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不只七雄,被消失的第八雄──中山國,因考古學家挖到千輛車馬坑才發現。
◎草原牧民撿了個大印,一擺20年,直到專家鑑定:印的主人竟是成吉思汗的女兒。
◎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怎麼被發現?考古學家將56塊陶片黏回……天啊!是人臉!
◎怎麼判斷出土的古人年齡?牙齒是關鍵。但遇上食肉的草原民族就不準確了。
作者黃大路,是中國知名考古學家,
曾參與過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山東前掌大商代遺址、福建南宋官窯……
等重要遺址挖掘工作。
他說考古是件費體力、燒腦力的工作,不是電視電影裡的尋寶,更不是盜墓致富,
在遺址蹲上數月是常有的事,如果挖出大墓陪葬品,瞬間當然驚喜連連,
但之後還得一邊刮地層,一邊琢磨:這到底是誰留下。
而且,挖掘過程不可逆,一旦出現誤差、挖壞了,驚呆你的就不是寶物出土,
而是這文物再也無法挽回、毀了。
本書就是透過15個考古現場故事,
從蒙古帝國的敖倫蘇木城遺址、甑皮岩遺址到紅山文化遺址、雙墩遺址……
詳述考古人員如何將出土文物重新梳理,
判別這是誰的墓、誰的印、誰家的馬與誰家的碗。
這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文學底子,聽過許多鄉野傳說,
加上科技學養和設備,方能一點一滴還原古文明的模樣。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遺址,暗藏廢帝真相
中國自古以左為上,左邊的大墓總先被盜墓賊率先開挖,
但西漢第九任皇帝海昏侯劉賀的「豪宅」墓,竟藏的好好的。
原來,漢代竟然以右為上,盜墓賊挖完左邊就回家,
忽略了右邊的墓藏有11個庫房和兩萬多件金光閃閃陪葬品。
傳說海昏侯一生衣食無憂,就是病懨懨,
考古人員卻在他屍骨的食道、胃、肛門都找到香瓜子!
斷氣前還要吃香瓜?研究人員用科學技術DNA化驗找真相。
◎雙墩遺址,在碗底畫畫是對天的崇敬
安徽蚌埠有個雙墩遺址,發現大批被砸碎的陶碗,
碗底刻有一橫一豎,十字狀圖案,有的還畫兩個圓,連同碗底共三圓,
直到考古員將碗一點點拼湊倒扣過來,才發現古人對天文的研究超乎想像。
◎故郡遺址車馬坑,隱藏被遺忘的「戰國第八雄」
韓、趙、齊、魏、楚、燕、秦是我們熟悉的戰國七雄,
直到河北行唐「故郡遺址」開挖出5車16馬,
一個消失的古國──中山國才逐漸清晰。
這個第八雄中山國以千乘的實力,比肩號稱萬乘的戰國七雄,
《史記》卻不提。
考古的驚喜,遠不止寶藏出土;考古的推論,精彩不下於推理破案;
考古的成果,不斷把若干原本正史的認為,和傳說的以為,更正為史實。
作者簡介:
黃大路
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參與過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山東前掌大商代遺址、福建南宋官窯、河北邯鄲後灣章北魏大墓等重要遺址的挖掘工作。
2001年後,致力於中央電視臺考古類電視節目製作和公眾考古工作推廣,期間參與央視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等節目的統籌工作、江西海昏侯墓、四川張獻忠江口沉銀、新疆天山道等大型遺址的全程即時報導,並在社會類雜誌開闢「生活考古」等專欄,向大眾介紹考古。
章節試閱
在一號墓棺中心偏右的位置,一塊大玉璧的下面露出一枚玉質的印章。泥土下隱隱露出一個「劉」字,這顯然是一枚兩個字的印章,被泥土覆蓋著的另一半是什麼字?事關重大,實驗室考古負責人將屋裡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請了出去,僅留下三個人。
他們提取出玉印,拭去泥土,印章的另一半露出真容——果真是「賀」!劉賀!自此,猜疑和爭議了五年多的大墓主人身世之謎,終於真相大白——就是當過昌邑王、做過西漢皇帝,後淪落為百姓,末了,受封海昏侯的劉賀。
打開劉賀大墓的槨板,所有人都「傻」了:一層層燒餅大小的金餅,閃閃發亮,甚是奪目。它們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掩埋,依舊光彩照人。
僅一天,考古人員就取出了187枚金餅。金餅是規格化製作的,經測試,每一枚金餅重約260克,這恰恰是漢代一斤的重量。出土的大部分金餅純度接近當今24K黃金的純度。
最終統計,墓中金餅一共384枚,總重量約99,840克。若按當下24K黃金每克售價人民幣300元(按:人民幣兌新臺幣的匯率,以2023年4月14日,臺灣銀行公告之匯率4.507元為準,此約新臺幣1,352元。後續若無特別註明幣別,皆是指人民幣)計算,劉賀墓裡的金餅約29,952,000元。因為具有文物價值,每枚金餅的市場售價遠不止7萬元。據說,當初被盜墓賊偷走的海昏侯墓的金餅,在黑市上已經被炒到70萬元一枚!至於漢代是怎麼製作出純度如此之高的金器,當時蒞臨海昏侯大墓的諸多冶金考古專家,均未給出答案。
海昏侯劉賀大墓裡出土的黃金數量之多,這在中國考古歷史上未見前例,而且被劉賀帶到另一個世界的不僅僅是金餅。
2015年11月21日,考古人員在清理大墓的內槨室時,發現出土的部分馬蹄金底部有個「上」字。對於這個「上」字,有學者推測「上」的表意為「上林苑」,因為馬蹄金是由上林苑監製的。但後來,打開外棺時,又見馬蹄金,令考古人員費解的是,這批馬蹄金不但有「上」字,還有「中」字和「下」字。由此看來,先前對「上」的推測不準確。該怎樣解釋馬蹄金的「上、中、下」呢?很可惜,及至當下,仍無定論。
除了馬蹄金,劉賀的大墓中還出土了麟趾金和金板。
劉賀5歲繼承昌邑王位,19歲稱帝、29歲受封海昏侯、34歲死在江西,究其一生,「罪惡昭彰」(史籍上的說法),並無領賞的點滴功績,但劉賀的大墓中,為何會有麟趾金?目前的推測是:一部分是從其老爸劉髆那繼承來的,一部分是劉賀當昌邑王時,宮裡賞賜的。
在劉賀的內外棺之間,出土了20塊每塊差不多一公斤重的金板,金板上無字。劉賀僅是一個落難的侯,就有那麼多的黃金,不難想像,整個西漢王朝擁有的黃金總量有多大!
愛吃香瓜,臨死也要吃?
現在我們再來聊聊劉賀的死。
為了傳宗接代,一些植物的種子進化出了抗酸性和耐腐蝕的生物特性,瓜果被動物吃下肚,其中的籽被排泄出去,種子被散播開,這一物種的繁殖就有了保障。江西的土壤呈酸性,劉賀的屍骨蕩然無存,但在其棺內,小小的瓜子歷經兩千多年的掩埋卻是光鮮如初。
考古人員發現,在劉賀的肛門處出現了香瓜子,這說明了兩點:其一,劉賀去世的前一天吃了香瓜;其二,漢代沒有保鮮設備,劉賀去世時正值香瓜成熟的季節,而他所在的贛北地區香瓜成熟於6月,因此,劉賀死在初夏的6月。去世的前一天還能吃香瓜?不可思議!接下來的挖掘,再次叫人咋舌。
提取陪葬在劉賀腹部的小玉件,需要趴在懸空、架在棺柩之上的木板上,一點一點的剔除淤泥。一天,實驗室裡靜極了,忽然,有一名工作人員大叫起來:「啊!快來看,這是什麼?」聞聽叫喊,大家圍攏了過去,只見竹籤的尖頭上黏著一枚香瓜子,與先前出土於劉賀肛門處的一模一樣。
再行查找,淤泥下竟然還有二十幾枚香瓜子——劉賀不但在去世的前一天吃了香瓜,在死去的當天也吃了香瓜,命都快沒了,劉賀怎麼還那麼貪吃?
照理說,衣食無憂、病懨懨的劉賀,臨死前如果「迴光返照」、胃口大開,吃點別的不行,偏要吃香瓜?接下來的挖掘,還有更不可思議的呢。
考古人員挖掘了三天後,提取陪葬在劉賀脖頸處的文物時,竟然在其食道又看到香瓜子!肛門處的香瓜子是去世前一天吃下去的,胃裡的香瓜子是撒手人寰的當天吃下去的,食道裡的香瓜子呢?臨近斷氣,他還嚼著香瓜!劉賀為何如此貪食香瓜?這一疑問令人背脊發涼。
假設一下,劉賀的食道、胃、肛門處的香瓜子也被注入了毒素……長期進補有微量毒素的長壽藥,可以強化劉賀的抗毒機理,頭一天吃下去的香瓜沒能結束他的性命,第二天一早,再吃,還是沒死,中午再吃,終於死了。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劉賀是被人逼著吃香瓜而結束性命的。
之所以做出這一推測,是根據接替劉賀當上西漢皇帝的劉詢,與劉賀的鋒芒畢露截然不同,劉詢對霍光低三下四、唯唯諾諾,凡事只會說一句話:「聽大將軍的。」然而,霍光一死,劉詢凶相畢露,眼都不眨一下將霍家千餘口一股腦兒的全砍了,根除了霍氏威脅。可是劉詢仍不放心,前任劉賀當真心灰意冷了嗎?於是,劉詢想起了在香瓜裡注毒這一惡招——不過,這僅是推測,至於說,劉賀到底是不是因為吃了毒瓜而死,這需要對瓜子做毒理檢測以後,才能做出確切的認定。截至本文完稿,毒理檢測還未驗出結果。
前文中,我提到過一位同行、一位特別傳奇的人物——楊軍,我對他的行為思想很感興趣,尤其是這位考古隊長近乎較真的工作態度,以及有別於常人的處世理念。
這天,考古實驗室又有了重大發現。每逢有重大發現,工作人員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楊軍。不到20分鐘,楊軍滿頭大汗的趕來了。從墎墩山上到考古實驗室,抄小路十來分鐘就能到。果不其然,楊軍又穿上那雙破得不能再破的運動鞋。他耽擱了幾分鐘,因為他從考古工地跑回駐地換鞋了。
進了實驗室,楊軍迫不及待的跑到劉賀的棺材旁。順便說一下,現場挖掘時,劉賀的棺材體積很大,而且棺外出土了包括韘形玉佩、金板等陪葬器物,可以肯定的是,內棺的陪葬也不會少。
前面我們提到過漢代的貴族死後,會以玉加身,最高等級的會穿玉衣下葬,等級低一些的會在死者身上和身下覆玉璧。劉賀是廢帝,沒有穿玉衣下葬的資格,但可以玉璧加身,因此考古人員在打開棺材時,發現劉賀從頭部到腹部,滿是玉璧,大大小小有十幾枚。
直到有一天,趴在木板上做玉璧細部微距拍攝的考古隊員忽然像被黃蜂蜇了一般,慌亂的跳下木板——照相機的彩色螢幕展現出了令人驚詫的畫面——整齊的一口大牙。
聽聞發現了牙,楊軍立刻跑到實驗室來。牙又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為什麼楊軍會這麼激動?照楊軍的說法,這可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口帝王牙呀!
考古發現並不像局外人想像的那樣,只看到文物的商業價值,考古人更關心的是文物的學術價值。這麼說吧,有的時候,一塊陶片的學術價值或許並不比兵馬俑差,比如,考古人員在江西萬年縣的吊桶環遺址發現了距今2萬年的陶片,被確認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製陶實證,這一發現將人類製陶史提前了近萬年。為什麼說劉賀的牙出土屬於重大發現?因為根據劉賀的牙,考古人員有了重新審視史籍、還原歷史真相的機會。
沒過幾天,社科院考古所、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的DNA檢測等專家相繼進入實驗室,各自採集了一顆牙帶回去研究。日後,如果偵測檢查的結果能夠出來,將破解很多疑問,比如,劉賀的死因、他的健康狀況,以至劉賀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頭髮的顏色,再有就是,當今的劉姓,如果誰敢自詡種姓純正,對不起,和劉賀的DNA比對一下,便可知曉你的「劉」純不純了。
楊軍邀請以上三個單位的專家分別採集劉賀的牙,這是考古的慣例,目的在於日後檢測出來的結果、資訊等,如果至少有兩家雷同,那麼研究結果就是可信的了。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因為酸性土壤的侵蝕,劉賀的牙中所包含的DNA資訊都已喪失殆盡,三個單位都沒能檢測出令人滿意的結果。請DNA檢測專家前來採集並檢測劉賀的牙,楊軍還有一個意圖,即是建立中國劉姓族譜的基因系統,劉賀的DNA無疑是最為純正的劉姓基因了,但這一點,楊軍也未能如願。
在一號墓棺中心偏右的位置,一塊大玉璧的下面露出一枚玉質的印章。泥土下隱隱露出一個「劉」字,這顯然是一枚兩個字的印章,被泥土覆蓋著的另一半是什麼字?事關重大,實驗室考古負責人將屋裡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請了出去,僅留下三個人。
他們提取出玉印,拭去泥土,印章的另一半露出真容——果真是「賀」!劉賀!自此,猜疑和爭議了五年多的大墓主人身世之謎,終於真相大白——就是當過昌邑王、做過西漢皇帝,後淪落為百姓,末了,受封海昏侯的劉賀。
打開劉賀大墓的槨板,所有人都「傻」了:一層層燒餅大小的金餅,閃閃發亮,甚是奪...
推薦序
推薦序
那些年,他們一起考過的古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
讀這本《中國考古大現場》的體驗很有趣,這不單單是本滿腹經綸的好書,還彷彿像是位衣衫襤褸的大叔,風塵僕僕的從風沙滾滾的田野回來,還未盥洗乾淨,就先切了兩斤熟牛肉、燙了一壺好酒,然後就開始用市井小民都能聽懂的大白話,講解他在考古現場的各種奇聞軼事,以及剛重見天日的稀世珍寶,還有他對考古工作的滿腔熱忱。
這本好書,讓我們有如親臨了15個考古遺址,見證考古學家從一個又一個考古挖掘中,還原出古人的生活和風采。重要的是,這些文物並非是整整齊齊的擺在博物館中供人瞻仰而已,而是在這本書的作者——中國中央電視臺考古類電視節目編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黃大路先生的口中活靈活現:從有人意外發現地下的文化資產,或者被盜墓者所迫而奔波大江南北,讓一個個牛脾氣的考古學家廢寢忘食、小心翼翼的挖掘、清理、保護貴重的文物。
黃大路先生也不忘同時暢談他對考古學、考古學家以及公共考古學的各種真知灼見。雖然這本書只有述說發生在15個中國考古遺址的故事,但是考古學家獨特的氣質和個性,求真求是精神的執著,在古今中外的各大考古現場,肯定是貫徹始終的。
黃大路先生說考古人要耐得住寂寞,這寂寞應該還不只是在人跡罕至的田野中辛勤工作的寂寞,也包括他們在整個社會大眾中,以及考古遺址的鄰里鄉民的不解和誤解所產生的寂寞。我們能夠在博物館、歷史書籍中一窺古文明的種種,都要拜他們的擇善固執和堅持不懈所賜!
從這些近年出土的文物中,我們也一再清晰可見,在受教育時期的許多歷史教科書內容,其實是該被出土文物還原的歷史現場給改寫的!這些考古發現,是否意味著,我們從來就不該盲目相信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而需要一再思考那些內容是否只是學術界暫時的主流認知。至於學者又是怎麼得出那些結論的,是不是還有什麼原本大家信以為真的歷史事件,其實本身就是個待解的謎團?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能看到華夏文明,是極為兼容並蓄的,不是中原的漢族一家獨大的——遠古的北方一望無際的草原和沙漠,以及南方的水鄉澤國和石窟洞穴,也同樣出土了超過五千年古老的文物。顯然,長城以北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以及長江以南蠻荒地區的富饒物產,都一同滋養了整個中華文明!
推薦序
那些年,他們一起考過的古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
讀這本《中國考古大現場》的體驗很有趣,這不單單是本滿腹經綸的好書,還彷彿像是位衣衫襤褸的大叔,風塵僕僕的從風沙滾滾的田野回來,還未盥洗乾淨,就先切了兩斤熟牛肉、燙了一壺好酒,然後就開始用市井小民都能聽懂的大白話,講解他在考古現場的各種奇聞軼事,以及剛重見天日的稀世珍寶,還有他對考古工作的滿腔熱忱。
這本好書,讓我們有如親臨了15個考古遺址,見證考古學家從一個又一個考古挖掘中,還原出古人的生活和風采。重要的是,這些文物並非是...
作者序
不是尋寶盜墓,是重拾文明的記憶
據我觀察,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會因職業性質養成特有的性格,考古這行也不例外。有媒體朋友對我發表感慨:「考古人不好相處。」並為考古人歸納出好幾條具體表現,第一個表現是:認真起來不顧及外人顏面。這一條,我承認確實是這樣。
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到了緊鑼密鼓階段,因為出土的陪葬器物太多、太亮眼,聞訊而來的新聞媒體足有幾十家,應對媒體,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自然成了最忙碌的人。一天,因為有事,我遲了一些到考古工地,在大墓的墓口處,見專家組組長漲紅了老臉正在訓斥一位三十多歲的女記者,而女記者淚流滿面。我連忙上前,勸開他們。
女記者離開後,我問專家組組長:「你這是做啥呀?」老人家義憤填膺,「說是採訪,其實就是胡說八道!我跟她說,看完新聞稿再來採訪我,她不聽,沒完沒了,我就急了。」這事說來不能怪專家組組長,不過,這位老人家的脾氣也是急躁。這就是考古人,一旦發飆,誰的帳也不會買。
還有一件事,很多人拿著當地主管批示的紙條隨意出入考古工地,考古工地哪有想進就進的道理?還是這位組長,坐鎮墓口,老臉一抹,與挖掘無關者,一律不許進,管你拿的是誰寫的紙條。此舉當真得罪了很多人,但確保了文物的安全和挖掘秩序。
媒體人歸結出來考古人不好相處的第二個表現是:一些考古人回答問題時常常搪塞了事。這一條,我得為考古人打抱不平。說實話,很多考古人是因為「一朝被蛇咬」,才對媒體有了芥蒂。這麼說吧,挖掘現場,挖出了什麼東西才能說什麼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可舉一反三、憑空臆造,但一些媒體為了提高關注度,常會看見個杆子就往上爬,以致爬到了連考古人被蒙得雲裡霧裡的境地,關注度是上去了,可是違反了科學,造成的負面影響常會牽連到考古人。
當然,反過來說,可以造勢,但抓住一點就浮想聯翩、無限放大可不行,對考古人來說這就是大是大非的事了。如此說來,一些考古人在接受採訪時,施展搪塞之術著實不足為怪。
關於考古人不好相處的第三個表現是:總是拿不準考古人在想什麼。這一條我還是要做些解釋,和所有的學科一樣,在工作現場,考古人想得最多的當然是工作。有考古人這樣概括,考古既費體力又費腦力。體力,挖土掄杴(按:音同先,一種農具。似鍬,前端方闊),出了文化層(按:考古術語,指在古代遺址中,因為人類活動而遺留下的遺物、遺跡和其他事物形成的堆積層)以後細細的刮,在遺址裡蹲上數月是常有的事;腦力呢?一邊刮地層,一邊琢磨,因為考古挖掘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現誤差,就無法挽回。因此,考古人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時卻也是媒體急於了解報導的時候,媒體人向滿腦子都在思考的考古人提問,考古人不可能如實回答,待考古人停下手來思索過後,你再發問,通常會得到滿意的答覆。
考古人的特質——很軸、吃苦、天然
那麼考古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上面三條是媒體的評價,接下來,藉這本書,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索性,我也來個三條。第一條:考古人很軸(按:形容人固執、死腦筋)。本書第五章〈紅山文化遺址〉,為了確認玉龍的出處,考古人員奔波了整整兩年,費盡周折找到了撿到玉龍的當事人的家,可惜當事人已經去世。當事人的兒子說,他家離撿到玉龍的地方趕著驢車、抽一袋菸就到了。為了找到玉龍出土的確切地點,考古人員當真借來驢車和菸袋,驗證了一次。考古人的舉動,在外人看來的確固執,究其原因,就是那句老話:不知道過去,就不知道當下。
探究歷史,若是你的結論出了差錯,以錯誤的研究結論審視當下,那不全亂了?所以考古最是含糊不得。
再比如,本書第三章〈興隆漥聚落遺址〉一文,考古人員在勘察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時採集到了幾十塊陶片,回到駐地,一拼對,是一尊陶人。陶人會是什麼年代的遺物?倘若以採集到的陶片地點來看屬紅山文化範圍,而且為陶人做出文化屬性,本是無可厚非,但考古人員偏偏再一次來到陶片出土的地方,開了一個10 × 10平方公尺的探方(按:代號為T,為田野考古挖掘的一種基本挖掘單位,將挖掘區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方格,以此為單位分工挖掘,這些方格即探方),挖掘的結果,手鏟下露出了一處房屋的地基,房屋地基範圍內找到了陶人的前額和左臂缺失的部分,以及一些顯現著典型紅山文化特質的陶片,再有就是,房屋地基中有一個灶膛(按:灶內燒火的地方)遺址。考古人員採集灶膛中的炭灰,做年代測定,測定的結果,房屋地基屬於五千至五千五百年前的遺跡,就此,陶人才被確定為是紅山文化遺物。考古人軸,因工作使然。
考古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第二條總結:特別能吃苦。考古的苦有兩層意思:其一,體力上的苦;其二,精神上的苦。考古工地現場,挖土的工作一般是僱用當地工人來做,見到文化層以後,考古人再親自上手。臉朝黃土背朝天,在坑裡蹲上個把月是家常便飯。
本書第十二章〈悅龍台漢墓〉一文中講到一位四十多歲的考古隊隊長,整日裡風吹雨打日頭晒,臉上寫滿了滄桑,回北京搭公車時,居然有年輕人主動讓位給他!為此,他問我:「我看起來有那麼老?」我說:「我們工地上這些大三的學生,在挖掘現場待上個把月,個個像不惑之年(按:40歲)似的。」
考古人精神上的苦多是寂寞,當下已經好很多,幾乎所有考古工地都有網路訊號,能用手機,下了工,忙完手頭的事,可以捧著手機,各取所需。三、四十年前可沒這等福分,別說手機了,連報紙都是遲到了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到我們手上。一到晚上,想家、想孩子、想老婆了,幾個考古人圍在一起,點根蠟燭,弄瓶老酒,就著惦念,三杯下肚,蒙頭睡去,第二天,幹勁依然。
即便是在當下,幹考古的也得扛得住寂寞,很多挖掘工地是在人跡罕至的荒野。考古人將去挖掘現場叫做「下田野」,何謂「下田野」?說白了,就是遠離妻兒,吃住在工地,耗上數月半載,已然常事。
關於考古人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人?我要說的第三條:天然。常年待在田野,身邊是純淨的大自然,時間久了,任何人都會返璞歸真。至於說工作狀態,眼前是靜臥的祖先或者祖先的遺留,與祖先對話,絕對動不得心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就此,註定了考古人的純真,也就是天然。
本書屬「與古人對話」範疇,寫了這麼多關於考古人,從裡到外的行為概括,幹麼要這樣?我以為,不了解考古人,就不可能了解考古,就不可能與古人對起話來。
至於說考古是怎麼回事?我想起了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的一段話:「考古當然有辛苦的一面,但你在這個過程中既能看到自然風光,也能看到人文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夠與古人對話,為修國史貢獻力量,其實,只要真心喜歡考古,完全可以獲得遊山玩水的樂趣。」
不是尋寶盜墓,是重拾文明的記憶
據我觀察,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會因職業性質養成特有的性格,考古這行也不例外。有媒體朋友對我發表感慨:「考古人不好相處。」並為考古人歸納出好幾條具體表現,第一個表現是:認真起來不顧及外人顏面。這一條,我承認確實是這樣。
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到了緊鑼密鼓階段,因為出土的陪葬器物太多、太亮眼,聞訊而來的新聞媒體足有幾十家,應對媒體,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自然成了最忙碌的人。一天,因為有事,我遲了一些到考古工地,在大墓的墓口處,見專家組組長漲紅了老臉正在訓斥一位...
目錄
推薦序 那些年,他們一起考過的古/黃貞祥
序言 不是尋寶盜墓,是重拾文明的記憶
第一章 敖倫蘇木城遺址:蒙古帝國的後勤補給中心
第二章 甑皮岩遺址:一住就是5,000年的家
第三章 興隆窪聚落遺址:穿越時空的中華祖神
第四章 海昏侯國遺址:壯志未酬還是遭人暗算?出土文物暗藏廢帝真相
第五章 紅山文化遺址:命運多舛的國寶——黃玉龍
第六章 重返絲路:探究古絲路之謎
第七章 雙墩遺址:在碗底畫畫是對天的崇敬
第八章 故郡遺址車馬坑:被歷史遺忘的「戰國第八雄」
第九章 木壘古墓群遺址:「7」是萬物主宰的化身
第十章 呼倫貝爾石板墓:嘴叼鎖骨的神祕遺骸
第十一章 浦江戰國船棺:開明王朝的巴蜀「船」奇再現
第十二章 悅龍台漢墓:出土神祕無字印章,墓主仍是謎
第十三章 衢州土墩墓:千里進京挖掘,陪葬品氣派
第十四章 呼圖壁岩畫:多層塗刻下的祕密
第十五章 田螺山遺址:和祖先聊天的好地方
後記
推薦序 那些年,他們一起考過的古/黃貞祥
序言 不是尋寶盜墓,是重拾文明的記憶
第一章 敖倫蘇木城遺址:蒙古帝國的後勤補給中心
第二章 甑皮岩遺址:一住就是5,000年的家
第三章 興隆窪聚落遺址:穿越時空的中華祖神
第四章 海昏侯國遺址:壯志未酬還是遭人暗算?出土文物暗藏廢帝真相
第五章 紅山文化遺址:命運多舛的國寶——黃玉龍
第六章 重返絲路:探究古絲路之謎
第七章 雙墩遺址:在碗底畫畫是對天的崇敬
第八章 故郡遺址車馬坑:被歷史遺忘的「戰國第八雄」
第九章 木壘古墓群遺址:「7」是萬物主宰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