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麒著作導讀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劉維開
本書收錄孫家麒所撰《蔣經國竊國內幕》及《我為什麼脫離台灣國民黨》兩本著作,兩書係於1961年由香港自力出版主出版,距今已超過一甲子,但是書中所披露關於中央政府遷台初期黨政軍特若干事實,至今仍為研究者所引用,足見其所具備的史料價值。
《蔣經國竊國內幕》剖析所謂蔣氏父子「竊國篡黨」之行為,《我為什麼脫離台灣國民黨》則是以自傳方式敘述其在國民黨內遭受排斥與迫害之情形,兩書有其脈胳相通處,但是因為訴求重點不同,《蔣經國竊國內幕》所提供的內容,似乎更受外界關注,曾於1975年以「我所認識的蔣經國」(香港,大生活出版社)、1988年以「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台北,全能出版社)為書名,在港、台兩地再版。
作者孫家麒,早年曾任河南省政府調查統計室主任、河南省警保處副處長;來台後,先後任職於政治行動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中六組);1957年調任駐港「聯戰」工作負責人,1959年因檢舉上司而遭到撤職。之後留居香港,1972年病逝。政治行動委員會係蔣中正於1949年大變局中,欲整合各情報單位而設置的機構;中六組掌理對社會、經濟、政治等動態有關資料之搜集,研究整理與對敵鬥爭之策劃。孫家麒在這兩個單位工作的經歷,使他所撰寫書籍,特別是《蔣經國竊國內幕》出版之後,立即引起各方重視。尤其是書中對於蔣氏父子的批判,言詞激烈,甚至中六組及國安單位有對其「制裁」之主張。
《蔣經國竊國內幕》分為十一章,從蔣經國如何部署權力開始,分別陳述蔣經國如何掌握軍隊、情治、黨務、青年四種力量;接著說明蔣經國的政治影響力、如何用人、如何進行「聯合作戰」;再以二章敘述蔣氏父子對於雷震案、輿論的態度;最後一章以「我所看到的蔣介石先生」,指稱蔣氏有五大缺點:最拙劣的演說家、最顢頇的行政官、最自私的當國者、最低能的軍事家、最玩法的獨裁者。論者有謂孫家麒在書中對兩蔣父子的攻擊火力與勁爆程度,在威權統治時期,顯然已經超過國民黨的紅線。(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頁83)嚴格來說,如果去除作者孫家麒對蔣氏父子的批判,單就書中所提出軍隊、情治、黨務、青年、人事等問題,該書對於蔣經國在中央政府遷台初期如何建立其權力基礎,拓展人脈,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特別是「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成立、參與成員、組織等相關問題,即使在檔案已大量開放的今天,作者所提供資訊仍然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其他如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以及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這兩個機構的組織與人事,雖然不像「政治行動委員會」具有隱秘性,但是作者從局內人的角度書寫,內容上依然有可觀之處。
《我為什麼脫離台灣國民黨》是作者孫家麒對其工作生涯的回憶,全書以個人遭遇為主要訴求,從其抗戰期間參與特務工作開始,至遭到撤職,決定脫離國民黨止,主觀性極強,其中不乏情緒性的言詞,這也是回憶錄不容易迴避的問題。由全書最後一段:「以上所述,固然是我脫離台灣國民黨的重要原因,然而也只是原因的一部而不是全部,假使不是親眼看到蔣氏父子的竊國篡黨罪行,我還不至於忍心拋棄家屬,冒著隨時被殺害的危險,斷然走上『反蔣』的道路的。關於其中的詳細情形,請參閱《蔣經國竊國內幕》一書,這裡不再多說了。」顯示該書應該是為《蔣經國竊國內幕》舖墊而作,使讀者先對作者的相關背景有所了解,藉以強化《蔣經國竊國內幕》一書的內幕性與可靠度。然而單就《我為什麼脫離台灣國民黨》一書內容而言,亦頗有可觀之處,其中包括中六組的人事糾葛、派駐香港各個系統相互之間關係等問題,但是筆者認為書中最值得關注的情節,應是抗戰時期偽軍反正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有相當清楚的陳述,尤其是偽軍反正後的遭遇,以及抗戰勝利後對偽軍的運用,呈現出大時代的無奈,亦可窺見戰後黨政軍等方面的複雜情勢。
新銳文創鑒於兩書之史料價值,予以重新整理,合併出版,並附錄「孫家麒脫離台灣國民黨重要聲明」及「《蔣經國竊國內幕》原書出版聲明」。對於讀者而言,或可以當今的角度,回望作者在一九六○年代對兩蔣父子的批判,體認時代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