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三百零五篇(除此之外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題目分別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和由儀)。原本叫《詩》,又稱《詩三百》、《三百篇》。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遂也稱之謂《詩經》,而正式使用《詩經》一名,應該起於南宋初年。漢之後人們蒐集整理《詩》。(維基百科)
作者簡介:
程兆熊(1907—2001)
江西貴溪縣人,出生於理學世家的三板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家、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蒙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系轉園藝系,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表﹤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借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系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系,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系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系《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台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回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系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志。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系,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出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家思想—性情之教》、《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作者序
《四書大義》前言
(一)
本書原擬合下列八書而成一書,此即:
1.《論語講義》;
2.《孟子講義》;
3.《大學講義》;
4.《中庸講義》;
5.《論語復講》;
6.《孟子新講》;
7.《荀子講義》;
8.《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
似此八書,大都為在大學之講義,再加以復講、新講以及擴至國際社會之所謂國際講。猶憶在多年以前,當我將一己所寫「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之講稿,送請熊十力老先生過目時;他竟於細細觀看之後,特函我道:文章博雜,但在目前,如此說來,亦甚好。迨來臺灣後,除教書於臺中農學院外,復在臺中大度山東海大學外文系講《論語》,並寫成《論語講義》。隨後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講經子課程,先後又寫成《孟子講義》,以及《大學》、《中庸》與《荀子》等講義。寫成之後,又憶及熊老先生之言,並猛憶禪門中之雲門語,此即是:
「問:如何是一代時教?
答:對一說!
問: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如何?
答:倒一說。」
(二)
為此之故,「對一說」了之後,我終不能不「倒一說」。於是復講、新講,以至通講、別講,又相繼而至。在此之際,我的老母,已十七年來未能見一面。不久更長眠於故土,因更千百世不可解於心。今則於寫成《思親集》之餘,又於想念鵝湖之外,遂只能因友人之助,印成一些鵝湖書院叢書。以上所列八書所合成之《四書大義》,本定為鵝湖書院叢書之五。但校對之際,終覺其間對一說與倒一說,總須酌予一分,而分成兩部,此即:
1.將「論孟學庸」四本講義作一書,此即為鵝湖書叢書之六,名《四書大義》。
2.再將《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論語復講》,《孟子新講》及《荀子講義》四本書,另成一書,此即為鵝湖書院叢書之五,名《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李格氏(James Legge)所譯之英文四書,已更為西方人士所重視。即以香港一地而言,此英譯四書已無處無之。稍識英文者,幾皆知此書。至於在香港居住之英美人士,則更為人手一冊。近年來,英美德法人士,對一切生產事業之促進,想盡辦法,終無善法,反之,日本、韓國、中華民國,以至香港,新加坡等,曾深受儒家以前所謂「正德、利用、厚生」教化之澤者,其生產情形,竟大不相同。以日本而論,目前財富,已超過美國。此誠為西方始料之所不及。
國際大勢之所趨,總會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人類歷史大勢之所趨,總會是:「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於此,《論語》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要知百世之下,正是今日。當今之世,又果如何?總之,一切會是很快的!凡是不能對一說的,就倒一說罷。到頭來,凡是不必倒一說的,就再去對一說好了。
(四)
以前朱子盡畢生之力,集註四書,終成《四書集註》。其所定之四書次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直到現在,連西人李格之翻譯四書,仍照此安排。但當王陽明之弟子問《學》《庸》二書如何時,陽明即言:「子思括《大學》一書為《中庸》首章」。此使陽明、朱子終不易合。至於朱陸,則陸象山乃直承孟子,而朱子《四書集註》中,實以《孟子》注解最差。此因彼此精神,其所著重之處,固不必力求其同。惟後學之人,總難免有多少遺憾。為此之故,我之此書,在大學講義中,對朱子陽明之所說,兩皆採用。此自大有人不以為然,惟亦只得聽之。至於朱子對《孟子》之註,我在《孟子新講》中,即不惜長言,加以論辯,亦不復顧及其他。至於四書次序,則亦將「學庸論孟」之排列,整個翻轉,而改為「論孟學庸」。此有二義:一為就一己寫作之時間與研究之步驟而定。我的寫作時間之先後日期,皆於每書前言中,一一註明。二為就「論孟學庸」四書本身而定。朱子以《大學》為首,乃本伊川所言,即《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實則,《大學》一書,即使為儒家思想教化之一大綱領,但亦不必置之於《論語》之前。而《孟子》亦不應置之於《中庸》之後,此實不必多所議論。
(五)
說到我一己新講、後講,以及國際講等等之所作,今分別編為兩書,則自多方便之處。茲不復多說,特書此再作前言。
大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七日 程兆熊於華岡路
《四書大義》前言
(一)
本書原擬合下列八書而成一書,此即:
1.《論語講義》;
2.《孟子講義》;
3.《大學講義》;
4.《中庸講義》;
5.《論語復講》;
6.《孟子新講》;
7.《荀子講義》;
8.《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
似此八書,大都為在大學之講義,再加以復講、新講以及擴至國際社會之所謂國際講。猶憶在多年以前,當我將一己所寫「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之講稿,送請熊十力老先生過目時;他竟於細細觀看之後,特函我道:文章博雜,但在目前,如此說來,亦甚好。迨來臺灣後,除教書於臺中農學院外,復在臺中大度山東海大學外文系講《論...
目錄
四書大義前言
第一講 周南—關雎至麟之趾
第二講 召南—鵲巢至騶虞
第三講 邶風—柏舟至二子乘舟
第四講 鄘風—柏舟至載馳
第五講 衛風—淇奧至木瓜
第六講 王風—黍離至丘中有麻
第七講 鄭風—緇衣至溱洧
第八講 齊風—鷄鳴至猗嗟
第九講 魏風—葛屨至碩鼠
第十講 唐風—蟋蟀至采芩
第十一講 秦風—車隣至權輿
第十二講 陳風—宛丘至澤陂
第十三講 檜風—羔裘至匪風
第十四講 曹風—蜉蝣至下泉
第十五講 幽風—七月至狼跋
四書大義前言
第一講 周南—關雎至麟之趾
第二講 召南—鵲巢至騶虞
第三講 邶風—柏舟至二子乘舟
第四講 鄘風—柏舟至載馳
第五講 衛風—淇奧至木瓜
第六講 王風—黍離至丘中有麻
第七講 鄭風—緇衣至溱洧
第八講 齊風—鷄鳴至猗嗟
第九講 魏風—葛屨至碩鼠
第十講 唐風—蟋蟀至采芩
第十一講 秦風—車隣至權輿
第十二講 陳風—宛丘至澤陂
第十三講 檜風—羔裘至匪風
第十四講 曹風—蜉蝣至下泉
第十五講 幽風—七月至狼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