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MIT哲學教授寫給中年人的認知療法,也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一位MIT的哲學教授,在三十五歲陷入中年危機。
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結果即成為了本書:《中年哲學》,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
《中年哲學》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年這一人生特殊階段及其帶來的挑戰,並挖掘哲學思想中的可能治療方案。因此,本書不僅是對人生問題的抽象性探討,更是一部應用哲學的生活實踐指南。
書中每一章都針對中年生活會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中年階段變得異常強烈的錯失感,糾結於錯過的人、錯過的事;又或是揮之不去的後悔感受,不停回想如果當年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決定,現在自己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另外像是對於持續迫近的死亡、未來的有限性感到恐懼與不安。對此,作者都提出了哲學解方。值得一提的是,解方有時也是東西合璧複方,書中巧妙地將西方哲學與佛教的正念觀融合,為讀者打造因應中年危機的有力工具,新穎且富洞見。
當面對身體的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
關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在時間的壓力下,過有意義的生活。」
關於盡頭:「從過去一直到現在,人生本來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見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結果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看見道路的盡頭。」
關於存在:「人生的矛盾就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
關於選擇:「我們所擁有的選項和道路,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有時只是無法逃脫的牢籠。」
關於錯失:「欣然接受你的失落,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過剩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關於後悔:「後悔過去的選擇,並不能讓我們的現在變得更好。」
關於生命有限:「我們的生命有限,這是中年危機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關於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不是否認未來,而是接受未來的不可避免。」
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引言
公元前一世紀有一則故事,牽涉到兩位偉大的拉比(按:猶太教中的宗教導師)。煞買(Shammai)拉比非常嚴格、恪遵教義,而且深懷排他心理。他的對手希列(Hillel)拉比恰恰相反:仁慈、善於變通,而且心胸開放。這則故事講述一名外邦人同意改信猶太教,條件是拉比必須在他以單腳站立的時間裡就將全部律法傳授給他。煞買不屑一顧,逐退此人,於是這名外邦人轉而找上希列,結果希列接受了他的要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鄰。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他一切都只是注解而已。現在,去學習吧。」
本書以希列的精神寫成,全書一開頭的題詞即是引用他的話語。如同猶太教經典《塔木德》(Talmud),哲學也可以很深奧晦澀且難以親近。這不是什麼新鮮事:讀一下康德或亞里斯多德你就懂了。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希列沒有摒棄比較嚴格的學術研究:他對那個外邦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敦促他去學習。但儘管如此,他認為猶太教的訊息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傳達,而且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就算因此顯得幼稚也無妨。
我對哲學也抱持相同信念。如果沒有許多哲學家為了回答最難以解答的問題而深入鑽研,哲學就不可能存續至今。但儘管學術哲學充滿爭論、未知,以及各種複雜的問題,卻也有許多智慧能夠提供給幾乎每一個正走在人生路上、同時又納悶該如何走下去的人。
我之所以投注心力實踐上述想法,理由很個人,而且不只是因為我以教導哲學為生。我開始思考中年的問題是在大約六年前,當時我還年輕,三十五歲。表面上,我的人生相當順遂,擁有穩定的家庭與事業。我在一個聲譽良好的學系裡擔任終身教授,學校位於一座宜人的美國中西部城市。我知道自己很幸運,能夠從事我熱愛的工作。然而,當我放眼展望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未來,依據預期進程所能達到的各項成就,然後退休、衰老,終至死亡,卻讓我不禁感到一陣空虛。我一旦停下腳步思考如此努力打造出來的生活,就會湧現一股不安的感受,混雜了對於過去的緬懷、懊悔、幽閉恐懼、空虛,以及害怕。我是不是陷入了中年危機?
你也許會不以為然,覺得我當時太年輕(也許現在還是?),還不到中年危機的年紀。如果你這樣想,我謝謝你,但你恐怕必須為第二章做好心理準備。況且,說到底,我也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壓垮我的是中年帶來的存在主義問題,三十五歲思考這些問題並不算太早。這類問題不管在二十歲還是七十歲都可以提出來,但我認為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這類問題將顯得格外重要。這類問題涉及失落和懊悔、成功與失敗、你嚮往的人生以及你實際擁有的人生。這類問題涉及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有限性,涉及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空虛感──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歸根結柢,這類問題涉及人生的時間結構(temporal structure)以及存在於其中的各種活動。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只是中年人,而是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本書是一本應用哲學的作品,是針對中年的挑戰所從事的哲學省思。此外,本書採取自助指南的形式。中年帶來的試煉一直被哲學家輕忽,但那些試煉其實深富哲學趣味,也易於為哲學家使用的工具所療癒。在十八世紀以前,道德哲學與自助之間原本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哲學家一致認為,思索何為美好人生應該要讓我們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把這兩個目標分離開來,是較為晚近的創新。今天,極少有哲學家會撰寫自助書籍。就算有哲學家提筆寫作這種書,也大多是援引古典哲學作品,通常出自古羅馬斯多噶主義者、西塞羅(Cicero)、塞內卡(Seneca)與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等人,彷彿哲學在兩千年前就失去了與人生的相關性。我不是採取回溯歷史的做法。我雖然也會提及往昔的哲學家,有古代人也有現代人,但不是把他們視為充滿智慧的聖人,而是談話的對象,幫助我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我希望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本書與一般標準的自助書籍不同,部分原因是本書更關心該如何摸索人生方向這類基本問題,另一部分是因為本書比較不重視表面的變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中年要開展新事物並不會太遲,儘管我們經常會有太遲的感覺。不要被中年帶來的那種時光荏苒之感給騙了,你擁有的時間其實比你以為的要多。何況市面上已有其他書籍針對想在五十歲轉換職業跑道或是四十五歲仍單身的人提供務實的建議。我要提供的不是這類建議,但我會嘗試提出其他建議,並傳遞受到哲學思想啟發的中年調適策略。如果是眾所熟悉的建議,我會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概念;如果是鮮為人知的建議,我則會論證其正確性。
在執行上述做法時,我假定讀者不需要擁有先備知識。我試圖寫的是一本可以一邊單腳站立一邊閱讀的書:刪繁就簡,追求扼要,不求詳盡。以下各章所探討的,實際上只是眾多中年危機當中的少數幾項而已。許多人覺得人生太累、充斥太多需求,這種感受是第二章探討的核心。為了化解這種想法,我們將會探究理性、價值觀與美好人生這些源自亞里斯多德的概念,也會學到做你不必做的事有何重要性。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囚禁在當下的人生裡(無論人生有多幸福),並清楚知道自己已失去其他不同選項,這種感受是第三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選擇如何受到過度高估,以及錯過其實也不無好處。第四章探討許多人會有的下面這種感受:自己的過去是一段不完美但已無可改變的時光,因此只能學習接受。我們將會學到你在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應該要對自己過去所犯的錯感到慶幸。第五章探討時光飛逝或者時日所剩無多的感覺,也就是察覺到自己終將一死。我們將會檢視恐懼死亡的哲學療法。此外,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必須不斷處理的各項任務,也不免予人一再重複與疲乏的感受,這是第六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何謂活在當下和這種做法如何能夠化解你的中年危機,以及冥想為什麼會有幫助。
在開始找尋答案之前,我們在第一章會先談這個問題的歷史。我們會先探究中年被視為一段危機時期的這種刻板印象,並且發掘這種刻板印象為時不長的過往。我們將會觀察這種刻板印象在當前的變動,如何從令人頭暈目眩的創傷演變成能夠控制的小毛病。此外,我們也會讓哲學在其未來當中占有一席之地。當代哲學家太少關注老化,也太少關注童年、中年與老年的生理和時間狀況。這種情形應該要有所改變了。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引言
公元前一世紀有一則故事,牽涉到兩位偉大的拉比(按:猶太教中的宗教導師)。煞買(Shammai)拉比非常嚴格、恪遵教義,而且深懷排他心理。他的對手希列(Hillel)拉比恰恰相反:仁慈、善於變通,而且心胸開放。這則故事講述一名外邦人同意改信猶太教,條件是拉比必須在他以單腳站立的時間裡就將全部律法傳授給他。煞買不屑一顧,逐退此人,於是這名外邦人轉而找上希列,結果希列接受了他的要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鄰。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他一切都只是注解而已。現在,去學習吧。」
本書以希列的精神...
章節試閱
第四章 追悔
錯誤、不幸、失敗:你不該做出的選擇、你不該面對的困難、結果不如預期的計畫。沒有人能夠走到中年卻不曾遭遇過這些狀況。現在的問題是該拿這些狀況怎麼辦。該如何看待生活不如自己所願的情況?哲學無法改變過往,但可以幫助我們接受過往。在這一章裡,我將試著說明怎麼做到這一點。
在我們開始之前,我必須先回應一種存在已久的質疑。聽到我們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錯誤、不幸和失敗?──有些人會覺得答案清晰明瞭得令人沮喪。我們還能採取什麼態度?除了自我欺騙或者繼續懷抱妄想,我們不就是只能虔誠且堅決地希望那些事情從未發生過嗎?除了無謂地希望歷史能被改寫,我們還能做什麼?真希望我當初說了實話,真希望檢查結果是陰性,真希望我再等一年,一切就會不同,甚至比現在更好。執著於過往是徒勞的,何況時間也可能會沖淡憤怒或羞恥的感受。但自欺欺人絕對毫無意義。在理查.福特(RichardFord)出版於一九八六年的小說裡,一個名叫巴斯康(FrankBascombe)的體育作家,他表現出來的直白坦率態度就很令人欽佩。
我暫且只說這一點:體育寫作裡不但有許多事實,同時也有不少謊言,如果說體育寫作能夠教導你任何東西,那就是你的人生如果要有任何價值,你就遲早必須面對可怕而灼人的後悔。不過,你也必須設法避免後悔,否則人生將會毀掉。
他的忠告就是:不要搞砸。你一旦搞砸,那就太遲了。
但實際上並不會太遲,至少不必然如此。福克納那句經常被曲解的格言就說:「過去從未逝去,它甚至從未成為過去。」錯誤、不幸和失敗是一回事,後悔則是另一回事。我們可以將當初應該做的事、想要的事或接受的事,與後來回顧時所偏好的事區分開來。尤其是在結果不如預期時,這種區分的必要性更加明顯。哲學家華勒斯(JayWallace)提出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我承諾要開車載你去機場,但在你要搭機那一天,我卻懶得起床。你錯過了飛機,後來才發現那班飛機在海上墜毀,全機無人倖存。我違背承諾,這是一件不該做的事,但回頭看,我並不會希望自己當初做出不同的選擇,你也絕對不會!
上述的區別並不特別細微,但經常遭到忽略。在《後悔:揮之不去的可能性》(Regret: ThePersistenceofthePossible)一書中,心理學家珍娜.蘭德曼(JanetLandman)引用了蓋洛普(Gallup)於一九四九年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從全美成年人口中抽樣詢問,請他們回答「人生中至今為止犯過最大的錯誤是什麼」。六九%的人願意承認自己犯過一個大錯。排名第一且領先其他答案不少不的錯誤是沒有接受更多教育,有二二%的受訪者提到這一點。一○%的人表示自己在婚姻裡犯了錯誤;八%的人則表示自己選錯了職業。一九五三年,蓋洛普又進行了一項調查:「總體而言,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你會以與現在大同小異的方式過生活,還是會做出不同選擇?」結果只有不到四○%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做出不同選擇。蘭德曼無法解釋這一重大下降的原因。難道說杜魯門在短短四年內就大幅減少了對於人生感到不滿的人嗎?真是奇蹟!不過,這兩次調查所問的問題並不相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錯誤,也就是你過去不應該做的那些事情。第二個問題則是關於後悔,也就是如果你現在能夠,你會希望收回的那些決定。然而,當你改變了那些事情,不僅僅會消除錯誤,也會消除人生中因為那些錯誤而導致的所有後果。這是一個更令人不安的前景,所以難怪數字會大幅降低。對於一個錯誤感到後悔,不只是承認自己搞砸了,也是希望自己當初沒有搞砸,希望能夠將這個錯誤及其造成的影響,一併從歷史中抹去。
所以,仍然有一線希望。即便我們犯了錯、遇到了不幸、看著自己的努力白費,我們還是可以在誠實面對過去與後悔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既承認過去的事實,也渴望把時間倒轉到事情出錯的那一刻。至少在理論上,我們不需要時間機器來平撫中年的遺憾。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方式,根據過去事件與現在的關聯,來改變我們對那些事件的看法。接下來,我們將探究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首先從比較直截了當的方法開始,並承認這些方法的局限性,接著我將嘗試說明其他更強大但也更費解的手段。希望到最後,你能找到一些派得上用場的策略。
(下略)
第四章 追悔
錯誤、不幸、失敗:你不該做出的選擇、你不該面對的困難、結果不如預期的計畫。沒有人能夠走到中年卻不曾遭遇過這些狀況。現在的問題是該拿這些狀況怎麼辦。該如何看待生活不如自己所願的情況?哲學無法改變過往,但可以幫助我們接受過往。在這一章裡,我將試著說明怎麼做到這一點。
在我們開始之前,我必須先回應一種存在已久的質疑。聽到我們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錯誤、不幸和失敗?──有些人會覺得答案清晰明瞭得令人沮喪。我們還能採取什麼態度?除了自我欺騙或者繼續懷抱妄想,我們不就是只能虔誠且堅決地希望那些...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年危機簡史
第二章 人生就這樣了?
第三章 錯失
第四章 追悔
第五章 有所期待
第六章 活在當下
尾聲
誌謝
注釋
引言
第一章 中年危機簡史
第二章 人生就這樣了?
第三章 錯失
第四章 追悔
第五章 有所期待
第六章 活在當下
尾聲
誌謝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