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諮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錢泳〈水學〉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諮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錢泳〈水學〉
▎黃河變遷至近現代
《黃河變遷史》卷四研究了清代至抗戰前黃河變遷及治理,詳細探討了清代的河防策略及技術,並追溯自辛亥革命至抗戰前黃河治理的發展與變化。書中收錄了豐富的史料和專家見解,為研究黃河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新穎的視角。
▎清代的河防
本卷首先深入比較了清代兩位著名河務專家靳輔與潘季馴的治河功績。靳輔以其穩健的河防措施和務實的治理方法,為黃河治河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潘季馴則以大膽的改道策略聞名。此部分還探討了清代初期治河的不同意見,詳細分析了改道後的各種治河主張,以及清代治河技術的發展。書中揭示了清代治河的行政機構運作和資源浪費情況,並記錄了道光二十三年大水的官方報告,展現了當時治理黃河的困難與挑戰。
▎辛亥革命至抗戰前的變遷
第十五節涵蓋了自辛亥革命至抗戰前二十多年間的黃河治理情況。此期內,河患頻發,各種治河方案層出不窮,當時的政府和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本書整理了這段時間內的河患表,系統分析了黃河治理的具體發展與變化,並探討了這一時期內的治河主張,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和深入的理解。
▎黃河變遷總論
最後一節對整個研究進行了總結,梳理了從清代至抗戰前黃河治理的主要經驗與教訓。書末附錄部分則提供了關於賈魯、惠濟二河的防洪和交通利用的專家見解,討論了黃河源頭問題,並列出參考書目及地名索引,方便讀者查閱。此外,附圖部分生動直觀地展示了黃河及其支流的變遷,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參考資料。
本書特色
本書是《黃河變遷史》之卷四,深入探討清代至抗戰前黃河治理的歷史與技術,詳細比較了靳輔與潘季馴的治河策略,揭示清代河防技術與行政運作的實情。辛亥革命至抗戰前的治理變遷部分,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與專家見解,更收錄防洪與交通利用建議、地名索引,配有直觀的附圖,為研究黃河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新穎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