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人類情感激發的啟蒙力量,推動超越理性的革命浪潮
理性與情感共鳴,譜寫交響的世界近代的開端,肇始於十八世紀末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追求的人類理性與情感力量,如何推動世界哲學的發展,最終迎來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六冊聚焦於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及同時代全球思想的變化。隨著人類逐漸重視理性與情感的對立與融合,這場思想革命推動了哲學的發展,也促使西方世界走向政治與社會的深刻變革。本書涵蓋英國、蘇格蘭和法國等地的啟蒙思想,從霍布斯到盧梭,闡述這些思想如何點燃對個人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並為美洲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等歷史事件建立思想基礎。
本書深入剖析啟蒙時期的理性與情感思想,探討當時哲學家在追求真理和認知世界的過程中,試圖平衡理性與人性情感之間的矛盾。例如,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強調了個人權利,而休謨則探討道德情感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這些思想不僅僅是哲學上的抽象探討,更成為推動啟蒙時代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實踐力量。在這一時期,理性逐步被推崇為通向真理的主要工具,同時啟蒙運動所提倡的情感觀念亦深刻地影響了人性和社會價值的重新定位。
此外,本書也特別關注啟蒙思想在非西方地區的擴展和影響,如中東地區的變革、清代中國哲學的回應、江戶時期日本思想的轉向。各地在面對啟蒙運動衝擊的過程中,逐漸展現出批判傳統價值的思潮,並強調人類理性與情感的力量。透過全球視角的分析,本書呈現啟蒙思想在歐亞之間流動,並激發對普遍人性價值的追求,最終形成多元共鳴的世界哲學基礎。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伊藤邦武KUNITAKE ITO
一九四九年生,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史丹佛大學研究所哲學科碩士畢業。專攻分析哲學、美國哲學。著有《實用主義入門》(筑摩新書)、《宇宙為何會成為哲學問題》(筑摩primer新書)、《珀斯的實用主義》(勁草書房)、《詹姆士的多元宇宙論》(岩波書店)、《話說哲學的歷史》(中公新書)等作品。
山內志朗SHIRO YAMAUCHI
一九五七年生,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西洋中古哲學、倫理學。著有《普遍論爭》(平凡社library)、《天使的符號學》(岩波書店)、《「誤讀」的哲學》(青土社)、《小小倫理學入門》、《有感的經院哲學》(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湯殿山的哲學》(普紐瑪社)等。
中島隆博TAKAHIRO NAKAJIMA
一九六四年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中國哲學、比較思想史。著有《惡之哲學:中國哲學的想像力》(筑摩選書)、《莊子:告知成為雞之時》(岩波書店)、《作為思想的言語》(岩波現代全書)、《殘響的中國哲學:言語與政治》、《共生的實踐:國家與宗教》(東京大學出版會)等。
納富信留NOTOMI NOBURU
一九六五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兼文學部部長。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劍橋大學研究所古典學部博士。專攻西方古代哲學。專長為西洋古代哲學。著有《詭辯者是誰?》《哲學的誕生:蘇格拉底是誰?》(筑摩學藝文庫)、《柏拉圖與哲學:閱讀對話篇》(岩波新書)等。
作者簡介:
伊藤邦武KUNITAKE ITO(前言、第一章、後記)
京都大學榮譽教授,專攻分析哲學、美國哲學。
柘植尚則HISANORI TSUGE(第二章)
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英國倫理思想史。
西村正秀SEISHU NISHIMURA(第三章)
滋賀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專攻西方中近世哲學、知覺哲學。
王寺賢太KENTA OJI(第四章)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法國近代現代思想史。
山口雅廣MASAHIRO YAMAGUCHI(第五章)
龍谷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專攻西方中世紀哲學、宗教哲學。
西川秀和HIDEKAZU NISHIKAWA(第六章)
大阪大學外語學部非常任講師,專攻美國史、美國總統研究。
長田藏人KURANDO OSADA(第七章)
明治大學農學部講師,專攻西方哲學史。
岡崎弘樹HIROKI OKAZAKI(第八章)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專攻阿拉伯近代政治思想、敘利亞政治文化研究。
石井剛TSUYOSHI ISHII(第九章)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哲學。
高山大毅DAIKI TAKAYAMA(第十章)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專攻近世日本思想史、近世日本漢文學。
久米曉AKIRA KUME(專欄一)
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英國哲學。
松田毅TSUYOSHI MATSUDA(專欄二)
神戶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攻歐洲近代哲學。
戸田剛文TAKEFUMI TODA(專欄三)
京都大學人類、環境學研究科教授,專攻西方近代哲學。
三谷尚澄NAOZUMI MITANI(專欄四)
信州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專攻哲學、倫理學。
橋爪大三郎DAISABURO HASHIZUME(專欄五)
大學院大學至善館教授、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專攻社會學。
譯者簡介:
張哲鳴
政治大學日文系、哲學系雙學位,現為全職自由口筆譯者。
譯稿指教:transjimmychang@gmail.com
山村奨(監譯)
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專攻東亞思想、儒學、陽明學。著有《近代日本與變遷中的陽明學》(法政大學出版社),合著有《東亞哲學的生成與發展:跨文化視角》(法政大學出版社)。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名人推薦: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
章節試閱
序
前言
長期以來,「哲學史」的研究對象僅限於西方世界,將其他地區和傳統排除在這個框架之外。然而,當今的世界正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範疇,多元的價值觀與傳統正在交織融合。
因此,新的「世界哲學」構想應在哲學領域中以全球視角提出問題,這是嘗試從「世界」觀點重新審視哲學的本質,而非僅僅是羅列各地的哲學活動。作為亞洲的一部分,日本既汲取了西方的文明,又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在「世界」的宏觀視角下,日本對「世界哲學史」的思考與貢獻,應能對哲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本系列「世界哲學史」正是基於這一根本構想,至此已探討了古代、中世紀、近世等各時期的世界哲學,而本冊與第七冊則將介紹近代哲學。整體而言,本冊主要聚焦於十八世紀的哲學,第七冊則側重於十九世紀的哲學。
然而,僅從西方哲學史的角度來考察這兩個世紀的近代哲學,並試圖以「世界哲學史」的觀點加以統攝,將面臨許多不同於古代和中世紀哲學的挑戰。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的「哲學」正是在「近代」這一時期逐漸演變為「西方哲學」的結晶。
西方世界在近代文明上的優勢始於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並在十八世紀的英國、美國和法國政治革命,以及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擴張下加速,最終將其影響力擴展至全球。由於哲學與西方文明的優勢關係密切,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迅速吸收的正是西方的近代哲學。
距今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明治維新,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一時代,試圖在西方近代哲學中發掘那些未被近代化進程掩蓋,並與隨後開展的現代世界相連的思想萌芽,並非不可能。這種反思不僅是將政治與社會的歷史發展視作思想上的優勢,而是從超越西方框架的廣闊視角出發,透過對文明霸權的內在批判,探求人類本性與靈魂應有的普遍性。這樣的態度早已存在於近代哲學之中。
若我們將目光轉向同一時代的非西方世界,便能發現那些與追求普遍性視角的思考產生共鳴,並試圖共享問題意識的思想運動之具體樣貌。本冊正是基於這一理解,嘗試梳理此時期全球各地的哲學動向,探索思想上多種共鳴的契機。
摘文
第一章 啟蒙的光與影
何謂啟蒙
啟蒙,意味著「啟迪蒙昧」。「蒙」意指昏暗,不諳道理;「啟」則為消除無知,賦予正確的知識。作為中文,據說此字詞是在西元二世紀時開始被使用,意為「導正大眾輿論之錯誤」,並於十五世紀時出現於日本文獻當中。
另一方面,啟蒙的英文是Enlightenment,法文是Lumières。在英語中Enlightenment 代表著「照亮」,包含著從迷妄中覺醒、脫離黑暗的意思,但該字詞在使用上並不像「啟蒙運動」深受侷限。例如,佛教裡的「解脫」一詞,用英文呈現亦是 Enlightenment。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意為「覺悟之人」,這體現了佛陀作為開悟者的重要性,即「the enlightened person」。
佛陀的核心教義認為,人類因與生俱來的迷妄與強烈執著而陷於苦難,並在此基礎上尋求解脫的方法。同時,佛陀將哲學反思和探求的重心放在心靈從扭曲狀態中的解放過程,藉此擺脫婆羅門教的傳統宗教框架。因此,「啟蒙」這個賦予光明的活動,有時也用來指代宗教的再生與復興。不僅限於佛教,十八世紀猶太教內部的啟蒙運動以及十九世紀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也常被視為各自宗教歷史中的「啟蒙期」。
本書第八章「伊斯蘭的啟蒙思想」探討了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阿拉伯地區的「復興運動」(The Ennahda Movement),其含義包括「覺醒、重生、復興」。此章說明了當時伊斯蘭世界的啟蒙思想家如何在傳承既有文化的同時,真誠地與西方現代文化進行對話,尊重寬容與多樣性,並追求人類的普遍性。
當我們盡可能廣泛地理解「啟蒙」一詞的意涵,便可發現此思想能夠成為全球各種思想運動的基礎。儘管「解脫」和「從迷妄中解放」這些概念存在於不同傳統中,但西方近代的「啟蒙主義」思想卻具有其他傳統思想中不具備的特殊躁動感。
西方近代的啟蒙主義
西方近代的啟蒙主義之所以帶有特殊的躁動意涵,乃是因為其作為政治思想的重要支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十八世紀西方世界一系列重大變革,如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法國大革命等。這些政治動盪在當時可謂世界級歷史事件,而日本正值江戶時代,因鎖國政策的限制,幾乎對這些變革毫無所知。從這個角度來看,啟蒙主義作為政治思想,對日本並未產生顯著的影響,當時整個東方世界的情況大致也是如此。
然而,西方社會在歷經十八世紀的重大變革後,透過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式的殖民政策,逐步在全球範圍內確立了其霸權,啟蒙主義的政治理念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對於西方從近代進入現代的世界歷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儘管啟蒙主義思想傳播至西方以外世界的過程相當漫長,但其中所提出的人權和民主主義理念,後來在全球各地以不同形式被廣泛採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幾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獨立戰爭中,西方啟蒙主義的政治思想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另外,西方的啟蒙思想除了可以理解為社會從舊有體制、專政和絕對君權中解放的政治意涵外,還能被視為對人類精神的獨特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在對人類的理解中呈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帶有過去哲學中未曾見過的扭曲。因此,啟蒙主義中的人類理論不僅僅是單純的解放思想,而是在這些思想背後隱含著更為複雜的精神內涵。
在西方近代所謂的啟蒙思想運動中,既展現了「光明」的璀璨,也伴隨著由光明所產生的陰影與黑暗。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近代啟蒙思想的發展,本應是一場追求光明的運動,但它並非僅僅如一道強光照亮黑暗的時代那麼簡單,而是同時帶有複雜的陰影和深層的矛盾。
在此,所謂人類精神中光影之間的緊張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理性所展現的光明與黑暗兩面。理性可以作為我們在黑暗中的指引之光,然而它強烈的光芒也可能蒙蔽我們的雙眼,將我們引入不同層次的困惑或混沌。理性在幫助我們打破對自然的偏見的同時,也有可能破壞我們的「自然狀態」,從而對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瘋狂與不安。
理性是否為人類的自然狀態
因此,對於人類精神而言,理性既是自然的狀態,也是非自然的狀態。能將因理性影響而變得不自然的精神狀態恢復到自然狀態的,是理性所無法提供的精神治癒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情感作用。情感作為啟蒙的陰影面,削弱了啟蒙帶來的影響力。那麼,理性與情感,究竟哪一個才是人類在自然狀態下與生俱來的能力呢?正因為在「理性與情感」理論上的糾結,導致許多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之間的對立,而這種對立也賦予了西方近代思想其他啟蒙運動中未曾見過的哲學張力與動能。
接下來,我將概述充滿張力的西方啟蒙思想所蘊含的動能,而很快我們便會明白,這種動能並不僅限於西方傳統思想。西方的人類情感理論在某些層面上,能與東方完全不同的傳統思想產生共鳴。本書的幾個章節將逐步幫助讀者清晰地體會到這一點。在本篇序論的最後,我將再簡要提及這個觀點。
那麼,為什麼在以十八世紀為中心的西方近代啟蒙思想中,理性與感性之間會孕育出東方尚未出現的內在張力呢?要理解這一點,首先必須聚焦於「自然之光」(lumen naturale)的概念。「自然之光」誕生於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其後在十七世紀伽利略(Galilei, 1564-1642)和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思想中,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意義,還被賦予了強烈的哲學內涵。這一概念最初在經院哲學中被稱作「理性之光」或「自然的理性之光」,並與「恩典之光」、「啟示之光」、「信仰之光」等概念區分開來。它指的是,即使未受到特殊的恩典,作為受造者的亞當仍具有由神賦予的天生能力。這種能力並非與恩典之光對立,反而被視為通往恩典之光的預備能力。(未完)
序
前言
長期以來,「哲學史」的研究對象僅限於西方世界,將其他地區和傳統排除在這個框架之外。然而,當今的世界正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範疇,多元的價值觀與傳統正在交織融合。
因此,新的「世界哲學」構想應在哲學領域中以全球視角提出問題,這是嘗試從「世界」觀點重新審視哲學的本質,而非僅僅是羅列各地的哲學活動。作為亞洲的一部分,日本既汲取了西方的文明,又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在「世界」的宏觀視角下,日本對「世界哲學史」的思考與貢獻,應能對哲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本系列「世界哲學史」...
目錄
前言/伊藤邦武
第一章 啟蒙的光與影/伊藤邦武
第二章 道徳情感論/柘植尚則
第三章 名為社會契約的邏輯/西村正秀
第四章 從啟蒙到革命/王寺賢太
第五章 啟蒙與宗教/山口雅廣
第六章 殖民地獨立思想/西川秀和
第七章 批判哲學的嘗試/長田藏人
第八章 伊斯蘭的啟蒙思想/岡崎弘樹
第九章 中國的情感哲學/石井剛
第十章 江戶時代的「情感」思想/高山大毅
專欄一 近代的懷疑論/久米曉
專欄二 關於時空的爭論/松田毅
專欄三 唯物論與唯心論/戸田剛文
專欄四 世界公民的思想/三谷尚澄
專欄五 共濟會/橋爪大三郎
後記/伊藤邦武
作者簡介
年表
前言/伊藤邦武
第一章 啟蒙的光與影/伊藤邦武
第二章 道徳情感論/柘植尚則
第三章 名為社會契約的邏輯/西村正秀
第四章 從啟蒙到革命/王寺賢太
第五章 啟蒙與宗教/山口雅廣
第六章 殖民地獨立思想/西川秀和
第七章 批判哲學的嘗試/長田藏人
第八章 伊斯蘭的啟蒙思想/岡崎弘樹
第九章 中國的情感哲學/石井剛
第十章 江戶時代的「情感」思想/高山大毅
專欄一 近代的懷疑論/久米曉
專欄二 關於時空的爭論/松田毅
專欄三 唯物論與唯心論/戸田剛文
專欄四 世界公民的思想/三谷尚澄
專欄五 共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