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粉墨演盡世間事,戲幕升起千年夢:曾是庶民的狂歡場,也是帝王的遊樂地……每一處斑駁的舞台,都刻著戲曲文化的榮枯更迭 (電子書)

的圖書
粉墨演盡世間事,戲幕升起千年夢:曾是庶民的狂歡場,也是帝王的遊樂地……每一處斑駁的舞台,都刻著戲曲文化的榮枯更迭 粉墨演盡世間事,戲幕升起千年夢:曾是庶民的狂歡場,也是帝王的遊樂地……每一處斑駁的舞台,都刻著戲曲文化的榮枯更迭

作者:王潞偉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16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普通級/ 初版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粉墨演盡世間事,戲幕升起千年夢:曾是庶民的狂歡場,也是帝王的遊樂地……每一處斑駁的舞台,都刻著戲曲文化的榮枯更迭 (電子書)

內容簡介

戲場小天地,天地大戲場,一齣戲看盡世間事
當鑼鼓響起,戲曲悠悠流轉粉墨登場再現傳奇!
 
廟會戲曲、鄉間曲藝,戲臺見證世代更迭
傳統戲曲如何在時代洪流中續寫新篇?
 
  ➤探索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本書以山西為核心,帶領讀者走進這片孕育豐富戲曲文化的土地。本書從山西擁有最多古戲臺、最多劇種、最多戲曲文物等現象出發,探討其形成的歷史根源。作者細緻描繪山西戲曲的發展脈絡,透過戲曲、民歌、舞蹈、鑼鼓、民俗、商會會館等多方面,解讀這片土地如何成為中國戲曲的搖籃,進而影響整個中華戲劇文化的發展。
 
  ➤古戲臺的歷史見證
  本書詳細梳理山西境內的古戲臺歷史,從金元時期的早期遺跡,到明清時期的戲樓建築,展現戲臺的演變與興衰。透過戲臺的保存狀況與建築特色,如藻井設計、聲學結構、雕刻裝飾等,讀者可一窺傳統戲曲演出的場域環境。同時,戲臺也與地方信仰、社會活動緊密結合,是鄉村社會的重要文化地標,承載著群眾娛樂與道德教化的雙重功能。
 
  ➤山西戲曲的多樣性
  作為中國戲曲劇種最多的省份之一,山西擁有豐富的戲曲流派,包括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等四大梆子劇種,以及多種地方小戲,如祁太秧歌、二人臺、孝義碗碗腔等。本書深入解析各劇種的演變歷史、音樂特色、表演風格與代表劇目,透過實地考察與文獻研究,展現山西戲曲如何在民族交融、地理隔閡與經濟發展的影響下,形成豐富多彩的戲劇生態。
 
  ➤戲曲與社會文化的交織
  戲曲不僅是藝術表演,更深植於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觀念。從農村廟會、節慶慶典到城市戲院,戲曲成為百姓情感交流、社會教育與精神寄託的媒介,更透過商幫建立的會館戲樓,得以流播至各地,形成南北劇種交融的獨特現象。
 
  ➤戲臺上的歷史縮影
  本書以生動的筆觸,結合歷史考據與田野調查,帶領讀者走進山西的戲曲世界。透過戲臺這一特殊的文化場域,本書不僅展現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更讓讀者得以從戲曲的興衰變遷中,窺見中國歷史與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本書不僅是一本戲曲文化專書,更是一本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讀物。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山西豐富的戲曲文化與古戲臺建築,展現該地作為「戲曲搖籃」的獨特地位。書中詳細介紹山西擁有的古戲臺與劇種,從晉劇、蒲劇到上黨梆子等多元劇種的發展脈絡,反映民族文化的交融。透過對戲臺建築特色、歷史沿革與社會功能的分析,書中呈現出戲曲藝術如何融入人民生活,展現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潞偉
 
  運用戲曲學、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與民俗學等多學科方法,進行中國上黨地區神廟劇場的調查與分析。著有《上黨神廟劇場研究》。
 
劉彥
 
  民俗學碩士,致力於文獻整理與田野調查,探討戲臺在民間信仰、社會儀式與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曾發表多篇論文,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王輝
 
  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長期關注中國戲曲與劇場文化,探索戲曲演出空間的歷史變遷。
 

目錄

導語
太原記:晉陽戲韻
晉中誌:晉商會館
呂梁探:黃河岸畔的戲曲遺韻
陽泉錄:礦區戲臺的興衰變遷
長治述:上黨梆子的傳承
晉城考:古城梨園的盛景
忻州覽:北路梆子的繁華與沉浮
大同篇:邊塞古城的戲劇傳統
臨汾錄:蒲劇故里的戲臺風華
運城記:戲曲文化與民俗交融
山西古戲臺遺存調查與研究報告
結語
 

導語
 
  親愛的朋友,你知道在中國,哪裡的古代建築最多?哪裡的戲曲文物最多?哪裡的戲曲劇種最多?哪裡的民間歌曲曲目、民間舞蹈品種保存下來的最多?哪裡的鑼鼓品種最多,氣勢最雄壯?哪裡的民俗樣式最多,生活最繁複?哪裡的商人蓋的會館最多?哪裡的古代戲臺保存得最多?哪裡的地名,本身就是經典戲曲的劇名?比如說《五臺會兄》、《金沙灘》、《寧武關》等。哪裡被稱為「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哪裡的戲曲「梅花獎」演員最多?哪裡的戲迷最多?對了,是山西省。可能你又要問了:為什麼是山西啊?山西人是不是十分愛看戲?十分愛唱歌?十分愛跳舞?而這,好像與黃土高原木訥、憨厚、拘謹,以及沉默寡言的形象不太搭啊!再進一步地說,是不是這裡的人們十分留戀過去的時光?十分留戀過去的歷史?飄過這裡的白雲,曾經見證過什麼樣的色彩?流過這裡的河水,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曲折?平緩綿潤的晉南平原,隱藏了多少「最早中國」的密碼?蜿蜒百里的汾河谷地,能否最終揭開「堯舜禹」的傳說真諦?中條巍峨,鹽池浩渺,黃河三角洲的文化種子還需要多少挖掘與研究?橫亙東西的太行呂梁,飽覽過多少雄渾滄桑?雄踞北邊的雁門關、寧武關和平型關,領略了多少金戈鐵馬?內外長城萬里,經歷過多少戰爭、和親和商貿往來?五臺山的青燈黃卷裡,掩住了多少刀光劍影?金沙灘的牧草麥田裡,一鋤頭下去,又挖開了多少塵封的箭鏃?北魏平城,全民經商的民族──粟特人的身影何在?大佛造像,慈顏凝脂,融會了多少異域的面容?最西北角的殺虎口,何止是通向內蒙古高原的通道,它更是銀圓託運的稅關。是啊,在這塊菱形桑葉狀的廣袤土地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傳奇故事?經歷過什麼樣的戲劇性演變?這裡的人群,究竟繼承了什麼樣的文化血脈?太行山和呂梁山,蘊藏著多少民族融合的血液?他們的文化基因裡,是不是有太多戲曲的因子?他們的文化人格密碼,是不是需要全新的解讀?那或唱或舞或粉墨登場的源頭究竟在哪裡呢?一言以蔽之,如果開始尋根探索,最好從哪裡開始呢?在今天看來,把這一座座並不太大的戲臺作為歷史的穿越之路就是一個絕佳的藝術角度。這裡,曾經鑼鼓喧天,絲竹盈耳;曾經輾轉朝代,榮華匯集;曾經報仇雪恨,切齒有聲;曾經感恩盟誓,道德縈懷;曾經花前月下,流連忘返;曾經千里趕考,萬里還鄉;曾經談笑古今,詼諧論世;曾經高臺教化,擰耳訓誡;曾經裝神弄鬼,拜謁神明;曾經化蝶翻飛,遙寄理想;曾經勸孝樹人,引天雷報。當然,更多的必然是才子佳人,愛情千古。從這裡看出去,有「一彈流水再彈月,半入江風半入雲」的角度;有「父老閒來消白晝,兒童歸去話黃昏」的角度;有「長笛一聲城頭月白,高歌數闕江上峰青」的角度;有「戲中展現千秋功業,臺上顯映萬代春秋」的角度;有「戲場小天地,天地大戲場」的角度;有「幾更時萬古千秋,數盡地五湖四海」的角度;還有「黃粱一夢炊為盡,青史百朝演入情」的角度;更有「為人須顧後,上臺終有下臺時;應作如是觀,古人今人若流水」的角度,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足夠選擇。或單一切入,所謂小切口,大情懷;或整體描繪,所謂波瀾壯闊,偉岸登程;或娓娓道來,做漁夫樵夫講述狀;或茶餘飯後,仿舉子士人文人科。無論如何,在介紹古代戲臺之前,需要先來介紹一下山西省的情況。
 
  讓我們從娘子關進入山西吧,當你坐著高鐵從石家莊向西攀爬時,太行山的巍峨好似屏障,保護著高於華北平原的黃土高原,在穿過了一個又一個山洞隧道後,高原和溝壑會閃現在你面前──當然也有比華北平原更清新的空氣和藍天──山西到了!據說,因為這裡是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裹積著開採了幾百年的煤炭,因此這裡燒製的青磚結實耐用,所以呢,這裡的建築也就格外禁得起歲月的淘磨,現在依舊結實地屹立在此。還有一說:黃土高原本身乾燥少雨,所以溼氣對建築和文物的侵蝕較小,也使得大量的古代建築和文物能夠完整留存。我們想,這兩種原因,都是山西成為中國第一文物大省的原因。我想說的第三個原因涉及文化人格方面:山西人普遍節儉,因而最善於累積,這樣一個族群,讓他們暴殄天物,隨意扔掉祖先留下的東西,他們會捨不得、會心疼、會像割自己的肉一樣難受。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在當今,山西人的存款率仍居中國之首。這個原因,是不是很關鍵呢?
 
  山西簡稱晉,是因為現在山西的省域面積,大部分屬於春秋時期的晉國疆域,實際上就是當時晉國的主體所在。目前,山西擁有中國最大的地上文物群,國寶級的文物群就有531處,這一點非常了不起,其實,從這一點出發,就能夠知道,山西人受傳統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從華北平原陡然走上了黃土高原,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山西好似比華北平原上了一級臺階,只是多了一些山,切開了幾塊盆地,也把山西的文化切成了幾塊。晉中盆地和忻定盆地以及晉北高原,是屬於晉劇的領域;晉南汾河谷地,是屬於蒲劇的領域;在太行山蜿蜒的上黨地區,是屬於上黨梆子的領域;在太原以北的區域,北路梆子也有一些活動,只是越來越式微了。這四大梆子好似四棵大樹,分插在山西的各處,在四棵大樹的庇蔭下,又有無數棵小樹,活潑有致地舒展著自己的身姿。比較有影響的小劇種還有:活躍在晉東南地區的上黨落子,活躍在晉北地區的二人臺(在內蒙古自治區屬於大劇種),活躍在晉中地區的祁太秧歌,活躍在晉南地區的眉戶等等。山西的戲曲劇種到底有多少?有人說56種,有人說52種,據可靠調查,目前還能演出的剩下38種了,即使這樣,在中國依舊排第一。
 
  問題來了,為什麼山西人口並不多,但劇種卻這麼多?我們想,當然和山西的歷史、山西人的血脈構成以及地理文化有關係。簡單地說:我們以為,這種現象和多民族融合有關係,千百年來,所謂「五胡亂華」等事件,山西都打頭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一直在這裡交戰、交融、交流、交會。據傳,山西雁門關是中國古代戰事最多的地方,今天的朔州、大同一帶,也是民族貿易頻繁之所在,右玉殺虎口,當時還是邊關、稅關,可見各民族交流貿易有多麼重要。隨著經濟交往的頻繁,藝術自然也會交流融合,因而藝術形式也都有固守、有變化,留下的品種會多一點。這裡生活的族群多,無論祭祀神鬼,還是集體娛樂,都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再者,群山阻隔,交通不便,也使得藝術品種更易留存。還有一點,除中原漢族以外的民族,善歌善舞者眾,因而眾多民族的後裔,就留下了這麼多的藝術品種。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戲曲劇種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統計均達幾百種。1959年中國戲曲劇種統計為360種,這其中有50個劇種是1949年後新創的劇種;1982年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統計的中國戲曲劇種為317種;1980年代以來,《中國戲曲志》統計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394個劇種。2017年12月26日釋出的最新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國共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其中有48個劇種分布區域在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含),300個劇種分布區域僅限於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顯示出地方戲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
 
  從省域劇種分布數量看,山西境內現存38個劇種,位列榜首;河北36個,名列第二;安徽31個,位居第三。其他省分劇種分布遺存排序為山東28個、江西26個、陝西26個、湖北26個、河南25個、福建23個、廣西21個、湖南20個、江蘇20個、雲南18個、浙江16個、廣東16個、內蒙古14個、甘肅13個、四川11個、貴州10個、上海9個、北京8個、吉林8個、寧夏7個、青海7個、遼寧6個、重慶6個、西藏6個、新疆6個、天津5個、黑龍江5個、海南3個、新疆2個。山西境內的38個劇種,除了少數影響較大的劇種外,多數為小戲(小劇種)。可見,民間小劇種在中國傳統戲劇大家庭中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類型。流行的大劇種主要有晉南蒲劇、晉中中路梆子、晉北北路梆子、晉東南上黨梆子四大梆子劇種,其餘皆為小劇種,如孝義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靈丘羅羅腔、晉南眉戶、太原秧歌、襄武秧歌、廣靈大秧歌、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繁峙秧歌、壺關秧歌、澤州秧歌、汾孝秧歌、晉北道情、河東道情、洪洞道情、河曲二人臺、浮山樂樂腔、上黨落子、鳳臺小戲、孝義皮腔、左權小花戲、雁北耍孩兒、芮城揚高戲、朔州大秧歌、晉南鑼鼓雜戲、翼城琴書、河東線戲、平陸高調、晉中弦戲等,廣泛分布於山西境內的城鄉村野。這些小劇種由於從業者多為業餘人員,且受眾族群急遽減少,故其保護傳承問題嚴峻,多個劇種瀕臨滅絕。
 
  近年來,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引起高度重視,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當前需要破解的重要課題。山西省境內的戲劇文物不僅類型豐富,而且數量龐大,且時序演進完整。就現存戲劇文物而言,中國在金元時期的古戲臺遺址遺跡現存16座,均位於山西境內;明代戲臺87座,山西境內有46座;清代戲臺更是遍布省內城鄉村野,已然成為散落在三晉大地的珍珠,閃爍著歷史的光芒。再者,如戲曲壁畫、戲曲雕塑、戲曲類木板年畫、戲曲類題記等,山西境內均有大量遺存。
 
  就古戲臺建築文化遺產而言,作為戲曲文物遺存的重要類型之一,遍布各地,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祖輩們的鄉愁鄉思,蘊含著豐富的觀念文化內涵,延續著一方水土的民俗風情。隨著城鎮化、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如何讓這些老戲臺「活起來」?繼續發揮其文化價值,是目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所以,對古戲臺文化價值的挖掘與整理,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鄉村歷史文化記憶、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振興鄉村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概而言之,古戲臺有以下幾方面的文化價值:
 
  首先,古戲臺建築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中國著名文物專家認為:「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文物則是歷史的驗證和文化的載體。」古戲臺作為歷史的產物,蘊藏著時代的烙印,這是文物的首要價值。作為文物的重要類型之一,古戲臺凝結著民眾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地方演劇文化的重要載體,已成為鄉村歷史文化記憶的座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其次,古戲臺建築遺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就戲劇戲曲學方面而言,古戲臺是研究中國戲曲演劇文化發生、發展、繁盛、衰弱的重要歷史見證,其實物遺存數百年,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其興建與演進與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發展相伴相隨。中國傳統戲曲形成於宋金,成熟於元代,變革於明,繁榮於清;與此同時,戲曲劇場肇基於北宋,發展於金元,改進於明,興盛於清。1930年代,衛聚賢首次以現代學理意義上的考察與分析中國古戲臺,開創了中國古代劇場研究的學理路徑,開闢了戲曲文化研究的新領域,由之前的戲曲文字研究轉向戲曲舞臺及演劇文化的相關研究,所以古戲臺遺存對於戲劇戲曲學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就建築學、聲學方面而言,古戲臺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類型之一,是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建築形制與風格進行斷代以及建築學知識、測繪、描述等方面的研究,始於1984年古建築專家的〈平陽地區元代戲臺〉、〈宋金舞臺形制考〉等文,專家依據神廟劇場大額枋制、斗栱、藻井等建築形制與《營造法式》中的規定相比對,甄別神廟劇場的建築年代。一名教授在〈中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神廟戲臺〉、〈山西運城三路里村三官廟戲臺的斷代問題〉、〈中國古戲臺的斷代問題〉及另名教授在〈山西高平市發現一座有紀年之金代舞庭〉等論文中,皆是基於建築學理論基礎,結合其他佐證對現存神廟劇場的建築年代予以科學判定的相關論述。21世紀初,從建築學、聲學專業角度研究古戲臺的主要學者們運用大量例項,較為系統地整理了中國傳統劇場建築形制的嬗變,且注重對劇場建築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進而專門探討古戲臺之劇場聲響學,尤其是以科學的測試分析戲臺藻井形制的聲響效果,不僅拓寬了劇場研究的視野,而且對於新劇場建築的聲響設計具有科學的借鑑意義。古建築工藝,尤其是古戲臺藻井木建構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亦越來越受到重視,使得這一傳統手工藝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再者,古戲臺建築遺產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中國古建築重視裝飾,主要展現在雕塑、繪畫、書法等方面,戲臺建築亦不例外,明清戲臺最為突出。古戲臺建築多有繪畫、雕塑用以裝飾,以顯示戲臺之精巧華麗。從屋頂的寶瓶、鴟吻到基、柱、礎、梁、枋、斗栱、雀替、隔扇等處,無不雕琢繪飾,包含了木雕、磚雕、石雕、泥塑等多種工藝。其內容多為龍、鳳、仙人、走獸、奇花異草、人物故事、戲曲場景等。這些精美的工藝均為民間工匠智慧的結晶,呈現出鮮明的地方風格與流派特徵,如北方多質樸,江南多細膩,嶺南多繁麗,西北多富民族風情等,為後人了解民間傳統繪畫、雕塑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古戲臺上還遺存大量的楹聯匾額,楹聯匾額在中國古建築裝飾方面具有畫龍點睛之效。一副飽含意蘊、書寫灑脫、雕刻精美的楹聯匾額會使戲臺建築生機盎然,意境深邃。戲臺楹聯不僅能凝練概括地表達出傳統戲曲藝術的表演特徵和審美欣賞的習慣,而且對戲曲藝術欣賞的觀念和角度具有重要啟示。一句「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富有哲理,耐人尋味。
 
  山西的戲臺,據1980年代統計,總數有2,888座之多,居中國之首。到現在究竟還存有多少,一說為1,000多座。戲臺是古代中國人少有的巨大的娛樂場所。它由最早出現的「露臺」逐漸演變而來,什麼是「露臺」?專家介紹,其實就是藝術從業者占據地勢高一點的地方,進行表演展示,這個地方就叫「露臺」。「露臺」有多高?有多大?因為現在沒有任何遺存,所以也無法描述。山西儘管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地上博物館」,但也沒有任何有關「露臺」的痕跡。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在為《山西古戲臺通覽》所做的序言中說:「中國戲臺產生於古代的祭祀酬神,秦漢時期出現了露臺的建築形制。北宋隨著戲曲文化的繁榮,形成了真正意義的舞亭和戲臺。到這時候戲臺的作用已不僅是酬神,而且還有著群眾娛樂、道德教化、節日慶典等功能,戲臺建築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據《中國戲曲通史》記述,唐代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之前是貴族文藝的時代,之後是市民文藝的時代。市民文藝的濫觴,有可能直接促成戲曲要素的形成,開始了戲曲長時期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裡,承載它發展的具體場所是所謂的「廟會和瓦舍」,西安現在仍有一個慈恩寺街,慈恩寺就是唐代藝人賣藝的集中場所,而把賣藝的場所設在廟中的做法,卻發生在更早的北魏時期。《洛陽伽藍記》卷一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但並未在當時成為普遍的現象。「戲場」之盛於廟中,還是唐「安史之亂」以後的事。以此發端,唐朝「俗講」,百戲相生,自宋以降,「勾欄瓦舍」,大致成形。而至金元時期,山西戲臺的規制已經完全成熟,至今保留的中國最早戲臺,證明這塊土地戲曲之繁盛,以及山西人為中國文化所做的貢獻!
 
  大致上,山西古代戲臺主要是這樣的結構:建築的材料基本上是磚瓦加木材,磚為基礎,木材精工,尤其是舞臺頂部所謂的「藻井」部分,更是木工加音響師的技巧組合,沒有非凡的技術無法完成。還有一些舞臺,如太原晉祠的「水鏡臺」,在戲臺的基座底下安置著一口大甕,亦取吸音作用,十分巧妙。從高度講,戲臺大致可分為單層、雙層兩種類型。單層指戲臺建在一個臺基上,大部分臺基一般高度為1公尺左右,也有更低一點的,如在一些晉商大院中,有的戲臺就低於1公尺;雙層戲臺指戲臺建在通道之上,這樣的戲臺山西各地都有,上層演戲,下層走人,所謂通道,多為山門,高2公尺左右。從開口角度講,有一面觀種類者,如呂梁臨縣磧口鎮黑龍廟戲臺,如此形制,同現代大型舞臺一樣,只是面積小了許多;有三面觀種類者,如前面提到的太原晉祠水鏡臺,這一類形制,演員上下場是直接面對觀眾的。需要解釋的是,在山西洪洞縣廣勝寺著名的戲曲壁畫裡,「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珍貴文物圖中,上下場就是這種形制,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在上場門口,一個演員正在掀著門簾一角往外窺視。像個一面觀的戲臺,從觀眾的左手方向上,從觀眾的右手方向下,與今天的舞臺相同,各位讀者較好理解,不再贅述。亦有介於二者之間的舞臺,並不多見。
 
  實際上,山西人真正用心修建的戲臺,在當地當然不少,否則就不會成為中國古代戲臺保存最多的省,但在外地,才真的多而且好呢。聽說過山西會館、山陝會館等名稱嗎?可以這樣說,晉商的名氣有多大,晉商所建的會館名氣就有多大。外地人不知道晉商會館情有可原,山西人不知道晉商會館則說不過去。那麼,山西人所修建的會館有多麼豪華呢?大家在網路上搜尋一下晉商會館即可知曉。近二十年來,在中國旅遊事業蓬勃發展的年代裡,電視臺幾乎每一個頻道都在播放各地的旅遊廣告片,據我有限所閱,即在河南的廣告中看到了南陽市社旗縣的「山陝會館」,在安徽的廣告中看到了亳州的「花戲樓」(晉商修建的藥材會館),在蘇州的廣告中看到了「全晉會館」,不一而足。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廣告中幾乎都不提晉商二字,或者說沒時間提晉商二字,只把它們當作當地的文物古蹟了。這也幾乎成了晉商會館所在地的通病了,好像這些會館戲樓,不是山西人建的,像是當地人建的一樣。本書希望在這方面做一徹底改觀。概括來看,本人認為,由於晉商輝煌了五百年,也由於山西超穩定的基層治理結構,還由於這一片土地雖然有點貧瘠,但自然災害的確不多(良好的貿易對其有了充足的補充),因而山西的經濟發展環境實際上一直相對緩和,這也造就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能夠在經濟活動之餘進行豐富的藝術交流與鑑賞,「村村有神廟,廟廟有戲臺」的形成,不是一時之舉,也不是短時間能夠累積起來的,沒有漫長穩定的歷史推進與習慣,很難形成這樣的建築奇觀。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當我們一想起「村村有神廟,廟廟有戲臺」的景觀,依舊激動不已。事實上,山西過去的農村不僅是村村有關帝廟,有戲臺,而且是村村都有完整系列的廟宇和鐘鼓樓等設施,完備的信仰習俗必須在完備的古典建築裡完成,而晉商能夠做大,能夠「縱橫九萬里,稱雄五百年」,能夠源源不斷地從古樸鄉村補充財務與文案人才,與這穩定的鄉村信仰習俗結構豈能沒有關係?而山西鄉村完備的廟宇和戲臺,則是山西人文化人格形成的基礎。好了,讓我們再把話題拉回到戲臺上吧。以下的文字,希望從個體的戲臺剖析歷史上山西文藝演出的規模和形制,以及演出劇目的演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64474
  • EISBN:97862641653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每天寫,重新寫,寫到最後:《不便利的便利店》韓國百萬暢銷作家生存記
作者:金浩然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9-01
66折: $ 23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他的癌細胞消失了:1~99歲都適合,讓你告別癌細胞、不生病的82道全食物料理
作者:陳月卿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5-21
66折: $ 32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大家來學韓國語40音(含練習冊+線上音檔):附40音拉頁海報,全圖解秒懂韓文造字原理及發音規則,第一次學就記住!
作者:Key Publications
出版社:國際學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9-14
66折: $ 238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佐佐木與宮野 (10)
作者:春園ショウ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25-03-27
$ 11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她的沈清1(首刷限定版)
作者:編劇 seri
出版社:墨扉
出版日期:2025-04-01
$ 383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作者:張慧慈(小花媽)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01
$ 35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治癒悖論(全)
作者:昼寝シアン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5-24
$ 143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不內耗的孩子,過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喬潔
出版社:博峰文化(滾石移動)
出版日期:2025-04-18
$ 21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寬容之人無敵人,隱忍之人無對手
作者:蘇大衛
出版社:博峰文化(滾石移動)
出版日期:2025-04-18
$ 21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