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傷寒論》以原文理論為基礎,參合豐富多元的臨床經驗,除了正文解析,並加註有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反覆瀏覽必能大有領悟,舉一反三,不僅適用於臨床,且足以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
中國醫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經典著作,《傷寒論》最容易得心應手,好記憶、好理解,臨床上亦容易施用;不論是藥方,或是診斷、針灸,皆容易得其絕妙。《圖解傷寒論》前三章六經辨證,是整體的主流,後三章是註解前三章,藉由可與不可,貫穿全書。初學者從第一章入門,六經之為病與欲解時辰,學而時習之,進而瀏覽第六章脈法,前後呼應,必覺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
李家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全國金華易筋經養生協會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國烈中醫診所院長 曾國烈醫師
李家雄醫師是我中醫臨床的啟蒙老師,第一次見到李醫師是三十年前大四寒暑假的中醫實習,我對他嚴於律己,認真做學問的態度十分敬佩,當時李醫師為了移樽就教於日本學者傷寒論,經常看他聽錄音帶自學日語,後來他竟用日語出版中醫著作,精神著實令人感動,此外他對西醫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深入瞭解程度,也令我與許多西醫同道驚訝與汗顏。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是李老師中醫思想的主軸,在三十年前電腦不甚普遍的年代,李醫師即對內經與傷寒論的章節與內容進行了比較與歸納,書本上布滿密密麻麻的點註與心得記錄,跟診中常看到李醫師能夠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屢創危亡救急的紀錄,這對當時仍是醫學生的我真是無比的震撼,而師母當年是紅斑性狼瘡患者,西醫曾告誡不要懷孕生子,但是李醫師當年即運用傷寒論的經方讓師母病情得到控制並順利生下二子,至今師母仍十分健康。
當今的中醫學子無不瞭解學習傷寒論的重要性,但是近年來要找到真正窺其堂奧的人實屬不易,李醫師就是一個這樣真性情的醫生,多年來他有許多來自《傷寒論》的治療心得,但他從不吝惜分享他的經驗,雖然我從醫也已經二十五年了,擔任過十多年醫學中心的中醫主任,至今在臨床上我奉行許多中醫的治病原則,其中許多是來自李醫師的啟發與諄諄教誨。
近來欣聞李醫師要出版《圖解傷寒論》,此書從編排與呈現方式可以看出李醫師的用心,這可說是李醫師一系列傷寒著作的總整理,它也是一部通俗的著作,能引導讀者逐字讀出傷寒論的思路與脈絡,不必再拘泥於歷代各家學者對經文的解釋,而能立即掌握疾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畢竟醫學本應回歸到治好人類疾病這個最初衷,身為一個醫學院老師與臨床中西醫師,我真心推薦這本書。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國烈中醫診所院長 曾國烈醫師
李家雄醫師是我中醫臨床的啟蒙老師,第一次見到李醫師是三十年前大四寒暑假的中醫實習,我對他嚴於律己,認真做學問的態度十分敬佩,當時李醫師為了移樽就教於日本學者傷寒論,經常看他聽錄音帶自學日語,後來他竟用日語出版中醫著作,精神著實令人感動,此外他對西醫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深入瞭解程度,也令我與許多西醫同道驚訝與汗顏。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是李老師中醫思想的主軸,在三十年前電腦不甚普遍的年代,李醫師即對內經與傷寒論的章節與內容進行了比較與歸納,書本上布...
章節試閱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4.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5.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湯救風邪、小和營衛,是最簡單的腸胃型感冒藥方,桂枝湯之所以是《傷寒論》第一方,不只因它是常用方,而且是所有藥方的標準方,五味藥中,生薑、炙甘草、紅棗歸類於食材,養護消化道黏膜,特別是胃;桂枝與芍藥屬於藥物,可激活黏膜及其相關淋巴組織。黏膜的新陳代謝狀況影響疾病的痊癒快慢,喝桂枝湯一升後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就是要讓藥與粥透過胃的肝門脈循環來補充營養,均衡營養分佈;它的禁忌: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目的即是讓胃腸能充分放鬆,保持良好的吸收狀態,也讓藥效發揮到最理想。
桂枝湯搭配啜熱稀粥、十棗湯搭配糜粥自養、三物白散搭配熱粥與冷粥,都是透過胃擁有機械性與化學性消化機能,食物進入胃幾分鐘之後,會出現安靜細小的混合波(mixing waves)蠕動運動,進而引起全胃蠕動讓食物柔軟化,加上胃液的攪拌,成了糜粥的湯狀液體;賁門方面幾乎沒有混合波,主要在維持食物進入胃來消化,胃體開始產生激烈的混合波,到達幽門時,混合波也到達最高峰。通常幽門括約肌幾乎形成閉鎖狀態,食物到達幽門時混合波只能將3毫升的糜粥送到幽門括約肌押入十二指腸,這種胃排出(gastric empting)現象,多餘的糜粥再回到胃體部,再度的混合,之後再一點一滴(3毫升的糜粥)押入十二指腸。這樣內容物的前後運動,讓胃完全地將糜粥混合完成,食物如未跟胃液混合,約一小時後將囤積在胃底,再透過唾液酶繼續消化;然而,透過攪拌作用將糜粥與酸性的胃酸混合,唾液酶不久將失去活性,脂肪就要靠舌脂肪酶來分解了。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6.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7.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條文4、5、7、414均與桂枝湯相關,相互比較之後,可以了解桂枝湯具和營(動脈)、衛(靜脈、淋巴),能養護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的效果;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吸收是否良好,關係藥效能否發揮;因此,配合桂枝湯服法有相對必要條件。服用桂枝湯如果配合前揭十個步驟,效果彰顯,否則,不見效果,還可能惡化。
4.「欲救邪風者,桂枝湯。」
414.「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5.「先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被腸胃吸收後,激活交感神經,讓身體發汗。
7.「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刺風池、風府,改善椎靜脈與頸外靜脈的循環,間接助益胃腸肝門脈循環,讓桂枝湯可以充分地發揮藥效,所以桂枝湯救風邪與小和榮(榮氣,亦即營氣;是心臟的左心室輸送血液到全身)、衛(衛氣,是肝臟將肝門靜脈循環系統收集來的營養,透過肝靜脈與下腔靜脈及回流心臟的其他所有靜脈血與淋巴液)的前提下,加上先其時發汗與刺風池、風府,就是要精確的對症下藥。
「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桂枝湯。」是經典治則,舉一反三,用之巧妙無比,《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指瞳孔上飄或兩眼無神,可以「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湯方;臨床上,埋針風府、風池穴以調節椎靜脈、椎動脈與腦心血管的循環。
「鎖骨下動脈盜血症候群」是椎動脈上行後腦出現大腦後交通動脈不良,可能是腦部血管有部分栓塞、頭顱部分結構異常、頸椎或椎動脈有病變,影響椎動脈上行,同側的風池、天柱穴區肉質會較僵硬或腫脹,當椎動脈的動脈血無法上行,會下行往鎖骨下動脈,到肱動脈,再到橈動脈,因此,臨床上脈診,出現寸口橈動脈一時過強,有可能是這類血管循環的問題。初期可能左側頭部或頸部不舒服,日久就會出現頭暈、步行障礙、運動失調,很多人就因為這些現象前往就醫,此時,「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桂枝湯」,可以改善初期的頭頸部循環障礙,再施以桂枝湯,加強肝門靜脈系統循環,避免病化嚴重。治療「太陽之為病」之外,亦有防治高血壓、腦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4.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5.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湯救風邪、小和營衛,是最簡單的腸胃型感冒藥方,桂枝湯之所以是《傷寒論》第一方,不只因它是常用方,而且是所...
作者序
自序
漢朝醫者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流傳到宋朝,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其中,《傷寒論》流傳至今,主要有兩個版本傳世:
一、《註解傷寒論十卷》漢朝張仲景著,晉朝王叔合撰編目次,宋朝成無已註釋,明朝曹汪濟川校正。
二、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清朝太醫院使加光祿寺卿銜臣錢斗保等,於乾隆年間)修正的,屬《醫宗金鑑》之一部分。
本書《圖解傷寒論》之著墨以後者為主,前者為輔,尊重古人的研究精神,再斟酌筆者臨床心得,繼《傷寒論診治入門》(1985年版)與《實用傷寒論》(2014年版)之後,《圖解傷寒論》歸納整合前二書的精華,深入淺出、穿針引線,期以讓初接觸者得以入門,內行人則對《傷寒論》之實用更得心應手。
《傷寒論》中所言「傷寒」、「中風」、「霍亂」等證,絕不等同現代醫學的病名「傷寒」、「中風」、「霍亂」;簡而言之,傷寒是病傷之於寒,乃因寒所招致的病症,謂之傷寒。《黃帝內經》強調「風者,百病之始也」,中風是病傷之於風;霍亂是消化道病症,或嘔吐或下利,可稱之為「或亂」。至於,中風,在《傷寒論》的經文中,出現的次數比「傷寒」多很多。
《傷寒論》主要是治療急性病症,《金匱要略》則以治療慢性病症為主,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在輔助療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只因當時的生理與病理的論述與解說,與現代醫學相去甚遠,當今能夠在臨床上提供精確的醫療與養生輔助是不容易的;是以,撰著《圖解傷寒論》的使命之一,就是將傳統醫學的理念,化作現代醫療的概念與實務呈現。
筆者行醫臨床近四十年,期間重大疾病及慢性痼疾的患者占治療比例一半以上,一直以來,一方面從《黃帝內經》相關診治著眼,另一方面從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治則下手,其中藥方用最多的是《傷寒論》的真武湯與《金匱要略》的腎氣丸,它們對人類腦下垂體的前葉,以及腎上腺和腎臟本體,不論是結構上或機能面,都具有實質養護效果,在不少緊急重大疾病患者身上,都曾有奇蹟般的療效。
真武湯是急診常用藥,善於治療突如其來的頭暈目眩、四肢不聽使喚等症狀,對於體弱多病和高血壓病症初期的療效也很好;但是,如果患者不配合調整生活步調和飲食習慣,真武湯與腎氣丸的療效是微乎其微的。
舉例來說,《傷寒論》中特有的桂枝湯服法,其療法的關鍵是要配合啜熱稀粥與溫覆取微似汗;再觀,麻黃湯則不必啜熱稀粥,但需要溫覆取微似汗,目的都是讓肝臟與腦部獲得充分休息;換言之,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才可以讓藥效充分發揮,否則,服用再多的藥,一旦生活步調紊亂,可是會肝腦塗地或肝腸寸斷而不自覺。
腎氣丸是過勞族群的保健至寶,古人稱過勞為「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腎氣丸可以改善肝腎過勞,避免演變成慢性生活習慣病,惟必要條件也是要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且,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虧損,將影響造血功能,肝臟與腎臟的造血前趨因子,無法正常參與造血作業,更會造成下部瘡瘍、口瘡、舌瘡……等症狀。
估之哉,估之哉,《傷寒論》乃無價之寶!享用它,逐步拾級而上,過程中,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書共552條條文,每一條文都有其獨自存在價值,每人學習心得大不同,如何覓得真髓,只要紮實下功夫,必有所獲;否則,徒入寶山空手而回,讀它千萬遍,臨床上用來卻乏力可資,終要束之高閣,枉費古眾賢醫費盡心思地嵌釘於內。無論初學入門者,或已登堂入室者,都要默而識之,終生藏之臟腑,一如聖經之於基督徒,佛經之於佛教徒,可蘭經之於回教徒,論語之於一貫道教徒,終要與生活生命合而為一。
現代電腦科技發達,多數人已習慣於用鍵盤鍵入,疏於用手寫字,久而久之,依賴電腦多於運用大腦,因此,《圖解傷寒論》除了希望讓讀者易懂、便捷使用之外,也穿針引線引領讀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背誦;同時旁徵博引,透過『【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之加註,擴充方便記憶、容易理解之管道,期以讓入門者開竅,登堂入室者則融會貫通。
從現代醫學來看,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對病例及病證的分析與統計很有價值;再觀《傷寒論》,一本《黃帝內經》之宗旨,「覽觀雜學,及于比類奇恆」與「分而論之,參而合之」。為醫者應持人本精神,可說是自古明訓,乃本之於《論語》〈學而篇〉有子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言中亦引孔子的話說:「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仲景又說:「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能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再觀仲景原序,開宗明義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傷寒論》四季之說,是陰曆,現代人多用陽曆,東方人仍有習慣用陰曆與生肖,開寅是陰曆正月,寅是老虎,十二天干、十二時辰、十二月份、十二生肖,綜覽個人的生辰八字,有如地球自轉,要活在當下;天地環境的變化則如地球公轉,十二黃宮,即十二星座,是現代人普遍通用的,從水瓶座開始,起於立春,十二星座對應二十四節氣,春暖花開,秋涼果熟,是有其因應之大自然環境及個人一己的小環境。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開創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局面,人生的春秋大業,冥冥之中就存有大事化小、事緩則圓、以和為貴的哲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都提到要「春緩步於庭」、「秋與雞俱興」,春宜緩如春風化雨、秋宜快如秋風掃落葉,生命節奏韻律從誕生開始到結束為止,都與天地萬物呼應共鳴。
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最令國人擔憂,唯恐一日上身就終生為伍;這些年來植物人、癱瘓者、失智者,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增加中,臥榻長達十年、二十年者大有人在,長期照護,已是社會及醫療資源重大負擔,病人痛苦、家人難過、醫護人員也難為。以護理之家為例,他們照顧癱瘓患者,最難照護的是屎尿失禁者,尤其是男性,下體因久病皮膚變枯黑、睪丸腫大、外生殖器萎縮,以致無法包裹尿布,否則睪丸泡浸在屎尿中常導致潰爛。為降低類似病例的比例,台灣已推動照顧服務員制度,如何擴大「看護」的服務面和提高其水平,已是社會醫療體系的一項重要課題。
回歸到《傷寒論》,其中確實有不少醫療資源,值得運用與推廣。例如條文1.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352.腎氣微少,全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421.大法春夏宜發汗、436.大法春宜吐、441.大法秋宜下,「他皆仿此」與「四季皆然」的話,大法冬宜和(補虛)…,這都值得再進一步推敲,廣泛應用在類似的照護工程上,這也是《圖解傷寒論》此書欲傳遞給大眾的。
自序
漢朝醫者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流傳到宋朝,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其中,《傷寒論》流傳至今,主要有兩個版本傳世:
一、《註解傷寒論十卷》漢朝張仲景著,晉朝王叔合撰編目次,宋朝成無已註釋,明朝曹汪濟川校正。
二、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清朝太醫院使加光祿寺卿銜臣錢斗保等,於乾隆年間)修正的,屬《醫宗金鑑》之一部分。
本書《圖解傷寒論》之著墨以後者為主,前者為輔,尊重古人的研究精神,再斟酌筆者臨床心得,繼《傷寒論診治入門》(1985年版)與《實用傷寒論》(2014年版)之後,《圖解傷...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導讀
第1章 太陽病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1-3欲解與陰得陽則解 (8~13)
1-4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14~15)
1-5不可與桂枝湯(16~18)
1-6發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29~38)
1-8胸有寒與熱入因作結胸(39~47)
1-9結胸與藏結(48~53)
1-10脈浮麻黃湯、脈沉四逆湯(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參湯,煩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湯,心動悸炙甘草湯(70~76)
1-13胸中窒梔子豉湯;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77~83)
1-14脈浮緊身痛衂麻黃湯,頭痛衂桂枝湯(84~87)
1-15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氣湯 (88~91)
1-16解表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92~95)
1-17胃中虛甘草瀉心湯,胃中不和生薑瀉心湯(96~97)
1-18心下滿而鞕痛大陷胸湯,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98~99)
1-19理中湯理中焦,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100~102)
1-20心下悸、頭眩身瞤動─真武湯(103~106)
1-21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107~111)
1-22心中有水氣小青龍湯,煩躁茯苓四逆湯(112~117)
1-23自愈,欲解,汗出而解,下之而解,調胃承氣湯(118~122)
1-24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123~124)
1-25太陽病欲解時,上班時間(125)
第2章 陽明病、少陽病
2-1陽明之為病(126~131)
2-2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 (132~135)
2-3脈遲桂枝湯,脈浮麻黃湯 (136~141)
2-4下之大承氣湯,發汗桂枝湯(142~144)
2-5其脾為約麻仁丸(145~155)
2-6蜜煎導、土瓜根、豬膽汁(156~157)
2-7躁屎,大承氣湯(158~161)
2-8懊憹梔子豉湯,胃中燥豬苓湯(162~165)
2-9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166~172)
2-10但頭汗出者,刺期門 (173~177)
2-11瘀熱在裏身必發黃(178~187)
2-12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188~196)
2-13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197~205)
2-14耳前後腫,刺之小差(206~212)
2-15陽明病欲解時,休息時間(213)
2-16少陽之為病,小柴胡湯(214~218)
2-17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219~223)
2-18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 (224~228)
2-19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 (229~231)
2-20鬱鬱微煩與大柴胡湯(232~236)
2-21三陰不受邪,其人躁煩陽去入陰(237~243)
2-22少陽病欲解時,整備時間(244)
第3章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245~345)
3-1太陰之為病,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245~251)
3-2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52~258)
3-3太陰病欲解時,睡眠時間(259)
3-4少陰之為病─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260~265)
3-5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266~270)
3-6膈上有寒飲乾嘔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271~276)
3-7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277~287)
3-8心中煩不得臥宜黃連阿膠湯(288~292)
3-9咽痛宜甘草湯,不差宜桔梗湯 (293~296)
3-10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297~304)
3-11少陰病欲解時,彈性時間(305)
3-12厥陰之為病,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306~307)
3-13蚘厥久利宜烏梅丸 (308~311)
3-14小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 (312~317)
3-15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18~320)
3-16厥少熱多,其病當愈 (321~322)
3-17黃芩湯與除中及自愈(323~330)
3-18熱利下重─白頭翁湯 (331~338)
3-19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39~344)
3-20厥陰病欲解時,交戰時間(345)
第4章 非六經病
4-1自下利─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346~347)
4-2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348~351)
4-3太陽證罷,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352~353)
4-4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354~356)
4-5脈浮汗解,脈沈實以下解之(357~362)
4-6陰陽易病宜燒裩散(363)
4-7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364~367)
4-8咽中乾煩燥吐逆─甘草乾薑湯 (368~370)
4-9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371~378)
4-10奔豚,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379~387)
4-11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388~389)
4-12無汗惡風─葛根湯,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390~396)
4-13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397~401)
4-14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402~405)
4-15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夏月傷冷水(406~408)
4-16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409~412)
4-17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丸 (413~419)
第5章 汗吐下
5-1春夏宜發汗,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420~425)
5-2脈濡而弱,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慓,不能自還(426~429)
5-3動氣在右左上下,不可發汗(430)
5-4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431~434)
5-5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435~440)
5-6秋宜下,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441~451)
5-7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447~451.)
5-8脈濡而弱,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452~454)
5-9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455~457)
5-10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458~464)
5-11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
5-12咽中閉塞,不可下(463~464)
5-13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465~470)
第6章 脈法
6-1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三部不同病各異端(471)
6-2呼吸者,脈之頭也(472~474)
6-3寸口衛氣榮氣之盛弱(475~477)
6-4五藏脈有輕重之別(478~480)
6-5北方腎脈沈滑而濡,翕奄沈,名曰滑(481~486)
6-6脈有縱橫順逆(487~490)
6-7寸口脈微曰陽不足,尺脈弱曰陰不足(491~493)
6-8脈藹藹如車蓋者,曰陽結(494~498)
6-9寸下不至關陽絕;尺上不至關陰絕(499~501)
6-10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心絕(502~507)
6-11上工望知,中工問知,下工脈知(508~512)
6-12人恐怖者,其脈何狀(513~516)
6-13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517~519)
6-14陰陽相摶,名曰動 (520~523)
6-15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命將難全 (524~526)
6-16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527~531)
6-17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532~534)
6-18病人脈微弱濇者,此為醫所病也 (535)
6-19寸口脈微而緩,微衛氣疏,疏其膚空(536~540)
6-20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541~543)
6-21趺陽脈滑而緊,滑胃氣實,緊脾氣強(544~549)
6-22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550~551)
6-23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552)
後記
推薦序
自序
導讀
第1章 太陽病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1-3欲解與陰得陽則解 (8~13)
1-4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14~15)
1-5不可與桂枝湯(16~18)
1-6發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29~38)
1-8胸有寒與熱入因作結胸(39~47)
1-9結胸與藏結(48~53)
1-10脈浮麻黃湯、脈沉四逆湯(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參湯,煩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湯,心動悸炙甘草湯(70~76)
1-13胸中窒梔子豉湯;臥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