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讀書,努力工作,然後就能賺到錢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被教導的一條「財富」之路,但實際上,根本沒什麼用。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叫「資訊差」。什麼是資訊差呢? 可以簡單理解為,在關鍵的事情上,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資訊。
如果一條財富之路眾所周知,那它就不是財富之路了—即使它曾經是,現在也因為資訊的稀釋,失去了價值。其實,本書教大家建立的財富底層邏輯,就是一種資訊差,閱讀本書與不閱讀本書,本身就會有差異,而有財富邏輯與沒有財富邏輯,更是天差地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像這句傳承千年的《道德經》第一句,其實說的就是世界萬物總有其規律,總在圍繞某種規則運轉。看懂規則,就能透過這些紛繁複雜的社會表像,看到最底層的本質。在人類世界中,有三個最關鍵的運行邏輯,分別是技術邏輯、經濟邏輯和權力邏輯。技術邏輯決定著物質生產,經濟邏輯決定著物質分配,而權力邏輯決定了所有權。要想建立財富的底層邏輯,必然要先瞭解經濟規則。
本節作為宏觀經濟世界的最後一節,打算給大家來點乾貨,向大家介紹三個經濟學中財富運行的祕密規則。當然規則也有三六九等,讓我們抽絲剝繭,從第一層細細說起。
第一層規則:商業模式
就像思維有認知模型,經濟也有商業模型。在動盪起伏的千年商業史中,其實左右不過那幾種商業模型。這是三個最常見,也是最快盈利的商業模式:
第一種模式:免費模式
互聯網發展得最風生水起的時候,商業江湖上流行一句話,叫「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都用不著解釋了。免費模式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商業模式,但很多人往往唯讀懂了免費,沒有讀懂模式。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綁定月租費免費送手機。
很多運營商都有這個活動,你綁定一定金額與期限的月租費手機就免費,或者你不想要手機,送其他等值電器也可以。聽起來是不是很划算? 是不是很心動? 是不是感覺人家在賠錢做生意?
其實,這生意我們來做,確實是賠錢,但大運營商來做,就是賺錢的。為什麼呢?因為市他們採購手機價格會比定價低很多,有時候手機企業為了處理滯銷機,折扣還會更低,他們也就賺得更多。
這個類型的免費模式中其實又套了一個小的商業知識,叫規模效應。可口可樂為什麼能成為可樂一哥?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市場規模夠大,極大地壓低了成本。
再舉一個例子:麥當勞的廁所,為什麼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 說實話,在外面逛街的時候,我常去使用麥當勞的免費廁所。第一次去的時候還是個少年,忍不住誇讚麥當勞真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榜樣,竟然免費讓我們使用。
但等我學了經濟學,我一下就明白了,麥當勞真是把免費模式玩得明明白白的。我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下,當我們免費去麥當勞上廁所時,為麥當勞帶來了什麼:
. 免費的品牌傳播(麥當勞能免費上廁所);
. 絡繹不絕的人流;
. 人流帶來了人氣;
. 人流帶來了無數的潛在顧客。
這四條收益中,光第一條,就為麥當勞省下了多少錢哪!
第二種模式:加盟模式
加盟模式在餐飲業尤其常見,火鍋(海底撈)、甜點(鮑師傅)、手搖飲(一點點、奈雪的茶)等,到處可見這種模式。也因此,加盟模式也被人認為是「割韭菜」最多的模式。不過我倒覺得,這反而證明了這個模式是真的有利可圖。這種模式在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我們就不舉例子了。
第三種模式:O2O 模式
所謂O2O模式,聽起來高端,其實就是透過線上行銷和購買,帶動線下的經營和消費。比如,近年非常火的美妝品牌完美日記,其實走的就是這條路線。透過線上(小紅書、嗶哩嗶哩、抖音等)全面行銷開花,帶動網店銷量衝刺,在打開品牌後,又線上下開設店鋪和體驗店。
這種模式將線上和線下的優勢融於一體,將互聯網流量導入線下,讓用戶在享受線上價格的同時,又能享受線下店鋪的優質服務,從而真正將消費者圈住。其實很多大企業,線上成功後,都會嘗試線下店鋪,這證明O2O的模式真的很吸引人。
具體而言,它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O2O模式放大了互聯網優勢(資訊傳播廣、使用者集中等),並且創新性地將互聯網的優勢引入線下,以長補短,讓海量資訊、海量使用者又重新回歸到條條小溪中,進行精細化的耕作。比如現在的社區團購,其實就是O2O模式。
第二,O2O模式規避了線下的劣勢。線下傳播通過無法預測的傳統行銷模式來推廣,結果好不好不知道,而O2O將線下的行為通過線上來計算,有資料計算就能實現成本可控。
除了以上兩點,它還有更好的服務體驗:線上線下一體化,對於我們來說,一樣的價格卻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同時也打破線上線下的資訊壁壘,你不用收貨了才覺得不喜歡,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第二層規則:商業規律
商業規律可以理解為商業世界裡亙古不變的真理。既然是真理,也註定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知道,知道了又能理解,理解了又能應用,比如證券公司、銀行業等精英充斥的金融機構。他們能掌握真理,所依靠的不僅是自身遠高於常人的學歷門檻、知識門檻,還有這些金融機構本身雄厚的資源背景。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專業精英們聚在一起,勢必是比我們普通人更有利的。這也解釋了一個現象,你看像BAT等諸多在其他行業發展得迅猛的巨頭,最終都會想方設法進入金融行業。因為他們不僅想成為靠著第一層的商業模式賺錢的人,還想成為一開始便掌握了商業規律的人!
說到這裡,那可能有人著急了,都是精英和巨頭,我們普通人怎麼辦? 什麼對我們普通人比較實用呢? 答案便是我開頭提到的資訊差。
即使我們不知道浪潮奔湧的規律,但如果能提前從懂經驗的人那裡知道,浪潮什麼時候會湧起,那我們就有充足的應戰機會。面對這場浪,我們是要馭浪而行,還是退而避之? 無論做出哪個決策,絕對都需要浪湧的資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資訊鴻溝已經逐漸縮小,很多人可能會質疑現在還有資訊差?毋庸置疑,是的。即使有一些資訊,你認為已經人盡皆知了,但其實也僅僅是圈層效應在作祟罷了。有句古話叫「隔行如隔山」,你可以試著將你行業的資訊,或者你覺得是常識的事情在網上分享幾個,在你的圈層之外,絕大多數人都很可能表示不知道。
就像我現在為大家分享的知識,也是我認為人人皆知的,但我的編輯非常認真且嚴肅地告訴我,並不是!網上資訊多,但垃圾資訊也多。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說,如果你的所有資訊來源都是朋友圈、知乎、今日頭條、抖音,由於這些管道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的可能性僅有1%,那即使你每天閱讀了99%的內容,你得到的價值仍然不超過1%。
所以,我還是很建議大家透過閱讀書籍來獲取資訊,因為一本書經過重重審核,資訊密度和準確性都是遠遠高於互聯網資訊的。但當然書籍閱讀也有它的不便之處,就是週期長。很多經濟浪潮的奔湧,有時是幾年的醞釀,有時是幾週的爆發,大家可以做個有心人,常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同時也通過正確的方法從互聯網上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如何從互聯網獲取高品質資訊,教給大家三個篩選技巧:一手資訊比二手資訊有價值;完整文章比碎片資訊有價值;知識源頭的人比資訊本身有價值。
第三層規則:商業規則
已經講到第三層了,大家看懂這個順序了嗎?
第一層的是絕大多數人,靠商業模式實現財富自由。因為最實用,所以我寫得也最多、最詳細;第二層的是中間少數人,靠商業規律實現財富自由,與我們有關係,但關係不大,所以我略施筆墨;現在來到第三層,按照邏輯,應該是和我們普通人完全沒什麼關係了吧?
是,也不是。
商業的世界有商業的規則,而這些商業的規則,有的是白紙黑字的法則,有的則是身在其中才知道的隱祕規則。作為普通人,這些商務邏輯看似跟我們沒關係,但實際上時時刻刻真正影響的,又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比如說,當一項國家經濟政策出臺時,你不看,說跟你沒關係,但趕明兒這政策的影響就立刻落在了你的身上! 所以,對於商務邏輯這一層,我們不能不瞭解,但也不必深瞭解,能掌握前面兩項就已經十分了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