的潛力和局限性
十人理想社會的縮影
病態不僅是溝通的普遍切斷
與個人內部的溝通
與外部的溝通
第三章 關於心理病態
實現理想式教育
個人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約拿情結」與「需求懲罰」
使工具價值轉化為目的價值
不干預的「任其自然」
二難推理問題
存在愛有更透澈的感知力
真、善、美三位一體
成為心理健康的覺察者
處理矛盾達到同一性
理解而非「歸類」
導論
前言
第一章 關於選擇人生
選擇自身優勢
尋找終極價值的階梯
脫離「低階」欲望
人性本能與進攻行為
自律與尋求滿足
整合事實與價值
從韋特墨到蘇格拉底
人性的複雜性
多樣化的需求滿足
揭露療法的固有價值
「正常」與「反常」
表達願望並自行選擇
心理學烏托邦
超越環境的自我實現
第二章 關於心理健康
重新解讀「心理健康」
良好人倫關係
潛在的無意識治療者
恐怖不是來自於他人
必要的頓悟療法
自我療法的潛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