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擺脫焦慮育兒,從生活中培養親子互動
暢銷親子作家/尚瑞君
父母終於不必每天為了孩子的功課煩惱,因為更輕鬆、更快樂的育兒方法,都在《狡猾育兒術》中。這是一本由曾在小學執教23年的資深教師,用趣味圖文呈現的教養書。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形容現代家長面對教養的心境,我想很多人會對「焦慮」投下贊成票。
現代孩子的比較與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許多學生放學後,會直接到補習班、安親班繼續學習。而家長在白天也忙於工作,因此一家人能見面的時間只有晚上,父母還須催促孩子吃飯、洗澡、複習功課、睡覺,且日復一日過著重複的生活。
養兒育女和生活的樂趣,真的都會被疲憊和焦慮消磨殆盡嗎?本書教讀者如何運用「狡猾育兒術」,練習適度放手,以好好陪伴孩子成長。每篇章節的重點皆以插圖和短文傳達,再忙碌的家長都可以迅速理解。
書中提到的許多做法,跟我當初陪著兩個孩子長大的方式十分類似,例如:
‧讓吃飯成為一種享受:孩子用餐時會模仿大人的言行,當大人帶著感恩和愉悅的心情用餐,孩子自然能在和樂的氛圍中滋養身心。
‧泳衣遮住的地方,不能讓別人摸:從小讓孩子知道身體是自己的私領域,別人不能隨便碰觸。
‧跟孩子一起看新聞,並解釋:讓孩子從新聞中了解世界的變化,與社會建立真實的互動和連結。
‧繪本和卡通角色是最佳幫手:父母運用孩子喜歡的人物,來教導生活常規和技能,甚至模仿角色的聲音說話,既可以增加生活趣味,也能提高執行力和完成度。
‧先讓孩子信任你:親子之間的互信要從孩子先相信大人開始,相信大人說的話、做的事,以及大人對自己的愛,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自然會以真誠的態度接受父母的引導。
‧加強從失敗中復原的能力:孩子經歷過無數次跌倒後,才能學會站穩和走路,但有些孩子越大卻越害怕失敗,往往是因為缺乏從失敗中復原的能力。要鼓勵孩子多探索與嘗試,勇敢面對失敗與挫折,而不是追求完美無瑕。
從上述摘錄的重點中大家可以看見,在育兒初期,不應看重學校的成績和排名,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耐心、積極性、上進心、協調性、溝通能力、自我肯定感等,這些都是孩子未來在適應社會、面對挑戰時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技能。但這些技能,往往不是從課本的知識中獲得,而是在生活應對與遊戲中,從真正感興趣的事物中體驗、培養而來。
比起學歷或收入,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於「自主決定的程度」。知識可以晚一點學,但自信與自我價值感則需要透過有趣且熱情的生活,以及和樂的親子互動來建立。
推薦序二
協助孩子學習調整風帆,讓他乘風破浪
「洛洛老師—情緒╳學習雙趨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在當代社會,育兒已成為一場同時需要智慧與彈性的修練。在與許多父母交流後,我發現大家都有很深的「育兒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急於為他安排各種課程與才藝班,不僅犧牲了寶貴的探索欲望與時間,親子關係也經常因此而緊繃。
本書並非教導父母投機取巧,而是希望幫助家長放鬆心情,以更聰明、更有效率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進而享受美好的親子生活。
書中提到一個理念:玩樂,是最強大的學習武器——玩樂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學習和成長的最佳途徑。當孩子全心投入喜愛的事物時,大腦會高度活躍,並釋放多巴胺(dopamine),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加速大腦成長。此時,孩子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像是對恐龍著迷的孩子會主動查閱書籍,學習複雜的名稱和特徵,也培養了專注力和毅力。
而未來人才最關鍵的能力,正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人性特質」——包括情緒覺察、創意發想、跨領域連結等非認知能力。這些能力無法透過課堂直接獲得,而是從生活體驗中累積而來。
父母應該創造豐富多元的體驗機會,例如:在購物時與孩子一同計算,並且用提問的方式,促進孩子思考,將抽象數學與觀念轉化為生活應用;或讓孩子主導家庭旅行,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出解決複雜問題的韌性。這種「生活即教室」的觀念,比刻意教導更有效。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方嘗試,即使後來失去興趣,這些經驗仍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此外,書中也提供實用的方法,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輕父母的負擔。例如製作「提示卡」,在卡片上寫「加速」、「還剩1分鐘」等,提醒孩子要加快腳步,如此一來家長不必嘮叨,還能有效催促;建立家庭時間表,讓孩子直觀的了解時間應該如何分配。當孩子逐步練習自主管理生活,也能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
特別的是,本書也提醒父母關注「親職倦怠」,因為家長的身心健康是教養系統的基石。舉例來說,當忙碌的父母情緒失控時,能藉由深呼吸在零碎的時間內重建能量。這種務實的自我照顧策略,正呼應美國公共衛生局發布的《受壓父母》(Parents Under Pressure)報告,當中提到維持家長的心理韌性,是提升育兒品質的關鍵投資。
育兒如同遠洋航行,父母應協助孩子學習調整風帆,讓他乘風破浪,航向屬於自己的遠方。本書提供的不只是方法論,更是從容的生活哲學。我們應該試著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信任他的成長節奏,並珍惜那些不完美的真實時刻,因為最好的教養,始於接納當下的自己與孩子。
前言
狡猾育兒,父母更輕鬆
「狡猾育兒術」──這樣的書名或許會讓人感到震驚。
不過,這本書並不是要建議家長耍小聰明,例如讓自己的孩子用些手段提升成績,贏過其他的孩子,或靠走後門進入名校等。
請放心,本書絕對沒有這樣的意圖。
現今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這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素。不願踏入婚姻的其中一種可能性,或許是因為在當今社會中,養育孩子變得越來越辛苦。
有調查顯示,現在正在養育孩子的女性,幸福感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隨著日本經濟進入「失落的30年」(按:指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而導致經濟停滯),收入不增反降,物價卻持續攀升,日常生活的開銷越來越沉重,教育費用更是高得驚人。因此夫妻雙方都必須投入職場,但下班回家後,還得拖著疲憊的身軀照顧孩子。在體力、金錢和時間都被消耗殆盡的情況下,讓許多人失去了單純的幸福感。相較之下,可以將收入和時間全部用在自己身上的人,幸福感自然更高,這一點不難理解。
然而,既然你會拿起這本書閱讀,相信你認為,擁有孩子的生活和兩人世界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幸福、充實感與樂趣。若是這樣美好的親子生活讓人感受到辛苦與磨難,那確實是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因此,本書是為了身心俱疲的現代家長所寫,希望能夠幫助父母稍微放下重擔,充分享受育兒的樂趣,獲得家庭帶來的幸福感。而這最終也會讓孩子受益,幫助他培養出自主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並看到孩子順利成長,讓親子都掌握到幸福?
我認為,應該要將商業上的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時效比(Time Performance)等概念導入育兒的領域,換句話說,就是重視效率。
「效率」這個詞,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被視為負面的詞彙,結果讓育兒變得比想像中更加困難。我想,現在正是時候轉變思維,實踐能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愉快,並產生最大效益的育兒方法。
這也是我所提倡的狡猾育兒的理念。
事實上,「希望孩子成長」、「期望子女的學業成績提升」、「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擁有這些願望,可以說是為人父母的本能。
但除非超乎常人,否則家長通常很難參與到所有育兒相關活動──舉凡教養、用餐、玩樂、運動、學習、才藝,還有社區和學校的互動、準備考試等,並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達到完美。
結果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落空,而感到焦慮、挫敗,甚至努力了半天,最後卻發現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此,請務必採取更有效率的方式,並在必要時適時偷懶一下。
本書會提出幫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狡猾育兒的99種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源自以下五項核心原則:
1. 培養能力更勝於注重教養
大部分關於教養方面的行為,隨著孩子長大自然能學會。如果目前子女的某些行為還不夠成熟,不妨先放下憂慮,協助孩子發展此刻才有機會提升的能力,以獲得更長遠的效益。
2. 重視孩子的個人特質,而非父母的常識
多數家長會認為,如果孩子不努力學習,將來肯定會吃虧。不過,在小學階段學習到的知識,在未來還是能掌握。與其擔心這些,不如把重心放在他現在真正感興趣、主動想探索的事物上。
3. 父母也別忘了享受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把自己的生活樂趣放在次要位置,將育兒視為唯一優先的選項?如果總是想「等孩子長大,離開自己身邊之後再說」,你可能會失去享受人生的重要時光。其實,在育兒期間,父母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興趣,並非無法兼顧。
4. 讓孩子實際體驗,會帶來自發性的成長
最不費力且效果顯著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全心投入熱愛的事物中。即使是打電動也沒關係,不須強迫孩子學習,而是讓他沉浸在喜愛的興趣裡,他的世界自然會向外擴展,思維變得更加敏捷,並逐漸培養出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
5.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無論自己的孩子多麼可愛,他都是獨立的另一個人,不會完全依照父母的意願發展。因此,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為他創造合適的環境,找出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現代社會正處於變革時期,教育環境也在不斷改變。你應放下自己那一代的固有觀念,幫孩子尋找能發揮天賦的理想環境。
以上就是狡猾育兒的基本理念。在這個資訊繁雜又忙碌的時代,育兒和工作一樣,都需要擬定策略。家長不應該試圖完成每件事,該放手時就要適度放手,且對於決定放棄的事,也不須背負不必要的罪惡感。
狡猾育兒的本質,不在於投機取巧──父母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讓孩子獲得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