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隋制而發揚光大,至五代卻亂之,本書詳細描寫自隋唐到安史之亂這段盛世到亂世的華麗過程,力求客觀呈現關鍵人物在非常時刻所經歷的特殊遭遇,彰顯忠臣名將在關鍵時刻所展現的高尚情操。
無數貪婪的眼睛覬覦著雕有九條金龍的無上寶座,亂哄哄你方戰罷我登場之際,帝國實際統治疆域極度萎縮,更為數百年後帝國的浩劫埋下最大伏筆。
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研究生畢業後,從事金融工作十餘載,致力於資本市場研究工作。
2004年起,以「赫連勃勃大王」為筆名,開始「中國歷史大散文」的寫作,相繼出版有長篇歷史散文集《隱蔽的歷史》、《歷史的人性》、《華麗血時代》、《帝國的正午》、《刀鋒上的文明》《帝國如風》、《大明朝的另類史》、《亡天下》、《極樂誘惑》、《鐵血華年》(世界知識出版社、陝西師大出版社、同心出版社等)。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有《歷史長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將相的博弈真相》繁體字版。上述諸種著作的繁體字版和韓文版也陸續面世。
章節試閱
拾取天下治,端拱而治──李淵唐朝的建立
一舉攻克隋朝的政治首都長安,李淵內心之喜,可以說是情不自禁,溢於言表。
李淵老成,善於忍耐,仍舊端著不急於馬上稱帝。緣何?煬帝還在江都,天下英雄烽起,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他只是大隋境內「諸賊」中的一員,現在自己仍尊隋朝正朔,好歹先找個「諸侯」的感覺。
「少帝(楊侑)以帝(李淵)功德日懋,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乃下詔命為相國,加九錫。」唐臣如此以「少帝」為主語,完全是文字遊戲。十三歲一個長於深宮的小孩子懂個屁,整個過程全由李淵及其屬下操縱。
李淵「推讓」數次,並對公卿大臣們講:「魏氏(曹魏)以來,革命不少,鴻儒碩學,世有名臣。佐命興皇,皆行禪代。不量功業之本,惟存揖讓之容。上下相蒙,遂為故實……魏、晉、宋、齊,為惑已甚,托言之士,須知得失。」表面上看,真是大實話,發自肺腑,弄得一幫「勸進」的公卿大臣們反倒不好意思起來。雖如此,李淵已經胸有成竹,私下對親近講:「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入關形勢,頗似漢高祖……」,既然以劉邦自居,可見李淵的胸懷肯定不會滿足只當一個「相國」。
西元六一八年四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弒。
消息傳來,李淵心內大喜,但仍假意一臉哀容,與少帝楊侑於大興後殿為隋煬帝「舉哀」。「追悼會」上,李淵哭之甚哀(估計是樂極生悲),邊哭還邊嚷嚷:「我為人臣,不能不感悲痛!」政治家皆有上佳演員的本能,拿捏到位,該哭哭,該笑笑,讓人不得不服。
「少帝(楊侑)年未勝衣,不經師傅,長於婦人之手,時事茫然。既知煬帝不存,惟求潛遜。」唐臣此說真沒道理,霍光輔漢少帝,繈褓中小兒,仍能護持保育,冠禮成後交出權利。楊侑已經十四歲,待個兩三年就可行成人禮。所以,此說十分勉強。最關鍵的是,隋煬帝已死,李淵心中最大的心病已消除,國內各地數路英雄稱王稱帝,洛陽的王世充又把楊侑的弟弟越王楊侗立為傀儡,所以,李淵覺得時機已到,該自己披掛上場了。
西元六一八年五月,以隋少帝名義出詔,要把帝位禪讓於唐國。又有「文武將佐裴寂等二千人,不謀同辭,相率上疏勸進。」看見「不謀同辭」四個字,筆者差點笑出聲來。看見過不要臉的,真沒看過這麼不要臉的,篡就篡了,導演就導演了,非要說大傢伙兒「不謀而合,眾口一辭」,弱智都不信!
為了更要人相信李淵為帝是「天命所歸」,裴寂等人在朝堂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絮絮叨叨,大背高誦「歌謠詩讖」──「欒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雲」;「西北天火照龍山,童子傑興連北斗」;「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李樹起常常,深水沒黃楊」……等等,反正就是一個主旋律:姓李的十八個「代表」,如不稱帝,天理難容。
李淵也笑,說:「漢高祖當年講他是諸侯所推,稱帝是為天下人民,事已至此,孤王也就不好再推讓了。」
於是,陰曆五月甲子,李淵於太極前殿登基,改元武德。
隋少帝遜位後,被封為酅國公,一年內就「因病而崩」時年十五,諡為恭帝。很顯然,楊侑是非正常死亡。就王朝易代而言,弄死少帝並非大惡之事。因為,假若人人乘亂而起,偷走這位少年,打著「興復」隋朝旗號,不知又會死多少人命。楊侑的異母弟越王楊侗,也被王世充立為幌子皇帝(皇泰主),這位少年也是「美姿儀,性寬厚」,起先頗想有一番作為。王世充大奸之人,當然不會任其所為。不久,王世充自己欲稱帝,便派自己侄子王行本帶毒酒去毒殺楊侗。楊侗自知不免,哀請臨死前與母相見,不許。於是,少年焚香禮佛,發誓:「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家。」仰藥之後,不能即死,被王行本以帛縊死,同其祖父煬帝一個死法。
李淵登基之後,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齊王。半由人事半由天,諸子如虎,猛將似狼,數年之間,一統天下:
武德元年底(西元六一八年),李世民平滅薛舉的西秦(今甘肅武威一帶);
武德二年,河西建立涼國的李軌部下內鬨,傳首長安;
武德三年,李世民打得劉武周逃亡突厥,河東之地歸唐;
武德四年,李世民所部生擒夏王竇建德,擊降龜縮於洛陽堅城的王世充;同年,越郡王李孝恭、李靖等人擊滅企圖復興梁朝的蕭銑,長江中游大部地區全為唐有;
武德五年,李建成、李元吉給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等人以致命打擊,並處死首惡,佔領河北;
武德六年,李世民打敗山東徐圓朗等人;
武德七年,江淮一帶最後的割據英雄輔公祐也被俘殺,大唐江山一統。
此時,高麗、百濟、新羅等小國紛紛來拜,皆被大唐賜封為國王。
所為這一切功勳,雖皆為諸子諸將所成就,但憑心而論,也皆與李淵的「英明」領導分不開。
武德八年,老皇帝李淵覺得大功告成,便在終南山造太和宮,準備住進新修的宮殿頤養天年,享受勝利大果實。
武德九年,陰曆六月庚申,發生了眾所周知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人同父同母),並誅除十個年少的侄子。
一日之內,二子十孫橫死,老英雄驚悸惶恐,不亞於當年病榻上的隋文帝。畢竟李淵聰明人,「八月癸亥,詔傳位皇太子(李世民)」。老頭自為「太上皇」,徙居地勢低窪的弘義宮(太安宮)。
拾取天下治,端拱而治──李淵唐朝的建立
一舉攻克隋朝的政治首都長安,李淵內心之喜,可以說是情不自禁,溢於言表。
李淵老成,善於忍耐,仍舊端著不急於馬上稱帝。緣何?煬帝還在江都,天下英雄烽起,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他只是大隋境內「諸賊」中的一員,現在自己仍尊隋朝正朔,好歹先找個「諸侯」的感覺。
「少帝(楊侑)以帝(李淵)功德日懋,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乃下詔命為相國,加九錫。」唐臣如此以「少帝」為主語,完全是文字遊戲。十三歲一個長於深宮的小孩子懂個屁,整個過程全由李淵及其屬下操縱。
李淵「推讓」數次...
推薦序
【作者序】黃金時代的凋零──隋唐的極盛與五代的極衰
透過歷史層層的煙霧,回望一千多年前屹立於東亞大地上強大繁榮的唐帝國,蒼涼之情,油然而生。
在輝煌的七世紀,中華帝國的疆域,最東涵括幾乎整個朝鮮半島,最西亙至中亞的鹹海之濱,最南抵至越南,最北綿延到廣袤的西伯利亞。更為重要的是,唐帝國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大一統帝國,還是一個以高度文明著稱的輻射八方的文化帝國。其實,至隋而唐,中華帝國的版圖和域內人口並沒有超過先前的西漢時代,恰恰是胡漢民族融合後的嶄新精神面貌和文治武功,使得盛唐文明赫赫,如日中天。唐帝國的威振八荒,與其說是武力征服,不如說是文明宣威。唐代帝皇之所以能成為亞洲中心的「天可汗」,君臨萬邦,恰恰體現出中華大地上胡漢人民血乳交融後誕生的強大民族共同體的強大和莊嚴。
夢回唐朝,千年縈繞。最最令人心眩神迷的,是唐帝國海納百川的博大和恢宏自信的氣度。詩歌的浸潤,胡風的影響,音樂歌舞的盛行,書法藝術的臻至極盛,民俗生活的豐富多彩,多種宗教形態的繁興,各種文明的輸出與輸入,在中華帝國的土地上長成出一個無比輝煌、無比強盛、無比光榮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盛世。八表九極,神韻悠揚,令人無限神往。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歷史的宿命?統一國家對高度發達文明是一種沈重負擔?抑或福禍的輪迴?一言難盡。
九重城闕煙塵生。自漁陽安祿山亂起,偉大唐朝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而後,藩鎮、宦官、黨爭,禍不單行。「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的揭竿而起,一刀直捅臟腑,帝國龐大的身軀日漸衰弱。安史亂後,又搖搖晃晃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唐帝國終於為一個叫朱三的賤民之手輕輕一推,轟然倒坍,一個更加黑暗的五代季世來臨了。反叛、殺戮、饑荒、瘟疫、欺騙、背叛,汗與血浸透了五十多年的史卷。混亂之中,無數雙貪婪的眼睛覬覦著雕有九條金龍的無上寶座。亂哄哄你方戰罷我登場之際,中華帝國的實際統治疆域極度萎縮,「兒皇帝」石敬瑭對燕雲十六州的割棄,更為數百年後中原帝國的浩劫添上了最大的一個伏筆。
大一統國家燦爛的文明,倏忽成為過眼雲煙。為此,我們不得不相信這樣一個事實,世上沒有永恆的帝國。但是,偉大帝國消失,大一統強盛的不朽理念卻已深入後來者的內心,持久不衰,難以忘懷。一千多年過去了,中華大地經歷過數次四分五裂,中原政權不止一次分崩離析,但對偉大唐朝的嚮往與渴望,卻深植於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之中,前赴後繼,薪火相傳。
帝國的邊境一次一次被蠻族摧毀,中華文明的堡壘一次比一次固若金湯。在刀鋒之上,在一次又一次血與火的磨滌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鳳凰涅磐般的新生!那樣不可一世、耀武揚威的「異族」們,最終皆在孔子像下屏息俯首。
筆者基於一種私人性視角,從某個新奇的側面觀察並描寫中華帝國這一黃金時代,想以一個歷史守望者身份,力圖向讀者展示近三個世紀的時間裡中華帝國的無上光榮與血雨腥風,並想闡釋出歷史進程中「偶然性」和「英雄」個人相結合時所釋放出的驚人能量。
對於汗牛充棟的中國古代歷史,我認為,只有把雜亂無章的歷史事件與有血有肉的真實歷史個體聯繫起來,並把這些鮮活的個人分解成互相有內在聯繫的、特別具有戲劇意味的片斷,才能更好地有助於我們普羅大眾理解「歷史的真實」。當然,這種「戲劇化」地組合歷史,絕非把歷史「戲劇化」,更不是編排無聊的噱頭來「戲說」歷史,而是深植於不能割裂的歷史真實,擷取歷史寶庫中以往被人忽視的細節,進而復活特定歷史空間中的個人,啟動大眾的想像力。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摒棄歷史影像戲劇化的「假象」與評書演義的「愚弄」,最終引發國人對我們祖先歷史經驗的巨大好奇心,追根溯源,反思歷史,形成對我們自身以及現在的深刻審視。
在筆者的歷史私人寫作中,也摒棄了歷史敘述中那些一貫的抽象和概括。我力圖消泯僵化的「階級」分類和教條桎梏,使民族情感和審美愉悅超越枯躁的理智的「歷史分析法」,有時逆流而動,有時娓娓而談,有時旁徵博引,欲在趣味雜陳和眼花繚亂中讓讀者體會歷史的因果規律和內在統一。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些,正是筆者這個「歷史守望者」的根本初衷。
是為序。
【作者序】黃金時代的凋零──隋唐的極盛與五代的極衰
透過歷史層層的煙霧,回望一千多年前屹立於東亞大地上強大繁榮的唐帝國,蒼涼之情,油然而生。
在輝煌的七世紀,中華帝國的疆域,最東涵括幾乎整個朝鮮半島,最西亙至中亞的鹹海之濱,最南抵至越南,最北綿延到廣袤的西伯利亞。更為重要的是,唐帝國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大一統帝國,還是一個以高度文明著稱的輻射八方的文化帝國。其實,至隋而唐,中華帝國的版圖和域內人口並沒有超過先前的西漢時代,恰恰是胡漢民族融合後的嶄新精神面貌和文治武功,使得盛唐文明赫赫,如日中天...
目錄
【第一章】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
【第二章】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第三章】時來天地皆同力
【第四章】英雄亂世爭從龍
【第五章】千年滅倭第一戰
【第六章】嗜血的婦人
【第七章】天潢貴胄,橫空出世
【第八章】九重城闕煙塵生
【第一章】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
【第二章】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第三章】時來天地皆同力
【第四章】英雄亂世爭從龍
【第五章】千年滅倭第一戰
【第六章】嗜血的婦人
【第七章】天潢貴胄,橫空出世
【第八章】九重城闕煙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