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政治素人
○○一 劉備(阿備),人類史上最務實的政治人物
劉備,字玄德,在東漢末年討伐黃巾之亂的過程中崛起,因而踏入政壇,由於以「仁義待人、愛民如子」著稱,在當代享有極高的聲望,後人對他的評價也多為正面。
然而,近代也有人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認為劉備重視仁義只是政治人物刻意塑造出來的表面形象,實際上的劉備充滿權謀算計,善於作秀表演,堪稱「政壇戲精」。
不論是正面的評價或是負面的評價,筆者個人認為都成立,但為何明明就看似相反矛盾的評價卻能同時存在呢?
理由很簡單,就是「務實」。
什麼是「務實」?簡單來說,「務實」就是不被既有的價值觀念拘束,依據實際的狀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即便那個行為是與自己的核心價值相牴觸。
就拿本書的主角劉備來說,被譽為行事風格充滿仁義精神的他曾有過以下看似投機、背信忘義的行為:
一、到處寄生,蹭好蹭滿
劉備從一開始就是靠寄生在政壇上生存──先去寄生徐州蹭陶謙,再去寄生荊州蹭劉表,後去寄生益州蹭劉璋,整個生涯更用自己「劉皇叔」的稱號寄生上流。
二、政治變色龍
袁紹勢力強,就去投靠袁紹;曹操勢力強,就在曹操底下蟄伏;孫權有地盤,就去求援助,也不想自己的兵力遠不及盟友,硬是讓自己的軍師諸葛亮去指使東吳做事──後來這些人都遭劉備背刺,並與其鬧翻。
要知道袁紹曹操孫權這些人彼此有嫌隙,但劉備卻能輕鬆變換立場在這些陣營之間穿梭,毫無阻礙地投靠抱大腿,靈活的身段堪稱當代一絕,就連「三姓家奴」呂布都難以望其項背。
三、過河拆橋
前期跟呂布合作,但後來呂布反叛被曹操抓到,立刻判斷「那個已經沒用了」,就提醒曹操此人不可留,一代戰神因而殞落。
中期與孫權結盟合力對抗曹操,卻在赤壁之戰打完後,覺得「那個已經沒用了」,就開始處處與盟友東吳作對,與其搶奪荊州的控制權。
後期幫劉璋對抗張魯,卻因為後勤補給不力,認定「那個已經沒用了」,反過來倒打劉璋一把,並搶了他的地盤。
四、三角形高手
在徐州畫呂布曹操的三角形,在荊州畫孫權曹操的三角形,在益州畫劉璋張魯的三角形──堪稱當代畫三角形的高手,我想這大概也是劉備對於更為傑出的三角形大師諸葛亮如此推崇讚賞的原因吧。
綜觀以上四點,可以發現以仁義著稱的劉備,竟然做出如此多違背仁義精神的行徑,但這絲毫無損後人對他的評價,這就是劉備務實精神的體現。
筆者甚至可以認定劉備是人類歷史上最務實的政治人物,因為在一千八百年後的現在都還會不時聽到有人喊「阿備務實、阿備可愛」──由此可見劉備的魅力與影響力非凡。
即便筆者並非劉備的粉絲,但為了突顯劉備營造出來的親民形象,筆者在之後的文章會以「阿備」代稱劉備,期許以這種方式來更加清楚剖析阿備從「政治素人」進化到「熟練政客」的從政生涯。
‧‧‧ ‧‧‧ ‧‧‧
○○二 自認真命天子的阿備是「陸選的共用人」?
關於阿備的初登場,《三國演義》在〈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是這麼描述的: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酬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蓆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從上面這段描述可以得知,阿備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認定自己是「真命天子」──為何阿備從小就有這樣的自信呢?筆者認為這一切都要從阿備的名字說起。
中國古代人是非常重視姓名的,父母替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都是有其涵義,認為名字可以影響人一生的運勢,名字若取得好,未來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歷史上並沒有對阿備名字的涵義有相關紀錄解析,於是筆者就試著自己來進行解析:
劉備,字玄德。劉玄德,音近「六選的」,而六等同於「陸」,所以也可解釋成「陸選的」;而「備」這個字可拆解成「共」、「用」、「人」──所以阿備就是「陸選的」「共用人」。
「陸選的」「共用人」是什麼意思呢?筆者將其解讀成「神州大陸所選出來,為天下所共用之人」,相信阿備自己也這麼認定的,所以才老是擺出一副「我真命天子欸」的態勢,也因為有這樣的自信,才能收服關羽、張飛、趙雲這群猛將,為其出生入死、赴湯蹈火,並在後來替阿備打造蜀漢帝國的根基──換言之,阿備這一生的成就全都起源於他自己的名字啊!
‧‧‧ ‧‧‧ ‧‧‧
○○三 阿備為何會願意跟地方勢力與前科犯為伍?
阿備在第一回登場的時候,就巧遇關羽和張飛,演義是這樣描述的: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己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
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適纔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壽長,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
其中的張飛,根據他的自我介紹,是當地的地方勢力;至於關羽則是殺人犯,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就是有前科(也難怪現代的黑道都會拜關羽)──阿備自詡為亂世中與其他地方諸候不同的新政治人物,為何會跟地方勢力和前科犯走得那麼近呢?
筆者認為在亂世中一切規則都會被打破,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以阿備務實的個性來看,在亂世當中部下的戰力明顯比品德重要,有殺人前科又如何?對這種汙點根本沒必要「零容忍」。
而地方勢力自帶糧草,對於沒有資源的阿備而言,簡直是可遇不可求,就算得把母親請出來去跟地方勢力偶遇聚餐拉攏,筆者相信阿備也會願意這麼做。
後來關張二人被史書記載為「萬人敵」,武力絕對名列東漢末武將的TOP 10,甚至是前五都不過分;這兩人也造就了阿備在後來建立蜀漢帝國的基礎──事實證明了阿備跟前科犯與地方勢力為伍的決定是聰明的決定。
‧‧‧ ‧‧‧ ‧‧‧
【第一章】平原時期
一○一 阿備為何拋下原本治理的地方全國趴趴走?
早期阿備被公孫瓚保奏為別部司馬,任為平原相,但是阿備這個平原相當沒多久,就不務正業四處趴趴走。
身為平原相的阿備先是跑去北海救孔融,接著再跑去寄生徐州蹭陶謙,也許陶謙秉持著「謙備謙備再謙備」的治理態度,讓阿備獲得了陶謙的禮讓,成為徐州牧。
後來被呂布奪了徐州,阿備又輾轉投靠曹操、袁紹等人,沒多久又與這些人鬧翻,跑去寄生荊州蹭劉表,在那邊度過了好幾年的光景。
直到劉表過世,又恰逢統一北方的曹操揮軍拿下想要打下荊州和江東,阿備才不得不趕緊與孫權結盟合力抗曹。
打完赤壁之戰後,阿備開始蠶食荊州,不久又跑去寄生益州蹭劉璋,最後推翻宿主,自為成都之王。
當時筆者讀《三國演義》看到這裡,猛然驚覺:阿備不是平原相嗎?平原的百姓這麼支持阿備,結果阿備不好好管理平原,卻四處去管別的地方的事?
這也就罷了,阿備還逢人就說自己要匡復漢室,但他明明就是地方諸侯父母官,卻一直操心中央的事,根本無心地方內政。
阿備為何會拋下原本治理的地方全國趴趴走呢?這個現象的成因可以從後來阿備自立漢中王,沒多久又創立蜀漢稱帝的作為可以窺知一二,簡言之,就是「當了諸侯就想稱王,當了王就想稱帝」,滿腦子都是權力慾望,難怪忘了自己的本分。
有關阿備在平原的政績真的乏善可陳,筆者想要多寫幾篇平原記事,卻也只能硬擠出一篇,這更可以證明阿備早已忘了人民,忘了從政的初心,被競逐大位的野心給蒙蔽,才會拋下原本的根據地,四處趴趴走,無心內政。
以上內容節錄自《務實阿備從政狂想曲》張奕治◎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8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