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英艦軍隊壓境、內有太平天國四起,
戰事失利、割地賠款、太平建國、兩宮垂簾……
內憂外患的清末,諸位看官且看下回表明!
▎清末風雲:烽火連年
《清史演義》是一部描繪清朝末年歷史風雲的史詩式小說,透過眾多章節展現了那一時代的動盪與英雄人物的崛起。小說從林制軍的慷慨激昂和琦中堂的昏庸,勾畫出清朝政府內部的矛盾和衰敗。此外,透過描述關提督在粵中的殉國和奕將軍的求盟,展示了中國南北方的軍事與政治局勢,如何在外敵壓力下顯露出清政府的無力回天之勢。
▎英雄譜系:抗爭與忠烈
面對內憂外患,作者描繪出一系列英勇抗爭和忠烈犧牲的故事。效屍諫的宰相輕生、失重鎮的將帥殉節等事件,反映了官員和將領對國家和民族的極端忠誠,以及他們在面對國難時所展現的勇氣和決絕。這些故事不僅令人感慨深刻,也顯示出清末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複雜變化。
▎民族矛盾與內戰纏繞
作者進一步深入揭示了清朝面臨的內部與外部困境。書中詳細描述了江南和河北的戰事,展現了如何在外國勢力干涉下,內戰逐漸擴大成為全國性的危機。特別是描述〈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的章節,鮮明地揭示了清軍在內戰中的得失,以及因戰略錯誤導致的慘烈後果。
▎帝國末路:和平與變革的掙扎
後段章節則書寫了清帝國在內憂外患中的掙扎與衰敗。曾國荃、李鴻章等人物的形象突出了清末幾位改革派和抗外派的努力與策略。這段敘述不僅彰顯了個人英雄主義,更揭示了整個帝國在面臨滅亡邊緣時的無奈與掙扎,以及最終透過簽訂和約的妥協求得暫時的安寧。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之卷三,描繪了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事起的清末歷史。本書巧妙地結合了豐富的歷史細節與戲劇性的敘事,生動地描繪了那一時代的社會動盪和國家命運。反映了清朝內部的政治腐敗與對外軍事衝突的緊張關係。不僅透過史料文獻再現了清末的重大歷史事件,更以充滿文學美感的筆法描繪出時代輪廓。
作者簡介:
蔡東藩(西元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卻說英國發兵的警報傳到中國,清廷知戰釁已開,命林則徐任兩廣總督,責成守禦;調鄧廷楨督閩,防扼閩海。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陰探西事,聞英政府已決定主戰,急備戰船六十艘,火舟二十隻,小舟百餘只,募壯丁五千,演習海戰;自己又親赴獅子洋,校閱水師,軍容頗盛。能文能武,是個將相材。道光二十年五月,特書年月,志國恥之緣起。英軍艦十五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五艘,舳艫相接,旌旗蔽空,駛至澳門口外,則徐已派火舟堵塞海口,乘著風潮出洋,遇著英船,放起一把火來。英船急忙退避,已被毀去杉板船兩只。
英將伯麥,賄募漢奸多名,令偵察廣東海口何處空虛,可以襲入。無奈去一個,死一個,去兩個,死一對。最後有幾個漢奸,死裡逃生,回報伯麥,說海口布得密密層層,連漁船蜑戶統為林制臺效力,不但兵船不能進去,就使光身子一個人,要想入口,也要被他搜查明白,若有一些形跡可疑,休想活著。看來廣東有這林制臺,是萬萬不能進兵呢。伯麥道:「我兵跋涉重洋,來到此地,難道罷手不成?」漢奸道:「中國海面,很是延長,林制臺只能管一廣東,不能帶管別省,別省的督撫,哪裡個個像這位林公,此省有備,好攻那省,總有破綻可尋;而且中國的京師,是直隸,直隸也是沿海省分,若能攻入直隸海口,比別省好得多哩。」為虎作倀,煞是可恨!伯麥聞言大喜,遂率艦隊三十一艘,向北進駛。
則徐探悉英艦北去,飛諮閩、浙各省,嚴行防守。閩督鄧廷楨早已布置妥帖。預募水勇,在洋巡邏,見英船駛近廈門,水勇便扮做商民模樣,乘夜襲擊,行近英艦,突用火罐噴筒,向英艦內放入,攻壞英艦舵帆,焚斃英兵數十。英兵茫無頭緒,還道是海盜偷襲,連忙抵敵,那水勇卻蕩著划槳,飛報內港去了。伯麥修好舵帆,復進攻廈門。金廈兵備道劉臞春,早接水勇稟報,固守炮臺,囊沙疊垣,敵炮不能洞穿,那炮臺還擊的彈力,很是厲害,響了數聲,把敵艦轟壞好幾艘。伯麥料廈門也不易入,復趁著東北風,直犯浙海。
浙海第一重門戶,便是舟山,四面皆海,無險可扼。浙省官吏,又把舟山群島,看作不甚要緊的樣子。英艦已經駛至,還疑外國商舶,毫不防備。當沿海戒嚴時,就使是外國商舶,亦須稽查,況明明是兵艦乎?英人經粵、閩二次懲創,還不敢陡然登岸,只在海面遊弋。過了兩三天,並沒有兵船出來襲擊,遂從群島中駛入,進薄定海。定海就是舟山故地,因置有縣治,別名定海,後來遂把定海、舟山,分作兩地名目。定海設有總兵,姓張名朝發,平時到也懷著忠心,只謀略卻欠缺一點,不去襲擊外洋,專知把守海口。英艦二十六艘,連檣而進,朝發方下令防禦。中軍游擊羅建功,還說外洋炮火,利水不利陸,請專守城池,不必注重海口。越是愚夫,越說呆話。朝發道:「守城非我責任,我專領水師,但知扼住海口,不令敵兵登岸,便算盡職。」隨督師出港口。
英將遣師投函,略說:「本國志在通商,並非有意激戰,只因廣東林、鄧二督,燒我鴉片煙萬餘箱,所以前來索償。若賠我煙價,許我通商,自應麾兵回國」等語。朝發叱回,令軍士開炮轟擊,英艦暫退。翌晨,英艦復齊至港口,把大砲架起桅檣上面,接連轟入,勢甚凶猛。港內守兵,抵當不住,船多被毀。朝發尚冒死督戰,左股上忽中一彈,向後暈倒,親兵趕即救回,於是紛紛潰退。英兵乘勝登岸,直薄定海城下。定海城內無兵,知縣姚懷祥遣典史金福,招募鄉勇數百,甫至即潰。懷祥獨坐南城上,見英兵緣梯上城,奔赴北門,解印交僕送府,自刎死。朝發回至鎮海,亦創重而亡。
敗報到京,道光帝即命兩江總督伊里布,赴浙視師。伊里布尚未抵浙,英將伯麥復遺書浙撫,浙撫烏爾恭額料知書中沒甚好話,不願拆閱,竟將原書發還。伯麥方擬進攻,適領事義律至軍,請分兵直趨天津。伯麥依言,遂與義律率軍艦八艘,向天津出發。
道光帝因定海失守,未免憂慮,常召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穆彰阿以諂諛道寵,平時與林則徐等本不相和協,至是遂奏林則徐辦理不善,輕開戰釁,宜一面懲辦林則徐,一面再定和戰事宜。又是一個和珅。道光帝尚在未決,忽由直隸總督琦善,遞上封奏一本,內稱:「英國兵船,駛至天津海口,意欲求撫。我朝以大字小,不如俯順外情,罷兵息事為是。此等言語,最足熒惑主聽。且粵督林則徐,辦理禁煙,亦太操切,伏乞皇上恩威並濟,執兩用中」等語。道光帝覽了奏牘,又去召穆彰阿商量。穆彰阿與琦善,本是臭味相投的朋友,穆彰阿要害林則徐,琦善自然竭力幫忙。況且這班奸臣,屈害忠良,是第一能手,欲要他去抵禦外人,他卻很是怕死,一些兒沒能耐。
相傳義律到津,直至總督衙門求見,琦善聞英領事來署,當即迎入,義律取出英議會致中國宰相書交與琦善。琦善本由大學士出督直隸,展開細瞧,半字不識,隨令通事譯讀。首數句無非說東粵燒煙,起自林、鄧二人,春間索償,被他詬逐,所以越境入浙,由浙到津。琦善聽了,尚不在意,後來通事又譯出要約六條,隨譯隨報。看官!你道他要求的是什麼款子?小子一一開錄如下:
第一條 賠償貨價。
第二條 開放廣州、福建、廈門、定海、上海為商埠。
第三條 兩國交際,用平等禮。
第四條 索賠兵費。
第五條 不得以英船夾帶鴉片累及居留英商。
第六條 盡裁洋商(經手華商)浮費。
琦善聽畢,沉吟了好一會,方向義律道:「汝國既有意修和,那時總可商議。明日請貴兵官來署宴敘便了。」義律別去,次日,琦善令廚役備好筵宴,專待客到。約至巳牌時候,英國水師將弁二十餘人,統是直挺挺雄糾糾的走入署中。琦替接入,見他威武非凡,不由得心頭亂跳。見了二十多人,便已畏懼,若多至十倍百倍,定然向他下拜了。英兵官雖不能直接與他談論,然已瞧透他畏怯情狀,便箕踞上坐,命隨來的通事傳說:「本國已發大兵若干萬,炮船若干艘,即日可到中國。若中國不允要求,請毋後悔!」這番言語,嚇得琦善面色如土,忙央通事說情,願為轉奏。英將弁眉飛色舞,樂得大嚼一回,吃他個飽。席散後,琦善便據事奏陳,當由穆彰阿一力推薦,道光帝便命琦善赴粵查辦。琦善聞命,即與英領事義律,約定赴粵議款。義律等徐返舟出,琦善入京聽訓,造膝密陳,廷臣多未及聞知。迨琦善出京,部中接山東巡撫託渾布奏報,略稱:「義律等自津回南,路過山東,接見時很是恭順。大約為自己寫照。今因琦中堂赴粵招撫,彼亦返粵聽命」云云。嗣又接到伊里布奏本,據說:「與英人訂休戰約,願還我定海」等語。部臣方識琦善、伊里布,統是一班和事老。有幾個見識稍高,已料到後來危局,然內有穆彰阿,外有琦善、伊里布,內外朋比,說亦無益,還是得過且過,做個仗馬寒蟬。這也難免誤國之罪。
這且慢表,且說林則徐方加意海防,嚴緝私販,每月獲到販煙人犯,總有數起,則徐一一奏聞。起初接到廷寄,多是獎勉的話頭,一日,傳到京抄,上載大學士琦善奉旨赴粵查辦,則徐不禁浩嘆,正扼腕間,又接批發奏摺的硃諭道:
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盡。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又以何詞對朕也。特諭。
則徐覽畢無語。幕友在旁瞧著,不禁氣憤,隨道:「大帥這般盡力,反得這般批諭,令人不解。」則徐嘆道:「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古今來多出一轍。林某自恨不能去邪,所以遭此疑謗。現既奉諭申斥,不得不自去請罪。」隨即磨墨濡毫,草擬請罪摺子,並加附片,願戴罪赴浙,投營效力,當下交給幕友謄清,即日拜發。甫發奏摺,又來嚴旨一道:
前因鴉片煙流毒海內,特派林則徐馳往廣東海口,會同鄧廷楨查辦。原期肅清內地,斷絕來源,隨地隨時,妥為辦理。乃自查辦以來,內而奸民犯法,不能淨盡;外而私販來源,並未斷絕。本年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盛京等省,紛紛徵調,糜餉勞師。此旨林則徐辦理不善之所致。林則徐、鄧廷楨著交部分別嚴加議處。兩廣總督,著琦善署理,未到任以前,著怡良暫行護理。欽此。
越數日,大學士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到任,此時粵督印信,已由林則徐交與怡良;怡良復交與琦善。琦善接印在手,別樣事不暇施行,先查刺林則徐罪狀,怎奈遍閱文書,無瑕可摘;隨召水師提督關天培,總兵李廷鈺等入見,責他首先開釁,此後須要特別謹慎,方可免咎。關、李等氣憤填胸,只因總督係頂頭上司,不好出言辯駁,勉強答應而退。琦善擺著欽差架子,也不出送。
忽巡捕傳進英領事義律來文,琦善忙即展閱,閱罷,急下令將沿海兵防,盡行撤退;並舊募之水勇漁艇,一律解散。還是怡良聞著此信,趕到督署探問,琦善把義律來書交與怡良瞧閱,口中卻說道:「兄弟並不是趨奉洋人,只聖上已經主撫,不得不從圓一點。照英領事的書中,要我退兵,我只得把兵撤退,推誠相與,方好成全撫議。」明明是畏敵如虎,反說得與己無涉。怡良道:「夷情叵測,不可不防,還求中堂明察!」琦善拈鬚笑道:「兄弟在直隸時,已與義律面約休戰,還怕什麼?」怡良無可再說,隨即告別。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卻說英國發兵的警報傳到中國,清廷知戰釁已開,命林則徐任兩廣總督,責成守禦;調鄧廷楨督閩,防扼閩海。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陰探西事,聞英政府已決定主戰,急備戰船六十艘,火舟二十隻,小舟百餘只,募壯丁五千,演習海戰;自己又親赴獅子洋,校閱水師,軍容頗盛。能文能武,是個將相材。道光二十年五月,特書年月,志國恥之緣起。英軍艦十五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五艘,舳艫相接,旌旗蔽空,駛至澳門口外,則徐已派火舟堵塞海口,乘著風潮出洋,遇著英船,放起一把火來。英船...
目錄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效屍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
奕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
怡制軍巧結臺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寧洪天王覆宗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升官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效屍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
奕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
怡制軍巧結臺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