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
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
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
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
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
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
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
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
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
【理念的召喚:黑格爾思想的當代表現】
本書從當代世界的精神斷裂與價值失落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構想。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技術化與倫理危機的交織下,我們急需一套能統整歷史、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架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雖曾被視為晦澀與過時,但其理念的整體性與辯證深度,正提供了回應當代困局的關鍵視角。本書即是以這樣的信念為出發點,試圖將黑格爾哲學重新拉回公共思考的現場。
【三位一體的精神歷程:藝術、宗教與哲學】
本書核心結構依循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藝術、宗教與哲學,分別對應理念的感性展現、象徵顯現與概念自覺。在這三者的展開中,作者不僅系統整理黑格爾的理論框架,更將其應用於現代情境,探討藝術如何回應倫理與市場的拉扯、宗教如何從封閉轉向公共倫理的實踐,以及哲學如何面對當代制度與教育的挑戰,重拾理念的整合力量。
【歷史辯證與社會實踐:理念的具體化挑戰】
從第四章起,本書由理論轉向實踐,透過對現代藝術、宗教儀式、教育制度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的分析,展示理念如何在歷史與社會中尋求實現。作者強調,理念並非抽象存在,而需透過制度與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行動。本書在此呈現黑格爾式辯證法的現代運用,不僅是學術詮釋,更是一場關於社會重構與倫理實踐的哲學行動。
【理念未竟,歷史不止:哲學作為行動起點】
在終章中,作者總結全書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並非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倫理任務。本書主張:唯有在歷史性、精神性與制度性的交會處,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哲學不只是批判的技術,更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歷史與絕對精神》不僅為黑格爾思想提供新詮釋,也邀請讀者參與這場思想與行動交織的未竟工程。
本書特色
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