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Meta、巴克萊銀行都在用的行為科學!
★奧美集團副董事長、華頓商學院教授專業推薦!
「讀完這本書之前,任何人都不該接近鍵盤。」
──奧美廣告副董事長/羅里.薩特蘭
◎「感謝你的訂閱」、「感謝你成為訂閱者」。哪個文案會讓你買單?
◎一人餓死是悲劇,百萬人餓死就成了數據。數據怎麼用會產生煽動力?
◎狠撞、相撞、碰撞──都是撞,怎麼說才有感?措辭也是行為科學。
早餐吃什麼?該買哪個牌子的洗髮精?要不要續訂Netflix?
每天,每個人都要做出上百個選擇,這些選擇看似由你的自由意志決定,
其實當你還在猶豫,廠商已預判「我知道你會選這個」,
因為每一個消費行為背後,都是廠商在運用的行為科學。
作者理查.尚頓(Richard Shotton),從事廣告工作22年,
擔任過可口可樂、Lexus等企業的媒體策劃人。
曾任職於英國OMD媒體集團,專責行為科學應用及消費心理研究。
他在2018年成立Astroten顧問公司,
為Google、Meta、巴克萊銀行擔任行銷顧問。
本書是他繼2018年暢銷書《我就知道你會買!》的最新作品,
破解企業如何利用行為科學上的16.5個心理偏見,
讓你產生「這個選擇是我自願」的錯覺。
◎變簡單,或是變困難──兩者都有效
某餐廳每個桌子都設置一個「按一下就能點香檳」按鈕,
排除顧客得舉手尋找服務生的阻力──讓消費行為變簡單,
結果餐廳的香檳銷量成為全英國最高,任何替顧客省力的做法,都有驚人效果。
反之,把商品弄得更困難、讓消費者自己完成最後一步,也會讓他更想買?
人們花力氣參與後,反而覺得自己很厲害,
這就是心理學宣稱的「IKEA效應」。
◎價碼、數據,不要取整數──最有可信度
跟你要17塊錢的路人,和請你賞點錢的路人,你願意給誰?
要求特定金額時,對方同意的機率會提高60%。
這叫標新立異效應──越精確奇怪的數字,大家覺得可信度越高。
◎極端趨避:選最中間那個最安全
捐款選項有27英鎊、18英鎊、7英鎊,你會勾選哪一個?
人們都傾向選「中間那一個」,因為感覺相對安全。
這叫做極端趨避,只要改變選項的相對位置,吸引力就跟著提升。
定價48元減價25%和折價12元,哪個比較划算?
直接給贈品,還是打折更誘人?
影片的結尾最重要?這是「峰終定律」,
人們最容易記住最愉快或最不愉快的經驗,還有「最後一刻」。
看似由你的自由意志決定,絕大多數是廠商預判「我知道你會選這個」。
行銷學常引用的16.5種心理偏見,行為科學家幫你破解。
願你得到真正自由。
至於為什麼是16.5種,不是16也不是17種,
本書第六章有答案。
作者簡介:
理查.尚頓(Richard Shotton)
擅長將行為科學應用於行銷。他在這個領域工作了22年,並於2018年成立Astroten顧問公司。Astroten幫助Google、Meta、BrewDog和巴克萊銀行,利用行為科學克服他們的行銷難題。
他也是《我就知道你會買!》的作者,該書找出25個可以用來克服商業難題的行為偏誤,迄今譯有12種語言,獲頒商業圖書獎(Business Book Awards)最佳銷售和行銷書籍。
2021年,他獲選為IPA(廣告從業人員協會)榮譽會員,以及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莫勒研究所(Møller Institute)的準會員。他會在X上發表最新的心理學發現,請搜尋@rshotton。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作有《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明茲柏格給主管的睡前故事》、《野草攻勢》(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在讀過這本書之前,任何人都不該接近觸控螢幕或鍵盤。對於大多數現代行銷單調乏味的直接交易本質來說,本書是一劑解藥。」
──羅里.薩特蘭(Rory Sutherland),《人性煉金術》(Alchemy)作者、奧美廣告副董事長
「本書將提升你的工作表現。如果你想搞懂行為科學是什麼、該如何應用,不必再找別本書──理查.尚頓已經幫你把所有苦工都做完了。記得在身旁擺一本,因為你會一再參考。」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行銷教授、國際暢銷書《瘋潮行銷》(Contagious)作者
「人們的行為令人意外,而這通常受認知偏誤所驅使。《自由選擇的錯覺》是一本既簡單又實用的指南,讓你認識並應用這些偏誤,這是所有行銷從業人員必讀的書。」
──馬修.席德(Matthew Syed),奧運選手、《失敗的力量》(Black Box Thinking)作者
「有些書的訴求是要讓人印象深刻,所以會用複雜的術語來寫。但本書的訴求是有用、驚奇和務實,所以由白話文寫成。其他書籍放在書架上、或在Zoom會議時擺在後頭會很美觀,但你真的用得到這本書。」
──戴夫.特洛特(Dave Trott),創意總監、Campaign 專欄作家、多所廣告代理商創辦人
知名企業講師/黃永猛
名人推薦:「在讀過這本書之前,任何人都不該接近觸控螢幕或鍵盤。對於大多數現代行銷單調乏味的直接交易本質來說,本書是一劑解藥。」
──羅里.薩特蘭(Rory Sutherland),《人性煉金術》(Alchemy)作者、奧美廣告副董事長
「本書將提升你的工作表現。如果你想搞懂行為科學是什麼、該如何應用,不必再找別本書──理查.尚頓已經幫你把所有苦工都做完了。記得在身旁擺一本,因為你會一再參考。」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行銷教授、國際暢銷書《瘋潮行銷》(Contagious)作者
「人們的行為令人意...
章節試閱
變簡單──幫顧客放掉手煞車
《臥底經濟學家》(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tford)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形容行為變化:要不踩油門,要不就放掉手煞車。換言之,你要激發對方的動力,或是替對方排除阻力。
行銷就像踩油門,痴迷於改變對方的動機,認為這件事最重要。但它真的最重要嗎?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丹尼爾.康納曼把他尊稱為自己的「智識教父」)提供的證據反駁了這個想法。
勒溫是1930年代柏林大學的教授,他發展出一套概念,叫做「力場分析」 (force field analysis)。這項理論將行為形容成兩組力量的均衡:幫助與妨礙。
勒溫的見解是,人們痴迷於「幫助」的力量,但這是錯誤的,「妨礙」的力量才是優先考量。回到哈福特的車子比喻,比起踩油門,行銷人員更應該多思考怎麼放掉手煞車。這種優先度的變化會形成實際影響。
我們必須投入更多心力,排除任何一丁點阻力,像是先填好表格、移除不必要的步驟,或是鼓勵三心二意的消費者成為訂閱者。
這些行動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仔細想想,網飛(Netflix)自動播放下一集影集,或亞馬遜(Amazon)指示買家一鍵訂購……任何替顧客省力的做法,都有大到驚人的效果。
你可能會以為,你的產品購買流程已經盡可能簡化了。但這個問題值得你重新思考,因為有時候就連最簡單的購買流程都有隱藏的阻力。
想像一下,你在時髦的餐廳點了一瓶香檳,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簡單?你只要舉起手,服務生就會走過來替你點。
聽起來夠簡單了,但是更仔細觀察的話,你就會發現其中隱藏的阻礙。例如你在跟朋友聊天,想要點酒就必須打斷對話。或者你很倒楣,服務生剛好在看別的方向,讓揮手的你看起來就像個蠢蛋。
這些都是小小的不便,但根據康納曼的見解,它們會降低銷售量。
倫敦蘇荷區華麗餐廳「Bob Bob Ricard」的經驗就展現出這個事實。這間餐廳是由前奧美(Ogilvy)廣告人列昂尼德.舒托夫(Leonid Shutov)創立的,它每張餐桌下面都加了一顆「按一下點香檳」的按鈕,藉此排除點香檳時的阻力。他們消除了最小的阻礙,受到抑制的需求也因此大量爆發,結果這間餐廳的香檳銷量遠勝過英國任何一家餐廳。
即使你認為自己已經盡可能簡化流程,也還是要記住香檳按鈕的案例。或許你也能想出類似的創意方法,排除你事業中的阻力。
變困難──IKEA效應
雖然上一章的主題是「變簡單」,但有時候,讓別人更難做出某個行為,反倒更有其價值。
這個論點的證據來自哈佛大學的麥可.諾頓(Michael Norton)、加州大學的丹尼爾.莫瓊(Daniel Mochon)、杜克大學的丹.艾瑞利(Dan Ariely),以及他們2012年的論文:《IKEA效應》(The IKEA Effect)。
這份論文的開頭是一件驚人的趣聞。1950年代,越來越多美國女性投入勞動市場,所以父母都在工作的家庭也變多了。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旗下的品牌貝蒂妙廚認為,這種趨勢會影響他們的家庭烘焙事業,因為忙碌的職場生活,意味著做蛋糕的時間變少了。
貝蒂妙廚想要利用這個趨勢賺錢,於是推出了快速蛋糕粉。現在人們只要購買蛋糕粉、加水、攪拌,再塞進烤箱裡就好。
貝蒂妙廚坐等銷售額進帳。但儘管他們敏銳的利用社會趨勢、創造了簡單好用的產品,銷售額還是令人失望。為什麼會這樣?
起初管理階層絞盡腦汁仍想不出原因,過了一陣子他們才意識到,他們把流程弄得太簡單了。畢竟烘焙不只是快速端出卡路里而已,蛋糕通常是用來表達你對家人或朋友的愛。如果流程這麼簡單,你真正能傳達的愛又能有多少?
所以貝蒂妙廚決定讓烘焙流程複雜一點,於是加了一個步驟──必須在蛋糕粉裡加一顆蛋。人們必須多花一點力氣,反而會覺得自己手藝更好,於是銷售額就起飛了。
這個趣聞挺有意思的。但它有反映更廣泛的真相嗎?
學者們決定更進一步探究。他們募集了參與者,然後請其中一半的人組裝一個純黑的IKEA收納盒;而另一半的人什麼事都不用做,只會收到一個預先組好的IKEA收納盒。
接著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盒子出價,然並幫那個盒子打分數,滿分為7分。不用組裝盒子的人,平均出價是48美分。相較之下,組裝盒子的人則出價78美分──比另一組人高了63%。此外,組裝盒子的人所打的分數,也比沒組裝的人高了52%。
為了確保這項發現並非單一個案,諾頓、莫瓊和艾瑞利改用紙鶴來實驗,並得到了一致的結果。
這群心理學家們主張:「假如我們付出一些心力才獲得某些東西,就會更珍惜它們。」他們稱之為IKEA效應,還真是個貼切的名字。
如果你想提升產品的顧客評價,那麼不妨添加一點阻力。
價碼、數據,不要取整數
在1994年,加州大學心理學家麥可.桑托斯(Michael Santos)做了一項研究:讓研究人員故意穿得很邋遢,假扮成乞丐。有時他們會用正常的方式跟路人討錢:一枚25美分硬幣,或者任何零錢都好。有時他們會要求奇特的金額,17美分或35美分。桑托斯發現,研究人員要求特定的金額時,路人願意給錢的機率會提高60%。他主張精確的要求會顛覆人們的預期,並且增加注目度。他將這個發現稱為「標新立異效應」(pique effect)。
精確度對於品牌也有類似好處。想想食品供應商亨氏(Heinz)這個品牌,創辦人亨利.約翰.亨氏(Henry J. Heinz)決定在包裝上印上這句聲明:「我們公司有57種產品,任君挑選!」其實就算在當時,這家公司的產品線都比這個數字還多了不少,但亨氏不覺得這句聲明有什麼不妥,他想強調的就是精確度。
或者,思考一下更早以前Ivory香皂的一句廣告詞。打從1895年,他們就聲稱自己的純度是「99.44%」。如果這些標語改為「60種豆子」、「100%純香皂」,還能吸引民眾的注意嗎?
除了獨特性之外,但這些精確的數字還有一種價值。數據假如很具體的話,大家就會判斷它們是可信的。
這個論點的證據,來自羅格斯大學的羅伯特.辛德勒(Robert Schindler)以及華盛頓大學的理查.亞爾奇(Richard Yalch)於2006年做的研究。兩位心理學家請199位參與者看一個虛構的體香噴霧廣告,然後詢問廣告的聲明是否準確與可信。
不過兩位心理學家動了一點手腳。有時廣告聲稱這一牌除臭劑的效果「比其他除臭劑還持久50%」。在其他場合,他們將這個數據改成更精確的數字:47%或53%。
這個細微的改動,提高了觀感上的準確度和可信度。根據大家的判斷,精確的聲明比整數的聲明還準確10%左右。精確聲明的可信度評分比整數聲明稍高,但這個效果在統計上不顯著。
所以,該怎麼解釋精確度的效果?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一種關聯性。隨著時間經過,人們會注意到,對某件事情很確定的人,往往會說出精確的細節,但不確定的人則會用模糊的估計來迴避。
例如,想像一下有人問你,你的伴侶幾歲了?你應該能夠準確的回答35歲還是46歲。但假如那個人問的是你表哥幾歲呢?你的答案可能會變模糊,回答說他大概三十幾歲或四十幾歲吧。
具體性與準確性之間的關聯變得太強,使得大家在評估一項聲明時,會把這種關聯當成迅速判斷的經驗法則。事實上,由於這個連結太強烈,所以即使答案跟準確度無關,大家依然把具體性當成指南。正如辛德勒所言:
比方說,思考一下,當有個朋友說「我27分鐘之後回來」而不是「我半小時之後回來」,你對這個朋友有什麼感覺?根據桑托斯(Santos)、萊夫(Leve) 和普拉卡尼斯(Pratkanis)在1994年發表的研究發現,乞丐如果要求17或37美分、而非一個25美分硬幣,他們就能討到更多錢。
雖然他們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精確數字具有引人注意的特性」,但本研究的結果也可能有另一種解釋。或許是因為當一個人要求37美分時,數字的精確度意味著他的需求很具體,比方說,他只差幾美分就能買公車票搭車回家了。相反的,要求整數金額或許意味著他沒有具體需求──他只是想要錢而已。
簡單來說,具體性與準確性之間的關聯變得太強,會使得大家在評估一項聲明時,把這種關聯當成迅速判斷的經驗法則。
變簡單──幫顧客放掉手煞車
《臥底經濟學家》(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tford)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形容行為變化:要不踩油門,要不就放掉手煞車。換言之,你要激發對方的動力,或是替對方排除阻力。
行銷就像踩油門,痴迷於改變對方的動機,認為這件事最重要。但它真的最重要嗎?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丹尼爾.康納曼把他尊稱為自己的「智識教父」)提供的證據反駁了這個想法。
勒溫是1930年代柏林大學的教授,他發展出一套概念,叫做「力場分析」 (force field analysis)。這項理論將...
推薦序
怎麼點燃購買欲?讓你買下手的品牌行銷
知名企業講師/黃永猛
多年來,在全國各地講授品牌規畫與管理時,我都強調自己對品牌有三大堅持:一,品牌要有生命,必須永遠活在消費者心中,跨國品牌如可口可樂(Coca-Cola)、蘋果(Apple)、耐吉(Nike)等,都希望能活千年萬年;二,品牌是科學的,需要數據來支撐;三,品牌要有使命,達成企業所交付的任務。
其中,第二項訴求與本書不謀而合。書中用諸多活生生的行為科學實證方式,加上與對照組的數據分析,提出各種個案調查數據。
現今,視覺化時代全面來臨。據調查顯示,70%的消費者喜歡透過視覺溝通,只剩下30%偏好文字。就像是人跟人見面時,會先看到對方的臉,才聽到聲音;逛百貨公司時,五光十色的色彩映入眼簾,選購商品時,第一眼就會看到LOGO與包裝設計。
我在課堂上分享創意發想時,也著重於視覺強度,視覺越強,越能留下深刻印象,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就像書中提出的現象之一——「感官移情」(sensation transference),將人造奶油的顏色從灰白色改成黃色,就讓業績一飛沖天,這就是藉由視覺改變消費者心意的成功案例。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眼睛效應」(watching eyes effect)。研究人員在大學餐廳貼海報,海報上印了一雙眼睛和一句標語:「用餐後請將托盤放回架子上。」與將眼睛換成花卉的宣導海報相比,眼睛讓亂丟垃圾的機率低了50%。
而且,無論海報是否有放宣導口號,只要有眼睛,都會產生這種效果,代表那對眼睛才是影響行為的關鍵。
當然,消費者的習慣很難改,因此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假如你想中斷一個習慣,要瞄準新週期的開始。」在設計行銷活動時,生日、結婚、就職日或新年新希望,都是改變消費習慣、發動促銷攻擊的最佳時機。
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的三大理由,分別是:
一、實用性:同樣是廣告人出身,作者做過可口可樂的策劃,我則做過百事食品,對於本書作者提出16.5個觸及消費者內心深處的行銷觀點與實務案例,都心領神會。這些實用又有效的案例,能讓讀者輕易運用在生活與工作中。
二、邏輯性:本書作者以行為科學為基礎融合心理學,除了對於銷售和行銷手法提出眾多學者專家的市場調查論述外,更以嚴謹周延的相關性事實、證據、數據強化全書的邏輯性、科學性與權威性。
三、趣味性:作者以生活中的日常習慣切入,提出非常有趣的個案分析。閱讀本書時,非常容易融入精彩描述的情境中。
除了上面提到的案例之外,書中還提及「峰終定律」、「價碼、數據,不要取整數」、「暈輪效應」等篇章,都值得細讀!
怎麼點燃購買欲?讓你買下手的品牌行銷
知名企業講師/黃永猛
多年來,在全國各地講授品牌規畫與管理時,我都強調自己對品牌有三大堅持:一,品牌要有生命,必須永遠活在消費者心中,跨國品牌如可口可樂(Coca-Cola)、蘋果(Apple)、耐吉(Nike)等,都希望能活千年萬年;二,品牌是科學的,需要數據來支撐;三,品牌要有使命,達成企業所交付的任務。
其中,第二項訴求與本書不謀而合。書中用諸多活生生的行為科學實證方式,加上與對照組的數據分析,提出各種個案調查數據。
現今,視覺化時代全面來臨。據調查顯示,70%的消...
作者序
前言
你的選擇,背後都是行為科學
你有想過人造奶油為什麼是黃色的嗎?你可能會假設,這只是製造流程中的一個因素。但人造奶油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其實是灰白色的──有些人甚至會說它是灰色的。
人造奶油後來才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顏色,而且這都要歸功於路易斯.切斯金(Louis Cheskin)──一位烏克蘭心理學家,1940年代受到Good Luck人造奶油公司僱用,負責提高低迷的銷售量。
為了理解消費者為何只買天然奶油而不買人造奶油,他做了一個實驗。他邀請當地的家庭主婦參加一系列午餐講座。大家先吃一頓自助餐之後,才開始聽講座,不過菜色沒什麼新奇的,就只是切成三角形的白麵包,以及幾塊冷凍奶油。講座結束後,切斯金親切的跟出席者聊天。
「講座精不精彩?」
「時間會不會拖太久?」
「演講者穿得好看嗎?」
「哦,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食物好吃嗎?」
切斯金重複這個實驗6次,在人造奶油跟天然奶油之間互換。實驗結果符合大家對於這兩種奶油的普遍意見:用餐者對於人造奶油的負面評價遠多過天然奶油。
但是,這個故事突然出現轉折。
在實驗當中,他把人造奶油染成黃色,貼上天然奶油的標籤;又把天然奶油染成白色,然後貼上人造奶油的標籤。那天受試者嫌人造奶油太油膩,但他們吃到的其實是天然奶油。
切斯金這招偷天換日,就是要證明一件事:人造奶油好不好吃,取決於我們的期望。這項實驗的所有要素(顏色、氣味、甚至包裝)都構成了我們的期望,然後才是味覺。切斯金稱這個現象為「感官移情」。
切斯金用他的理論來建議Good Luck的行銷團隊。他最重要的建議,就是把人造奶油的顏色從灰白色改成黃色,這樣消費者就會聯想到天然奶油,也就願意買單。
利用這個戰術的不只有Good Luck而已。其他品牌也迅速模仿染黃的做法,結果產品銷量一飛沖天。1950年代,人造奶油的人氣勝過天然奶油──這個領先態勢維持了50年以上。
Good Luck的方法曾經是常態。品牌會定期僱用心理學家,以理解該怎麼增加自己的銷售量。光是切斯金就跟食品品牌貝蒂妙廚(Betty Crocker)、香菸品牌萬寶路(Marlboro)、Gerber、麥當勞(McDonald’s)等合作過。
潛意識的挑戰
然而,心理學對於品牌經營的重要性並沒有持續下去。1957年,美國記者萬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寫了一本叫《隱性說服者》(The Hidden Persuaders)的書,銷量超過100萬本,造成轟動。
帕卡德在本書中揭發了一系列「潛意識廣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的真相,來源是一位名叫詹姆斯.維卡里(James Vicary)的顧問。「潛意識廣告」是維卡里自創的名詞,用來形容廠商在廣告之中加入了隱性訊息。
他聲稱,這些訊息每3000分之1秒就會閃現一次──快到連意識都跟不上。維卡里宣稱他用這招在電影院辦了一項活動,結果,爆米花和可樂的銷售量都增加將近70%。
在冷戰緊張情勢進入高峰之際,這種「操作隱性訊息」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太接近歐威爾式(Orwellian)的精神控制。因此,媒體煽動民眾瘋狂譴責這種廣告,於是遭到美國政府禁止。風波過後,民眾把心理技巧的商業運用想成不好的東西,導致心理學在行銷界退流行。
結果後來真相大白:維卡里的潛意識廣告故事是編出來的,而且他從來沒做過任何測試。但這時已經太遲了,大家依舊不接受心理技巧,而且這種抗拒心態持續了50年以上。
然而,事情有了變化。應用行為科學與心理學所帶來的利益太大了,所以它們捲土重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你為什麼應該要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以下提供3個有說服力的理由──3個「R」。
第一,相關性(relevance)。行為科學和心理學對於銷售和行銷的相關性,遠勝過其他主題。不妨想想任何事業都要面臨的關鍵挑戰:鼓勵消費者改買自己的品牌、多付點錢,或是多買一些品項。這些全都是與行為變化有關的挑戰。
做生意就是在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有效行為變化」的實驗已經有130年的歷史,何不從中學習?這就是行為科學的重點所在。
從切斯金的研究中,你就可看出這個主題有多麼切題。他不是在研究抽象的學術概念。他的見解:「期望會影響味覺」是能夠實際應用的。這表示Good Luck人造奶油把重點放在「改變產品顏色」,而不是「直接改變味道」。
第二,穩健性(robustness)。有些市場理論的基礎很粗略,通常都是基於直覺。如果要做重量級的決策,它們可不是理想的基礎。
但行為科學就不同了。沒有任何事情是權威人士說了算;所有事情都是經過實驗證明的。行為科學的基礎,是世界知名科學家的同儕審查研究。這些穩固的基礎,意味著你可以真心信賴他們的發現。
不妨再度回想「感官移情」。關於「外觀對於味覺的影響」,切斯金並沒有仰賴邏輯上的主張,反而設計了一個對照實驗,分析什麼東西才會真正影響味道評分,而不是聽人們怎麼說。
跟這項研究同樣有意思的是,行為科學的穩健性從1940年代就已經改善了。比方說,切斯金的研究沒有經過同儕審查,但如今大多數研究都有。關於期望如何影響味覺,有幾篇研究是肯定經過同儕審查的。
例如在2006年,麥庫姆斯商學院(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拉傑.拉古納森(Raj Raghunathan),調查了「自覺健康」(perceived healthiness)對於味覺的影響。
拉古納森邀請一群用餐者試吃印度的食物和飲料。他告訴其中一半的客人說,拉西(一種優格飲品)是有益健康的食物,卻告訴另一半的客人說它有害健康。後來客人替美味程度評分時,以為拉西有害健康的人,評分比其他人高出55%(普遍認為美味食物多半不健康)。
第三,範圍(range)。行為科學扎根於社會心理學──這個學術主題可回溯到1890年代。自從那時開始,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種人類行為的隱性驅動力。這種多樣化意味著,無論你想達成什麼訴求,都應該有能派上用場的偏誤。
相關性、穩健性、範圍,是你應該將行為科學應用於事業的三大理由。然而,「知道自己應該應用行為科學」和「實際應用行為科學」是兩回事。
偏誤有這麼多種,你很難知道該從哪裡下手。而本書的目標就是在對付這個門檻。與其匆匆帶過一大堆令人困惑的偏誤,我已經挑選了最切題的16.5個概念,不但能輕鬆應用,也能夠對行銷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讓這些概念盡可能好懂,我們會以一個人的日常角度,來觀察他必須做的選擇。每章開頭都會有簡短的概要來詳述這個決策,接下來則會探討行為科學在這個思考流程背後的發現。
針對前述每個發現,我們都會先探討現存的學術發現或我的研究,接著會進入重頭戲,講述你該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在自身的商業優勢上。
聽起來很有趣嗎?好,我們開始吧。
前言
你的選擇,背後都是行為科學
你有想過人造奶油為什麼是黃色的嗎?你可能會假設,這只是製造流程中的一個因素。但人造奶油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其實是灰白色的──有些人甚至會說它是灰色的。
人造奶油後來才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顏色,而且這都要歸功於路易斯.切斯金(Louis Cheskin)──一位烏克蘭心理學家,1940年代受到Good Luck人造奶油公司僱用,負責提高低迷的銷售量。
為了理解消費者為何只買天然奶油而不買人造奶油,他做了一個實驗。他邀請當地的家庭主婦參加一系列午餐講座。大家先吃一頓自助餐之後,才開始聽講...
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怎麼點燃購買欲?讓你買下手的品牌行銷/黃永猛
前言 你的選擇,背後都是行為科學
第1章 他們就是知道你會買
第2章 變簡單——幫顧客放掉手煞車
第3章 變困難——IKEA效應
第4章 留一小步讓觀眾自己完成
第5章 押韻,就容易記憶
第6章 一人餓死是悲劇,百萬人餓死是數據
第6.5章 價碼、數據,不要取整數
附贈章節 贈品,比打折更誘人
第7章 極端趨避:選最中間的那一個
第8章 減價25%和折價12元,哪個划算?
第9章 實驗的必要性
第10章 狠撞、相撞、碰撞——措辭的影響力
第11章 公平,消費者就能接受漲價
第12章 要不要看這一章,你可以自由選擇
第13章 紅跑鞋效應
第14章 暈輪效應——讓品牌更討喜
第15章 正確使用幽默感
第16章 峰終定律:用「高潮」結尾
結論 別相信任何人說的話,這就是行為科學
推薦閱讀
致謝
各界讚譽
推薦序 怎麼點燃購買欲?讓你買下手的品牌行銷/黃永猛
前言 你的選擇,背後都是行為科學
第1章 他們就是知道你會買
第2章 變簡單——幫顧客放掉手煞車
第3章 變困難——IKEA效應
第4章 留一小步讓觀眾自己完成
第5章 押韻,就容易記憶
第6章 一人餓死是悲劇,百萬人餓死是數據
第6.5章 價碼、數據,不要取整數
附贈章節 贈品,比打折更誘人
第7章 極端趨避:選最中間的那一個
第8章 減價25%和折價12元,哪個划算?
第9章 實驗的必要性
第10章 狠撞、相撞、碰撞——措辭的影響力
第11章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