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孫女阿倩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剛幾歲,就像裝著本《十萬個為什麼》,好刨個根,問個底,問天問地,沒完沒了,這點挺像我。小時候上課時,我有一次左一個「為什麼」,右一個「為什麼」,問個沒完,問得老師也答不上個所以然。我被呵斥了一頓,還被罰站。可我不明白我哪裡錯了。
大學時,讀哲學、政治、文學、歷史等,疑問越來越多,看法也越來越多,就隨手記在書上。沒想到,「浩劫」的歲月,書上那種種「疑問」、「看法」,被人抄去,說成是大逆不道,批來鬥去,幾乎給我帶來滅頂之災。我仍不明白我究竟哪裡錯了。
歷經磨難,兩鬢如雪,我仍頑固不化,不思悔改,總認為自己的腦袋要長在自己的脖子上,凡事要獨立思考,窮原竟委,弄個明白。真是「山河易改,秉性難移」啊!
想一想,自古以來,人類在童年時代,面對蒼茫大地,日月升沉,電閃雷鳴,生生死死,不也像我的小阿倩一樣,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嗎?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最主要的一點不就是頭腦發達,善於思考嗎?人類的文明,不就是在不斷提出「為什麼」、回答「為什麼」的過程中發展的嗎?不然,人類又怎能主宰地球,飛往宇宙呢!
我在《人民中國》雜誌時,分工報導「中華文化」。有次開了上百個文化選題,多是司空見慣、似曾相識的,可若刨根問底,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
生肖,人人有一個,少有人不知自己的屬相。生肖是怎麼來的?是從天竺國輸入的,是從古巴比倫輸入的,還是中華文明固有的呢?這就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豆腐,是世界上人工最早提煉出的植物蛋白,是了不起的發明,在中華飲食史上功著千秋。豆腐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怎麼發明的?意見紛紜,莫衷一是,不知讓多少學者傷透腦筋。
名片,風行全世界。名片是怎麼來的?有人說那是「洋玩意兒」,也有的說是「從日本進口的」。名片究竟是「國粹」,還是「舶來品」?
雨傘,可開可合,使用方便,是個了不起的發明。西方人說傘是中國人發明的。東方人說古埃及人就用傘,比中國早得多呢! 那麼,傘究竟是誰發明的,也成了世界文化之謎!
座右銘,有誰不知道呢,可它的起根發源,又有誰真的知道呢?考古學家聲稱最古老的座右銘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聽起來真新鮮,究竟對不對呢?
生魚片,一說起來,誰都說那是日本的「國味」。凡到過日本的都知道,東道主總是一次又一次請客人去吃那「刺身」,就像中國招待貴賓總得吃烤鴨。可若說早在3000 年前生魚片也是中國的「國味」,風流天子唐明皇就是位擅長切生魚片的高手,人稱「斫膾皇帝」,你信嗎?
又比如,人們日常用的書信、搽的胭脂、穿的木屐、放的風箏等,哪個不是一看就懂,假若深究,又感到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呢!
這些「中華文化之謎」,要一一說清楚,不那麼容易,或資料奇缺,無從談起,或歧說不一,莫衷一是。我們就設了個專欄,取了個名字叫「中國文化探源」,一個「探」字,包含了「探討」的態度、「探險」的精神,就這樣走進中華文化的迷宮,開始了探險活動。儘管困難重重,還是從1986—1991 年連續刊載了五年。每出一期,我們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不知什麼地方弄出笑話來!
幸好,幾度春秋過去,沒出什麼紕漏,也沒遇到什麼非難,卻得到了廣大讀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勵,一封封熱情的來信,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不少專家學者,或提選題,或賜文稿,給予了真誠的幫助。更令人高興的是,國內外的幾十家報刊關注著我們的欄目,幾乎篇篇都被人拿去轉載,廣為傳播。這是事前不曾料到的。
刊出兩年多的時候,1989 年,日本東京美術出版社就予集結出版,推出日文版《中国文化のル——ツ》,即《中国文化的根》。1991 年,上海三聯書店推出中文版《華夏風物探源》。2007 年7 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篇目有所調整,書名也改題為「飯後茶餘談文化」,同年9 月,湖南岳麓書社也出版發行。2023 年,推出中文彩色插畫版的《古物中的生活新知》,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中華文化探源」是項巨大的「文化工程」,若要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一項項理出個頭緒,不知得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深信這一「文化工程」會像奧運的聖火,世代薪傳,發揚光大,終將會為全球文明增添一個令人矚目的新亮點。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有:文化史家莫容、民俗學家丘桓興、學者郭淨與筆者等。編撰過程中,我們不僅從古代典籍、先哲先賢那裡獲得了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教益,也從當代諸多專家、學者的著述中得到指導和啟迪,獲得了新知,借用了資料。本書為通俗讀物,未能一一開列出處,深表歉意,懇請鑒諒!
最後,我在這裡,向為本書得以成書並與讀者見面而付出了勞動與心血的女士們、先生們表示真誠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