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集結臺灣、好萊塢、日本的戲院軼事★
從臺灣出發,穿越百年戲院風華,漫遊全球電影院蹤跡
從電影膠捲到串流時代、手機螢幕到世界最大影廳、馬戲雜耍到演唱會電影
不只是電影的前世今生,更是未來娛樂體驗的狂野預言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作者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得主
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入圍
葉郎 最新力作
──這次,他寫的是電影的歸屬之地:電影院
王師、張大春、陳伯任、陳鳳馨、聞天祥、褚明仁、蔡明亮、蘭萱 一致推薦
―――――――――
電影院,從來不是「放映電影」這麼簡單──
●流行巨星泰勒絲颳起的演唱會電影旋風,改寫哪些觀影規則?
●吉卜力、好萊塢舊片重映浪潮,如何一再點燃影迷熱情?
●影展秒殺片《洛基恐怖秀》究竟有何魅力,穩居邪典地位?
► 想像宇宙停止膨脹,開始塌縮,逐漸加速,時間回流,
重返電影在臺灣,在全世界,誕生的起點──奇麗馬
歡迎搭乘「葉郎:奇麗馬號」時光機,你將從西門町出發,飛到紐約、洛杉磯、日本淺草、馬來西亞……
探尋電影院從拓荒時代、黃金年代,到今日多廳式影城的百年變遷。
諸多案例驗證:戲院從來不只是承載影像與觀眾的容器!
在眾多娛樂選項爭奪我們注意力的時代,
它始終是最頑強的「最後生還者」,心臟仍在跳動。
未來的我們會如何看電影?在哪裡看電影?跟誰看電影?
決定未來的關鍵,就藏在過去──
► 從西門町奇麗馬,挖掘電影院的故事與未來
「只要電影院的實體被保存下來,電影院的靈魂就會繼續在。」──葉郎
本書從「奇麗馬」的由來說起,首先揭開電影業從無到有的開創歷程。在好萊塢掌握全世界銀幕內容之前,電影院老闆才是「觀影體驗」的策劃者。他們把戲院當作實驗室,從座位安排、放映節奏、暖場表演,一點一滴的嘗試,進而摸索出「看電影」是怎樣的體驗。
一九〇〇年代,日治時期的獨臂少年高松豐次郎,受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之託,來臺灣開啟電影映演事業,從巡迴放映到常設戲院,串聯起全臺各地的影廳地圖。同一時期,加拿大育空淘金潮,啟發好萊塢第一位電影院大亨席德.格勞曼──這位「劇場之王」,奠定今日電影院的樣貌。
一九二〇年代,電影業進入青春期,座位數從百人躍升到上千人,電影宮殿般的空間,讓看電影成為一場社交活動。隨後,多廳式影城興起,城市的電影院由大拆小、從一廳變多廳,不只改變大眾的觀影習慣,更促成市容翻新。
在臺灣,西門町電影街不僅見證城市的演變,也反映娛樂潮流的變遷。到黃俊雄布袋戲躍上螢光幕前的跳板,西門町不只是電影而是各種大眾娛樂的奧運競技場。
如今,串流當道、短影音崛起,觀影革命洶洶來襲。當「在家看電影」成了多數人的日常,電影院看似陷入絕境,好戲才正要上場!舊片重映浪潮,《洛基恐怖秀》影迷扮裝,泰勒絲颳起演唱會電影狂熱……下一種顛覆你我的觀影方式,會是什麼模樣?
【本書特色】
.從西門町、日本劇場到好萊塢電影院,全球視野,跨國考據
.從傳統戲院到Netflix,破解觀影現象背後的城市記憶、消費習慣與商業競爭
.影迷全方位指南──連爆米花口味、飲料杯架,都有趣聞軼事
作者簡介:
葉郎
文字工,電影成癮,以及資訊焦慮重症。二十多年前從報紙的影評專欄開始寫起。接著逆向行駛,避開被過度議論的院線電影和熱門話題,寫長文、寫舊事,在社群媒體時代成為獨樹一格的標誌。
除了銀幕上最容易被看見的影像,他更關注構成電影工業的各種人、事、物──從電影配樂(「An OST A Day」系列)、影史八卦(「葉郎電影冷知識」系列)到當下的產業觀察(「葉郎每日讀報」、「葉郎串流筆記」系列);從消費端的爆米花、影廳互動、秋海棠盜版錄影帶、MTV、出租店時代,到風靡一時的DVD收藏熱,都納入他的書寫版圖。
著有《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獲2023年Openbook好書獎「最佳生活書」、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入圍。
Facebook →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Email → yelang2001@gmail.com
章節試閱
序:來去奇麗馬!(節錄)
看場電影吧 還是喝杯茶 シネマ見ませうかお茶のみませうか
或者搭著小田急來去私奔吧 いつそ小田急で逃げませうか
變幻中的新宿 武藏野的 変る新宿 あの武蔵野の
月兒會從百貨大樓的屋頂上升起 月もデパートの屋根に出る。
──《東京行進曲》歌詞
1
第一次注意到「奇麗馬」這三個有點奇幻感的字是在《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一八九五~一九四五)》網站中,發現日治時期大稻埕著名的酒樓東薈芳對面巷子裡有家名為臺灣奇麗馬館的電影院。
後來臺灣奇麗馬館被當時經營西門町第一世界館、第二世界館的古矢家族買下後,改名為第三世界館。這三家距離只有幾公里的世界館極可能是台灣最早的連鎖電影院品牌。戰後,位於大稻埕的這家電影院則是以大光明戲院為名,持續營運到一九八六年才停業,拆除改建為住宅大樓。
我的奇幻旅程因此從這個問題開始:
到底什麼是奇麗馬?
2
日本流行音樂的起點是一首電影主題曲。
一九二八年,以童謠創作著稱的日本詩人西條八十接到日活株式會社的宣傳部委託,為一部還未開拍的電影《東京行進曲》創作主題曲。
前一年美國才剛剛推出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導演溝口健二因此野心勃勃地打算將《東京行進曲》拍成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但有聲電影的計畫後來因故作罷。西條八十創作歌詞的同名主題曲〈東京行進曲〉,最後是以日本默片經常採用的方式出現在電影院裡──
搭配電影片頭的東京街景蒙太奇片段,同步在影廳裡用留聲機播放主題曲。
電影《東京行進曲》的票房不算太好,然而同名主題曲〈東京行進曲〉卻一炮而紅,成為日本流行音樂史上第一首大街小巷傳唱的電影主題曲。勝利(Victor)和古倫美亞(Columbia)等外商唱片公司正好相繼落地日本,全力將日本唱片產業推向全盛時期。因此在全日本僅有二十萬台留聲機的年代,由日本勝利唱片發行的主題曲竟賣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二十五萬張之多。
也就是說許多樂迷可能像現代的年輕人一樣,明明家裡沒有唱盤,卻還是把這黑膠帶回家收藏。
3
距離關東大地震大約五、六年,西條八十的四段歌詞正好記錄了災後復興的銀座、丸之內、淺草和新宿改頭換面後的樣貌。尤其是關於新宿的第四段,能看出整個都市的軸線翻轉工程已經劇烈地開展。正好跟台北的西門町和信義區的東西翻轉相反方向,東京東邊曾經充滿電影院、劇院、餐廳的淺草,正慢慢地把娛樂中心的地位讓位給東京西邊武藏野台地上正在快速崛起的新星──新宿。
變幻中的新宿 武藏野的 月兒會從百貨大樓的屋頂上升起
這段歌詞描繪的就是伊勢丹百貨的前身ほてい屋和三越、松屋等新潮百貨公司在新宿接連拔地而起的一夜繁華。「武藏野的月亮」既是引用在浮世繪和和歌裡頭經常一起出現的意象,也在提醒觀眾這裡原是關東平原西邊的武藏野臺地、那個原本什麼都沒有的地方。
在歌詞中作為私奔交通工具的小田急鐵道那時候才通車兩、三年,剛剛開啟了東京人沿著鐵路往武藏野台地郊區移居並回到新宿上班、消費的新通勤生活型態。
這首流行歌擅自將「小田原急行鐵道」的公司全名縮寫成「小田急」。對於已經習慣台鐵、北車、桃機等縮寫的我們可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但據說小田原急行鐵道的社長當時氣得跳腳,認為這傷害了他們家才正要建立的企業品牌。
社長並未能如願促使〈東京行進曲〉修改歌詞。但我們現如今看到的第四段歌詞確實被修改過。
西條八十原本寫下的版本是長這樣:
長髮飄飄的馬克斯男孩
今天也懷抱著「紅色的愛戀」
無產階級的新宿 武藏野的
月兒會從百貨大樓的屋頂上升起
西條八十不是心血來潮突然插入了社會主義革命觀點,《東京行進曲》的故事本來就帶有批判階級的主題。年輕的溝口健二和西條八十都有社會主義思想,只要有機會就積極展露他們對於日本社會現況的批評和對於無產階級勞工的同情。
在日本政府鎮壓左翼的預備姿態越來越明顯的時刻,發行《東京行進曲》的日活當然沒讓這段歌詞過關。
4
看場電影吧 還是喝杯茶
後來被替換上來的這段歌詞原本可能被西條八十和溝口健二用來嘲諷資本主義下有產階級年輕人的虛無浮華。不過左翼思想的歌詞被大刀剪掉之後,這首歌的嘲諷語氣變得非常隱晦。
附帶說明,洋派的潮男潮女並不是來新宿喝日本茶。
他們出入的大概是一九二七年在新宿開張的中村屋喫茶部。從印度革命領袖拉什.貝哈里.博斯(Rash Behari Bose)那兒得到印度咖哩祕方的麵包店老闆相馬愛藏,就在這兒開賣所謂「印度貴族的純正咖哩」。不滿足於日式咖哩的年輕人,果然立刻愛上了更濃烈的印度咖哩。中村屋喫茶部建立了印度咖哩在新新宿人、東京人甚所有日本人心中永遠無可動搖的美食地位。
至於歌詞中他們出沒的電影院,有很高的機會是一九二〇年開館的新宿武藏野館。
現在仍在營業(但已經歷改建)的武藏野館比較像是放映非主流電影的獨立電影院。但在一百年前,它是整個東京映演外國電影的最高規格電影院,吸引大量影迷和更多新電影院陸續往新宿聚集。原本穩坐東京首輪地位的淺草公園六區電影街,在新宿這些更新、更好的電影院擠壓之下,只能一家一家地慢慢退出舞台。
5
回到正題,〈東京行進曲〉歌詞中使用了現在日本人已經很少使用的冷門詞彙「シネマ」來指電影或電影院。
戰前,日本人主要把電影稱作「活動寫真」,或是「電氣寫真」。其他比較沒有那麼普及的稱呼還有「自動幻畫」、「自動寫真」。一九二〇年代則出現標新立異的新詞把電影稱作「キネマ」或是「シネマ」。前者,出現在現存世界最古老電影雜誌、一九一九年創刊並持續發行中的電影旬報。後者,就是出現在一九二九年發行的〈東京行進曲〉歌詞裡頭。
事實上,這兩個詞的源頭可以一路追溯到歐陸。法國電影放映機先驅研究者Léon Bouly率先結合古希臘語的κίνημα(意為運動)和γράφειν(意為描繪)兩個字,創造出新的法語單字 Kinematograph(有時候也拼寫成cinematograph)。後來他把這個字連帶放映機的專利轉讓給盧米埃兄弟(frères Lumière)繼續發展,成為我們今日認識的電影(Cinema)。
即便是流行語,「キネマ」對個性嚴謹的日本人來說又比「シネマ」更得體了一點。理由是「シネ」正好跟日文的「去死」(死ね)同音,所以「キネマ」一詞又更普及了一點。
一九二〇年代興建的日本電影院因此有不少就叫做叫做奇麗馬館(キネマ館)。一九二三年在台北大稻埕開張的台灣奇麗馬館,就是這股奇麗馬風潮的其中一員。
序:來去奇麗馬!(節錄)
看場電影吧 還是喝杯茶 シネマ見ませうかお茶のみませうか
或者搭著小田急來去私奔吧 いつそ小田急で逃げませうか
變幻中的新宿 武藏野的 変る新宿 あの武蔵野の
月兒會從百貨大樓的屋頂上升起 月もデパートの屋根に出る。
──《東京行進曲》歌詞
1
第一次注意到「奇麗馬」這三個有點奇幻感的字是在《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一八九五~一九四五)》網站中,發現日治時期大稻埕著名的酒樓東薈芳對面巷子裡有家名為臺灣奇麗馬館的電影院。
後來臺灣奇麗馬館被當時經營西門町第...
目錄
序:來去奇麗馬!
第一章 電影院的拓荒者
前言:電影院,最後的疆土
去!去臺灣!
去!去育空!
從地震殘骸裡長出來的宮殿
臺灣電影事業的教父
後話:我們都是拓荒者的繼承人
第二章 從前有個陸上龍宮
前言:電影院最適合的大小是什麼?
新世界大樓腰身上的那條弧線
從艱苦坐到豪華座椅
(座位)數大就是美
有樂町的陸上龍宮
曼哈頓的電影大教堂
黃鶴一去不復返
後話:大銀幕的追求
第三章 雙城記──兩條電影街的故事
前言:不斷接關的西門町
很久很久以前,西門町還沒有電影街
淺草公園的大象
淺草是東京的胃腸
兩種群聚──完全不同的成因
兩場野火──吹向他方的春風
後話:電影街的新希望
第四章 今日世界──大眾娛樂的航空母艦
前言:大眾娛樂的後宮甄嬛傳
電影院底下的保齡球道
拷貝貼上上海摩登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你不知道的西門七廳院
電影院是最後贏家
駛入夕陽的航空母艦
後話:電影院的一盞明燈
第五章 無限複製!細胞分裂的多廳式電影院
前言:電影院的第二個青春期
乘以零──沙漠中的影城夢
乘以四──條條大路通芝加哥
乘以二──雙胞胎電影院的實驗
乘以三十──大白鯊的下排牙齒
別人的伊甸園
後話:一下子變小,一下子變大
第六章 轉職難!難如上青天──電影院的二度就業
前言:書店裡的第二春
劇院幽靈在紅樓
時代廣場紅,時代廣場藍
廟裡來了尊新神明
後話:(敲敲)請問上帝住在這裡面嗎?
第七章 在觀眾席裡,尋找電影未來世
前言:「We Sell Tickets To Theaters, Not Movies.」
邊走邊觀望的國王劇院
電影作為一種邪教
電影院體驗的破壞和重建
解除影廳禁言的封印
硬體升級還是軟體升級,今晚你要選哪一道
後話:一百年後,打開小林一三的錦囊
第八章 在販賣部裡,尋找電影未來世
前言:電影院那一扇金色窗戶
從電影院外溢的氣味
被永久僱用的爆米花
打敗冬將軍的爆米花
爆米花桶的戀物癖
電影可能只是他們的副業
除了回憶,影迷還想帶走其他東西
後話:販賣部是一個影迷社群
第九章 在放映室裡,尋找電影未來世
前言:外星人的穹頂之下
當舊片登入院線電影院──金馬X威秀聯名影廳,臺北
日本迷你劇院的生與死──岩波廳,東京
Revival of Revival House──Metrograph,紐約
昆汀的私人電影俱樂部──Vista Theatre,洛杉磯
後話:侵入電影院的河狸
跋:揮手下降的烏鴉嘴
參考書目
序:來去奇麗馬!
第一章 電影院的拓荒者
前言:電影院,最後的疆土
去!去臺灣!
去!去育空!
從地震殘骸裡長出來的宮殿
臺灣電影事業的教父
後話:我們都是拓荒者的繼承人
第二章 從前有個陸上龍宮
前言:電影院最適合的大小是什麼?
新世界大樓腰身上的那條弧線
從艱苦坐到豪華座椅
(座位)數大就是美
有樂町的陸上龍宮
曼哈頓的電影大教堂
黃鶴一去不復返
後話:大銀幕的追求
第三章 雙城記──兩條電影街的故事
前言:不斷接關的西門町
很久很久以前,西門町還沒有電影街
淺草公園的大象
淺草是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