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
新世紀公民必修課!「當初歷史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從學校課堂、影視戲劇、電玩手遊,到新聞議題和街道名稱,歷史無所不在。
這本書分享了從檢視史料、解讀歷史到獲得歷史意識的完整過程,
是瑞典為幫助學生點燃歷史意識提出的方案。
這個從「填滿腦子」到「點燃意識」的過程,正符合了民主化的課綱典範轉移,
經過本書的思維練習後,相信未來在識讀各種歷史資訊時,一定能更加敏銳自主。
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
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
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
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深入北歐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探討議題包括:課綱比較、歷史意識、檢視史料來源、歷史解讀、歷史共感、歷史同理、歷史用途、女性史、勞工史等。13堂課13個主題,每個主題導入瑞典教案,兼及呈現台灣視角,設計適合台灣的延伸思考題材。
◆詳介瑞典中學歷史課上生動活潑的教學例子,轉換成台灣讀者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一起探索歷史思維的趣味和歷史教育的可能性。
◆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為台灣的孩子以及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也為台灣教育決策者提出思維教育實踐的可能方向。
「瑞典的歷史教師手冊上說:『歷史意識的一個重要基石,是對不同的歷史解讀採取開放的態度。』瑞典的歷史教育絕對不是最『獨特』或『正確』的。我在本書中擷取呈現瑞典經驗,不是為了比較優劣,而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分析一個很不一樣的個案,作為靈感和參考,也邀請每位讀者朋友一起進行歷史思維和歷史識讀的腦力激盪。」
──本書作者 吳媛媛
「用一個王族的興衰來劃分所有人的歷史合理嗎?」
「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引起的,你贊成嗎?」
「你能想出十個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嗎?」
誰創造了歷史?歷史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學習歷史應以歷史思維為核心能力?歷史意識又該如何培養和運用?
檢視史料時該如何質疑和提問?問問題也要練習嗎?
解讀過去的工具有哪些?該如何提升歷史識讀力?
從歷史同理、道德解讀到價值反思,我們又該往哪裡前進?
作者吳媛媛和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十多年來在工作上、生活中體驗了很多瑞典教育理念帶來的衝擊。繼《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恰與108課綱契合呼應、《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探討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打造核心素養,深獲各界廣大回響好評後,本書再度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提問、統整、表達,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作者的先生在瑞典高中教歷史,在進一步了解瑞典學校怎麼教歷史這門課後,得知有很大一部分的課堂時間是分配到思考、統整、批判的訓練上,甚至連課綱都是可以「質疑」的,歷史老師的工作不是填滿學生的腦子,而是點燃學生的意識。
在本書中,作者以瑞典的國、高中歷史課綱爲基礎,並從最貼近瑞典課堂真實樣態的觀察和研究出發,探索那些讓她驚喜、反思的片刻,並且做系統性的完整呈現。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爲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一同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也對台灣教育決策者提出教學實踐的方向。
作者簡介:
吳媛媛
民國71年生,台大中文系,瑞典隆德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現於達拉納大學擔任中文教師。北歐社會帶來的每一個衝擊和醒悟,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另著有《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紮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報導者特約撰稿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我自己是吳媛媛的忠實讀者,她獨特的瑞典經驗,透過跨域視角看待問題的方式,常常給我很多啟發。我認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學習歷史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門課,只有對於過去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的處境有徹底的了解,而能制定未來的方向。所以很樂見看到吳媛媛這本新書出版,給我們對歷史學習有更多洞見。
◆蕭宇辰│臺灣吧執行長
學歷史從來不是為了記住什麼,而是面向過去的省思。這本書透過瑞典的案例借鑒,提供歷史省思最好的學習台階,值得細讀。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
◆吳宜蓉│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暢銷書作家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暨主編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我自己是吳媛媛的忠實讀者,她獨特的瑞典經驗,透過跨域視角看待問題的方式,常常給我很多啟發。我認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學習歷史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門課,只有對於過去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的處境有徹底的了解,而能制定未來的方向。所以很樂見看到吳媛媛這本新書出版,給我們對歷史學習有更多洞見。
◆蕭宇辰│臺灣吧執行長
學歷史從來不是為了記住什麼,而是面向過去的省思。這本書透過瑞典的案例借鑒,提供歷史省思最好的學習台階,值得細讀。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
...
章節試閱
11 我們都是歷史的消費者──歷史文化、歷史意識、歷史用途
「歷史意識」作為瑞典國民歷史教育的宗旨,是引導未來的歷史消費者在面對歷史「產品」時,能開放、批判,不隨波逐流。去看到歷史的形成、歷史的用途和意圖。
「一個人對當下和未來的觀點與他對過去的理解緊密相連。」這句話是瑞典歷史課綱的第一句話,也是整體課綱制定決策的出發點。
瑞典學校期待每位國民都能有某種程度的「歷史意識」,了解他們如何受到過去的影響和支配,但也有能力積極改變現在的生活。所以歷史這門學科不只是討論過去的他人,而是我們都參與其中的過程。
除了「歷史意識」以外,瑞典歷史課綱也談到集體層面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用途」的概念。這幾個概念密切相關,但也有一些區別。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一群人對過去的集體認同。這個「集體」可能是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比如一個政黨或企業)、一個城市、階級、或性別。以國家為例,傳說、古蹟、人物遺像、愛國英雄和奸細的故事、節慶、紀念日、歌曲、課本等都是構成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這些事物甚至不見得要完全符合史實,但能讓人們在其中找到意義,也影響對集體和身為集體一份子的看法。
歷史用途
歷史是被誰,為了何種目的,如何運用的?「歷史用途」的概念注重於探討歷史的功能。思考人們為什麼使用歷史、為何使用特定的歷史,以及為何在特定的時刻或場合使用歷史等等。
以下是歷史運用的一些常見形式:
知識歷史運用:從事歷史工作的人檢視和解釋歷史資料,盡可能準確地呈現過去發生的事,並且確認、質疑和重新詮釋先前被接受的歷史。
存在歷史運用:當歷史用來加強一種身分,例如國籍或種族的認同時,可以稱為「存在歷史運用」。這種運用可以將人們納入一個群體,使人們共同擁有一種身分,同時也常常排斥他者。一個常見的方式是透過某個歷史事件或現象來凸顯一個群體的優異、悠久、有德、或受外侮等等。在第一堂課我們提到,曾經全世界的學者都對人類的起源很感興趣,並有許多學者希望能藉著證明「多地起源假說」以鞏固族群認同。中國投入大筆資源修建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欲彰顯北京人和現代中國人的連結,即是一種存在歷史運用。此外,希特勒在占領法國後,特別選擇在過去簽署凡爾賽戰敗條約的地點簽署新協定,也是很典型的歷史運用行為。
道德歷史運用:道德歷史運用突顯、審視和質疑歷史上的不公正,特別是針對少數群體和其他弱勢群體。這類用途可能是質疑特定歷史版本,帶給個體或群體更公正的詮釋或平反,或是批判社會中擁有權力的人在歷史上的行為。
商業歷史運用:商業歷史運用是指使用歷史來銷售產品。以歷史為背景的商業影集、電影或玩電腦遊戲時,都是此類型的歷史運用。此外還有旅遊業和玩具業,例如透過強調某景點的歷史重要性來吸引遊客和販賣紀念品,或銷售歷史主題的玩具,都是這類歷史運用。
意識形態歷史運用:當歷史用作加強和合法化某一群體的政治理念或某一政治體系時,可以稱為「意識形態歷史運用」。以此為目的人會不成比例地凸顯歷史當中符合自己的政治觀點之處。例如在冷戰期間,左派將美國描繪成為經濟目的而在貧窮地區支援專制政權發動戰爭的國家。而右派則將美國描繪成為民主價值和人權而奮鬥的國家。
在瑞典一八○○年代的國族浪漫主義浪潮中,意識形態歷史運用非常普遍,統治者都擅於利用國族的光榮歷史鞏固權力。直到今天,此類歷史運用在獨裁或一黨制的政權下仍很常見,對他們來說,歷史的關鍵用途在於牢固民意、強化並合法化當局的權力和政治觀點。
歷史迴避:選擇不觸及某些歷史也是一種消極意義的歷史用途。迴避歷史常見的原因是與自身利益不符,或是怕碰觸尷尬的過去。例如瑞典的歷史研究很少涉及瑞典如何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參與大規模奴隸貿易,或者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德國的合作。日本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會針對日本在二戰時期侵略行為的過多描寫進行審核,原因是「自虐史觀」將有損日本下一代的民族自尊。這些都是歷史迴避的例子。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到,「歷史用途」的目的,無論是商業的、認同的、還是意識形態的,經常是和塑造集體「歷史文化」有關。
歷史意識
相對於集體層面的歷史文化,歷史意識是每一個個人經歷歷史、反思歷史並運用歷史的過程。每天打開電視,上網玩遊戲,各種歷史元素從四面八方而來,可以說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歷史文化非常依賴傳播載體和途徑,因此往往涉及權力和利益。作為歷史的消費者,必須隨時檢視提供歷史的人(例如作者、記者、電視製片人、報紙編輯、網站編輯、博物館策展者等)可能有何意圖。而「歷史思維」作為瑞典國民歷史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導未來的歷史消費者在面對歷史「產品」時,能開放、批判,不隨波逐流。去看到歷史的形成、歷史的用途和意圖,也思考自己要如何看待、運用歷史。
一起走過本書介紹的歷史思維建構藍圖之後,我們現在可以試著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要回顧過去?透過過去,我們想要理解什麼?對於過去的不同解釋和呈現,將對現在和未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瑞典課堂活動
1 是誰創造了歷史?
在瑞典歷史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的主題是「誰創造了歷史?」館方選了幾個館內知名文物,並且呈現不同時代、立場的考古和歷史學家怎麼樣去詮釋這些文物。例如,在一八○○年代,瑞典烏普蘭出土了可以追溯到五○○-七○○年代的溫德爾盔甲,它在瑞典國族主義興盛的時期曾被史家視為瑞典民族的象徵,然而隨著相似的器物陸續在挪威和丹麥出土後,溫德爾盔甲的歷史用途的也大幅減低。
2 關於溫泉關戰役的兩部電影
歷史電影常常同時述說兩個故事:一是關於過去,一是關於當下。編劇和導演通常會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在作品當中反映出當下的擔憂和議題。比較兩部和溫泉關戰役有關的電影,一部是在冷戰期間上映的《決死雄獅》,一部是九一一事件後的《三百壯士》,可以解讀出許多不同的歷史意義。
一、冷戰時期的《The 300 Spartans》(台灣翻譯《決死雄獅》),一九六二年
導演魯道夫.馬德(Rudolph Maté)在冷戰的巔峰時期製作了這部電影,電影上映當年十月,古巴導彈危機差一點就把世界推向核子戰爭。許多西方人認為共產主義者正在極力征服西方,並在全球推行共產主義。
這個時代背景使侵略古希臘的波斯人成為蘇聯的理想替身。波斯王薛西斯暗示著龐大的蘇聯軍隊,而薛西斯正在對希臘發動一場不義的入侵,正如美國人預測蘇聯將入侵歐洲。
相反的,希臘人在電影一開始就是不團結的,斯巴達人、雅典人、科林斯人都拒絕承認薛西斯的威脅,只有少數角色意識到這一點。這似乎對應了當時歐洲是否跟隨美國,以及美國內部對蘇聯威脅的爭論。
電影的結語將溫泉關描述為「對全世界自由人民的激勵,展示了一群勇敢的人拒絕屈服暴政的輝煌成就。」在當時,反共產主義國家經常稱為「自由世界」,所以這個訊息很明顯:作為對美國社會和西方社會對抗蘇聯威脅的一種隱喻呼籲,它強調了共和黨和民主黨、以及西方各國需要更緊密合作,對抗共產主義威脅。
這部電影民國五十一年在台灣上映,不但受蔣介石嘉獎,並且成為國防部通令三軍官兵全體觀賞的電影。
二、九一一後的《The 300》(台灣翻譯《300壯士》),二○○六年
解讀一:斯巴達 = 美國,波斯 = 伊斯蘭極端主義
儘管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再三聲明他的電影沒有任何當代政治目的,但許多評論家認為還是能在二○○六年上映的這部電影看出某些端倪。最普遍的解釋是,《300壯士》是九一一之後在美國盛行的愛國、軍國主義的體現。電影可以視為對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的辯護。與斯巴達戰士一樣,小布希總統保衛著西方免受東方的威脅。
解讀二:斯巴達 = 伊斯蘭極端主義,波斯 = 美國
斯洛維尼亞哲學家斯拉沃伊.日澤克(Slavoj Žižek)提出一個相反的解釋。由於《300壯士》是關於小國(希臘)被更強大的國家(波斯)入侵,所以最自然的解釋是將斯巴達人視為伊斯蘭極端主義,波斯人視為美國。
波斯王薛西斯試圖誘使斯巴達戰士加入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波斯帝國,就像美國曾試圖讓伊拉克站在自己這一邊一樣。而用集體犧牲的方式反抗波斯的斯巴達人更像塔利班而不是美國人,斯巴達嚴酷無情的軍事紀律也類似於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每個士兵都準備在與「美國帝國主義」的戰鬥中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個解釋把或西方世界社會向來視古希臘為正義一方,而視波斯為邪惡化身的既定觀感做出顛覆。
解讀三:向受威脅的男子氣概致敬
如果從性別角度來解析《300壯士》,這個電影也可能是一種在女權主義和性別平等要求盛行的時代,向男子氣概的致敬。
電影中斯巴達人的行為始終充滿攻擊性和勇氣的組合。他們發達的二頭肌、精練的腹肌和極少的衣服突顯了極端的男子氣概。而電影的反派,波斯王薛西斯,與男性化的斯巴達勇士形成對比,他臉上化著濃妝,並且掛著精緻飾品,描繪成陰柔詭異的形象。
3 街道名稱的歷史用途分析
除了影劇流行文化以外,分析街道名稱、紀念碑、廣告、博物館中描繪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都可以作為察覺歷史用途的練習。以下是由斯德哥爾摩歷史資料館製作提供的歷史用途練習。
題目:市區的廣場,在從前是人們買賣、聚會;現在是我們休憩、吃冰淇淋的重要公共空間。請你試著回想,或是用Google Map查一查斯德哥爾摩市內大小廣場的名字,有哪些是用歷史人物或是事件來命名的?
a 命名的人是誰?他們命名的動機可能是什麼?
b現在請對照本館提供的歷史地圖,有哪些廣場曾經改了名?
c改名的人是誰?改名的動機可能是什麼?
[台灣視角的延伸思考]
成功路、成功國小,成功大學、延平郡王祠、開山神社。鄭成功的名字和形象,充斥在我們的四周。為鄭成功設置廟宇、神社,以鄭成功命名街道學校的人是誰?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台北的街道名稱是以中國大陸的地名和四維八德交叉組成。命名這些街道的人是誰?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11 我們都是歷史的消費者──歷史文化、歷史意識、歷史用途
「歷史意識」作為瑞典國民歷史教育的宗旨,是引導未來的歷史消費者在面對歷史「產品」時,能開放、批判,不隨波逐流。去看到歷史的形成、歷史的用途和意圖。
「一個人對當下和未來的觀點與他對過去的理解緊密相連。」這句話是瑞典歷史課綱的第一句話,也是整體課綱制定決策的出發點。
瑞典學校期待每位國民都能有某種程度的「歷史意識」,了解他們如何受到過去的影響和支配,但也有能力積極改變現在的生活。所以歷史這門學科不只是討論過去的他人,而是我們都參與其中的過...
作者序
前言 瑞典的歷史課和台灣有什麼不同?
我的先生在瑞典高中教歷史,他有位已經退休的歷史老師同事說,有次在城裡巧遇過去的學生,兩人聊了起來。這位學生現在已經成為律師,他對歷史老師說,高中的所有科目中,歷史課對他的幫助是最大的。在歷史課上,他練習了如何批判不同的記述和論述,也學會如何透過這些資料去思考、統整和表達自己的立場。這些訓練對律師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我記得當時聽到這件事,心想,他對歷史課的描述,怎麼和我印象中的歷史課不太一樣?
在進一步了解瑞典學校怎麼教歷史這門課時,我看到的確如這位學生所說的,有很大一部分的課堂時間是分配到思考、統整、批判的訓練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們不能否認學和思兩者都很重要,至於比重要如何平衡,長久以來在瑞典內部也有很多爭論。但無論如何,目前瑞典歷史科教育放在全球脈絡之下,都可以說是屬於偏重「思考」的一個極端,也因為如此,他們在歷史思考的教學操作上也有更多經驗實例。瑞典的歷史教育絕對不是最「獨特」或「正確」的。我在本書中擷取呈現瑞典的經驗,不是為了比較優劣,而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分析一個很不一樣的個案,作為靈感和參考,也邀請每位讀者朋友一起進行歷史思維和歷史識讀的腦力激盪。
一○八課綱的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根據台灣一○八歷史課綱,對歷史科的學習宗旨,是這麼描述的:
高中生學習歷史應以歷史思維(historical thinking)為核心能力。所謂歷史思維,也可以稱為歷史意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是指:「人們自我察覺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總是不斷流動的,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每件事物都一直變遷中。」
從「歷史記憶」到「專業史學」之間,歷史思維又可區分為多種進階的理想類型。高中歷史教育應超越「歷史記憶」、「過去的意識」等初級階段,學習靈活運用(一)時序觀念、(二)歷史理解、(三)歷史解釋、(四)史料證據等四項能力。
以上對歷史教育宗旨的描述,跟瑞典歷史科課綱幾乎吻合。在素養教育全球化的時代,可以看到各國課綱之間的同質性越來越高。然而,目前發展歷史思維的教學宗旨,基於台灣教育現場上考試和教學模式的種種限制,似乎還未完全反映在實際操作上……
我在對瑞典的歷史思維教學做了統整性的了解之後,在本書彙整了幾點值得分享之處,而其核心,是一個相對詳細而完整的「歷史思維建構藍圖」。藉助於這樣的藍圖,瑞典老師循序漸進安排教學活動,也更容易掌握需要涵蓋的歷史思考練習。
我把這個藍圖分為十三個章節,在每個章節描述瑞典歷史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也試著從台灣的視角,提供與我們更切身的歷史思考題材。
歷史思維建構藍圖
「歷史思維」是目前各國歷史課綱中都很強調的教學宗旨,而對於「歷史思維」的意義和涵蓋範圍,各國定義稍有不同。北歐國家的課綱特別重視讓學生意識到歷史的「生成」和歷史的「用途」。
歷史思維建構藍圖──從今天看過去,從歷史看未來
1 史料檢視 從「過去」到「歷史」:「歷史」的生成過程
2 問題意識 3問什麼,怎麼問? 同理和批判
4歷史概念 8歷史共感 歷史識讀
5研究方法 9歷史同理 11歷史意識、歷史用途
6史觀 10道德解讀 12綜合練習 1 女性的歷史
7歷史的歷史 13綜合練習 2台灣工運史
在編年的脈絡下,運用記憶內容做為歷史思維練習的基底
依循這個藍圖,瑞典老師有意識地運用講課時提到記憶內容,做為歷史思維練習的題材。例如,在談及現代民族國家成形的章節,一個歷史思維的練習重點是瞭解「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的定義,還有不同的形成模式,比方說有聚合型的,也有分離型的。上到這個章節時,歷史老師不需要要求學生記憶過多民族國家發展,而是取一個聚和型的例子,如德國或義大利,取一個分離型的例子,如挪威或克羅埃西亞,接著用這兩個例子來思考關於民族 (nation)和國家認同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取捨記憶內容的時候,以該內容是否能發展歷史思維為原則。
台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也曾說:「維基百科三分鐘能告訴你的東西,我們不用花三十分鐘教你。我們要做的是花三分鐘,講你查了三十分鐘維基百科仍舊無法自己歸納、消化出來的東西。」如果學生想要查各民族國家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可以輕易在網上查到,而難以輕易歸納、消化出來的東西,是對現代「民族國家」的淵源和定義進行反思,並且反映到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更進一步判斷面對未來的姿態,這一連串思考,就是「歷史思維」。(關於民族國家的形成,在本書的第九堂課有更多討論。)
給每一位和我一樣走過填鴨教育的歷史消費者們
由於這本書談的是歷史思維,所以也適用於每一位讀者朋友。歷史不會因為我們從學校畢業就離開我們的生活,相反的,從電視劇、電腦遊戲、國際新聞議題到路上街道的名稱,歷史充斥在生活之中。我們離開歷史課堂,都不能避免的成為了「歷史消費者」。歷史就像所有的產品,都有一個被製造的過程,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需要具備消費者意識,在面對歷史的時候,需要什麼樣的意識呢?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就像是一個歷史思考遊戲,玩到最後一關,相信今後在識讀各種歷史資訊時,一定能更加敏銳自主。
前言 瑞典的歷史課和台灣有什麼不同?
我的先生在瑞典高中教歷史,他有位已經退休的歷史老師同事說,有次在城裡巧遇過去的學生,兩人聊了起來。這位學生現在已經成為律師,他對歷史老師說,高中的所有科目中,歷史課對他的幫助是最大的。在歷史課上,他練習了如何批判不同的記述和論述,也學會如何透過這些資料去思考、統整和表達自己的立場。這些訓練對律師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我記得當時聽到這件事,心想,他對歷史課的描述,怎麼和我印象中的歷史課不太一樣?
在進一步了解瑞典學校怎麼教歷史這門課時,我看到的確如這位學生所說...
目錄
Contents
前言:瑞典的歷史課和台灣有什麼不同?
第一部:十三堂思辨歷史課
1 歷史課將決定孩子們此後對「歷史」的想像──問題意識
2 如果歷史課本讓你來寫──檢視史料來源
3 問問題也要練習嗎?──問什麼,怎麼問
4 用一個王族的興衰來劃分所有人的歷史合理嗎?──解讀過去的工具1:歷史概念
5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解讀過去的工具2:研究方法
6 「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引起的。」你贊成嗎?──解讀過去的工具3:史觀
7 歷史也有歷史?──歷史解讀的演變
8 他們的擔憂和夢想是什麼?──歷史共感,角色扮演1
9 在歷史課上差點大打出手?──歷史同理,角色扮演2
10 越過成堆的骨骸,我們要往哪裡前進?──歷史的道德解讀
11 我們都是歷史的消費者──歷史文化、歷史意識、歷史用途
12 你能想出十個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嗎?──綜合練習1:女性的歷史
13 瑞典高中歷史的魔王級報告──綜合練習2:勞工的歷史
第二部:瑞典歷史教學環境
2-1 跨科目的歷史
歷史與跨科目的課程
歷史課和閱讀寫作
2-2 瑞典學校的歷史教學和評量
瑞典學校的歷史教學日常
評分標準
後記:在民主化脈絡下的課綱改革
Contents
前言:瑞典的歷史課和台灣有什麼不同?
第一部:十三堂思辨歷史課
1 歷史課將決定孩子們此後對「歷史」的想像──問題意識
2 如果歷史課本讓你來寫──檢視史料來源
3 問問題也要練習嗎?──問什麼,怎麼問
4 用一個王族的興衰來劃分所有人的歷史合理嗎?──解讀過去的工具1:歷史概念
5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解讀過去的工具2:研究方法
6 「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引起的。」你贊成嗎?──解讀過去的工具3:史觀
7 歷史也有歷史?──歷史解讀的演變
8 他們的擔憂和夢想是什麼?──歷史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