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經典入門書
【自1924年發行以來至今多次重印】
全面搭建歐洲史的發展框架,系統描繪歐洲史興衰起伏脈絡
從西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瓦解到16世紀的歐洲歷史
全書結構嚴謹,語言簡潔,清晰而全面的中古歐洲歷史概覽
▎蠻族入侵與基督教會的崛起
第一卷細述了蠻族入侵對歐洲的深遠影響及基督教會在此期間的發展。作者首先介紹了羅馬帝國的統一與衰落原因,接著分析了基督教的傳入及其在羅馬文化衰退中的角色。蠻族入侵對羅馬帝國造成了重大打擊,然而也促進了日耳曼種人的進一步融合和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基督教會逐漸得勢,羅馬教宗的權力也不斷增強,為中古時代的宗教與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
▎封建制度的發展與民族國家的興起
第二卷主要探討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其在歐洲的影響。作者首先回顧了查理曼大帝及其後裔的統治,分析了查理曼帝國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崛起。封建制度是一種分散權力的社會結構,貴族、附庸和農奴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中古時代歐洲的基本框架。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漸演變,法蘭西和英國等民族國家開始興起,中央集權的力量逐步增強,為近代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皇帝與教宗的權力爭奪
第三卷集中於皇帝與教宗之間的權力爭奪。從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德國和義大利的歷史充滿了皇帝與教宗之間的衝突。教宗聖額我略七世與亨利四世的衝突尤為著名,代表著教會改革運動的高潮。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諸皇帝與羅馬教宗的爭鬥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衝突,最終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這一卷詳細描述了這些政治鬥爭及其對歐洲歷史的深遠影響。
▎中古時代的社會與文化
第四卷介紹了中古時代的社會和文化發展。這一部分涵蓋了教會在中古時代的特點、異端運動、托缽僧的活動以及鄉民與市民的生活狀況。中古時代的教會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會的儀式和教士的勢力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深遠影響。此外,這一卷還探討了中古時代的商業、城市發展和文化成就,如科學、美術和大學的興起,展現了中古時代歐洲的多樣性和創造力。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五卷和第六卷分別聚焦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諸城如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斯成為文化復興的中心,古典文學和藝術得以重生。宗教改革則帶來了深度的宗教和政治變革,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和隨之而來的宗教戰爭改變了歐洲的宗教地圖,促使新教的興起和舊教的改革。這一時期的政治和宗教衝突極大地影響了歐洲的歷史發展。
▎三十年戰爭與科學時代的開端
第七卷探討了三十年戰爭及其對歐洲的影響。這場戰爭從波希米亞的叛亂開始,經歷了丹麥和瑞典的介入,最終以《西發里亞和約》結束。戰爭的結果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進一步分裂,象徵著中世紀結束和近代的開始。同時,這一時期也是科學時代的開端,科學革命的興起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為未來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書特色:本書由知名史學家何炳松所著,涵蓋了從西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瓦解到16世紀的歐洲歷史。全書詳述了該時期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及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並論述了當時的重要人物、解析重大歷史事件和文化變遷。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使本書成為一部極佳的歐洲史入門書,適合讀者了解中古時代的歐洲風貌和歷史脈絡。
作者簡介:
何炳松(西元1890~1946年),知名史學家和教育家。較早介紹西方史學理論與方法,強調西方史學原理與中國傳統史學的對比與貫通,與梁啟超並稱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代表著作有《歷史研究法》、《歷史教育法》、《西洋史學史》、《秦始皇帝》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之目的
歷史之範圍 泛言之,凡過去人類所為、所思、所望者,皆歷史也。歷史為研究過去人類事業之科學,廣大無邊,然模糊異常,不易究詰,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釋,中古寺院制度之敘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縷舉,拿破崙戰爭之記載,皆研究歷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羅馬帝國之如何瓦解,西元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之何以戰爭,喀爾文(Calvin)對於路德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紀法國鄉農所食者為何物,亦無一非研究歷史之材料。歷史範圍之廣,於此可見。
本書之目的 茲所述者為中古歐洲史,為期雖短,然極為重要。本書之目的,在於敘述自蠻族南下以後至近世諸國興起時止之各種重要變化,以明近世歐洲文明之淵源。然千餘年間,民族國家蔚然興起;偉人英傑,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時有變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書,汗牛充棟。茲書所述,僅得數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羅一切,可想而知。則抉擇材料,約取成書,編者之責,固甚大也。
注重一般狀況 編史而僅述時與事,讀史而僅記時與事,兩無裨益。研究歷史者,應知過去人類生活之狀況如何?其制度如何?職業如何?事業如何?中古時代,既無幣制,經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會上之勢力如何?僧侶之生活如何?有功於人類者何在?凡此諸端,皆吾人應詳述者也。故本書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於說明上古之歐洲,如何一變而為近世之歐洲。
抉擇材料之審慎 吾人既欲撮千餘年來人事變化之大綱以便讀者,故偶然之事及奇異之跡,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於過去人類之習慣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說明此種習慣及制度者,則取以為材料焉。
研究過去應有同情 吾人研究過去之人事,斷不可心存藐視,以荒謬目之,須平心靜氣,具有同情。蓋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評過去制度之當否,而在說明過去制度之由來及其變化。例如中古時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則以火焚之。此種習慣,在今日視之,寧非無理?然研究歷史者斷不可肆口謾罵此種習慣之非是。其責任乃在於研究十三世紀時,何以無論何人,皆贊成此種習慣之存在。故本書所述之中古歐洲史,始終以同情貫徹其間,不作誅心之論,蓋過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優點者也。
第二節 歷史之起訖
歷史分期之不當 將人類之過去,分為數期,謂某期終於西元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終於西元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種時代之劃分,實不可能。人類之習慣,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變更。雖有時一戰之後,國祚因之而絕,政體因之而變。工商業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語言或因之而變。然此種變化,其來必漸。戰爭或革命以後,農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業也必如故,商人之貿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學士之著書,國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體變遷之影響於人民習慣上者,進行甚慢,有時且並無影響之可言。
例如法國革命亦非驟然之變化 十八世紀末年之法國革命,為歷史上變化之最驟者;然稍加研究,則知法國之革命其來甚漸。而且當日革命者,並不能驟改法國之政體,因法國雖於西元一七九二年建設共和,然為日甚短,不久即有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之稱帝,其專制且較前王為甚。即在今日,法國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時代之遺跡焉。
歷史之繼續 人類有保存舊習之傾向,其結果即為歷史上所謂「歷史之繼續」。故人類習慣無驟變之跡,亦無驟變之理,此語殆成史學上最重要之原理。
一般變化無一定之時日 編歷史者,若謂其書始於何年終於何日,吾人即可斷其忘卻史學上之原理。現在編歐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訖。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發見,而歐洲之狀況即為之丕變者然。實則普通之變化,斷無一定之時日。故研究歷史者,應就事實之實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強限以時代。須知各民族之風俗習慣,新陳代謝,犬牙交錯,初無全體一致之跡也。
第三節 中古時代之意義
中古時代之起點不著 故吾人對於歐洲史上之所謂中古時代,不能斷其以何事或何年為起點。羅馬帝國之西北境外,有所謂蠻族者,未與羅馬人接觸以前,其事已不可考。他日西部羅馬帝國之傾覆,即出諸若輩之手。北方蠻族之為患羅馬者,約始於紀元前百年頃,其時曾為羅馬名將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所敗。五十年後,凱撒(Caesar)曾著書述其戰敗蠻族之陳跡。此後再過五百年,北方蠻族乃有建設王國於羅馬帝國境內之舉。西部之羅馬政府,至是瓦解。而中古時代,於是乎始。
羅馬文化之衰替不始於中古 然謂羅馬文明至是掃地以盡,亦殊不然。蓋羅馬之文明,自奧古斯都(Augustus)在位之黃金時代而後,即日有變遷。日耳曼民族未入侵以前,羅馬之文學與美術,早已衰微不振,與中古時代相同。而中古時代之思想及狀況,則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見端倪矣。
中古時代之意義甚晦 故所謂中古時代者,其意義極不明瞭。本書所指者,約自西元後五世紀初年起至十四世紀止,前後凡千年之久。
黑暗時代四字之不妥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後,數百年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於中古。本書之目的,先述蠻族南下之影響,元氣之恢復,及當時之制度。自第二十章以後所述者,係中古時代之制度、習慣及思想如何衰敗,近世歐洲之文化如何發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之目的
歷史之範圍 泛言之,凡過去人類所為、所思、所望者,皆歷史也。歷史為研究過去人類事業之科學,廣大無邊,然模糊異常,不易究詰,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釋,中古寺院制度之敘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縷舉,拿破崙戰爭之記載,皆研究歷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羅馬帝國之如何瓦解,西元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之何以戰爭,喀爾文(Calvin)對於路德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紀法國鄉農所食者為何物,亦無一非研究歷史之材料。歷史範圍之廣,於此可見。
本書之目的 茲所述者為中古歐洲史,為期雖短,然極為重要。...
推薦序
序
我們研究西洋歷史的道路,凡有兩條,一是讀西洋歷史名著的原本,一是讀我們自己的編著或譯本。
自十九世紀以來,西洋的歷史學,靠了新材料的發見,及新史觀的興起,它的發展真可以說是一日千里;而歷史名家的著作,也是日新月異,美不勝收。所以我們若能直接讀他們的著作,實是研究西史的一條最簡捷,最有效果的道路。但不幸因為文字上的困難,因為書籍的昂貴和難致,這一條路只成為少數學者的私徑。於是大多數的學子,便不得不向第二條路走去。
但第二條路也不是平坦大道。現在我們自己所編的西洋史,在性質及數量上,均尚免不掉貧乏的譏評。為歷史而研究西洋歷史的人,已經不多;加之這類少數的學者,又大都執教鞭於各大學,甚少閉門著書的機會。而西洋歷史的資料,在本國更不易得,此尤足增加了著書的困難和失望。
至於譯書一事,在表面上看來,它似乎是極易的,但實際上亦有許多困難。第一,歷史的著作,大抵是偏於學術的,所以它定不能得到群眾的狂熱歡迎,因此,人們或因得不到相當的報酬而氣餒。第二,凡是文筆清通的人,都能譯幾篇文藝小品,而不致有大舛誤;但假使你不曾研究過歷史,你譯出來的史學名著,怕就要免不了遭受「貽笑大方」、「貽害後學」的一類考語了。第三,歷史是最富於人性的一個學術,所以它的取材及範圍,亦當以人為根據。歐美人所著的歷史,在我們東方人用世界的眼光看來,有許多是累贅可刪的,有許多是應當增加資料的。但這一件事更不易做,更非素無歷史研究,或乏世界眼光者,所能下筆的了。因此三個原因,歷史名著的好譯本,在今日的學術界中,遂等於鳳毛麟角。
本書的譯者,是我在北大時的同事。他的史學和史識,是我素來敬佩的。他的學識,本可以使他自編一書而綽有餘裕。但他因感到自己編書不易完滿,又因深佩美國前輩魯賓遜氏(James Harvey Robinson)的史學,所以便很謙虛的,把魯賓遜的這本書譯成中文,以饗國內的學子。何先生的歷史學識和研究,既足以消滅上說的第二個困難;而這個譯本中卷數的分配,章節的排列,以及材料的剪裁,亦均足以顯出譯者的眼光及目的,上說的第三個困難,到此也就無形地消解了。不但如此,上面我們所說的研究西洋史的兩條大路,第一條豈不是我們所認為更滿意的嗎?現在大多數的學子,雖仍不能自己去走那一條路,但靠了翻譯的幻術,他們竟可以去「臥遊」那個走不通的仙境了。豈不快哉!
魯賓遜是美國的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和學者,他的這本教科書的風行,是沒有能和他競爭的。我希望他現在靠了何先生給他的這一套優美的華服,在我們這裡能受到更大的歡迎。
陳衡哲
序
我們研究西洋歷史的道路,凡有兩條,一是讀西洋歷史名著的原本,一是讀我們自己的編著或譯本。
自十九世紀以來,西洋的歷史學,靠了新材料的發見,及新史觀的興起,它的發展真可以說是一日千里;而歷史名家的著作,也是日新月異,美不勝收。所以我們若能直接讀他們的著作,實是研究西史的一條最簡捷,最有效果的道路。但不幸因為文字上的困難,因為書籍的昂貴和難致,這一條路只成為少數學者的私徑。於是大多數的學子,便不得不向第二條路走去。
但第二條路也不是平坦大道。現在我們自己所編的西洋史,在性質及數量上,...
目錄
序
弁言
第一卷 蠻族之入侵及基督教會之事業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蠻族入侵以前之歐洲
第三章 日耳曼種人之入侵及羅馬帝國之瓦解
第四章 羅馬教宗之興起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種人之入教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發達及民族國家之興起
第六章 查理.馬特及丕平
第七章 查理曼
第八章 查理曼帝國之瓦解
第九章 封建制度
第十章 法蘭西之發達
第十一章 中古時代之英國
第三卷 皇帝與教宗之爭雄
第十二章 十世紀及十一世紀之德國與義大利
第十三章 聖額我略七世與亨利四世之衝突
第十四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帝與羅馬教宗
第四卷 中古時代之一般狀況
第十五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
第十六章 異端及托缽僧
第十七章 鄉民及市民
第十八章 中古時代之文化
第五卷 文藝復興
第十九章 百年戰爭
第二十章 羅馬教宗與宗教大會
第二十一章 義大利諸城及文藝復興
第二十二章 十六世紀初年之歐洲
第六卷 宗教改革及宗教戰爭
第二十三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德國
第二十四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第二十五章 德國之宗教改革(西元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五五年)
第二十六章 瑞士及英國之宗教改革
第二十七章 羅馬舊教之改良與費利佩二世
第二十八章 三十年戰爭
序
弁言
第一卷 蠻族之入侵及基督教會之事業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蠻族入侵以前之歐洲
第三章 日耳曼種人之入侵及羅馬帝國之瓦解
第四章 羅馬教宗之興起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種人之入教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發達及民族國家之興起
第六章 查理.馬特及丕平
第七章 查理曼
第八章 查理曼帝國之瓦解
第九章 封建制度
第十章 法蘭西之發達
第十一章 中古時代之英國
第三卷 皇帝與教宗之爭雄
第十二章 十世紀及十一世紀之德國與義大利
第十三章 聖額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