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銅錢不只是銅臭 ,自有歷史的味道
邱建一 藝術史學者 推薦 2023/05/12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外圓內方,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貧弱,得之富昌。」以上這段文字出自西晉魯褒〈錢神論〉,傳說這位博學多聞的大儒,以貧素自立,眼見世人貪而無義,最終選擇隱逸山林不知所蹤。《晉書.隱逸傳》這樣描述魯褒:「元康之後,綱紀大壞。褒傷時之貪鄙,乃隱姓名,而著〈錢神論〉以刺之。」魯褒反對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反對追逐金錢所帶來的墮落與貪婪,即便有這樣的感慨,隨著時代的巨輪往前滾動,魯褒發出的哀嘆也不過是書生之見而已,貨幣經濟依然蓬勃,從未被歷史淘汰。
自從商周以海貝為交易媒介以來,隨著金屬貨幣的誕生,銅幣、銀錠到紙鈔。從實幣到虛幣,從銀本位到廢兩改元,金錢以各種型態層出不窮地出現在各朝歷代,因此也呈現各種型態的外觀樣貌。西元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的一處工地,出土了唐代窖藏文物,這批文物是唐長安城貴族世家的窖藏。這批文物絢爛且輝煌,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典型的唐代金銀器代表。何家村窖藏同時出土了466枚各式錢幣,除了極為罕見的純金開元通寶之外,還有來自唐絲路西域諸國的錢幣,以及歷代古錢。除了唐代的貨幣之外,基本上就是1個種類各1枚,因此這已經不是單純地蓄積財富了,而是錢幣收藏。因此,這批唐代窖藏錢幣,可以說是錢幣收藏史的第一位藏家。
從西晉魯褒的孔方兄,到唐代何家村的古錢幣收藏。金錢貨幣除了它本身所代表的購買力之外,也逐漸發展為文玩收藏的對象了。歷代的貨幣不盡相同,它承載了許多歷史意義及文化意涵。了解歷史的發展可以很正式,也可以很輕鬆,三代典儀到國家政事是一條嚴肅的途徑,但也能輕鬆地透過小小一枚銅錢,從錢眼裡看歷史經濟的發展。銅錢不是只有銅臭味而已,它自有另一番歷史的味道!錢幣學的研究至今不算多,也還不是歷史學研究的顯學,而且多艱澀難懂,不適合初學者入門閱讀。郭禮文先生的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把隋唐五代的各種錢幣,以及錢幣的鑄造工藝與發展梳理得淺顯易懂,再配上生動插圖,讓讀者更能了解錢幣所承載的歷史價值,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也堪稱非常完善。
善誦而善述。著書立論者所為何事?也不過就如同本書,就如此而已!
作者序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社會便出現了交易,交易背後往往象徵著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出現了社會分工,採取以物易物的形式,但隨著交易愈趨複雜,以物易物逐漸無法滿足巨大的交易量與衡量各項物品的確切價值,貨幣因此在這環境下誕生。一開始的貨幣是天然的貝殼貨幣,形狀從最初的貝殼狀、刀狀、等各種奇形,發展到圓形後,造型逐漸穩定了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的貨幣統一,開創了圓形方孔錢,當時春秋各國使用各自形狀的貨幣得以被統一,除了方便於民間的貿易活動,同時助於國家對於經濟的控制。貨幣與我們生活最貼近,更是各朝代所留下的貨幣也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在經歷戰亂及繁榮,貨幣鑄幣的容貌和材質皆有所不同,能夠從貨幣推斷出當時的社會狀況民生、經濟活動等而非單一依賴歷史的記載,更能證明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多維度的探討。
相較於西方國家,東方的銅錢貨幣發展獨特,絕無僅有,深受國內外貨幣愛好者喜愛,也希望藉由此書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從古錢的視角來看歷史,同時也能喜歡上古錢,並進而發現古錢的歷史可以這麼有趣,讓歷史不再是看不著、摸不著,只能憑空想像的東西,而是讓一枚枚銅錢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本書重點會著墨在隋唐五代時期貨幣間的變化,以及新貨幣出現的故事。為何選中隋唐五代作為此書的介紹內容呢?因為唐朝的開元通寶有著貨幣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也有較多的史料記載能夠做比對,每一次新貨幣的出現,也代表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同時發生著一件大事,然而中國歷史五千年,實在難以用一本書就闡述清楚,因而斷代來撰寫,也為了充分展現貨幣的故事性,那我們就由隋唐五代的貨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