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9 項符合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的圖書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作者:高雅寧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3-07-05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普通級/ 初版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內容簡介

  他們有人離鄉來台灣念書、與家人團聚,或是在台灣建立新的家庭;有的則是遠赴異地追訪移民的來處。

  這是一本在台灣寫下的東南亞故事。

  踏進一間街角常見的家庭理髮店,你有留意過那位手執剪刀的女性來自何處嗎?她們為何選擇家庭理髮作為職業?家庭與工作如何兼顧?她們如何看待自己工作上的情緒勞動?在體貼專業的服務背後,每個女性都有屬於自己、既相似又不同的故事。

  「跨國銜轉生」是指因為父親或母親的移居,轉學來台灣的孩子。語言上的障礙造成了學習或生活上的適應不良,而此時教他們語言、陪他們聊天的,是同樣離開家鄉來台灣念博士的越南外籍生。大跨國生如何看待小跨國生?大、小跨國生對於異鄉生活的想像、需要克服的困難,一樣也不一樣。

  信仰是移民的重要慰藉與力量。這份力量不只來自信仰本身,宗教空間塑造出家的環境、信眾互動時如同親人般的關心,讓他們在台灣有了家的感覺。「你是什麼人?」這個問題讓一位研究生遠渡重洋、到越北尋找一支流動遷移的民族「𠊎」,卻也讓他更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認同」?「志工是服務、是學習,還是添麻煩?」志工參與是大學生接觸不同人群的重要管道,不過泰北當地人怎麼看這些來「幫助」他們的大學生?他們又如何省視自己?

  「異地」在這裡意義多重。對台灣人來說,東南亞是異地;對東南亞移民而言則反之;木柵的東南亞移民社區,對台灣人來說又是另一種異地。

  這本書是一位人類學家帶著一群研究生,進入移民的社群,寫下他們在台灣的故事。這本書也是一本從田野課堂逐漸長成的田野心法,作者們都是初入田野的菜鳥,從如何「開始說話」、如何拿捏與採訪對象的距離,一步步學起;也因為是田野菜鳥,訪談中放了很多「我」進去,他們問出問題,也跟著受訪者一起思考,思考什麼是認同、怎樣算是家人,哪裡才是家。

  踏出舒適圈、進入田野地(隨之帶來干擾)、感受文化衝擊、建立關係、嘗試理解(或許也嘗試改變)、離開,作者們在不同階段提出各自對田野的困惑;也分別試著從經濟、認同、教育、宗教、志工五個不同角度,理解並思考田野中的故事。

  這本書記錄了田野中,人的故事,也從人的故事,思考什麼是田野。

安身推薦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朱剛勇,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移民工文學獎創辦人
  陳如珍,人類學家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移民工文學獎創辦人

  在這本書中的「異地」概念豐富,非常適合人類學的初學者借以探索「田野地」、「異文化」的意思。從這五個田野故事中,異地可以是如同異托邦般的普悲寺、可以是留學生與婚姻移民或移工之間的區隔、可以是華文學校之外的「社區」、也可以是數十年無法釋懷的難民與族群身分。「安身」則很明顯的是因為走出舒適圈之後,關係蔓生,讓新的身分滋長,彌合了原先的差異。──陳如珍

  若你對田野的想像是進入陌異之地搜羅異色文化,閱讀此書時會驚奇發現:異地中,人們最常尋獲的反而是自己——我是誰,為何至此?「我」被重新被拾起後,如何成為人行動的重要座標?翻閱此書的你,將和作者們一起踏上追尋的旅程。──朱剛勇

  此時此地,越是陌生的狀態越要有開放的心面對一切。自在,是所在地的「我們」一同建構並互相感受給予的。——方億玲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高雅寧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許容慈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在學

徐俊文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宮相芳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黃素娥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程博士

譚氏桃 

  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博士候選人

李盈萱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目錄

推薦 田野工作者的「異地」與「安身」:逐字熟成的田野故事/陳如珍
寫在前面/高雅寧
導言 田野,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高雅寧
 
【經濟 vs. 性別】可以靠得多近?從走進阿姨的理髮店開始/許容慈
原來不只是進入田野的我們希望了解報導人,報導人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希望了解我們,我們應該把自己當成研究對象,抽身來看自己在田野中的位置與角色。
 
【遷移 vs. 認同】一個來自台灣的「𠊎人」/徐俊文
我發現當地人對於所謂「傳統文化」的態度,其實和我想像的很不一樣。我想,或許是因為這樣會勾起一些傷痛吧。因為自己特殊身分而被周遭排擠的那種感覺,應該沒有人想要繼續傳承給下一代,所以他們很樂意地選擇將這個身分,連同將近半世紀前的那場邊境戰爭一起遺忘。
 
【教育 vs. 家庭】何處為家?何為家人?跨國學生在台灣的交會/宮相芳、黃素娥
素素和跨國生家庭從越南來到台灣,從越南的教育體制進入台灣的教育體制,從越南的生活文化進入台灣的生活文化,面臨到各種不同的障礙與困難,但在彼此協助相伴的過程中,成為在台灣陪伴彼此的家人。
 
【空間 vs. 信仰】尋找一間家鄉的寺廟:越南、移民、普悲寺/譚氏桃(黃馨慧譯)
成為台灣公民,是他們為了謀生和改善經濟地位需要有的好運氣,然而,他們本質上仍然是越南人。他們需要彰顯這種身分。寺廟或多或少為他們提供了物質和精神條件,來實踐這個身分。
 
【志工 vs. 田野】什麼是田野?當國際志工遇上田野調查/李盈萱
由志工開始的田野是崎嶇的、是缺少準備的,甚至可能有著潛在的倫理問題。但志工開始做田野後,會開始對地方產生不同的認識,藉由參與社區活動,和原本的志工活動產生呼應,也能讓志工團在看見社區各種面向和實際狀況後,依據現況調整服務方案,對於「服務設計」、「課程教學」、「志工倫理」、「反思」,都是利大於弊。
 

推薦序 

田野工作者的「異地」與「安身」:逐字熟成的田野故事(陳如珍,人類學家)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是一本青澀之書。

  我在閱讀這本書稿時,青澀這兩個字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青澀除了是還不夠甘美的,也是充滿可能性的、變化中的,就要大放異彩的。

  對喜歡自我批評的田野工作者而言,每個田野都是一段不停復返的過程:像是超級瑪利歐遊戲,奔向終點、拿到星星、然後發現新世界,又開始一段新的追求與破解。而能夠這樣一直興味盎然地奔波,鍾情的正是一種不停展開的可能性。

  雖然人類學家常說「沒有做完的田野,只有離開了的田野」,但多數的田野紀錄或民族誌寫作,寫的還是「完成了的田野工作」,除了少數例外,《田野的技藝》就是其中之一(本書二○○六年由巨流第一次出版,二○一九年由左岸文化重出新版)。如果說《田野的技藝》是台灣的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者,首度打開長期田野研究的「後台」,介紹了研究者走出試煉的隧道、「轉大人」的過程,《異地安身》則描述了一個更早的階段:一個或勇敢、或迷惘地走進隧道,在突然失去線索的黑暗中睜大眼看、屏氣凝神,既膽怯又忍不住好奇的青澀階段。

  一頁一頁閱讀的過程中,我在文字裡好生動地看見那些在熟悉的地方竟然迷路時的猶豫步伐、面對陌生人想要開口又不知以什麼樣的口氣聲調說話的欲言又止,還有初次踏出舒適圈和背景不同的人共作時的無所適從。讀完全書,我小心翼翼地拿著書稿,心裡感謝高雅寧老師和她的學生們把這一本「師生習作」和大家分享。我相信本書往後一定會在大學的方法課上、或是在初上田野的工作者的行囊裡,陪伴大家一起摸索前行。

  這本書包括五個田野故事。

  許容慈是在台北生活的大學生,在她的田野故事中,結婚來台的福州女性理髮師的經歷與她自己家庭中女性的故事一再交錯。從文章一開始,容慈就點出自己對人的來處、與身分建立的好奇。透過對女理髮師Tina 逐漸深入的仔細觀察與兩個人的對話,她慢慢在田野中看見自己、甚至是成為新的自己的可能性。在這篇文章中,雖然敘事者只有容慈一個人,我們卻彷彿能聽見她和Tina 叨叨絮絮的對話;在對話中,兩個人的形象都一層一層地變得鮮明。

  徐俊文以台灣客家人的身分去越南北部尋找說著客語的𠊎人。在不長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看見他一步一步蛻變為一個自信的田野工作者:從一開始進入田野時被蒙蔽差點失去重要的金錢、到神奇地找到可靠的團隊時的眼淚,及至故事結尾時,已經是一個慧黠的研究者,能以「一曲換一曲」的提議,打開報導人的歌聲。此外,俊文田野的重心也從尋找一個想像中的「親族」,逐漸蛻變為追索在同一條逃難的道路上走過的人們。文章雖然寫完,但俊文留下了這研究未完的體悟。

  如果容慈和俊文的文章,讓我們看見了報導人與田野觀察者的「現身」,宮相芳側寫越南外籍研究生黃素娥在台北遇見越南移民跨國銜轉生的故事,則讓我們明白了「尚未安身」的狀態。因為是側寫,相比於本書的其他章節,這一章比較沒有生活細節的「看見」、與田野觀察者的「感受」。再加上章節敘事是由數位大小跨國生的故事組成,因此在段落與段落之間,特別有種浮動未定的感覺,相當契合「跨國生」這個身分本身的流動感。素娥很清楚地指出:即使同樣都是出身越南、同樣有跨國生的處境,但是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要怎麼樣避免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報導者身上,是她重要的功課。其實素娥的這個領悟對所有的田野工作者都是重要的:塵埃未定的身分,不一定要是焦慮的來源,也可以是田野工作能緩緩、穩定地展開的關鍵。

  從相芳與素娥的這一章開始,本書也轉進對「家」是什麼的探究。

  越南籍研究生譚氏桃的文章對家的現身寫得特別的細膩。她原本是想探究移民社群的宗教空間,但卻在走入為越南籍佛教徒提供宗教與聚會空間的普悲寺之後,發現這不只是一間佛寺,同時也是許多越南籍移民象徵性的家。一方面寺廟提供了家鄉的語言、食物與人情,另一方面佛經的哲理與同鄉的支持,提供了在異鄉穩定的力量。譚氏桃寫得最好的部分是看見這個家的過渡性(也是一種轉銜空間?):對於新來、還不能安生的移民,這裡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底氣。一旦適應了在台灣的生活和語言,有了新的人際關係之後,寺廟作為被依賴的家鄉的功能就會淡出。在這裡,寺廟像是子宮一樣,保護了一個身分的成熟與落地生根。

  如同譚氏桃在皈依普悲寺之後,透過日常的參與,感覺到自己成為「圈內人」,李盈萱在離開國際志工的慣常和舒適圈之後,也慢慢成為泰北美斯樂田野地的「自己人」。盈萱在反思國際志工的實踐上有許多反覆、嚴厲的自省。寫到她硬著頭皮「走入社區」和洪阿姨相遇、跟著打歌團一起跳舞、從尷尬到跟上舞步的過程時,整個故事好看了起來。繫上紅線那一段的情感深刻,展現了民族誌寫作的能量,也足以說服讀者為什麼往後幾年,盈萱會拚命地努力、希望透過地方調查去找到在美斯樂長期投入的工作計畫。

  盈萱的寫作中很感人的地方是:讀者大概可以從她對國際志工實踐的檢討中,看出她是一個喜歡有計畫、有目標去努力的年輕人。但她在承接了洪阿姨和田野地其他人的善意之後(「被服務」),卻能夠轉而接受不確定的、沒有一定終點的工作方式:先梳理文史和聆聽當地的聲音,允許長期計畫的面貌慢慢浮現。我想這是因為她心裡已經認定了自己不再只是外人,已經在異地找到了身分,因此可以有慢慢來、有犯錯、試誤,甚至是半強求當地人與自己互動的空間。

  讀完這些章節,我慢慢地咀嚼著異地安身這幾個字的味道:異地安身,異地安生。

  在這本書中的「異地」概念豐富,非常適合人類學的初學者借以探索「田野地」、「異文化」的意思。從這五個田野故事中,異地可以是如同異托邦般的普悲寺、可以是留學生與婚姻移民或移工之間的區隔、可以是華文學校之外的「社區」、也可以是數十年無法釋懷的難民與族群身分。「安身」則很明顯的是因為走出舒適圈之後,關係蔓生,讓新的身分滋長,彌合了原先的差異。容慈成了Tina 阿姨理容院沙發上的常客,除了阿姨,其他的客人也會相應調整他們在這個空間的行為。俊文不再需要透過服裝來扮演當地人,而在重複探訪婆婆和偏鄉爺爺、理解他們的處境之後,自然地成為越北𠊎人生活裡的一分子。素娥透過協助小跨國生,在努力成為移民與台灣橋樑的過程,讓自己也更成為這個新家的一塊基石。譚氏桃皈依成了佛教徒並積極參與寺廟相關的活動,因而在台灣有了一個新的越南家鄉群體的歸屬。而盈萱接受了洪阿姨的邀請和紅線,於是她「不想他們只做我生命裡的流星」。因為這樣的想望,所以努力去滋養了新的關係、獲得了新的身分。

  雖然高雅寧老師謙虛地稱這本書為「師生習作」,但我覺得《異地安身》的故事,提供了人類學田野工作者兩個很好的體悟。

  一個是透過研究者與移民的不同,更看清田野工作者的本質。

  移民在努力找到安身之所時,接下來的目標應該就是要安生:如同Tina 阿姨一樣,「反正來了就來了啦」,好好過日子,成為移入社會的一分子。但這不是人類學者的目標,所以譚氏桃和普悲寺其他的越南信眾還是不同:她既是圈內人,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沒有不同,也是研究者,所以還帶著一個旁觀、反思的眼光。人類學家保羅.史托勒在《介乎之力:一趟人類學的奇幻旅程》中藉著西非老人常說的話「即使一根木頭在水裡漂流了一百年,它也不會變成一隻鱷魚」,來點出人類學家永遠不會,也不應該希望,成為百分之百的「當地人」。雖然不會成為百分之百的當地人,但是這種「介於其中」的身分卻非常強大: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身處一個社會往往看不見的社會與文化結構。這一點可以說是田野工作(與田野帶來的身分轉換)的力量。

  另外一個體悟是關於寫作。

  因為有幸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我陸續看過幾位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版本。每一次的修改都讓我感到驚豔。好像孜孜不倦吐絲結網的蜘蛛,隨著故事的細節一點一點地修訂,不僅是讀者看到了更吸引人的文字,同時,寫作者本身也更清楚地明白了田野中帶回來的領悟是什麼、下一次要問的問題是什麼、下一個待融入的異地在哪裡。

  青澀的滋味,在一字一句的刻畫間,逐字熟成。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09462
  • 叢書系列:左岸人類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作者:唐鳳(口述)、丘美珍(執筆)
出版社: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04
66折: $ 244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打破基因天花板!內分泌科專家說長高
出版社:莫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28
66折: $ 264 
博客來 - 今日66折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作者:愛瑞克
出版社:新樂園
出版日期:2021-07-28
66折: $ 25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峰值體驗:洞察隱而未知的需求,掌握關鍵時刻影響顧客決策
作者:汪志謙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1-03
$ 33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無法傳達給你。(2)
作者:みか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0
$ 11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歡迎來到常春莊 無修正
作者:如月群真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1
$ 28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作者:草薙龍瞬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4-06-01
$ 25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親吻的歷史
作者:克里斯多弗.尼羅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06
$ 24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進擊的巨人 愛藏版 1~17完(首刷書盒版)
作者:諫山創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09-30
$ 569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吶、…來嘛♥ 【有黑條修正】
作者:ピジャ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1
$ 277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讀儒學經典:圓滿儒學.中庸篇
作者:范明公 先生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15
$ 30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