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佛告阿難:「聲聞法施不可思議,得證是道名不思議,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從聞信解,名為聲聞。財施微少,法施為上,如是法施不嫉於他,亦無施想,不著是施;譬如幻化,無所分別不生願求,不取施想無願求故;阿難當知!如是施者成就菩提,從聞信解,名為聲聞。盡一切相離諸結使,出過聲聞一切僧上,發大音聲演說佛法;何以故?得具足聲,出過一切諸音聲故;出是聲已令聞佛法,知諸聲相非一非異,成就正信,說法無二亦非不二;聞如是法,名為聲聞。」】
語譯:【佛陀告訴阿難說:「聲聞的佛法布施不可思議,得能實證這樣的道就名之為不可思議,以這個不可思議的法布施,能幫助眾生生起覺悟;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種子前後三世相似而出生的緣故。以沒有果作為佛法實證的果,這個並不是財物布施的所得;從聽聞而產生信受和勝解,名之為因聲而聽聞。財物布施的功德微少,佛法的布施功德為最殊勝,像這樣的佛法布施不嫉妒於他人,也沒有布施之想,也不執著這樣的佛法布施;譬如本無而幻化出來之物一般,沒有所分別也不產生願求,不執取布施之想,因為沒有願求的緣故;阿難應當知道!像這樣法布施的人成就了覺悟,從聽聞而信解,就名之為聲聞。究竟滅盡一切相而離了各種的結和五利使等,超出而且越過了一切聲聞僧的究竟法,發出大音聲而演說佛法;為何這樣呢?能具足一切音聲,而超出和越過一切諸音聲的緣故;發出這樣的音聲以後令眾生得聞佛法,了知各種音聲的法相非一非異,成就了大眾的如實信心,說法沒有二法、也不是不二法;聽聞像這樣的法,名之為聲聞。」】
講義:現在「聲聞」有另一種定義了。佛陀告訴阿難說:「聲聞的法布施不可思議,而能夠證得這種道的人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說,佛法流傳於人間都必須因聲而聽聞,無有不因聲而聞者,所以說「聲聞」這個法不可思議。不曉得諸位還記不記得?以前我們講《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之中,文殊菩薩評論最殊勝的法門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眾答:耳根圓通法門。)是耳根圓通啊!因為這個世界的有情耳根很利。耳根很利所以能藉由聽聞音聲去瞭解什麼是佛法。
如果到二禪天,那天主用光的變化來說法,在人間要怎麼理解它?難了!所以整個欲界中,最厲害的法門就是耳根圓通;但是到末法時代,大家都把耳根圓通給誤會了!所以在我出來弘法之前,所謂「耳根圓通法門」都叫你要聽聲音;然後說那聲音左耳進來、右耳出去;右耳進來、左耳出去,要把它流掉等等,其實全都誤會了;所以「入流亡所、聞所聞盡」,不是他們講的那個道理。真要瞭解那個道理,去讀我的《楞嚴經講記》吧,這裡就不重講了。也就是說,眾生必須經由善知識說法的音聲,可以聽聞到許多的法進入他心中,然後把煩惱邪見流掉,這得要藉由耳根的運作才辦得到;如果不是耳根的運作,根本作不到。
可是眾生聽聞音聲之後,前提是那個音聲必須是正確說法;如果他那個說法是錯誤的,聽了也叫作白聽,因為對他的修道、或者見道都無所助益,而且有害。所以藉由音聲的聽聞,瞭解蘊處界等法、乃至蘊處界衍生出來的一切法;這一些法聽聞之後,懂得這些都是假的,全都是生滅法,所以不復再議,然後就把它流去!流去之後還有一個能流的、所流的;這個能流的、所流的也要把它流去,一直進修到「聞所聞盡」,這才是真正的「耳根圓通」。「聞所聞盡」之後,就得去證實相法如來藏,耳根圓通講的是這個道理;不是叫你去海邊聽海潮音,然後聲音流進來就把它流出去;又不是修定,耳根圓通法門不是修定的法門。
所以這樣的音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唯有實證的善知識才能講出這個道理;所以說菩薩始從須陀洹、末至阿羅漢,都必須用這樣的音聲,讓眾生聽聞來作法布施。所以用音聲來作法布施,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所說的內容難以理解,唯證乃知;在難以理解之中,大眾聽聞善知識的宣說,付諸於實修,然後終於實證了,這叫作「得證是道」。「得證是道」的人就知道為何「不可思議」,因為從世俗法來講,你所證的如來藏很難令人信受;從實證後你所得的智慧來講,也令人難以思議,所以說「得證是道名不思議」。
這個法確實難可思議!想想看那麼多的大學教授,而且是哲學系的教授,他們讀經文讀過多少遍了依舊不懂;你也不能夠說他們有文字障,因為他們都當上大學教授了,不可能有文字障,可為什麼講出來的就錯?因為這個法「不可思議」,不是用意識思惟、體會、研究、分析所能夠理解的。然而有人經由善知識的「聲聞」之師所教,付諸於實修,終於實證了,所以說他「得證是道名不思議」。
有時候我們都會想:「要讓眾生實證這個法是多麼困難。」這是我弘法近三十年得到的體會。可是當年我剛出來弘法,我說:「這個太簡單了!就這樣而已。」但是對我而言是很簡單的事,對眾生而言,卻是非常困難的事。難,不是難在幫他實證;要幫人實證,方法廣有多端,並不難!難在如何使他實證以後心中無疑,這才是問題。所以我們這六、七年來,禪三就增加了很多考題:七個題目細分下來,那是十幾個題目。你們要能夠通過那些考驗。通過那些考驗,就等於你們開了十幾張的保單給我,那個保單叫作「保證不退轉單」。如果這樣考過了還能退轉,我說那叫作天才;因為從正面證實這個心就是如來藏,再從反面證實意識心、妄心都不可能是這個如來藏,也證明不是常住法;正反兩方面都證明了,總共細分下來是十幾題,這樣還能退轉,那真叫作「天才」!當然啦!這個天才要加個上下引號;所以說這個法度眾生的結果發覺,確實不可思議!讓眾生實證而不生疑,確實很難。
接著就說「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換句話說,眾生如果想要覺悟佛菩提,必須要經由善知識以這樣的「不可思議」的法布施,然後才能產生覺悟的結果。菩提就是覺悟,所以想要產生覺悟的結果,必須要聽聞善知識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宣說這個妙法,熏習到心中信了,然後實修,才可以實證。但多聞熏習之後,為何能信?是因為有勝解;所以來聽經,一定要詳細地聽,要讓自己有「勝解心所」;如果沒有聽懂,就要多聽幾遍、聽到懂,終於瞭解:「喔!原來如此!」有勝解了,然後才可能如實付諸於實修,這樣最後才是「能生菩提」,也就是產生覺悟的結果。
但是這個覺悟的結果是當生就能得嗎?不見得啊!所以當生證得的通常都會退轉,這很正常!每一個人都曾經退轉過,不是只有那些退轉的人,諸位往世也曾退轉過,我個人無數劫前也曾退轉過;乃至舍利弗、淨目天子、王子法才,他們都曾退轉過,這都是正常的事,因為這個法「不可思議」。當你找到如來藏的時候,疑惑一大堆,甚至於有的人叫作「滿天烏雲」,他其實不信受這個就是如來藏;本來以為如來藏很玄、很妙:「我要是能證得如來藏,就能飛天遁地了。」結果是這個很平實的心。「嘿!怎麼可能?」所以能悟入並不容易,但是悟入以後不退轉更不容易。
如來也點出關鍵來,告訴我們說:「縱使今生不能得悟,多聞熏習也是好的,因為功不唐捐。」所以 如來點出來說:「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你這一世聽聞妙法,也許悟不了;再經過十百千次聽聞、繼續聽聞,每一世都聽聞,叫作「串習」;串習到最後,有一生實修之後就可以覺悟了。那有的人這一世證悟,其實他往世已經悟過了;有的人這一世證悟,是往世十百千生不斷地串習,而且是在六住位不斷地串習,所以今生初次得悟。以往多聞熏習開始的時間,每一個人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等視齊觀;有時候某甲接引了某乙進來,這某乙進了同修會,三年五載悟了而且不退轉,可是某甲自己經過十年了還沒悟,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說:「我不白接引人了嗎?」其實沒有白接引人,因為這一世某甲接觸這個法的因緣比較早;某乙這一世接觸這個法的因緣比較晚,但某乙往世已經悟過了,只是因為胎昧所以忘記了;那他一進同修會來,很快就悟了,所以不能只看表相。
這就是說,前後三世的種子固然不同,但是「相似」;講到這個道理,就要講到自作自受、異作異受。還記得《優婆塞戒經講記》咱們講過這個道理。前世的五陰作了某些事情,導致這一世的五陰承受那個果報;可是前一世的五陰與這一世的五陰並不相同,所以叫作「異作異受」,就是不同的人作了,由不同的人來領受果報;但「異作異受」的當下,又是「自作自受」,因為五陰身心上,現前可得的意根以及如來藏是從前一世來,前後世是同一個意根與持種心如來藏。
前世修了佛菩提業,因緣成熟了,這世得以證悟;但前一世的五陰身心畢竟不是這一世的五陰身心,卻是同一個如來藏、同一個意根在前世五陰身心造作的時候留下了種子;而這些種子留在如來藏中,來到這一世又繼續流注出來;可是前一世落謝後的種子到這一世流注出來時,畢竟不是上一世的種子,所以「相似」而說為「異作異受」。但是上一世的如來藏和意根轉生到這一世來,繼續出生了五陰身心,又來領受前世造作的異熟果報,所以又叫作「自作自受」。也就是說,種子與五陰是前後世不同的,但是前後三世的種子卻是「相似」的;你不能夠說它是同一個,也不能夠說它是兩個,所以叫作「自作自受、異作異受」;所以這兩句是要合在一起來講的,不能把它切割開,所以說:種子相似生故,名為異作異受。
如果有人說:「既然如此,下一世的我又不是這一世的我,這五陰根本不同,只有個意根相同;可是意根又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自己領受什麼苦,除非跟意識同在一起;既然是這樣,那麼我造作惡業也無所謂,反正是後世別人來領受嘛!」對吧?為什麼不點頭?(大眾笑…)不對喔?五陰真的不同啊!來世是來世的五陰,不是這一世的五陰!可是來世另一個五陰在受苦的時候,你想想他是怎麼受苦的?如果換到自己身上呢,那還是受不了的喔!如果這樣想的話,還是不能造惡業;就好像說,我這一世叫作王五,我上一世叫作李四;好在前世李四沒有造惡業,我這一世王五免於領受惡業的苦異熟果;那這麼一想就說:「那我還是別幹惡業,免得下一世趙六要受苦。」那趙六受苦的時候,意根是同一個、如來藏也是同一個,所以還真的叫「自作自受」;但是在自作自受當中,卻又同時是異作異受。所以前後三世種子相似而生,看來同樣是種子,其實不同;種子相似,但仍然是自己如來藏的種子就這樣流注出來,因此行善者有後世好的異熟果報;造惡者有後世不好的異熟果報,所以說「因果報應,昭昭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有佛菩提智慧的人都可以現觀,自己無始以來每一世的五陰,都是在自己的如來藏裡面造業,當然那些業的種子不會散失。那這樣子就瞭解了,當你對這個因與果有所瞭解,生起了勝解,就可以有所實證;付諸於實修以後,有一世終於實證了,自己有了現觀;有現觀之後再加以檢查,重新再作確認的現觀時還是這樣;這時候就不叫現觀了,就稱為「諦現觀」;於是死心塌地信受到底了,因為是「諦現觀」。
可是這時候說你證果了,到底有沒有果可證啊?這不像天神界玉皇大帝誥封某一個天神說:你叫作什麼神。佛法的證果沒有誥封這回事,因為無果可證。真實的證果,無果可得,所以說「無果為果」。世俗人總是說:「我如果證果了,就可以怎麼樣。」殊不知證得的果位越高,其實是捨離越多。諸位想想:剛證悟的時候叫作「人無我」,可是到達佛地究竟的無我的時候,是加上個「法無我」的圓滿;五蘊身心無我,進修到最後連一切法都無我,那不是捨更多嗎?所以「無果為果」才是正確的。
如果有人說:「我實證了什麼,所以我開悟了。」那他就是沒有開悟!實證了如來藏以後,是把自己徹底殺了,再也不信自己這個五陰身心有哪一分是真實有,這樣才叫作證悟。所以我有時開玩笑說:「證果就是徹底自殺,把自己身心內外完全否定。」所以說「無果為果」。那這種果報不是財物布施之所得,所以《六祖壇經》告訴大家說:「作財物的布施,來世還得財物上的果報;可是作佛法的布施,不單是財物的果報,而且是有自受用的功德,再加上他受用的功德。」所以實證了佛法有智慧,但如果想要把財物布施當作是佛法的實證,像慈濟那樣,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六祖早就講清楚了,所以這裡說:「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財施只是證這個「無果為果」的基本條件之一,而財施的本身不能證果,否則所有在初住位修行的那一些人早都該證悟了;因此修行布施的人還要繼續修持戒、精進,一直到般若度,到般若度圓滿了才能實證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