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月祭祀中的水邊行事
台灣四面環海,與水的生活文化更是密切,一年十二個月在台灣有著許多跟水的節慶習俗,正月與新春有關的、二月土地公與水的信仰、三、四月農田需要用水所以有關於水圳的祭祀、五月端午節相關水邊行事、六月水災後的水邊信仰文化、七月中元節有關的放水燈、拜圳頭/拜塭仔/拜堤防、八月還福祭水、九月謝溪拜海、十月水官大帝、水德星君聖誕等,一年中在海邊、河邊、溪邊、或圳邊舉行的水邊行事,說明其儀式的內容,並探討其意義。生活在海島的台灣漢人仍有許多相關的水邊行事,可以探知漢民族對水的一些民俗概念和認知。
春夏秋冬四時變化,人們就順應著節氣的變換而生活,並經應時節產生相關的祭拜儀式,春去秋來年復一年,什麼時間撥種,何時鋤草施肥;靠海生活的人們出海捕魚時節,就會知道有什麼樣的漁獲,該如何捕魚。由這些共同記憶,制定一套順應時節的生活模式,民俗活動與祭祀儀式,也是凝聚地方在地共識的基石。
因為環境的不同、族群的差異,讓各地有不同的風俗,而造就在地的特色,在河邊、海邊、潭邊,逐月都有其相關的水邊行事,成為一套與水有關的台灣年俗。
[正月的水邊行事]
正月初一 新春汲水
從前沒有自來水時,井水的使用相當廣泛,據《白虎通.五祀》中説,五祀者,謂之門、户、井、灶、土,人們很早就有祭祀行為。在台灣,大年初一第一次去打井水時,會祭祀「井神」;先在井垣放上金紙,在井邊插上香,燒完金紙後才能打水,意思是祭拜「古井神」,期待一年保佑水源豐盛。
在彰化泉州寮「福源宮」,其主祀神「井仔公」,在那可以看到三口如今已不再使用的古井。一口最老的古井,現今用鐵欄圍住,井垣旁設有三座香爐,主要是在祭祀當地的三水井,初一、十五前來取水時,都會先祭拜最早的開基古井。
據當地先民傳說大年初一要來祭拜井仔公,由於現今自來水的普及,所以水井祭拜也漸漸沒落。
野柳神明淨港
野柳保安宮,位於新北市萬里區,是野柳地區主要的信仰中心。野柳神明淨港起源於一百多年前,有一艘從中國載著非法販賣人口的「金和順號」帆船,在風浪中觸礁沉沒,船上人們全數罹難。開漳聖王透過乩童指示村民在港外紮營,告知將親自淨港,以守護漁港潔淨、保佑村莊平安。
野柳在地人大多以海維生,為了感念眾神明的恩典,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早上舉行神明淨港儀式,成為野柳特殊的文化活動。這項傳統延續至今,更在二〇〇八年被登錄為新北市民俗無形文化資產。
整個淨港儀式在元宵節當天舉行,上香祈福儀式做為開端,隨後恭請神明及來賓長官登船,搭乘漁船巡視繞行漁港,進行「淨海巡洋」以驅邪除厄,保佑漁民出海平安。返航後舉行「神明淨港」儀式,由在地民眾抬著神轎,從廟前港口衝刺躍下,再游至對岸登陸,潔淨港域洗淨晦氣。最後進行「神明過火」活動,由勇士們抬著神轎踩過燃燒的炭火堆,為神明去除周遭晦氣,增添靈力。儀式結束後進行村中遶境,保祐村里平安。
[二月的水邊行事]
美濃二月祭
二月在南部六堆客家地區,配合昔日的農耕時序舉行祭典,在美濃河畔舉辦祭典,稱為「二月祭」,並於祭典中請戲班演戲酬神,也稱作「二月戲」。
美濃庄二月戲,在傳統農業社會時代,歷來都在荖濃溪上舉行,表面上是祈求河江伯公護佑,溪水平順兩岸無災,另一方面是祈求冤死在河中的無祀男女孤魂,來年不要作祟。從此活動的進行,我們可以瞭解先民對河水的倚重與敬畏,庄民為感謝一年來河水、土地賜予人民生活上的豐厚,向守護溪水的「河江伯公」與長年守護村落的土地伯公敬拜,已成為美濃人共同的記憶!
二月祭的祭典包含三個儀式:一為敬伯公;二為祭河江;三拜天公(還神)。祭儀當天下午在嗩吶八音團前導下,由福首與禮生帶旌旗、伯公轎迎請土地伯公入壇受祀、隨即祭河江、晚上拜天公還神、敬伯公,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登。
[五月的水邊行事]
端午節相關水邊行事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在台灣稱作「五日節」,有時書面上也稱端陽或午日節,每逢此時,家家戶戶包粽子、插艾草,有些靠水的地方則舉行劃龍舟比賽,蔚為盛事。而取午時水的風俗雖未必普遍,仍有許多家戶施行之。
佐倉孫三的《台風雜記》提到台灣的端午時,強調當時「鬪船」的盛況:「台島亦有端午之事,稱曰祭屈原之靈云。此日作粽,兒童懸香玉於胸,詣神廟;大人則稱鬪船,壯夫八九人,乘輕舸,試競漕,宛然我短艇競走者也。而其舉動最究劇烈,或翻旗幟、或鳴鼓鑼,觀者歡呼,聲如雷霆,可謂壯舉矣。」
在端午節進行龍舟比賽之前,會進行「祭江」的儀式,而賽會後舉行「謝江」的儀式,各地儀式有所差異,但都是抛灑部分祭品進入江中,祭祀水中亡靈,祈求比賽平安的意思。有時也演出謝江戲。
宜蘭的二龍村龍舟競渡
宜蘭二龍村龍舟競渡,是台灣保留相當完整龍舟競渡文化的地方,整個活動分為三個部分,先前準備、競渡開始與競渡結束。
競渡之前的事先準備工作相當繁複有「製旗疏河」、「修整、固定龍舟」、「龍舟迎神、淨香、點晴與祭港」、「下水」、「獻紙頭」、「邀請」、「插旗」。距今二二一年的一八〇二年開始,每年四月,二龍村長出面邀請上下庄耆老、仕紳等,開龍船會議開始,這一切準備,都是在維繫人員安全;對神明與河水的敬重,經過這些儀式讓這艘船有靈性,能帶給地方平安順利。
競渡當日,首先要由主隊選擇水道,稱為「開港路」,參賽的隊伍要划行水道來回一次,敲鑼與獻紙頭,再返回起始點後燃放鞭炮,以潔淨賽道,祈求人員平安。整個活動最後的儀式,「謝神」或稱「請龍船看戲」,二龍村民將附上神靈的龍舟,當成神一樣對待,在競渡完成後,會演戲酬謝龍舟,酬謝神明,俗稱龍船戲,謝神完成後才代表今年的龍舟競渡儀式完成。
彰化鹿港端午迎龍王
在彰化鹿港,每年在龍舟競賽前會有一個「龍舟下水」儀式,依例迎請鹿港龍山寺的「龍王尊神」,與鹿港天后宮的「水仙尊王」,一同前往龍舟比賽現場,舉行龍舟開光和下水儀式。
鹿港龍山寺的龍王尊神,只雕刻龍頭,且龍角是以真的「鹿角」鑲嵌於龍頭上,造型相當特別。鹿港龍山寺「迎龍王尊神」的習俗,日治時期一度中斷,一九七八年才又重新恢復,迎請龍王尊神遶境的習俗,目前鹿港龍王尊神遶境的時間與龍舟競渡配合,於端午前舉行,遶境時從龍山寺出發,前往迎鹿港天后宮水仙尊王,前往龍舟競渡場地舉行祭祀及龍舟開光點睛儀式,祈求活動平安順利。除了鹿港以外,麥寮拱範宮也有出現奉祀「龍王尊神」,除此兩地以外就少見到。
鹿港龍山寺「迎龍王尊神」,源自泉州原鄉流傳許久的端午習俗,稱為「採蓮」或「嗦囉嗹」,龍王尊神為航海的守護神之一,《泉州府志》記載:「五月初一採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至民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現今泉州城內與安海、石獅等古鎮至今保留採蓮及迎龍王的習俗。安海民俗「嗦囉嗹」是端午節迎龍王趨吉避凶,並且在家家戶戶插上菖蒲艾草,灑上雄黃酒,可以說是一個屬於端午水的習俗。
乞午時水
「午時水」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所取的水,用容器裝起來,放在陰暗的地方,相傳水質不會變壞,如患有熱病的病人,飲用午時水會有好的療效,因此有五月五日取午時井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的說法。台灣民間流傳一句諺語:「午時水飲一口,卡好補藥吃三年。」也有人說:「午時洗目睭(眼睛),金到若烏鶖。」
在台灣各地許多廟宇,也會在這一天取「午時水」,將取到的午時水分裝成罐放於廟中供人索取,這樣的習俗以彰化鹿港最為常見。
許多宮廟都會舉行午時水的活動,其中以彰化鹿港的護安宮敕取午時水活動最為盛大,在端午之前護安宮主神會降駕指定要取水地點,例如一九九四年指定取水地點於彰化二水鄉上豐村的一處山泉。
端午節當天早上由鹿港出發至二水,所有參與的神轎皆在山下等候,由法師唱念請神咒,恭請坐於小轎中的吳府千歲降駕,當吳府千歲降駕後,神轎隨即上山至泉源處,在小法團的協助下舉行祭山神、土地的儀式,感謝山神土地照顧這一口泉水。祭拜後,小法會舉行敕水買泉的儀式,首先是唱念龍王請神咒,恭請龍王來賜泉,再由法師以三支清香敕取泉水,最後象徵性丟下十元於泉中表示「買泉」,此時護安宮吳府千歲的乩童會用七星劍插於泉中高喊「取水」,此時大家爭相的取用,完成端午取水活動。因為其活動相當有名,所以來廟中索取午時水的信眾相當多,每回取水都需要帶兩台的載水車取水,才足夠居民的需要。
竹南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與洗港
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其地理位置介於基隆港與鹿港中間而被稱為「中港」,其地媽祖廟「慈裕宮」頗有盛名,更是全台金銀紙製造中心。
竹南中港的「祭江」與「洗港」儀式由來,源自於清道光六年,彰化粵人李通事件發生,再度掀起大械鬥,蔓延中港溪以北各地,中港一帶最為慘烈。中港溪一帶屍橫遍野,加上中港溪溪水氾濫。居民便恭請中港慈裕宮天上聖母,結合地方眾神的力量舉行「祭江洗港」儀式。此儀式於二〇〇九年登錄為苗栗縣民俗無形文化資產。
每年慈裕宮會先發函給當地的大小各廟一起來參加。端午節下午一點多左右開始祭江與洗港的儀式。由媽祖壓陣出巡,抵達「小橋宮」前的第一個角頭後,再沿著往西的溪圳前進。途中每隔一段路便往溪中灑金紙,在每個路口或橋樑,隨行的乩童更得行驅逐邪魔的儀式,這種儀式相當簡單,先在橋樑或路口的四個角落,按東、南、西、北的方位燒金紙、灑鹽米,並用鯊魚劍或刺球劈砍自己的身體,然後在橋中央,朝河中灑符水、小袋米包、金紙等,最後再操演巫器一番,儀式便告完成。
虎頭埤水庫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圳頭祭」
虎頭埤,位於台南市新化區,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由大目降街(今新化)歐陽安所闢建,用以蓄水灌溉農田。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周懋琦撥款擴建,始稍具規模。日治時期,當局曾經整修堤防、設立閘門,並美化湖畔,被稱為台灣第一水庫。
每年在第一期稻作收割後,配合水利節舉辦「圳頭祭」,祈求神明保佑讓農作豐收,在虎頭埤水庫舉辦「圳頭祭」,最初是在一九五四年開始,由於當年大旱嚴重缺水,地方仕紳商議便在新化朝天宮,廟埕設壇請廟內神農大帝「祈雨」,果然應驗。日後為了飲水思源,且虎頭埤水庫更是新化地區五、六百公頃農田的共同水源地,隔年便在虎頭埤水庫進行圳頭祭儀式答謝神恩,也就流傳至今,後續嘉南農田水利會各地工作站也紛紛各自擇日辦理圳頭祭儀式,可說該傳統乃由新化地區開始,「圳頭祭」於虎頭埤水庫舉辦更有飲水思源意義。
[七月的水邊行事]
放水燈
《台海使槎錄》提到赤崁的習俗云:「更有放水燈者,頭家為紙燈千百,晚於海邊親然之;頭家幾人,則各手放第一盞,或捐中番錢一或減半,置於燈內。眾燈齊然,沿海漁船爭相攫取,得者謂一年大順。大型普渡前,都會舉辦放水燈的儀式,「水燈」是紙糊成房子的樣式,底下加上可以漂浮的物品(早期用香蕉樹幹,現在用保麗龍)。在紙厝寫上「慶贊中元」等字樣,有時還會書寫寺廟或會首的名稱,並且插上蠟燭和幾枝香。廟方工作人員與信徒手捧著水燈,在普渡舉辦的前一天,由道士領導,來到河邊或海邊,放在水上讓其漂流而去。象徵從遠方接引孤魂上岸,上岸前接受人間的普施與超渡。基隆中元祭、宜蘭水燈節、嘉義城隍廟、地藏庵等普渡都有舉辦水燈遊街。
宜蘭城清代舊稱噶瑪蘭城,每至農曆七月備供祭祀,並以放水燈普渡,自道光五年(一八二五)迄今。著名的水燈遶境則源自當地有賣麵的小販終年身體欠安,至城隍廟經神明指示中元普渡前一日,組吹鼓陣遶境宜蘭城四方即可,後來小販果然不藥而癒。為感念神明賜福,小販每年均組吹鼓陣繞城,老百姓也風聞相伴而行。
二〇〇七年宜蘭城內各市場攤商加上佛、道教團體,除祈福、法會、遊行活動,再加入其他表演項目昇華為觀光焦點,現宜蘭市區十四個單位族群團結精神,而形成放水燈遊城的「宜蘭水燈節」,二〇〇九年公告為宜蘭縣政府指定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宜蘭地水燈相當有特色,各角頭地水燈都糊製得很大座,活動最主要的水燈更有一層樓高。另一個宜蘭水燈節的重要特色是,宜蘭城隍廟會請人扮演城隍爺,坐在一台裝飾華麗的車上與水燈一同遊行,裝扮城隍爺的人也會跟著大家一同參拜,在這可以看到宜蘭縣長與宜蘭城隍,陰陽兩位縣長同框難得的畫面。
安平孤棚祭
中元普渡是指農曆七月祭鬼節俗,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傳統習俗,會因為其舉辦的時間、地點、物件、主辦者、儀式執行者等,而有不同的變化與稱呼,但儀式大都是準備祭品,祭祀孤魂野鬼,超渡陰魂。中元祭典設置孤棚來進行普渡之俗,從清代的台灣即各地時常可見。時過境遷,目前台灣中元普渡祭典可見孤棚的僅見頭城、恆春及安平。
孤棚祭的起源主流說法為清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安平運河碼頭工頭陳柱,在一次因搬運利益發生的鬥毆,發生打死人的意外事件,陳柱受到牽連,恐被官府處死。港仔尾當地居民向靈濟殿眾神與老大公祈願,若能平安無事,必酬神謝恩。後陳柱竟判無罪釋放,此後港仔尾當地居民每年農曆七月九日搭孤棚祭祀老大公兼普渡,逐漸演變成今日安平靈濟殿特有的「孤棚祭」習俗。
靈濟殿「孤棚祭」以五根高約二至三丈的圓柱搭起十五台尺高的棚面,棚面向西側搭一張案桌,再由案桌前降下白布,白布一直延伸垂直至運河中,以此做為接引老大公的路徑,並引導水中孤魂到壇中接受祭祀;四邊圓柱各懸掛一隻大豬公,以及其他雜糧,棚上更有「篙串」數十支,繫有各式祭品,相當傳統與特別。
「孤棚祭典」二〇一七年獲台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是值得保存的民俗宗教信仰文化,藉著文化活動的舉辦,讓參與者得以親身認知與體會,透過儀式將一百多年的歷史典故及場景,完整保留並持續傳承,是相當難得的。
拜(普)圳頭、堤防、溪頭 、石駁
農曆七月舉辦各種普渡時,有許多與「水」有關的儀式。
因為早期漢人移民來台,需經過危險的台灣海峽;並且早期交通以水路為主,產生不少的水上交通意外;又因水患頻仍,也發生不少意外,在七月普渡因水難而死亡的孤魂,也成為相當重要的祭祀對象。台灣漢人認為人意外死亡之後,如果沒有適當安撫與祭祀,其魂魄將會留在當地並作亂。
台灣往昔水利設施發達,因水利開發,而殉職死亡者難免有之;而「大圳溝」遍布,因意外跌落或游泳溺斃者,也不在少數。所以在七月必須好好祭祀這些水中孤魂,「圳頭」是水利設施的重要部分,「堤防」則是保護人民身家財產的重要設施;漢人認為若不好好祭拜這些水中孤魂,祂們就會破壞這些設施,造成水患,因為早期的堤防常用土壟、砌石及蛇龍工法施作,較不牢固,經常潰堤,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很大威脅。在七月分民眾會挑個好天氣的黃昏,準備豐盛的祭品,到這些重要堤防設施旁邊,焚香祭拜。有時也會準備另一份祭品祭拜管理此地的土地公與水神,感謝其辛勞,這樣的祭拜儀式往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則感謝該設施,一則也祭送孤魂,請祂們不要來擾亂,也希望好兄弟能保佑,在洪水來臨時能把洪水引導到溪床中間,不要沖斷堤防,氾濫成災。
拜溪的儀式起源於沿水聚落的人民,因為懼怕河水氾濫,與鬼神發願具誓,每年準備供品到堤防上祭拜鬼神。現今台灣很多地方的農田水利會與河川局,一起加入拜溪、拜圳頭的行列,使有些祭拜較式微的地方得以延續。由於現在的堤防都相當堅固,台灣溪流也少氾濫成災,這個儀式正在逐漸消失之中,如果能配合學校教育一起認識台灣的河川,也能保留此一習俗。
南鯤鯓代天府塭頭普/竹筏仔普/海普
南鯤鯓代天府會在農曆七月十日下午舉行普渡,普渡會場設主會、副會、主醮、主壇和主普等五座「斗燈」,以往都以鄰近魚塭的「塭頭」和附近商家參與公普,後來由於南鯤鯓代天府信徒廣布,每年普渡祭品豐美,場面壯觀。普施法事由「開基大王」掛帥,禮聘高功道長主持,由發表、豎燈篙、放水燈、插路頭燈而至謝壇,依正統道法辦事,場面相當盛大。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辦為期八天的甲午科護國慶成祈安羅天大醮,有「台灣王爺總廟」稱譽的北門南鯤鯓代天府,建廟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每六十年會舉行一次盛大的建醮大典,此次建醮斗燈首三十三首,平安斗首有一〇八首,難得一見的海陸大普渡,設有七大普渡場,總計一萬七千多盆的供品、祭品,最為特別是於急水溪畔的海普場,有八十七艘載滿祭品的膠筏停泊,據傳因為當地以近海捕魚為生,為了特別祭祀於急水溪河口喪生的好兄弟,每六十年普渡時,一定要在竹筏上擺設祭品,稱之為「竹筏仔普」或是「海普」。
[八月的水邊行事]
八月十五日 林內中秋節祭拜河神
林內鄉位於雲林縣東北,地處山地與平原接攘處。東南部為丘陵,西北部為平原,濁水溪由東向西流過該鄉北境,形成與彰化縣二水鄉的天然邊界。境內還有清水溪、坪頂溪、斗六東溪、大埔溪等溪流交錯,可以說是水文相當豐富的鄉鎮。
每年中秋節,林內居民會準備供品到「斗六大圳」的圳頭,舉行祭拜河神儀式。一九九一年敬拜河神地點由二號水門改三號水門護堤岸上。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敬備三牲酒禮,素果馨香,到林內鄉觸口及竹山鎮枋寮二處水源地,舉行「圳頭祭」,最後回至林內護岸一起祭拜河神。
據傳於一九五一五月十五(農曆四月十四),村民周校友先生挑菜到竹山販賣時,途中遇見溪水暴漲洶湧,不斷侵蝕護體。肇因於深山連日豪雨山洪暴發,加上草嶺潭潰堤,溪水衝向濁水溪宣洩,眼見危急,火速趕回林內敲銅鐘,通知全村趕快逃離。
這時,全村人民帶著貴重物品,攜帶家眷暫離家園,逃至林內國校避難,水勢洶湧,正感六神無主,村民提議大家齊心誠意跪下祈求河神許願:「所求如願,每年中秋節,村民準備豐盛祭品祭拜河神。」所謂心誠則靈,奇蹟出現,河水慢慢地退離堤岸護體,全村民發自內心感謝河神庇佑。此後,村民信守承諾,在中秋節當天,家家戶戶準備豐盛供品,午後陸續到護岸敬拜,感謝河神年年庇護全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
八月十五、十六日 新營五間厝/下營中庄仔拜溪
急水溪流經台南市北部的白河、東山、六甲、柳營、新營、後壁、下營、鹽水、學甲等行政區,於北門區雙春入海,全長約六十五公里。
清嘉慶年間,急水溪逐漸逼近五間厝。道光元年,五間厝庄民乞求免難消災,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祭拜河神,果然在道光三年,急水溪改道,自舊廍南下至鐵線橋(今新營區鐵線里)東南方轉彎,流向西南的下營區甲中里(十六甲、中庄仔),北方,卻也造成當時鐵線橋南后寮仔庄,因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