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或父母是否有這些擔憂?
「我一個人要怎麼去看醫生?搭公車太遠,叫不到車,也沒人陪我去。」
「養老金不夠用,生活越來越貴,怎麼撐到退休後?」
「如果哪天倒在家裡,沒人知道……會不會就這樣孤獨地死去?」
每天面對老年患者,眼科醫師看到的不是病,而是對未來的恐懼與無力感。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些聲音而寫。因為——
🌟 當你老了,AI可以幫你!
AI正重新定義我們的老後生活。
從醫療、照護、社交到生活起居,科技正悄悄幫助每一位年長者,
活得更獨立、更安心,也更有尊嚴。
【本書內容亮點】
• 如何利用AI維持老年生活的獨立性與安全感
• AI在失智症、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的應用
• 自動駕駛、遠距醫療、智慧監控如何解決行動與健康問題
• 社交機器人如何預防「孤獨死」,帶來陪伴與連結
• AI如何協助財務規畫、再就業與降低長照支出
【本書適合誰】
1.中高齡族群(50歲以上):這本書專注於老年人的需求,包括健康管理、科技應用與養老問題,特別適合關心晚年生活規畫的中老年讀者。
2.關心長照與醫療的人士:書中探討AI在醫療與護理上的應用,對於醫護人員、長照從業者、家中有年長者的照護者來說,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籍。
3.對科技發展有興趣的讀者:書中提及5G、自動駕駛、AI診斷等科技趨勢,適合對未來科技發展有興趣的讀者。
4.政策與社會研究者:本書討論了養老、社會資源配置與人工智慧對社會結構的影響,適合學者、政策制定者、社會工作者參考。
給正在為父母長照煩惱的子女──AI可以幫你不焦慮、不手忙腳亂
你將學會:
•提前規畫父母的老後生活
提供最新的科技應用(如AI照護、智慧醫療、自動駕駛等),幫助子女為父母規畫更安全、便利、健康的晚年生活。
•減輕照顧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介紹AI如何輔助日常照護,讓子女不用事事親力親為,減少負擔,讓生活更平衡。
•讓父母適應科技,不成為「數位難民」
幫助子女引導父母學會利用AI科技,提升生活品質,而不是被科技發展所淘汰。
•應對健康與醫療問題,未雨綢繆
介紹AI醫療診斷、遠距醫療、健康監測等技術,讓子女能為父母安排更高效的醫療照護,減少突發狀況帶來的焦慮與無助。
•AI如何幫助財務規畫與養老金問題
探討AI如何降低醫療與照護成本,甚至幫助長輩尋找適合的再就業機會,讓晚年經濟更穩定。
•預防「孤獨死」,讓父母活得開心有尊嚴
介紹AI社交機器人、智慧陪伴系統等解決方案,讓父母在AI時代依然能保持社交連結,活得有尊嚴、不孤單。
科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未來每一位長者的守護者。
讓AI成為你與父母最可靠的照顧夥伴。
作者簡介:
平松類
醫學博士、眼科醫生,兼任日本昭和大學講師。出生於愛知縣田原市。目前在二松眼科醫院和三友堂醫院工作。擁有豐富的老年人診療經驗,看診人次超過10萬。經常出現在NHK〈朝一〉(あさイチ)、TBS〈工作調―揭露那種職業的祕密〉(ジョブチューン~アノ職業のヒミツぶっちゃけます! )、富士〈維京人〉(Viking)等節目以及每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周刊現代、文藝春秋等媒體講解相關知識,其清晰易懂的解說風格深受好評。著有《老年人使用手冊》、《每天看3分鐘,視力就會提高! 》、《別叫我變老》等。
譯者簡介:
彭佳
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教育學碩士,現任日語系副教授。譯著有《原來數學這麼好玩》、《1小時漫畫統計學》、《覺醒吧!理科思維》、《覺醒吧!數學思維》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立偉|臺大資管系教授、意藍資訊創辦人
蔡君明|北護大高照系教授兼系主任
梁亞文|中科大老服系教授
陳文意|中科大老服系教授
張品喻|臺南護專老服科助理教授
姚卿騰|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教授兼主任
楊家琪|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副教授
林子郁|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助理教授
高有智|《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劉旻宜|輔具家ATHome營運長
楊淑貞|滙嘉健康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慰芬|錸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及錸工場創辦人
名人推薦:楊立偉|臺大資管系教授、意藍資訊創辦人
蔡君明|北護大高照系教授兼系主任
梁亞文|中科大老服系教授
陳文意|中科大老服系教授
張品喻|臺南護專老服科助理教授
姚卿騰|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教授兼主任
楊家琪|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副教授
林子郁|高醫大高齡長照碩士助理教授
高有智|《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劉旻宜|輔具家ATHome營運長
楊淑貞|滙嘉健康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慰芬|錸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及錸工場創辦人
章節試閱
AI診斷可杜絕庸醫
引入人工智慧等高科技之後,醫療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疾病診斷。
許多疾病可以根據血檢報告及CT(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圖像資料直接進行AI診斷,也就是說,不用醫生也能做出診斷。很多人認為AI診斷的正確率會更高,其實不然,研究表明AI和醫生的診斷正確率幾乎相同。相比之下,採用AI診斷的好處在於能很大機率地「杜絕庸醫」。不僅如此,對於AI診斷的研究也非常容易,很多技術如今已趨於成熟,幾乎每次學術會議上都有人發表相關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都還只是關於「診斷」的,幾乎沒有與「治療」或「預防」相關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治療」研究方面,雖然研究方法並不複雜,但會涉及倫理問題。假設要研發一台用AI做胃癌手術的機器,該機器能比傳統手術縮短半個小時的手術時間,復發率也會下降百分之2。那麼在實驗研究階段就需要兩組資料的對比,一組是傳統胃癌手術的資料,一組是AI胃癌手術的資料,而且得確保是手術患者對自己將接受哪種手術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的資料。因為知情和不知情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後生活態度,如果患者知情,那產生的資料差異可能並非手術本身帶來的。比如,患者知道自己做的是AI手術,又盲目相信AI,術後可能不注意保養,最後導致復發率升高。同理,患者知道自己做的是傳統手術,因擔心手術效果,在術後生活中處處小心,最終復發率降低。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正因為醫療是大家翹首期盼的重要領域,所以相關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依然繞不過倫理這關。我也曾開展過對患者進行「迴避治療方案」的相關研究,為了能爭取三十位(研究的最低人數下限)患者的協助,在向患者說明研究內容並獲得患者同意這一步上就特別傷腦筋。其實,研究中使用的治療方法安全性相當高,解釋起來也不難,但還是有很多患者表示「不願參與醫學實驗」。我也能理解這種心情。為了能爭取到這三十位患者的參與,我與比這多得多的患者進行了逐一的解釋,而在後來的實際研究過程中又是困難重重,耗費了相當大的精力。
其實,AI診斷很簡單,因為答案已具備。我們首先請專家醫生和普通醫生對一位患者進行診斷,然後再由多名專家醫生會診,由此得出的診斷結果就是「標準答案」,也就是說,正確率為百分之百。隨後,我們讓普通醫生來診斷,把診斷結果和「標準答案」對照,一般情況下正確率是百分之80。接下來,再由AI對同一患者進行診斷。如果AI的正確率高於普通醫生,就表示AI診斷可行;如果正確率達到專家醫生的水準,那麼可以說,AI診斷更令人放心,而且它還不知疲勞,不會誤診,且無須數名醫生會診。由於問題與答案都是對應的,所以AI學起來也很容易。對患者來說,只不過是由多名醫生和AI一起為自己做診斷而已,所以就算成為醫學研究實驗的對象也是放心的。其實,目前全球的AI診斷研究正在快速發展。
「名醫」與「普通醫生」的差距
上文中我們談到,在AI時代,醫生之間的差距會變大。這裡所指的差距並非「表面上的實力」和「收入」方面的差距。進入AI時代後,頂尖醫生憑藉「AI+實力」,醫術會更高超,其做的治療效果也會更好。他們會把一些必要的病理檢查和向患者說明病情的工作交給AI,自己只需集中精力做自己關注的事。這樣一來,工作效率就提高了,也能為更多的患者提供診療。同時,因為有了AI提供的輔助診斷,在對疾病的判斷上會更省時省力,醫生可以潛心研究手術中的疑難點和注意事項,手術時間也能得到充分保障,醫生的實力自然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如果頂尖醫生能夠接診足夠多的患者,疑難雜症就都會集中到他們那裡。相反,普通醫生那裡就只是借助AI診斷,接診一些一般疾病的患者了。
之前,這些「普通醫生」也能接觸到大大小小的病症,而引入AI後就只能接診普通疾病患者了。那麼,這些醫生原本還想努力學習提高醫療水準,但面對這一情況就覺得沒有必要了。這樣一來,工作倒是輕鬆了,同時,醫術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了。
慢慢地,可能就會出現「離開了AI就不會看病」的醫生。其實,每當啟用了新的診療器械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現在就有醫生說自己「沒有MRI就下不了診斷」。
眼科有專門檢測遠視、近視和散光的自動驗光儀。以前是非自動的,近視度數等都需要人工測定,操作不熟練的醫生會測不準,還很費時。後來有了自動驗光儀,任何人都能輕鬆操作,而且時間短,患者也輕鬆。現在的年輕醫生絕大多數都是從入行時就使用自動驗光儀。
但是,若患者是嬰兒或愛動的孩子,我們就無法使用儀器了。但現在能做手動檢查的醫生,就只剩極少數訓練有素的醫生或兒科的專科醫生了。所以,患有斜視或弱視等情況複雜的孩子就不得不去看專科門診,而在那裡又需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
AI診斷可杜絕庸醫
引入人工智慧等高科技之後,醫療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疾病診斷。
許多疾病可以根據血檢報告及CT(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圖像資料直接進行AI診斷,也就是說,不用醫生也能做出診斷。很多人認為AI診斷的正確率會更高,其實不然,研究表明AI和醫生的診斷正確率幾乎相同。相比之下,採用AI診斷的好處在於能很大機率地「杜絕庸醫」。不僅如此,對於AI診斷的研究也非常容易,很多技術如今已趨於成熟,幾乎每次學術會議上都有人發表相關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都還只是關於「診斷」的,幾乎沒有...
推薦序
推薦序 余金樹/慧誠智醫創辦人
AI科技將為超高齡社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隨著全球人口迅速老化,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為越來越多的高齡者提供更高效、安全、可負擔的醫療與照護服務?本書一開頭就直接闡明,能否善用AI科技,將直接區分出「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並深入探討了AI科技如何改變醫療與老年生活,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已經到來的全新AI新世界。
科技的進步正在重新定義「醫療」與「照護」的邊界,從智慧醫療設備、自動駕駛技術,到物聯網驅動的遠距醫療,這些創新技術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正在發生中的未來—透過科技的助力,一個長者可以在家安心生活、醫療照護無所不在的樂齡新時代。
AI科技如何改變醫療與長者生活
本書讓我們看到AI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醫療領域,從疾病診斷、醫病共享決策(SDM)、機器人輔助手術,到智慧健康監測與自動化照護,AI的應用正在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帶來四大轉變:
① 自動駕駛與高齡者的行動自由
高齡者第一個面臨的就是行動能力因年齡而逐漸受限,但透過物聯網(IOT)與圖形運算(GPU)的助力,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越趨成熟,讓高齡者能夠更自由地使用汽車長距離移動,輪椅(也許正名為移動載具)也將具備自駕車的功能,降低對照護者的依賴,讓生活更具獨立性。
② 精準醫療與個人化健康管理
AI可以分析大量病歷與健康數據,取代現行One-for-All的治療方式,提供個人化的精準治療。各國積極推行醫療器材軟體(SaMD, Software as MedicalDevice),已經可以用AI直接進行診斷並經由醫病共享決策(SDM)和個別患者一起討論個人化的治療計畫,讓整個治療過程更加完善。
③ 智慧醫療與遠端診療
過去,醫療服務主要依賴醫院與診所,但AI科技讓醫療得以延伸至家庭,甚至遠端提供診斷與治療建議。讓醫學中心真正專注在急、重、難、罕等複雜的治療,一般輕症可以交由診所或遠距醫療來接手,這不僅解決了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也讓高齡者無需頻繁往返醫院,即可獲得醫療照護。
④ 數位孿生與智慧居家
AI不僅能夠輔助醫生,還能成為獨居長者的「智慧好夥伴」。地端的物聯網設備結合強大的雲端運算,可以輕易的發展出「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讓另一個虛擬卻真實的分身處理食衣住行等雜事,居家照護機器人、非接觸生理量測、跌倒偵測系統等智慧居家設備,可以如影隨形的照護獨居長者,甚至在緊急狀況時自動發送求救訊息。
科技守護高齡未來
本書不僅揭示了AI科技如何改善臨床的醫療行為與老年的生活型態,也務實的提到科技介入的責任歸屬、保險給付制度的調整與整個社會型態必需承受的衝擊。高齡化是全球的共同挑戰,我們已經無法用傳統的醫療與照護方式來面對,台灣更是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況,突然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只能正面擁抱AI新科技帶來的效益並解決伴隨而來的挑戰,跌跌撞撞的拼湊出符合超高齡社會的全新智慧醫療與照護模式。
推薦序 余金樹/慧誠智醫創辦人
AI科技將為超高齡社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隨著全球人口迅速老化,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為越來越多的高齡者提供更高效、安全、可負擔的醫療與照護服務?本書一開頭就直接闡明,能否善用AI科技,將直接區分出「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並深入探討了AI科技如何改變醫療與老年生活,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已經到來的全新AI新世界。
科技的進步正在重新定義「醫療」與「照護」的邊界,從智慧醫療設備、自動駕駛技術,到物聯網驅動的遠距醫療,這些創新技術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正在發生中的未來...
作者序
前言
「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
大家不必為晚年感到焦慮。
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認為我是在胡說八道,從而口誅筆伐我。所以,比起聊「晚年無憂」,也許說點「多為將來做些準備吧」、「注意健康,多攢些錢吧」這種接地氣的話更讓人感到實在和輕鬆。但作為醫生,我每天都在接觸老年患者,他們中有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痛苦,對未來充滿了擔憂。看到這些老人,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告訴他們,未來是有希望的。因此,我再次重申,真的不必為晚年感到焦慮。
在與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交談中,我了解了他們對晚年的種種顧慮。比如,老了以後生活無法自理,就會被送進某個養老院;養老院的房間不隔音,被隔壁吵得根本無法安眠;紙尿布裡都是尿,滿屋子尿騷味;硬板床躺得腰痠背痛;天天吃冷飯……
就算不會被送去養老院,他們也還有其他擔心,滿腦子都是各種問題:
關於護理: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了,誰來照顧我?怎麼照顧我?
關於錢:養老的錢夠嗎?
關於健康:老了會生病的吧?病了怎麼辦?
關於孤獨感:孤零零一人會很寂寞吧?我會孤獨死嗎?
也有極少數老人沒有這些顧慮,他們被稱為「超級老人」。日本生命保險文化中心1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3.2%的老人表示「養老無憂」。作為一名在職眼科醫生,我累計接診過十萬多名老年患者,確實遇到過這樣的超級老人,也很想要成為這樣的超級老人。就像與我有來往的日野原重明老師2(1911—2017),他雖已年過期頤,但還能開講座,玩社交平臺。很多人都想成為日野原老師那樣的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這樣的「超級老人」。
有人覺得「這可以效仿」,也有人覺得「無法效仿」。超級老人們往往生活積極且有安全感,他們社交能力強,廣受愛戴,且財務自由,對未來充滿信心。這的確難以依葫蘆畫瓢地效仿。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老人,他們孤單寂寞,容易上當受騙,每天辛辛苦苦照顧家人。即便不至於此,「普通老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不安。
1日本於1976年設立的為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保證國民生活安穩的公益性團體。
2日本提倡預防醫學的第一人,2005年日本文化勳章獲得者,活到了106歲高齡。
什麼是人工智慧的「寒武紀」
近年來出現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眾多新技術,讓我們認識到不是超級老人也能安度晚年了。他們可以住在自己住慣了的家裡,睡著鬆軟的床,蓋著溫暖的被;早起有香噴噴的公尺飯,豐衣足食;健康地生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最新技術為這一切提供了可能。
當然,我畢竟只是眼科醫生,平時接觸的都是病人,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方面我是專業的,但在新技術方面並非專家。所以一開始我也覺得「有了人工智慧,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吧」,把某事某物炒得沸沸揚揚的,不是社會上常有的事嘛。但是,最近幾年,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逐漸進入醫學領域。可以斷言,只要能正確利用這些新技術,我們的老年生活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聽起來這些新技術好像跟眼科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被谷歌收購的DeepMind1公司很早就開始了眼科方面的研究,開展了通過分析醫療影像圖(眼底照片)進行的AI診斷。而且,你知道嗎,據說現在的AI都「長眼睛」了。這也被稱為人工智慧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1 谷歌旗下的前沿人工智慧企業。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原本是出現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詞語。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生物體有了眼睛,地球上一下子誕生出多種多樣的生物體。由於新生物的迅猛出現,這一時期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可以說,在AI有了「眼睛」的當今時代,正可謂是人工智慧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
那麼,為什麼谷歌旗下的DeepMind會關注眼疾呢?實際上,運用人工智慧很容易就能進行眼疾治療。因為眼睛(眼球)構造相對簡單,所以給眼球拍照其實很簡單,不太需要像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那樣的大型機器。現在,只需在手機裡安裝一個應用軟體,對著眼球拍張照,就可以進行診斷。這種簡便性促進了AI診斷技術的發展,也有利於向全世界傳遞這些先進資訊。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有幸獲得了在「日本深度學習協會」(Japan Deep Learning Association)的進修資格,學習了一些人工智慧相關的知識和技術。說實話,這些知識也許只是一些皮毛,但只要掌握了這些,就能更深入、更廣泛地了解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此後,我又嘗試閱讀了一些最新技術的相關書籍,不過內容大都比較晦澀。我主要著眼於「技術的演化」,所以當我跟周圍的朋友說起人工智慧時,他們總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認為那些技術都太遙遠了。
的確,說起「到了2045年,AI將比人類更聰明」,確實會讓人一下子反應不過來,畢竟那是20多年以後的事了。「馬上進入自動駕駛時代啦!」的消息不也喧囂一時嗎?如果去問研發人員,再對照政府關於未來的指導方針後,就會發現那其實還遠得很。
如果有一天,人類可以將自己所有的工作完全交給AI,那麼,在那一天來臨之前,事先了解好「如何與AI等最新技術打交道」、「AI時代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眼科領域現在已經有了AI診斷技術,但我們清楚地知道不能完全依賴AI,而是要與AI合作,好好地利用AI。那怎樣才算是好的利用呢?我希望能從眼科醫生和接診老年人的相關經驗等專業角度,在與大家共同學習新技術的同時,向大家做一些介紹。
密集式生活與稀鬆式生活
對於最新技術的運用和具體細節,科研人員一定比我更懂。如果你認為自己對新技術已悉數了解,建議你閱讀專業書籍。本書的原則在於「易懂」,因此會跳過那些複雜的定義。
比如,「什麼是人工智慧?」要講清楚這一基本概念,首先需要幾十頁的篇幅,而且不同的專家還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在本書中,我將從接診老年人的醫生視角,從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實際應用來為它下定義。對於熟悉人工智慧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為書中內容都是老生常談,太過膚淺,如果你能將閱讀本書當作對AI基本知識的複習,我將不勝榮幸。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VR、AR、金融科技、區塊鏈、物聯網、共享經濟、出行服務(MaaS)、大數據、科技奇點等這些新名詞,你是否聽說過?或者聽說過但不太了解?還是沒聽說過的比較多?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未來的生活,想知道人工智慧將如何幫助自己安度晚年,AI時代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我想這本書對你來說一定是有幫助的。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出現,迫使我們去改變曾經的生活方式。之前,人們最關心的是「我有多少錢」,所以就會擔心「要是沒有2000萬日元的存款,老了就沒保障」。但現在,隨著新技術的出現,相比於這種「所有式」的「密集式生活方式」,保持適當距離的「稀鬆式生活方式」可能更適合我們。也就是說,需要適當地與家人、人群和技術保持一定距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也曾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要求我們儘量避免「三密」(即「密閉」、「密集」、「密接」)。今後1,就算疫情過去,我們的生活也不可能完全回到從前。同樣,隨著新技術的介入,我們的生活也一定會發生變化。
1 原書寫於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期間。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拋棄以前的想法,其實不僅「稀鬆式生活方式」很重要,「密集式生活方式」也很重要。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掌握新的思考方式。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等技術發展起來了再考慮也不遲」, 但我想說,新技術已經就在眼前了。
技術與衰老的交叉點
以醫生為例,當人工智慧進入醫學領域時,有的醫生會有敵對情緒,賭氣「不能輸給AI」,或無視AI,認為「反正AI沒什麼用,無所謂」,故而與AI保持極端距離。也有一些醫生認為「既然有了AI,那就全交給AI好了」,故而極端地與AI零距離接近。
事實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與AI保持合適的距離,共生共存」,這才是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正確生活方式。在診斷前列腺癌時,人類的診斷精準度為0.721,AI為0.845(越接近1越好)。但如果人類利用AI,則可將精準度進一步提高到0.889(理化學研究所、日本醫科大學的共同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摘自《自然通訊》2019年12月18日刊)。
綜上所述,當我們在考慮人工智慧時代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如何與人工智慧和諧共處時,我們就先從本書的第一章——未來的出行方式,即自動駕駛開始,這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領域。可以說,自動駕駛正是「技術與衰老的交叉點」。我的父母現在出行時主要是由我母親開車。他們住在東京都多摩市的郊區,去醫院必須用車。但是再過幾年,他們開車出行估計就會出現困難。那時該怎麼辦呢?叫計程車,還是自動駕駛?
今後,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思考自動駕駛時代的生活方式吧。
前言
「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
大家不必為晚年感到焦慮。
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認為我是在胡說八道,從而口誅筆伐我。所以,比起聊「晚年無憂」,也許說點「多為將來做些準備吧」、「注意健康,多攢些錢吧」這種接地氣的話更讓人感到實在和輕鬆。但作為醫生,我每天都在接觸老年患者,他們中有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痛苦,對未來充滿了擔憂。看到這些老人,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告訴他們,未來是有希望的。因此,我再次重申,真的不必為晚年感到焦慮。
在與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交談中,我了解了他們對晚年的種種顧慮。比如...
目錄
前言
第1章 老年人與自動駕駛
「技術與衰老的交叉點」——自動駕駛的五個等級
5G、AI和大數據是必要條件
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機率,也要收集數據
對變化的恐懼
「可能性」與「事故」
自動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責任在誰?
不要重蹈醫療領域的覆轍
自動駕駛汽車的價格如何?
自動駕駛技術的現在與未來
老年人與自動駕駛
作為看診老年患者的醫務工作者的心願
專欄:能否將生命託付給AI?
第2章 老年人與尖端醫療
為了接受更好的治療
醫療領域必需的最新技術——「5G」「IOT」「VR」「AR」
支撐最新技術的「大數據」
醫療資訊不便共用的原因○1——人會說謊
醫療資訊不便共用的原因○2——標準不統一
個人資料真的不會洩露嗎?
AI診斷可杜絕庸醫
眼科界的AI研究
診斷標準由人類制定
AI診斷引入日本的問題及今後的趨勢
如何看待AI的診斷結果
AI的事故與責任
引入AI後能降低醫療費用嗎?
日本的醫療費用現狀
醫療和電話的相似之處
AI手術的安全性
數據的量和質都舉足輕重
引入AI的隱蔽性風險——技術退步
「名醫」與「普通醫生」的差距
醫生的兩極分化
如何利用「AI時代的醫療」?
第3章 AI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死」嗎?
不「孤獨死」的三個條件
選擇延命治療還是「尊嚴死」?
AI將終結「孤獨」
依然選擇孑然一身
人類不再有死亡
預防醫療不參保的原因
醫生的「工作動力」問題
隨人類壽命延長而來的諸多問題
「假醫生」的真面目
為什麼AI技術公司會涉足「預防醫學」?
第4章 護理、失智、養老金不足——老年人的不安與AI應用
新技術消除「衰老感」
照護時間縮短
協助老人如廁、翻身……AI代替看護
擔心養老金不足
商品趨向廉價化和免費化
「基本收入」能否拯救老人?
老年人的工作機會增多
工作類型呈兩極化
尋求幫助也是一種能力
結語
前言
第1章 老年人與自動駕駛
「技術與衰老的交叉點」——自動駕駛的五個等級
5G、AI和大數據是必要條件
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機率,也要收集數據
對變化的恐懼
「可能性」與「事故」
自動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責任在誰?
不要重蹈醫療領域的覆轍
自動駕駛汽車的價格如何?
自動駕駛技術的現在與未來
老年人與自動駕駛
作為看診老年患者的醫務工作者的心願
專欄:能否將生命託付給AI?
第2章 老年人與尖端醫療
為了接受更好的治療
醫療領域必需的最新技術——「5G」「IOT」「VR」「AR」
支撐最新技術的「大數據」
醫療資訊不便...