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是由士大夫引導流行時尚,而清代是北京的宮廷領導流行!
透過朝貢和貿易等途徑,大量異域文明的物質成果進入中國宮廷視野,
當清宮收藏的舶來品亦通行於北京城市,宮廷的品味甚至影響到北京市民,
在在證明乾隆不只是戰功赫赫的十全老人,更是十八世紀兼容中西時尚唯一頂流!
●●●
繼《滿大人的荷包》,中研院研究員賴惠敏教授又一結合貿易與歷史學術巨作,
走入乾隆引領時尚的幕後,以數據考究清廷接受外來文化的擴散歷程!
=========================
在近幾年流行的清宮劇中,因為強調場景、道具、佈景、服飾工藝的寫實和精緻,讀者對此並不陌生,甚至是倍感熟悉。然而這些清宮時尚是如何形成的?背後又有哪些力量的推動?
如果把博物館的器物放在乾隆時代的經濟史脈絡來討論,北京的商鋪就像現今的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德國的法蘭克福歌德大街,精品店林立。因此,要研究清代盛世的對外貿易與流行時尚的真相,不能不從西洋物品著手研究。
▋清廷的洋貨來源為何?又是如何流通與創新?
本書探討清宮寶藏之洋貨是採有層次的往外擴展,首先是帶動京城時尚,再由北京往外擴展到其他地區。最顯著的是北京蒙古王公每年到北京朝覲駐錫外館,附近有一、二百多家雜貨店,販售銅盆、銅器皿、銅佛像等;至今參觀蒙古共和國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各種銅器皿。其次,宮廷利用洋貨的材料,融入宮廷文化特質,再經設計、創新式樣,洋貨的用途已超乎西方人的想像。
而經由貿易數量的變化來觀察西洋物品影響人們生活的品味,是近年來中西學者關注的焦點。像是彭慕蘭教授(Pomeranz Kenneth)在《大分流》中就討論歐洲和中國的奢侈消費,如糖、絲、棉產量影響城市居民的品味。此外,西洋的眼鏡、飾品、毛皮與食品魚翅、燕窩等舶來品也在中國迅速的成長。
乾隆年間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和四、五十萬兩黃金打造的器物,宮殿巍峨的金頂成為北京城市新地標,北京的珠寶首飾店林立,如金銀寶飾有敦華、元吉樓;綵緞綾羅有廣信、恆豐號;貂裘狐腋,江米街頭;珊瑚珍珠,廊房巷口。宮廷的時尚式樣成為市民仿效的對象,說明清代流行時尚由上而下的發展,與明代由下而上的流行趨勢迥然不同。
▋當舶來品成為清宮寶藏,工藝技術如何推陳出新?
究竟用什麼角度來看十八世紀的洋貨?本書便是針對上述各種中西物資的清宮寶藏進入京城,再由皇帝訂立禮器規範、工匠成做器物,再流傳北京及全國各地的過程及其造成的貿易行為進行探討。
充滿開放和探索精神的清廷正是利用全球化貿易和朝貢體系,從日本、歐洲、蒙古和西藏等地引進大量異域材料、產品、工藝技術以及工匠,從而雄心勃勃地打造出十八世紀的滿洲式宮廷時尚,並風行於整個帝國。
本書作者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教授,以清代商貿史為研究專長的賴教授把研究重點放在引領時尚的幕後,特別利用內務府檔案及其他文獻資料,經過綿密的統計和分析,呈現出清代皇室的「數字化管理」之思維和能力,輔以故宮典藏文物圖為對照,分章闡述各類清宮寶藏與工藝技術間的關連,描述和分析了乾隆時代清宮廷的美學、時尚和技術。
尤其是乾隆皇帝所引導的「時尚」生活在書中體現為毛皮、冠服、紡織品、珊瑚、金銀器、佛寺鍍金器物和金屬祭器等物品的商貿數據時,所用的材料分別為何、以及為何要引進技術、又是如何引進並進行精細而科學的工藝管理,更能使讀者深刻理解本書結合貿易分析與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賴惠敏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清代社會經濟史、商貿史等。曾獲得科技部103年度傑出研究獎、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獎(2017-2021)。
著有《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1983)、《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1997)、《續修澎湖縣誌.財政篇》(2005)、《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2007)、《清代的皇權與世家》(2010)、《乾隆皇帝的荷包》(2014)等學術專著,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曾於2020年出版《滿大人的荷包》一書,探討晉商在恰克圖貿易的情況。本書《乾隆的百寶箱》則透過洋貨在北京的流傳,探討清宮引領時尚流行與工藝技術的創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孔令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余佩瑾│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祝平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慧霞│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
嵇若昕│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賴毓芝│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孔令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余佩瑾│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祝平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慧霞│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
嵇若昕│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賴毓芝│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章節試閱
〈西洋紡織品的用途〉
北京市民重視門面、排場,在家飾用品和衣著方面都很講究,朝鮮使臣俞彥述《燕京雜識》記載:「國俗專以誇矜炫耀為能事。市肆間雜貨山積,金碧眩眼,極其富麗。」家中什物宏麗奇巧自然少不了西洋的器物,以下從文集、旗人子弟書、抄家檔案來看旗人家庭的裝飾。清人生活中,冬天穿著歐洲來的哆羅呢、羽緞、嗶嘰衣裳成為時尚。
英國東印度公司記錄中國人喜好毛織:「中國人認為身薄而質優的織物,銷售的比厚身的織物好。總的來說,銷售織物是盈利的。」有所謂「洋氊勝紫貂」的諺語。乾隆五十七年(1790)馬戞爾尼到中國來,由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編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提到:「北京商舖有來自南方各省的茶葉、絲織品和瓷器,有的是來自韃靼的皮貨。我們非常有興趣的看到貨品中居然還有少量的英國布匹。」官員購買薄的毛織品如哆羅呢、嗶嘰、羽紗、羽緞的數量較多,而氈毯類的厚毛織品數量較少。巴羅估計清朝政府官員的普通服飾一套10英鎊(1英鎊等於3兩),禮服約30英鎊。一雙鍛子靴20先令,一頂帽子也是這價格。如果飾以繡品和金絲銀線,價格在200到300英鎊之間。
比起英國的紡織品,俄國的紡織品更受歡迎。〔俄〕阿.馬.波茲德涅耶夫(Aleksei Matveevich Pozdneev)《蒙古及蒙古人》一書描述他走過北方城市的店鋪,在烏里雅蘇台看到這裡的店鋪經營的棉布如褡褳布、大布、洋大布及俄國各色印花布等。1880年,烏里雅蘇台周圍地區的草原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居民穿的都是俄國棉布做的衣服。在烏里雅蘇台經營的北京人,在庫倫也有自己的店鋪。在慶寧寺附近的漢商經營商品主要是俄國貨,例如紡織品中有:士兵呢、棉絨布,各種顏色的厚棉布、各種顏色的羽毛絨和細平布。庫倫的北京店鋪裡的毛、棉織品大多數是歐洲產品。歸化城出售的布疋也都是外國貨,中國生產的只有絲織品,棉布只有大布一種。張家口的買賣城可以說是中國對俄貿易的集中點,幾乎全部的俄國呢絨和各種絨布,以及俄國出口的毛皮製品都先運到張家口上堡買賣城的貨棧。然後批發給下堡,再轉運往中國本土。多倫諾爾販售的歐洲商品,如斜紋布、府綢、印花布和德國呢,不過德國呢往往是在俄國呢的仿冒品。俄國呢子有邱利亞耶夫和巴布金兩家廠商出產的呢子,莫羅佐夫廠出產的粗平布和棉絨布,以及黑白兩種油性軟革稱為香牛皮。多倫諾爾的貨物來自恰克圖,主要的商人也都是山西人。
俄國呢子越來越普及,特別是中國北方地區,俄國呢子粗劣、厚重,較適合北方寒冷氣候。1850年間,俄國呢子行銷上海、蘇州、廣東地區,與歐洲產品競爭,更超越英德的呢子。《澳門月報》載來自俄羅斯的產品主要是一種粗糙的哆囉呢,這種呢多半在俄國織的,但也有一定的數量來自比利時和薩克森。它的寬度是62到64英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口岸常見到的是俄國的紡織品,運進上海、寧波的俄國呢子比英國進口的多12倍。
除此之外,西洋紡織品在宮廷用途還有下列幾項:
(一)賞賜蒙古王公、官員
清朝與蒙古關係密切,蒙古王公、喇嘛每年派人到北京朝貢,喀爾喀蒙王公所設立的行館稱為外館,位於安定門外附近偏西的郊區。北京城裡王府井大街東交民巷附近的內館為科爾沁等內蒙古王公朝覲住所。清朝皇帝於紫光閣筵宴蒙古王公、喇嘛,賞給緞、貂皮等。嘉慶年間,自俄羅斯進口的呢絨多,皇帝下令:「命理藩院通行內外眾扎薩克蒙古王公等,嗣後年班圍班請安時。俱著正穿石青馬褂,不得穿黃馬褂及反穿馬褂。著為例。」石青馬褂為藍色的哦噔紬。根據阿.馬.波茲德涅耶夫的觀察,庫倫的店鋪裡的毛織品和棉紡織品大多數是歐洲產品。對喀爾喀蒙古王公來說,石青馬褂應取自俄羅斯的毛織品較為便利。
朝鮮使者《皇都雜詠》載:「喇嘛僧滿雍和宮,錦帽貂裘抗貴公。乾隆蓋是英雄主,賺得蒙蕃盡彀中。」喇嘛穿戴錦帽、貂裘來自皇帝的賞賜,金梁《雍和宮志略》提到喇嘛的法衣必須按照月令季節穿著,皇帝賞給「皮襖銀」。
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禪額爾德尼到北京,皇帝很高興,賞賜他和其他使臣許多東西,絲綢、瓷器之外,還包括許多洋貨,如洋花緞、海龍皮、豹皮、玻璃碗、玻璃盤、玻璃瓶。《律藏》中說:「持守清淨戒條的比丘也可積聚財物。」《諸續部》經典中也說:「持咒師若按燒施的規定享用飲食,也可以積累如須彌山一般的財富。」信徒奉獻喇嘛精巧珍器、稀世之寶,代表他們的誠心,乾隆皇帝深信藏傳佛教,因此對喇嘛的賞賜也特別多。
石青馬褂,中國稱為燕尾青的深藍色呢絨,宮廷侍衛亦穿著這料子做馬褂。同治十三年(1874),皇帝大閱於南苑命「文案營務翼長委員等穿天青馬褂,佩刀入隊。……侍衞均穿天青馬褂。」或許俄羅斯的呢子,穿起來衣冠楚楚,展現男性氣概,《兒女英雄傳》、《老殘遊記》也多處提到男性穿著石青馬褂。
(二)《皇朝禮器圖式》的服飾定制
許多學者討論乾隆皇帝認為「本朝定制」為呈顯滿洲特色,實則展示中西貿易成果。根據張仲禮研究,清代的士紳以上占人口百分之二,以乾隆1億5千萬人口計算,起碼有30萬人以上,要能供應眾多士大夫以上需求,非得興盛貿易不可。乾隆三十二年(1767)增定品官雨帽並將雨服一類,根據《皇朝禮器圖式》記載:「皇帝雨冠二,謹按乾隆十六年欽定皇帝雨冠羽緞為之明黄色。」「皇帝雨衣三,謹按乾隆十六年欽定皇帝雨衣羽緞為之,明黄色如雨衣二之制。」職官雨冠「按乾隆三十二年欽定職官雨冠,用紅色氊及羽紗、油紬惟其時,藍布帶。民公、侯、伯、子、男,一品至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上書房翰林,南書房翰林,奏事處,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之。」「謹按乾隆八年,欽定職官雨衣,用紅色,制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前施掩襠,氊及羽紗、油綢惟其時。民公、侯、伯、子、男,一品至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各省巡撫皆服之。」
官員大量使用羽紗、羽緞,這些進口的紡織品,價格不斐。在《中國古代當鋪鑒定秘籍》收錄乾隆二十四年(1758)抄本《當譜集》就有許多的洋貨。舉例來說,經絲緯毛望日光地起金星有羽毛的為羽毛縐,無羽毛的為縐。其物花素丕袍料二則,重23兩。每尺1.15兩,袍料重17兩,每尺1.3兩。羽緞線道粗發亮無花銀十兩之數也,每尺重1.7兩。宮廷許多舊的毛皮或綢緞放久了,找內務府買賣人變價。羽緞、羽紗即便是舊些,價格還不低。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李廷榮變價羽緞,每庹(相當於5尺)銀2兩,每尺0.4兩。羽紗每庹銀一兩,每尺0.2兩。
(三)佛教器物
壁畫繪於布縵上,再懸掛在牆壁上。壁畫內容都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壁畫以黃、紅、藍三種顏色為主色,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西藏密教研究》提到格魯派在寺廟堂內的柱及兩側的壁上,都掛著布製的幡及稱為唐卡的掛軸式的布製佛畫,以裝飾堂內的莊嚴。乾隆五十年(1785)員外郎五德庫掌大達色催長舒興來說太監常寧傳旨:「方壺勝境中層樓上明間成做拉古里一件、壁衣一件。欽此。」挑得內庫石青倭緞一塊,做拉古里毘盧帽用。紫綠石青回子紬三疋,做拉古里刷子用。大紅緞一疋,做拉古里頂面刷子裡。用石青回子紬一疋,做壁衣邊用。紫回子紬一疋,做壁衣心子用。
(四)蒙古包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清宮建造蒙古包的事務,最有名的是熱河避暑山莊萬樹園照的蒙古包。據昭槤,《嘯亭雜錄》載:「避暑山莊之萬樹園中,設大黃幄殿,可容千餘人。其入座典禮,咸如保和殿之宴,宗室王公皆與焉。上親賜卮酒,以及新降諸王、貝勒、伯克等,示無外也,俗謂之大蒙古包宴。」黃幄殿蒙古包7丈2尺,蒙古包內天花板、圍牆用庫紅地金花回子紬、石青回子紬做成。其他還有5丈2尺花頂蒙古包二架;二丈五尺備差蒙古包二十四架。蒙古包前有遮陽平頂棚,四周有窗,內設寶座及地毯,使用回子綢當圍帳等。乾隆曾多次向粵海關訂購西洋紋樣的氈毯,作為蒙古包的主要地毯材料。可見西洋錦在乾隆朝的武備儀式中,特別是行圍和大閱中擁有顯著的地位。雖然西洋錦在宮廷使用的織物中只占一小部分,其重要性卻不可低估。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描述他經烏里雅蘇臺、科布多時,官員的接待室房炕上鋪著大紅呢子,同樣的紅呢坐墊,四壁墻下各放著一張窄長的桌子,上面也鋪著大紅呢子。
(五)包裝器物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許多玉器用回子布包裝,在檔案中也可以找到相關檔案。乾隆五十一年(1786)四月十六日太監常寧「將玉有盒圓洗一件、玉壺一件,配得回子布套呈進交乾清宮訖。於四月二十二日將玉圓洗一件,配得回子布套呈進。」
《皇朝禮器圖式》武備皇帝大閱鹵簿櫜鞬載:「本朝定制:皇帝大閱鹵簿櫜鞬,鞬以銀絲緞為之,綠革緣,天鵝絨裡,面綴金環,繫明黄緌。櫜以革,蒙銀絲縀,後輭壺三,以革為之。皆飾金絲花,銜東珠。」櫜鞬用來包裝弓箭,以銀絲緞製作。現存故宮博物院之織金銀緞面皮櫜鞬,為織金銀卷草文緞面。根據梅玫的研究,從清宮檔案中所提到的西洋錦名字上看,它們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這些錦緞上幾乎全部織有金線或銀線,或兩者兼有。這一特徵在北京故宮的舊藏西洋錦中也得到印證。織有金屬線的絲綢是歐洲絲綢中最為昂貴和精美的品種,其華麗耀眼也許深深吸引乾隆皇帝,使他連帶亦偏愛作為紡織原材料的西洋金銀線,屢屢傳旨向外洋購買。
(六)車轎帷幔
皇室冬天乘坐的車駕使用氈呢。如內務府成造皇太后、皇貴妃成用車幃二分需用黃哆囉呢96.38尺。皇太后圓頂車上做哆羅呢圍一分、上緞下接哆羅呢圍一分、春紬袷裏圍一分、紗圍一分、狼皮褥一箇、衣素褥一箇、靠背一箇。哆羅呢是寬幅絨適合做轎子圍屏,內務府鑾儀衛成做八人抬的暖轎需用哆羅呢35.48尺。巫仁恕研究明代的轎子說:「明代的暖轎應室外披有厚布料以防寒,而涼轎則是圍以竹簾。」《北平市工商業概況》記載,清乾嘉年間,其時王公貴族以及達官富戶類,皆出入乘坐轎車,需用圍墊較夥。且各蒙古王公於入覲之便,常大批採購此項圍墊,攜歸蒙地,視為極珍貴之禮品。以故治斯業者,先後繼起,並力謀業務之發展,兼製桌圍椅墊、帘帳枕褥。一時出品繁而購者眾、獲利頗厚。車圍墊之材料,以藍白洋布、市布、褡褳布、蒲絨為大宗。還有俄國來的回錦(似薄帆布)、哈喇等。
(本文選自:「第三章:清宮的西洋紡織品」)
〈西洋紡織品的用途〉
北京市民重視門面、排場,在家飾用品和衣著方面都很講究,朝鮮使臣俞彥述《燕京雜識》記載:「國俗專以誇矜炫耀為能事。市肆間雜貨山積,金碧眩眼,極其富麗。」家中什物宏麗奇巧自然少不了西洋的器物,以下從文集、旗人子弟書、抄家檔案來看旗人家庭的裝飾。清人生活中,冬天穿著歐洲來的哆羅呢、羽緞、嗶嘰衣裳成為時尚。
英國東印度公司記錄中國人喜好毛織:「中國人認為身薄而質優的織物,銷售的比厚身的織物好。總的來說,銷售織物是盈利的。」有所謂「洋氊勝紫貂」的諺語。乾隆五十七年(1790)馬戞爾尼到中國來...
目錄
│小引│
│第一章│清宮的毛皮
一.恰克圖進口的皮貨
二.唐努烏梁海進貢的皮張
三.十九世紀進口的皮張
四.恰克圖進口的皮革
五.小結
│第二章│清宮的冠服
一.繪製冠服圖式
二.冠服圖的文化史
三.北京的鋪子
四.小結
│第三章│清宮的西洋紡織品
一.前言
二.英國進口的氊呢
三.俄國進口的氊呢
四.俄國進口的布疋
五.西洋紡織品的用途
六.西洋紡織品的普及
七.小結
│第四章│珊瑚與清代的朝貢貿易
一.前言
二.異國奇珍:珊瑚的來源
三.成做珊瑚器物
四.珊瑚的用途
五.小結
│第五章│清宮的金銀器
一.前言
二.后妃的金銀器
三.后妃的金冊金寶
四.製作金寶金冊
五.北京的銀樓
六.小結
│第六章│清宮的鍍金器
一.前言
二.清宮鍍金材料的來源
三.鍍金工匠的來源與管理
四.清宮鍍金的技術和實例
五.小結
│第七章│清宮的黃銅
一.前言
二.鋅的來源與使用
三.黃銅的合成
四.章嘉國師與清宮佛像技術
五.黃銅技術的流傳
六.小結
│第八章│清宮的錫器
一.前言
二.行省貢錫與國內外的錫市場
三.內務府庋藏的錫與製作錫器
四.清宮錫合金應用和外來的技術
五.小結
│第九章│清宮的金屬祭器
一.前言
二.製作壇廟的金屬祭器
三.繪製《皇朝禮器圖式》與壇廟祭器陳設
四.滿洲本位的金屬祭器
五.金屬祭器的技術
六.小結
│結論│
│後記│
│參考書目│
│小引│
│第一章│清宮的毛皮
一.恰克圖進口的皮貨
二.唐努烏梁海進貢的皮張
三.十九世紀進口的皮張
四.恰克圖進口的皮革
五.小結
│第二章│清宮的冠服
一.繪製冠服圖式
二.冠服圖的文化史
三.北京的鋪子
四.小結
│第三章│清宮的西洋紡織品
一.前言
二.英國進口的氊呢
三.俄國進口的氊呢
四.俄國進口的布疋
五.西洋紡織品的用途
六.西洋紡織品的普及
七.小結
│第四章│珊瑚與清代的朝貢貿易
一.前言
二.異國奇珍:珊瑚的來源
三.成做珊瑚器物
四.珊瑚的用途
五.小結
│第五章│清宮的金銀器
一.前言
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